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教案学案 / 生物教案 / 小学科学 /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还剩 9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种子发芽了 【教材分析】 《种子发芽了》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单元中的第一课, 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属于生命科学领域,本课内容的设计,依据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标 准,对应新《课标》8.2“亲手种下盆栽植物的种子,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成幼苗,再到 开花结果的过程”和 12.1“用简单的实验或依据生活经验,探讨水、阳光、空气、温度、 肥料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例如,探究水对种子发芽的的影响”。 本课第一课时内容首先询问学生平时对于植物的观察情况,了解学生前概念。然后通 过观察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这一活动,明确观察可以从形态、颜色等方面入手。同时引起学 生对种植植物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完成活动一“种植植物”。 最后,设计活动二“找到弄混的种子”,让学生学会利用种子的特征,把不同的种子和对 应的植物联系起来的简单方法。 第二课时内容通过对上节课种植的西红柿生长情况的观察,思考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再分别对每一种影响因素提出假设,设计简单实验,让学生初步学会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对这门课有了一定认识,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 趣,同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在一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植物》中,学生 学习了观察植物不同的方法;通过二年级下册《栽小葱》,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生长需要的 条件,但是并没有观察过小葱从一颗种子变成一株完整植株的过程。在这一课的课程设计 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完善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的理解,激发 学生对种子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愿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植物的种子形态不同。 2.知道种植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的方法。3.认识种子发芽的条件,能够理解种子发芽实验的设计。 科学探究: 1.能够用语言描述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的外形特征。 2.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播种西红柿和黄瓜。 3.能够设计栽种记录的内容,乐于长期观察记录。 4.设计“种子的发芽与什么有关”的实验,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 的科学探究过程,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科学态度: 1.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 意识。体验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的乐趣。 2.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意见的 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而空气可以使种子发芽,可以运用到生活中,提高 种子发芽的效率,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教学重点】 1.熟悉观察方法,明确记录单观察内容。 2.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 设计“种子的发芽与什么有关”的实验,初步形成对比实验的探究思维。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发芽的西红柿和黄瓜植株各一盆,西红柿、黄瓜、玉米、带壳葵 花籽、枣、南瓜、蚕豆、苹果、松子等的种子。 学生材料:固体胶,彩笔,活动单,每组土壤、水若干,塑料瓶 1 个,花盆 2 只。【教学时间】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新朋友 1.师:今天有两位小朋友要跟咱们一起上课。不过它们想和同学们玩个捉迷藏的游戏, 这里有一些与它们有关的线索,同学们依次阅读线索,猜一猜它们到底是谁?如果你们猜 出来了,按照要求填写活动单。 2.师:你猜到你们组的小伙伴了吗?能不能向其他同学介绍你的小伙伴的样子? 投影仪展示学生活动单,学生回答。 生 1:我们组的小伙伴是黄瓜种子,它的个头大一点也长一点,是黄色的,表面比较光滑。 生 2:黄瓜种子的壳很硬 生 3:我们组的小伙伴是西红柿种子,它的个头很小,扁扁的,是褐色的,上面有一些细 细的绒毛。 [设计意图:认识新朋友的活动符合小学生好奇心,满足学生认识新朋友的欲望。通过介 绍新朋友,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观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做好引导者。活跃了 气氛,奠定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3.师:没错,西红柿和黄瓜种子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小伙伴。西红柿和黄瓜是生活中常见 的植物,它们维生素含量高,味道甜美,还可以美容养颜。我们的小伙伴要长大成熟,必 须经过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这几个过程,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它们发芽的过程。(板 书:种子发芽了) 二、一起种植物 1.种子的发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看几张图片观察一下。 观看图片《种子发芽了》 2.