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第一部分(1~5题 21分)‎ ‎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每空1分,共6分)‎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在中秋月圆之时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 ‎2.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每小题1分,共4分)‎ ‎(1)下午放学经过老师的办公室,瞥(piē)见班主任还在孜(zī)孜不倦地批改试卷。‎ ‎(2)深入读一本书,经常会觉得是游弋(yì)在新世界,从中能汲(jí)取到生活中学不到的知识。‎ ‎(3)在广袤(mào)无垠的草原上,人类显得更加渺小,有自知的人,会自惭形秽(huì)吧。‎ ‎(4)无论遭遇何种困厄(è),都应保持从容心态,这是我们对自己的宽宥(yòu)。‎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2分)‎ A.旁鹜  赃物  富丽堂皇  契而不舍 B.亵渎  灰烬  根深蒂固  不言而喻 C.忘想  赞誉  金戈铁马  不可明状 D.惊骇  赦免  形消骨立  不知所错 ‎(解析:A.“鹜”应写作“骛”,“契”应写作“锲”;C.“忘”应写作“妄”,“明”应写作“名”;D.“消”应写作“销”,“错”应写作“措”。)‎ ‎4.下列加着重号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圆明园昔日宏伟壮丽的景象已荡然无存。‎ B.整个科研过程他都没有参与,最后却鸠占鹊巢,把功劳归为己有。‎ C.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D.玻璃橱窗里,各式各样的名贵宝石俯拾即是,吸引了许多顾客。‎ ‎(解析:D.“俯拾即是”形容多而易得,用来形容“名贵宝石”不恰当。)‎ ‎5.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2分)‎ A.新建的班委会健全并建立了一系列班级管理制度。‎ B.来自国内的百余位赏石名家齐聚费县,以石为媒,以石会友,助推费县旅游事业。‎ C.高新黑科技成就了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惊艳的“北京8分钟”。‎ D.看到初夏临港新城的壮美景色,让游客们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里。‎ ‎(解析:A.语序不当,将“健全”和“建立”调换位置;B.成分残缺,可在“旅游事业”后面加“的发展”;D.缺主语,删掉“看到”或“让”。)‎ ‎6.综合性学习。(5分)‎ ‎(1)古人读书做学问特别强调勤奋多学。“悬梁刺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一不强调勤奋、多读、多学。请你据此为班级辩论会的正反两方拟一个题目。(2分)‎ ‎【示例】正方:知识源于书本,学问在于勤奋。反方:知识源于实践,学问在于探索。‎ ‎(2)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不超过50字)(3分)‎ 材料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至理名言。但,也有只读书,不用心思考,不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的人,结果也一事无成。例如,南宋的“硕学”陆澄年轻时博览群书,写宋书时却写不出一字,人称“二脚书橱”。‎ 5‎ 材料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在过去对我们的学习确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今天,随着快乐教学和成功赏识教育的普及与开展,这话就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问是一切做学问的人必经的途径,“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华罗庚);思是读书做学问的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材料三: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辩证关系。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主张“出户”,又主张“读书”。他认为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顾炎武把家乡的书读完后,用四匹马驮着书,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西北,访俗问民,最后写成了有名的《日知录》《肇域志》。‎ ‎【示例】真正的学习,要把读书做学问同思考和实践结合起来。只读书,不思考,物我便不能合而为一;只读书,不实践,便是书的奴隶,易被错误思想所左右。‎ 第二部分(7~22题 49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7~8题。(6分)‎ 卖炭翁 白居易 苦宫市也。‎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7.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解析:B.白居易是唐朝诗人;C.卖炭翁并没有敢于反抗;D.“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运用描写。)‎ ‎8.“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3分)‎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1分)。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1分),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9~12题。(13分)‎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①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②,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吏,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兖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惇、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有删改)‎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温:地名,温县。