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资料简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 满分:85分)‎ 编者选题表 考点 角度 题号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对周初分封制的认识 ‎1‎ 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2‎ 西周时代姓氏名字维护尊卑等级 ‎3‎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公九卿制的性质 ‎4‎ 秦朝维护官僚政治 ‎5‎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代中央集权 ‎6‎ 唐朝政事堂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7‎ 宋代对皇权的制约 ‎8‎ 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及影响 ‎9‎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 ‎10‎ 明太祖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11‎ 清代君主专制强化 ‎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吉林长春摸底)周初分封都要有隆重的仪式,然后被分封的诸侯率族人到达封地,建立军事据点,由点到面进行武装拓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据点叫“国”,国以外的土地叫“野”。“国”之中的居民叫“国人”,“野”之中的居民叫“野人”。下列推断最有可能正确的是(  )‎ A.“国”在西周时发展为封建城市 B.“野”的范围大小决定着诸侯国的地位 C.“国人”多数是贵族的同族人 D.“野人”的主要职责是拱卫京师 解析:C 从“据点叫‘国’”,可知“国”能发展为封建城市,但也可能发展为具有多个封建城市的“国”,故A项错误;从“据点叫‘国’,国以外的土地叫‘野’”可知“国”的范围决定着诸侯国的地位大小,故B项错误;从“然后被分封的诸侯率族人到达封地” “‘国’之中的居民叫‘国人’”,可知“国人”是诸侯的族人,故C项正确;从“国以外的土地叫‘野’”“‘野’之中的居民叫‘野人’”,可知“野人”是受诸侯国控制的人口,故D项错误。‎ ‎2.(2017·湖南十校协作体调研)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这表明周代(  )‎ A.权力体系内部蕴含分裂的因素 B.天子尚未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 D.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解析:A 根据材料中“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等信息可以看出离周王越远的等级,其分裂的可能性越大,故A项正确;材料表明,天子之位是高高在上的,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了分封制下的分裂因素,故C项错误;分封制虽然与血缘关系有关,但材料突出分封制下的分裂因素,故D项错误。‎ ‎3.(2017·东北四市开学考试)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表明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  )‎ A.强化宗族认同 B.维护尊卑关系 ‎ C.凸显贵族地位 D.继承华夏传统 解析:B 从“‘姓’表明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可知,强化宗族认同是姓、氏能起到的作用,但不是字的作用,故A项错误;西周时姓氏能区分贵贱和宗族,字能体现同一等级内的尊卑,故维护尊卑关系是姓氏名字最主要的作用,故B项正确; 西周时期只有贵族有姓,但凸显贵族地位不能完全体现姓氏名字的作用,故C项错误;继承华夏传统不是材料体现内容的最主要作用,故D项错误。‎ ‎4.(2017·河南八市重点高中质检)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 A.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解析:C 材料中未体现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体现了权力分工结构的家国同治,是“家天下”的表现,体现了原始色彩,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中未出现三公九卿之间的牵制,故D项错误。‎ ‎5.秦朝设官有职、爵、秩之别。职为官员实际职务;爵主要用于奖励有功者,沿用战国二十级军功爵;秩表示官员俸禄等级高低,以石为计算单位。这一规定(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A.保护了贵族利益 B.规范了官员行为 C.维护了官僚政治 D.扩大了地方权力 解析:C 秦代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A项错误;材料是对官员职务、奖赏、俸禄的规定,不属于规范官员行为,也体现不出地方权力的扩大,故B、D两项错误;材料中的“爵”主要用于奖励有功者,说明官员任命不是靠血缘,而且官员有职务及俸禄,体现的是维护官僚政治,故C项正确。‎ ‎6.秦汉的国家祭祀分布地点广泛。自汉宣帝朝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的分布在空间上呈现逐渐向首都收拢的局面,至王莽所构建的元始仪,这一过程终于得以完成。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的发展使各地联系不断加强 B.汉代儒学的影响 C.统一帝国国家行政制度趋于成熟 D.皇帝的个人喜好 解析:C 祭祀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场所向首都收拢是汉代国家统一的一种表现,C项正确。汉代儒学影响的是祭祀的思想理论,而非地点分布,B项错误,A、D两项并非主要原因。‎ ‎7. (2017·山西临汾适应性训练)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C 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 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理众事,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8.(2017·安徽宣城二模)宋朝皇帝的指令原则上须经二府,以“敕牒”(诏书)方式颁布执行,在这个程序中可以“封驳”(说明理由拒绝)皇帝自宮内直接发出批示,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这种设计(  )‎ A.使宋代君主权力受到相权的严重制约 B.表明宋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相当完善 C.有利于政府各部门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D.使皇权受到决策程序的制度化制约 解析:D 材料反映的是二府有权拒绝皇帝的诏令,不是宰相权力过大可以制约君主的体现,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主要是指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与材料中央机构的运作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制约,不是政府各部门分工合作,故C项错误;材料中皇帝诏令必须由二府颁布才能生效的规定,体现出决策过程的体系化和制度化,故D项正确。‎ ‎9.(2017·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解析:B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10.(2017·河南商丘二模)“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  )‎ 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 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 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 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 解析:C 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变化趋势,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B项错误;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因此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 ‎11.(2017·湖北华中名校金卷)‎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 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C.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 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解析:D 明太祖时内阁并未形成,故A项错误;限制内府和六部集权于皇帝只会增加皇帝的行政负担,故B项错误。