师:你们愿意照顾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让它们也像这样发芽吗?师:你们打算怎么种植西红柿或者黄瓜种子? 生:每天按时浇水、晒太阳,放在温暖的地方 [设计意图: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以满足部分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愿,给学生自由发挥的 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3.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不过还有一些地方可以做的更好。老师已经种下西红柿和黄 瓜种子了,来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观看图片“种植西红柿/黄瓜”。 4.师:怎样能把种子种的更好? 生描述实验步骤: (1)把土壤放进花盆里,填满到距离花盆边缘 1 根手指的地方。 (2)在土壤上面放上两粒种子,两粒种子中间隔一点距离。 (3)在上面盖上一层薄薄的土,看不见种子即可。 (4)用塑料瓶浇水,等花盆底部有水流出即停止浇水。 师:种的过程中,老师还有一些温馨提示送给大家,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生阅读①四人为一个小组。 ②分工明确,一人扶着花盆,一人放土壤,一人放种子,一人浇水 ③浇水时动作要轻,避免将种子冲出土壤。 ④记得把试验台收拾干净,恢复原样。 5.师:是的,请同学们拿出材料盘,我们用 5 分钟时间种植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给你们 组的小伙伴一个温馨的家。 活动一:种植西红柿/黄瓜(小组活动) 师:种子种好了,我们接下来把它放到哪里呢? 生:窗台上、有阳光的地方。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动手种植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到延伸,潜能得到充分发掘,兴趣得到培养,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 三、我是记录员 1.师:把花盆放在教室的窗台上,那里有阳光照射,比较温暖。现在是冬天,种子需水 量少,每隔三天浇点水,大概两个星期后,种子就会发芽,来看看之后他们会长成什么样 子。 展示图片(西红柿/黄瓜种子--发芽--长叶)。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生:叶子的颜色和大小变了、植物长高了、叶子数量变多了 2.师:同学们很细心,如果能把它们记录下来就更好了。老师教大家一些记录方法。植 物的高度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量出?(尺子)用尺子量出之后,我们可以用涂格子的方式 把它记下来,一厘米涂一个格子,不到 1 厘米涂半个格子。叶子的数量我们也可以涂一涂, 长出几片叶子,就用绿色彩笔把几片叶子涂成绿色。植物的形状可以用笔画出来。当然, 我们还可以描出一片叶子,记录它的大小和形状,如果叶子多的话,也可以摘下一片叶子, 夹在书里做成书签保存。 3.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教的记录方法观察老师带来的西红柿和黄瓜植株,3 分钟时间,看哪一组做的好看又准确。请同学们阅读活动单,按要求完成。 活动二:观察西红柿和黄瓜植株。 成果展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用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方式进 行学习,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观察能力。】 4.师: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观察方法,同学们,你们能为你们组的小伙伴写一份这样的 观察日记吗?如果你有不一样的发现,也可以用文字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观察的过程中, 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小问题,同学们可以向爸爸妈妈或者老师求助,也可以去图书馆或者网 上查找资料,找到解决办法。 四、多种形态的种子 1.讲述:我们的小伙伴西红柿种子和黄瓜种子去准备发芽了,但是他们还带来一些小伙伴。你认识它们吗?你是怎么认出它们的? 2.小组活动:每组观察一种植物种子(红枣、苹果、蚕豆、松子、冬瓜种子,玉米)。 学生介绍,Ppt 展示红枣、苹果、蚕豆、松子、冬瓜种子及相应的果实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发现,种子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所以我们才能分辨 出它们的名称。 4.师:老师发现这些种子中有一些果实的“奸细”,它们就是玉米和葵花籽。我们看到的 这些并不是它们的种子,而是果实。果实就像是妈妈,种子就像是肚子里的宝宝,只有从 果实妈妈的肚皮里出来,种子宝宝才能被我们看到。所以,葵花的种子是白色的瓜子仁。 玉米的种子是挤压玉米白色一端掉出来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图像和实物的生动介入,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水 平。同时能认识到种子的形态多样,简单自然。] 【板书设计】 1.种子发芽了 1.种子发芽了 【教材分析】 《种子发芽了》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课程内容属于“生命科 学领域”中年段要求。四课内容按照自然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 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 本课首先介绍种子的多样性;然后共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时间关系,本课将 种子发芽的过程研究放在课外,使学生可以将课堂继续下去,在生活中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观察一周后有的发芽、有的没发芽的情况会自然 而然引起学生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兴趣。在学生的前概念里很多人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 必备条件。由此可见,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也会有前概念的模糊,学生的判断容易出错, 需要继续探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够收集不同植物的种子,了解到种子形态的多样性。 2.