②内外:内外的亲戚。‎ ‎9.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 ‎(1)客谢之    谢:道歉 ‎(2)累世长大 累:接连,连续 ‎(3)复为堂阳长 复:再,又 ‎(4)朗躬巡视 躬:亲自 5‎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3分)‎ 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 ‎(2)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 即使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司马朗也总是穿着粗布服,吃粗劣的饭食,用简朴的生活给部下做出表率。‎ ‎12.从选文看,司马朗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尊敬长辈,能言善辩,亲善爱民,节俭自律。(每点1分,任答出两点即可)‎ 附参考译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地人。九岁时,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他)十二岁时,通过经学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讯问他。司马朗说:“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个头高大,我虽然年幼,却没有希望高攀的习性,虚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监考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讶。‎ 司马朗二十二岁时,曹操征召他为司空掾吏,任命他为成皋县令,因病离职,又复职任堂阳县长。他治理地方政策宽厚仁惠,不用鞭、杖等刑罚,百姓也不犯法。他升任兖州刺史,政策和教化得到了全面推行,受到百姓的称赞。即使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司马朗也总是穿着粗布服,吃粗劣的饭食,用简朴的生活给部下做出表率。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人出征吴国,行军到居巢的时候,部队中发生了瘟疫。司马朗亲自巡视军营,为生病的士卒请医配药。(他自己)也染上了疾病去世,时年四十七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17题。(10分)‎ 人生需要一把剪刀 马祖云 ‎①刘邦入关后来到秦皇宫,禁不住金银财宝、香车美女的诱惑,在纵情享受中把军中大事置之脑后。大将樊哙忠言劝之:“主公,你不能住在此处。这是何地?是以前暴君秦王享乐的地方。你如果想得天下,就赶快离开这让人沉迷之地!”经多人劝说,刘邦幡然醒悟,立即搬离秦宫,屯军灞上,厉兵秣马,最终打败项羽。由此可见:制欲止奢,才能成就一番大业。‎ ‎②人生在世,皆有七情六欲。何谓欲?先贤曰:“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欲是人们生存的一种需求和欲望。积极合理的欲求,是进取之基、事功之梯、动力之源;非分的欲望,是健康之害、事业之敌、人生之祸。古人往往把后者专指为贪欲,是修身修为的必然课题。所以,古训道:见欲而止为德。‎ ‎③今天,追求高质量的物质文化生活,本无可厚非。然而,倘若人生观扭曲,贪欲膨胀不止,以致欲而无度、望而无底、求而作恶,势必自焚欲火、身败名裂。对此,一首古代民谣鞭辟入里:“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饱来便思衣;衣食两般俱丰足,房中又少美貌妻;娶得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坐骑;骡马成群轿皆备,田地不广用难支;买得良田千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七品五品犹不足,四品三品仍嫌低……各种妄想无止息,一棺长盖抱恨归。”世事证明,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必自取灭亡。‎ ‎④哲人说:“人生需要一把剪刀,合理正确剪裁,方可裁出美丽的生活。”人如树,欲似杈,人的一生需要拿起剪刀不断地裁去横生的枝杈,除去旁出的枯枝,修出亮丽的身姿。特别是精神家园中,良莠混杂,美丑并存,只有用“见欲而止”这把剪刀,剪除失志之念、失德之欲、失格之为,才能让生命之树长青,使人生绚丽出彩。‎ ‎⑤现实中,有的人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渐被失控的欲望拉入歧途而不能自拔。有的人在享乐中,玩物丧志,昏沉迷失,醉生梦死。有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自己一个纯洁空明的精神世界。这才是自身之福、家庭之幸、事业之利。‎ ‎⑥托尔斯泰在《一个人一生需要多少土地》中描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⑦一位地主终生皆在挖空心思地“跑马圈地”。有一次他向一位头领买地。头领说他可以以1 000卢布买他一天所走过的土地,但若当天不能返回起点,他将失去1 000卢布。他拼命地跑,占了很大一片地,最后回到起点时却累死了。他的仆人挖坑把他埋了。‎ 5‎ 他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深思。‎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3.文章第①段由刘邦搬离秦宫谈起,有什么作用?(3分)‎ 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中心论点;作为事实论据。(每点1分)‎ ‎14.第②段和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分别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指出其中一种论证方法的作用。(4分)‎ 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2分);将积极合理的欲求和非分的欲望进行比照,强调追求积极合理的欲求的重要性(2分)。(或:将“人”比作树,将“欲”比作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见欲而止”的重要性。)‎ ‎15.文章结尾说“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深思”,根据文章内容你想到了哪些?