内府和六部本无矛盾,明太祖的制度设计让其相互牵制,才滋生了矛盾,并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从限制内府,到利用内府牵制六部可知,明太祖意在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D项正确。‎ ‎12.宋仁宗对谏官张升说,你很孤单,没有朋友,要注意说话方寸。张升明知年老仁宗儿子都夭折了,却回敬皇帝道:臣不孤单,妻儿俱全;陛下才孤单,只有宫女相伴。仁宗没怪罪张升。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大学士曹振镛总结的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士大夫“脾气”变化表明(  )‎ A.儒学思想渐趋衰微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官场风气世俗化 D.经济文化没有协调发展 解析:B 清代儒学思想依然是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官员实际相当于皇帝的奴仆,故B项正确;题干中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并不是世俗化的表现,故C项错误;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与士大夫“脾气”变化并无关联,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江西赣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 年)十月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定员 110 人,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还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明代还将地方分区监察与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 给事中制度是独立于都察院之外的另一套监察体系。明初统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始按六部的建制分设六科。洪武十年隶承敕监,十二年改隶通政司,十三年置谏院,成为独立机构。凡大臣奏章发下,分类抄出,其有违误,则予驳正。对御史、给事中违法失职行为的处罚也是极为严格的,“若知善不举,见恶不拿,杖一百,发烟瘴地面安置”。同时也对忠于职守的御史、给事中给予奖励。‎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 (近代)美国的建国者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行政监察系统,行政监察的任务被分散在各个部门分别执行。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其中并没有设立专门负责行政效能监察的机构。在美国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基本是并重的,“好的政府就是高效廉洁的政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 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实施监察的重要举措并归纳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14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监察制度与近代美国监察制度的本质不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美国监察制度的影响。(11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举措”,根据材料一“改称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定员 110 人,职纠内外官员”“明初统设给事中……始按六部的建制分设六科……则予驳正”“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对御史、给事中违法失职行为的处罚也是极为严格的……也对忠于职守的御史、给事中给予奖励”逐条概括。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得出官阶低,但权力大;根据“明初统设给事中……成为独立机构”得出监察官员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力;根据材料一“明代还将地方分区监察与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得出地方分区监察与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根据材料一“给事中制度是独立于都察院之外的另一套监察体系”得出形成两套监察体系;根据材料一“对御史、给事中违法失职行为的处罚也是极为严格的”得出注重对监察官员的严格管理。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结合所学可知,从本质上讲,明代监察制度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范畴,目的是维护专制皇权;而近代美国监察制度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范畴,目的在于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得出比较有效地避免了专制权力的出现,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在美国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基本是并重的”得出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的监察制度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和社会的稳定。‎ 答案:(1)举措:设置御史台(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查内外官员;都察院外另立给事中,负责稽查各部;赐予监察御史大权;采取奖罚措施。(答对 4点给 8 分)‎ 特点:官阶低,但权力大;监察官员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地方分区监察与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形成两套监察体系;注重对监察官员的严格管理。(答对3点给 6 分)‎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2)不同:近代美国监察制度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范畴,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明代监察制度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皇权。(4 分)‎ 影响:比较有效地避免了专制权力的出现,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和社会的稳定。(答对2点4分,答对3点7分)‎ ‎14.(2017·河北邯郸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解析:首先概括材料信息,提炼观点。根据材料中“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等信息得出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等信息得出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根据材料中“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等信息得出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等。然后结合史实加以论述。‎ 答案:示例一 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阐述: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12分)‎ 示例二 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阐述: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综上所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12分)‎ 示例三 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阐述:科举制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考八股文,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由于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不利于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12分)‎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