知道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是种子能否萌发的基本条件。 科学探究: 1.能够理解种子萌发实验的设计,并初步认识种子萌发的条件。 科学态度: 1.珍爱生命,意识到植物种子的价值,种子萌发的意义。 【教学重点】 能够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 做好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探究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蚕豆种子、苹果种子、松子、冬瓜、红枣种子、广口带盖的瓶子(6 个)、水、 纸巾。 【教学时间】 2 课时,第 2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几天过去了,你们的种子发芽了吗? 生:交流种植后的现象。 师:黄瓜种子很多都发芽了,很棒,发芽后隔断时间要记得浇水哦。西红柿的种子还没发 芽,不要着急哦,过几天可能就发芽了呢!孩子们每天都要观察哦。 二、认识种子多样性 1.师:老师之前让大家带来一些其他的种子,你们带来了哪些种子呢? 生:介绍带的种子。 师:看来种子有很多种哦,老师也带来一种种子,你们猜猜看? 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这个白胖子。 生:猜测,花生。 师:你真聪明!找一找,花生的种子在哪里? 生:捏开,花生米是种子。 师:你们说的很对。 2.师:这有很多不同的植物,你认识它们吗? 生:蚕豆,苹果,红松,冬瓜,红枣。 师:它们的种子在哪里? 生:蚕豆:拨开豆荚里面的豆子就是蚕豆种子;苹果:吃掉苹果,里面的黑色的籽儿就是 苹果种子;红松:松塔里面的松子就是红松的种子;冬瓜:去掉冬瓜瓤,里面的就是冬瓜 的种子;红枣:吃掉枣,里面的枣核就是种子。 师:你们找的很准确,一般我们把籽儿、核儿、仁儿、豆儿等叫它的种子。 3.师: 植物的种子有很多种,它们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种子的特点 呢? 生:大小、颜色、软硬、表面...... 师:从这些方面观察,蚕豆,苹果,红松,冬瓜,红枣种子都具备什么特点呢?生:蚕豆: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小黑点;苹果:扁水滴形、前端尖细、 黑褐色、表面平整;红松: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冬瓜: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 红枣种子: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大。 4.师:(出示玉米)你们已经认识了这些种子的特点,接下来请找一找,玉米的种子在 哪里? 生:猜测玉米粒是种子。 师:玉米豆可不是玉米的种子哟!它是玉米的果实,玉米豆外皮剥掉,里面才是它的种子 哦! 师:(出示樱桃)你知道它的种子在哪里吗? 生:樱桃的核是种子。 师: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草莓的种子不在草莓里面,而是长在草莓的外面! 师:(出示香蕉)香蕉有种子吗? 生:猜测没有种子。 师:香蕉的种子就在香蕉内部黑色的地方,只是香蕉可以用其他方式繁殖,久而久之,香 蕉的种子就退化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种子,使学生了解种子多样性。通过特殊种子的举例, 使学生会找种子。] 三、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1.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种子,你知道种下去的种子,想要萌发时必须需要哪些条件吗? 生:大胆猜测:需要阳光、水、空气、适合的温度...... 师:要想知道种子萌发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咱们就这样猜测可不行,还得亲自试试呢! 看,这是什么? 生:豆芽。 师: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准备了泡好的绿豆种子、有盖的瓶子 6 个、水、纸巾等材料,和大 家一起利用绿豆来研究一下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要想确定这些条件是否是种子萌发必须的条件,那么咱们还是得用实验来进一步的验证。 你们想如何设计呢? 生:设计对比试验。 在 6 个瓶子里各放 2 张纸巾。(出示图片) 在 1 号瓶子里放 5 粒种子、放一些水、不盖盖子、放在窗台,温度是室温、有充足的阳光。 师:如果设计对比实验,接下来的几组你想如何设计? 生:交流。 在 2 号瓶子里放 5 粒种子、不放水、不盖盖子、放在窗台,温度是室温、有充足的阳光。 在 3 号瓶子里放 5 粒种子、放很多水、不盖盖子、放在窗台,温度是室温、有充足的阳光。 4 号瓶子和 1 号一样,但是放在冰箱里,制作低温环境。 在 1 号瓶子里放 5 粒种子、放一些水、盖紧盖子、放在窗台,温度是室温、有充足的阳光。 6 号瓶子和 1 号一样,但是瓶外用黑布遮挡,制作无光环境。 师:仔细观察 6 组种子种植的条件是什么? 生:分析条件、完成表格。 序号 水 空气 温度 阳光 预测发芽情况 发芽情况 1 号 √ √ 常温 √ 2 号 × √ 常温 √ 3 号 √√ √ 常温 √ 4 号 √ √ 寒冷 √ 5 号 √ × 常温 √ 6 号 √ √ 常温 ×2.师:五六天后观察瓶子里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 1 号瓶、6 号瓶的种子萌发了。 师:2 号瓶的种子为什么没有萌发呀? 生:2 号瓶的种子没有水。 师:3 号瓶的种子为什么没有萌发呀? 生:3 号瓶的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啦。 师:为什么 4 号瓶也没有萌发呢? 生:4 号瓶放在冰箱里温度太低了。 师:为什么 5 号瓶的种子没有萌发呢? 生:因为 5 号瓶瓶盖拧紧了,没有新鲜的空气。 师:那我们看一看 1 号瓶它为什么可以萌发呢?谁来总结一下? 生:1 号瓶和 6 号瓶有空气、温度合适、没有完全浸泡在水里。 3.师:通过实验,谁能总结一下植物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 生:种子萌发需要新鲜的空气、充足的水、适宜的温度,不一定需要阳光。 师:看来你们真的会了,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将知识再巩固一下。 生:观看视频。 4.师:我们一起完成活动手册吧! 生:完成活动手册。 师:核对活动手册。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种子萌发必备的三点条件是空气、 水、适宜的温度。] 六、拓展应用1.师:特别热的环境种子能发芽吗? 生:不能。 师:煮熟的种子能发芽吗? 生:不能。 2.师:种子发芽虽然与充足的空气、水、适宜的温度有关,但是种子本身得是健康的种 子才有机会发芽哦!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种子萌发的条件,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活的种子才可以萌发。] 