(3分)‎ ‎【示例】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欲望失控将步入歧途而不能自拔;见欲而止为德;受欲望操控,终将被欲望所累。(3分。言之有理即可)‎ 四、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15~16题。(6分)‎ ‎16.“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这是艾青《太阳的话》中的诗句,请简要说说艾青《太阳的话》描绘了什么形象,寄托着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诗人描绘了太阳的形象(1分),寄托着诗人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2分)。‎ ‎17.酒壮英雄胆,酒成(误)英雄事。聚义梁山,“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水浒英雄的豪情似乎总离不开一个“酒”字。请借助你的阅读经历,简述《水浒传》中一个关于“酒”的故事。(3分)‎ ‎【示例一】酒壮英雄胆。“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发配至孟州牢营,管营施忠之子施恩,慕其名,二人结拜。施恩的酒店被恶霸蒋门神霸占,武松闻之大怒,带酒边走边喝赶至快活林,痛打蒋门神,夺回酒店。【示例二】酒误英雄事。“鲁智深喝酒误事”。林冲服役前,鲁智深答应林冲照顾他的娘子和家人,可因喝酒迟到一步,没能阻止悲剧发生。林冲的娘子被高逑之子高衙内侮辱了,随后上吊而死。(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2题。(14分)‎ 留守乡村的爷爷 蒋 曼 ‎①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洪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他似乎从未有退休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 ‎②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菜该灌肥,该撒点草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母鸡们都下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 ‎③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④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菜长出来了,鸡长大了,就在它们之间编一道竹篱笆;赶场时,买点不常见的菜苗,种出来,看着都感觉稀奇。天燥地旱,他不着急:“没啥,油菜今年长得好,天干油分足。”如有阴雨,他也会安慰家里人:“稻子灌浆的时候,雨水多,不空壳。”某年洪水来犯,他也如此淡定:“这土肥沃啊,明年又种嘛。”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他从容不迫。‎ ‎⑤乡村老人对死亡有一种独特豁达,生死本是自然轮回,荣衰不只是庄稼和草木。爷爷能在一岁一枯荣的山野田间洞悉生命秘密。在乡村,死亡从来不是禁忌,到了高龄岁数,他们会早早地请来风水先生,选好墓地,准备好寿木,放在堂屋里,每年会亲自刷一遍漆,红色的或者黑色的,平时用来储存需要干燥的粮食,最后,存放自己。‎ ‎⑥孩子的爷爷喜欢种树。我老公考上大学,他高兴地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现在还都郁郁葱葱,生长在已被废弃的小学校里。我们结婚时,他建议我们种一棵树,然而在钢筋水泥的城里,连人都难以安顿,我们在哪里可以种下属于自己的树呢。‎ ‎⑦有了小孙女,爷爷说:“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 5‎ ‎⑧有一次,我们回老家时,女儿终于见到了这世界上属于她的那一棵树。爷爷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孙女:“这地是我的,也是你的,小池塘是你的,大公鸡是你的,坡上的柏树全是你的,那只叫团团的狗也是你的……”‎ ‎⑨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18.文中“爷爷”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说出三件即可)(3分)‎ ‎①仔细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②从容安排后事。③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④种一棵香樟树当作礼物送给孙女。⑤领着孙女看自家的土地。(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19.结合全文,回答问题。(4分)‎ ‎(1)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加着重号词“镌刻”有什么含义?)‎ 镌刻,原指雕刻(1分)。在文中指爷爷与大自然、与土地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1分)。‎ ‎(2)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豁然开朗,哀而不伤。(为什么说爷爷给孙女的故乡是“广袤而丰盈”的?)‎ 因为爷爷在广阔的故乡留给孙女的一切都是丰富的(1分),他希望孙女能同样感受到他的自豪和眷恋(1分)。‎ ‎20.结合全文,谈谈标题“留守乡村的爷爷”的作用。(2分)‎ 交代文中的主要人物;点明文章主旨。(每点1分)‎ ‎21.请简要概括文中“爷爷”的形象特点。(2分)‎ 年龄大但身体硬朗;热爱乡村生活;有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22.爷爷为什么要在乡下给孙女种一棵香樟树?(3分)‎ ‎①爷爷把香樟树当作礼物送给孙女;②让孙女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心灵相通的所在:香樟树,和她一起成长;③爷爷送给孙女的不仅仅是一棵树,也是告诉孙女,她与故乡、与土地血脉相连,故乡和土地是我们心灵的起点和归宿。(每点1分)‎ 第三部分(23题 50分)‎ ‎23.成长路上有花团锦簇,也有断壁残垣;有星月漫天,也有狂风骤雨……这一道道风景,让你经历得意与失意,喜悦与哀伤,泪水与汗水……每经历一处风景,你就会拥有一份宝贵的阅历,人生将会多一份精彩。‎ 请以“路上的风景”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30行);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作文略。‎ 5‎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