【板书设计】 1.种子发芽了 活的种子 充足的空气 适量的水 适宜的温度 2.幼苗长大了 【教材分析】 《幼苗长大了》是最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二课的内容。本 节课通过观察并描述西红柿的幼苗,了解其形态特征。 通过回顾二年级下册《载小葱》 一课中“小葱喝水”实验探究根有吸水的作用,通过玉米不定根的认识了解根有固定等作 用。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实验感兴趣,经过两年的学习,已 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 欲望。《幼苗长大了》这一课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学生通过《多姿多彩的植物》一课经 历了对植物形态特征的初步认识,通过《载小葱》一课对植物生命需求有了初步探究。学 生周围植物普遍存在且种类繁多,更容易展开对植物构造、功能、 生命过程的学习。但 是他们自主获取知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不强,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需要老师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观察、描述西红柿幼苗的形态特征,了解幼苗成长的过程。 2.知道植物的根一般生活在地下,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等的作用。 科学探究: 2.能运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并描述植物幼苗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3.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记录整理幼苗生长过程中每部分的样 子。 4.能依据证据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根的作用。 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植物幼苗、研究根的作用等科学活 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 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珍爱生命,意识到植物的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研究根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研究根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常见的盆栽绿植。 学生材料:番茄或黄瓜幼苗生长记录,自己种植的番茄幼苗 。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呱呱坠地的婴儿经过幼儿、儿童时期会长成一位翩翩少年。种下一粒种子它会有 什么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幼苗长大了》来学习一下植物幼苗成长的过程及根 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人的一生中早期的成长过程,抛出问题引发思考,点明主 题。] 二、认识幼苗 1.师:寒假中,老师指导同学们种植西红柿种子,要求同学们观察记录西红柿幼苗的形 态、高度等变化,同学们做的怎么样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家的成果吧。(展示学 生记录的番茄成长的数据和照片) 2.师:你能说一下这些幼苗有什么变化吗? 3.生:幼苗长出了叶,叶子变大了,幼苗长高了,变得健壮了… … 4.师:是的,幼苗长出了茎和叶,幼苗长高变大了。同学们认真观察一周龄幼苗和两周 龄幼苗新长出的叶子形态,你有什么发现? 5.生:幼苗刚开始长出的两片叶子的边缘是平滑的,后来长出的叶子边缘不平滑。 6.师:这位同学观察的非常认真!番茄幼苗最初的两片叶子是子叶,之后长出的叶子是 真叶,我们生活中所见所说的都是真叶。观察一下你种的番茄幼叶长大后的形状像什么呢? 7.生:像一片片羽毛。(这些语言的意义何在?)8.师:非常棒,番茄的像羽毛一样的叶称为羽状叶,杨树的叶像心形,枫树的叶像手掌, 每种植物的叶都有特定的形状,叶的形状是植物的重要特征。幼苗长大过程中,地上部分 枝和叶生长的同时,根也在努力的生长。根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什么作用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植株生长过程的照片和幼苗生长记录表,让学生直观感知幼苗长大 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发现番茄叶的特征。设疑问引出根的作用。] 三、根的作用 1.师: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栽小葱》,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葱的生长需要一 些基本条件,如土壤、水分、阳光等。同时我们还做过一个“小葱喝水的实验”,每天记 录小葱喝多少水。同学们你还记得这个实验的注意事项吗?(这个有何意义?) 2.生:小葱的根要发达,水要没过根… … 3.师:不难发现“小葱喝水”与植物的哪个器官息息相关呢? 4.生:“小葱喝水”与根有关。 5.师:没错,“小葱喝水”靠的是根,这个实验说明根有什么作用呢? 6.生:“小葱喝水的实验”说明根能吸收水分。 7.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小葱喝水的实验”说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同时溶解在 水中的养分也被根一起吸收。所以说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根吸收的 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能够维持植物的生命,使幼苗不断长大,根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8.师:你印象中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哪里? 9.生: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的土壤中。 10.师:这是玉米的不定根,不定根属于根的一种类型,同学们观察一下玉米的不定根生 长部位和特点什么? 11.生:玉米的不定根从茎的下部长出,数量很多,像一个个铁钉将玉米的茎牢牢的固定 在土壤里。 12.师:小组内讨论一下这样的根会有什么作用? 13.生:根具有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14.师:有一种食物物美价廉被称为“小人参”,你知道是谁吗? 不错,它就是萝卜。我们常吃的萝卜、胡萝卜、甘薯都属于根。有句俗语说的好:烟 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潍坊的萝卜皮。潍坊萝卜脆甜爽口、美味多汁。同学们想一想这说 明根有什么作用呢? 15.生: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16.师:谁能总结一下根的主要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的思考,让学生感知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 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有固定植物和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四、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2.生 1:我知道了幼苗的生长过程,观察到西红柿的叶是羽状叶,不同植物的叶形态上有 稳定的差异。 生 2: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有固定植物和储存营养物质的 作用。 生 3: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的土壤里。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能维持植物的生命。 【板书设计】 2.幼苗长大了 一、幼苗长大的过程 二、根的作用 吸收、固定、贮藏 3 植物开花了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 单元植物的一生”的内容。从课标上看,本课属于"生命 科学领域”。从课程结构上来看,本单元共有 4 课:“1.种子发芽了”、“2.幼苗长大了”、 “3.植物开花了”、“4.植物结果了”。植物开花是在幼苗长大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 是后续学习第 4 课的基础。本课从内容上看,可分为 4 个部分,一是观察、比较西红柿和 黄瓜花,找出不同,认识花的多样性。二是辨别黄瓜的雌花和雄花,了解它们的特点。三 是阅读资料,了解植物的传粉方式。四是为黄瓜进行辅助人工授粉,实践人工授粉的方法。 本课的四个教学活动就是在事实成面上帮助学生认识花变成果实的过程,为本单元研究植 物果实形成的生理机制积累感性经验。从能力培养上看,主要是观察能力、对比分析能力、 乐于尝试,并初步掌握为黄瓜花进行人工辅助传粉的方法。本课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应 抓住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魅力,满足和提升每位学生的参与欲望。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初步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科学学习:对植物形态特征的初步认识(一年级下册 《多姿多彩的植物》);对植物生命需求的初步探究(二年级下册《栽小葱》)。已经对常见 植物的特征进行了观察讨论,建立了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 学生已有较浓的学习兴趣,能够用多种感官观察、探究,但是对于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个 阶段的活动,延伸到观察植物一生的全过程,实现对植物生命历程的认识,却很少有目的 地去观察和研究过它们,同时对植物的形态、构造、功能、作用也缺乏相应的了解。本课 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探究,在探讨过程中充分发展学生的观察, 联想,分析等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研究过程有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以此提 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 1.知道花的简单构造,认识西红柿花的雌蕊与雄蕊,黄瓜花的雌花与雄花,明确西红柿 花和黄瓜花的种类不同。 2.知道不同植物开花后的传粉方式。 科学探究: 1.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观察,比较黄瓜花与西红柿花,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 2.乐于尝试,并初步掌握为黄瓜花进行人工辅助传粉的方法。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发现黄瓜花的雄花和雌花。 2.愿意倾听,分享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连续观察,从而建立一个“生命周期”的概念。 2.珍爱植物的生命,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西红柿花和黄瓜花的种类不同。。 【教学难点】 为自己栽种黄瓜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观察记录表,放大镜,小镊子,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自己种养的黄瓜和西红柿。 【教学时间】 2 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经过我们精心的培育,我们种植的植物已经怎么样? 2.生:开花了! 3.师: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3 植物开花了。. 4.师:同学们,我们的植物已经开花了,那么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吗?它对于植物有 什么作用? 5.生:说说。 6.师:说了这么多!同学们,想不想把花拆开后仔细地观察和研究? [设计意图:花,学生们非常熟悉并都喜爱,通过设疑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 探究欲望。] 二、探究西红柿花与黄瓜花的构造 1.师,轻轻摘下一朵西红柿花,我们要怎样去研究它? 生:把它拆开!…… 2.师:在科学上我们把这个过程叫解剖。要想解剖西红柿我们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比如, 镊子,你会使用它么? 师示范镊子的使用方法后学生体会使用. 3.师:我们知道观察事物时要按一定顺序,那么解剖西红柿花也要按一定顺序,你知道 么?为什么? 师适时强调由外到里的顺序及保证花的各部分完整。 4.师:解剖时还需怎样才能保证花的各部分完整? 生:用力要小,手要轻。 5.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观察花的各部分?解剖下来的各部分如何放置? 6.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按顺序摆放。7..师:示范从外向内顺序解剖西红柿花,启发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强调按顺序摆 放。 8.师:在解剖的过程中我们小组内要进行观察讨论,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把它画 下来,并预测花各部分的功能,把我们的结论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大家能完成么? 9.师:同学们,现在就自己动手解剖西红柿花吧! 10.小组探究解剖西红柿花,并预测花的各部分功能。 11.各小组分别把自己的发现利用投影和大家展示分享。 12.师适时指出:在科学上我们把我们观察到的四部分,分别称之为:萼片,花瓣,雄蕊, 雌蕊。萼片能够保护未开的花,花瓣吸引昆虫,雄蕊制造花粉,雌蕊接受花粉。 13.找到雄蕊,试着捻捻雄蕊上的花粉,在白纸上再抖抖,看留下了什么? 生:粉粒,光滑 14.师:雄蕊会制造花粉,而且花粉易脱落。 15.在观察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花的雌蕊长在花的什么位置? 生:中央位置。 16.师:同学们观察的真棒!当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最终就会发育成种子。我们把花 粉落到雌蕊的过程叫传粉。 17.师:我们再借助放大镜和小镊子去解剖黄瓜花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填写 在实验报告单上! 生汇报交流 18.师:在刚才的解剖过程中,你看有没有发现黄瓜花与西红柿花的不同之处? 生:我发现黄瓜的花只有雌蕊。 生:我发现黄瓜的花只有雄蕊。 生:有的花有只雌蕊,有的花只有雄蕊。 19.师:正如大家所观察,黄瓜的花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我们把只有雌蕊的花叫雌花, 只有雄蕊的花叫雄花。像西红柿那样的花我们称为“完全花”,而像黄瓜那样的花我们称为“不完全花”。 20.老师在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花,你能判断它们哪些是完全花哪些是不完全花么? 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判断:百合花,月季花,玫瑰花,桃花,马蹄莲花,南瓜花等花 的实物或图片,其所属花的种类后填充实验报告单。 [设计意图:用解剖的方法认识花的结构,怎样解剖花,应注意什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 解剖花,观察花的各部分,预测花各部分的功能,区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对花有了一定 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区分雄花和雌花 1.师:让我们再次观察黄瓜的花,黄瓜的雄花和雌花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呢?看谁先发现? 生:黄瓜的雌花后面有一个未来的“小黄瓜” 师:只有黄瓜的雌花授粉后才会结出小黄瓜。有了这个发现,我们就可以直接判断植物的 雄花和雌花了! 2.师: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当花经过传粉后,花才有可能结出种子。雄蕊上 的花粉是怎样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呢?让我们回家预先收集一些资料,在下一节课我们在 课堂上共同研究! [设计意图:教师鼓励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栽种的黄瓜花,通过对黄瓜花的进一步观察,辨 别出黄瓜的雌花和雄花。自主发现异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通过预设, 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植物的花 萼片--保护未开的花 花瓣--吸引昆虫 西红柿 的花 雄蕊--制造花粉 完全花 传粉 雌蕊--接受花粉 萼片 黄瓜花 花瓣 不完全花 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雄花 雌花 黄瓜的雌花后面有一个未来的小黄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植物的花有哪两类?它们各自的结构是什么? 生:…… 2.师:我们种植的西红柿,黄瓜已经开花了,你还见过哪些植物的花? 生:“……” 3.师:那么这些植物开花后,需要怎样才会结出种子? 生:…… 4.师:花是植物体的重要器官,其实植物长到一定的时候都要开花,开花后植物的花朵 需要传粉才会结出种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调查学生对“花”的原有认知水平,同时通过对植物开花的 提问,让学生认识到花的多样性,为下面猜测花的授粉方式做铺垫,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望。] 二、探索植物的传粉方式 1.师:老师在这里也为大家准备了几幅开花植物的图片,你认识他们么?请同学们大胆 的猜想这些植物是经过怎样的方式完成传粉的呢?试着说出你的观点? 2.生:猜测,说自己的想法。 3.师,根据学生的推测进行板书……4.师:老师在这里为大家准备了这些花,及一些花的图片(含花粉的特点)同学们想不 想近距离的去观察它,研究它,根据它们的特点去分析它们是如何进行传粉的? 5.师:那么,我们在观察这些花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观察得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哪些观 察方法? 6.生: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 7.师:经过观察后,我们需要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填写在哪里?在填写的时候要在结论后 面写出你们的原因。 8.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研讨,大胆推测,这些花是如何授粉的?在填 写好实验报告单后,把它贴在黑板前相应位置,都完成后,所有同学到前面去参观,带着 笔,如果你对对方的观点有疑问可以在上面用“?” 标出。 9.师分发实验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探究,填写实验报告单。 10.学生填写好实验报告单后,贴在黑板的相应位置后,其他小组进行参观并在有疑问的 地方用“?”标出。 11.对于发现的问题,由推测的同学进行解答,说出他的观点。 12.师:同学们说的真棒!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植物的传粉,老 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 13.师: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知道了植物传粉的哪些方式?和你的想法一样么? 14.师,对于植物的传粉方式,及时补充。 [设计意图:教师鼓励学生观察实物花,利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的方法以及花粉自 身的特点大胆推测植物的传粉方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最后,通过视频再 次进行直观感受花的传粉方式。] 三、对黄瓜花进行人工授粉 1.师: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无风或下雨,授粉不均匀。这 时植物开花了恰是需要授粉的最佳时机,这时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 2.生:人工授粉。 3.师:同学们看一看我们精心培育的黄瓜,它的花期很短,现在正是需要授粉的最佳时机,你能帮助它完成授粉么? 4.播放黄瓜花人工授粉小视频。 5.放手让学生对自己种植的黄瓜进行人工授粉。 提示:如果你的黄瓜雌花和雄花没有同时开放,只能留下雄花用塑料袋封好放在冰箱冷藏 室里保存,待到雌花开放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6.师:同学们做的真棒!相信我们的黄瓜花都会结出大黄瓜。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结合视频资料,掌握人工授粉方法,让学生动手为黄瓜花进行人 工授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课后延伸 1.你的家里有哪些开花的植物?你能判断它是如何授粉的么? 2.你能利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方法为自己家中开花的植物进行人工授粉么?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让学生进一步建立一个“生命周期”的概念,知道可以利用植 物的生长变化为生活服务,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在。] 【板书设计】 3.植物传粉 昆虫传粉 异花传粉 风力传粉 传粉方式 人工授粉 自花传粉 【课后反思】 1. 植物开花了,是学生亲身经历植物生长一个阶段的活动,伴随着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围绕 进行一些探究性学习,学会观察,收集证据,积累资料等科学方法.因此我通过让学生自己 种植植物感受其每一个阶段的成长变化,并通过对比花,感受花的种类不同,潜移默化影 响学生认识到自然界花的多样性。 2. 植物传粉方式,教材介绍了三种传粉途径,让学生对黄瓜花进行人工授粉,使学生体会 到科学技术是如何为生产服务的,科学在我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4.植物结果了 【教材分析】 《植物的一生》一单元四课按照自然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 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本课《植 物结果了》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学生在经历了前面较长时间种植后,交流分享的一课, 在这一课学生要学会自己整理前期记录的种植记录表,再来课堂上做交流。通过交流与比 较西红柿和黄瓜的生长过程,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紧接着通过找西红柿和黄瓜的种子, 初步认识果实的构造,懂得辨别果实,辨认植物的可食部分,巩固对植物各部分的认识, 最后要让学生了解到人们对植物的利用情况,认识植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价值。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学生在经历了一年级《多姿多彩的植物》这样一课对 植物形态特征的初步认识和二年级《栽小葱》这一课对植物生命需求的初步探究后,对探 究植物已有一定的基础和热情,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让学生对植物构造、 功能、生命过程、植物资源的利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本课《植物结果了》更是带领学会 认识了植物完整的生长过程,学生在这一课会很有成就感。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有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2.知道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3. 知道我们通常食用植物的哪个器官。 4. 认识植物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科学探究: 5.通过回顾植物的生长过程,找出西红柿和黄瓜生长过程的共同点。 6.能利用果实的特征辨别果实和非果实。 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调查身边特殊的植物资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周围的植物资源,认识到植物的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找出西红柿和黄瓜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植物可使用部分是哪个器官。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各种植物的部位。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观看视频,再现植物一生的生长历程。 2、番茄从开花到结果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二、讲授新课 完成番茄(黄瓜)成长记录 1、番茄开花结果的历程 ①幼苗长大了,出现了花蕾,如绿豆大小 ②花蕾长大了,绽放出黄色的花朵,每朵花有六片花,花蕊像宝塔,上小下大 ③花朵枯萎了,在花瓣的后面长出绿色的小果实 ④番茄的果实成熟了 2、番茄的幼苗长大后,植株是否继续增长? 【提示】要坚持测量 3、番茄植株是否继续增长观测记录 生长阶段 株高 得出结论 出现花蕾 花朵开放 结果 成熟 【提示】番茄的幼苗长大后,植株继续增长,知道枯萎死亡。 4、番茄成长的不同阶段,你是如何精心培植的? 【提示】 ①播种时要浇透水②长出“小豆瓣”时,保持土壤半干 ③长出两片小叶时也要保持土壤半干 ④出现花蕾,保持土壤半干和充足日照 ⑤出现花朵时,要放在通风的地方,去掉底部不开花的枝条和过多的花 ⑥等果实成熟了,要保持土壤湿润和充足的日照 ⑦出现绿色果实时,要勤浇水,去掉过多的小果实,适当加点营养 5、展示你的活动记录表进行自评和互评 6、比较番茄和黄瓜的生长过程,说一说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提示】植物的生长经历发芽期、幼苗期、开花期、结果期等几个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的一生都经历了哪些过程吗?能不能按顺序说一说? 学生发言 2.揭题:是的,植物的一生开始于一颗种子,发芽,生长,开花,最后结果,那么你们 种下的西红柿和黄瓜结果了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观察《植物结果了》。 小组讨论汇报 二、探究植物的果实 1.谈话:西红柿和黄瓜都经历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这样一系列的过程,之前我们 已经研究过了他们的种子、根、茎、叶,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他们的果实。出示西红柿和黄瓜 2.活动一:观察果实的内部结构 谈话:请同学们从中间切开果实,认真观察,说一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小组实验汇报 3.教师补充:切开西红柿和黄瓜我们会发现种子就包裹在果实中间,而包裹在种子外面 的,生活中我们叫做皮和肉的部分,科学上我们统称果皮,所以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个 部分组成的。 4.提问:那么如果西红柿和黄瓜要繁殖后代,你们觉得那些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 5.小结: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后代。花、果实、种子属于植物的繁殖器官。 四、应用 1.提问:你们是不是都掌握了果实的特点了呢?你能不能从下列食物中找出哪些属于植 物的果实? 多媒体展示甘蔗,胡萝卜,花生,苹果,香蕉,蚕豆,豌豆荚等 小组讨论分类 2.谈话:看来呀,植物身上并不一定只有果实才能作为我们的食物,你们能说说,多媒 体上的这些食物它们分别是植物的哪个部分吗? 小组讨论发言 五、拓展 1.谈话:植物除了能为人类提供食物之外,还未人类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你们知道人们 都利用植物做了些什么吗? 学生发言 2.小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类离不开植物,希望同学们回去能继续观察, 发现植物身上更多的奥秘。【板书设计】 4.植物结果了 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新苏教版科学教材,贴近实际生活,从观察现象到探讨科学本质,让学生能从 浅入深的了解科学道理。本教材的一二单元都和植物有关,第二单元主要研究植物和环境 的关系。而本课是二单元的第一课,重点研究植物的形态各异和它生长环境的特点,让学 生明白植物的形态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通过学习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为四年级下册 《生物与生命》中对植物适应季节变化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已经有了较多的认识,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 望也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了许多关于科学方面的知识,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 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兴趣浓厚,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但由于 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大部分学生知识面还不广,勤于动脑的同 学占的比例还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 课堂时间,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因此我要在课堂中要多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和良好实验习惯 的养成。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植物的形态特点和环境特点。 2.借助资料,分析观察,了解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的密切关系。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发现冬青树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方法。2. 通过探究研讨一些常见树木的过冬方法。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讨论设计常青树是否落叶的方案。 3.了解植物与大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与大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冬青树和杨树的叶子,发现冬青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实验记录单和放大镜。 学生材料:冬青树叶和杨树树叶。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地球是个充满生机的星球,你知道最多的生物是什么? 学生:植物。 2.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一些植物的图片,你们认识它们吗? 【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意图 新课导入 1. 师:地球是个充满 生机的星球,你知道 答:植物 调动氛围最多的生物是什么? 2. 老师今天也带来一 些植物的图片,你们 认识它们吗? 一、形态各异的植 物 1. 请仔细观察老师给 大家准备的植物,然后 跟同组的同伴说一说你 观察的结果。 2.你的伙伴是怎样给你 介绍桌上的植物的?说 给大家听一听。 3.哪位同学愿意用刚才 描述植物的方法,向大 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植 物? 交流自己的想法 观察老师提供的 植物,记录,将观 察结果说给同伴 听 介绍同伴向自己 传达的信息 从植物的茎、叶等 方面介绍自己喜 欢的植物 通过实际的观察,让学生有 操作和体验的机会。说给同 伴听、把同伴的话说给全班 听,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在真 正进行观察和表达,同时也 对倾听习惯进行训练。 二、不同环境中的 不同植物 1. 刚才大家提到的植 物生活在哪里呢? 2. 原来,植物也有自己 特定的生活环境,你能 把这些植物和它们生长 的环境配配对吗? 根据自己已有的 经验,交流 连线,配对 通过调动已有经验,让学生 初步认识到:不同环境中生 存着不同的植物。3. 为什么仙人掌能生 活在沙漠中呢? 4. 我们一起来看看沙 漠的环境特点(出示沙 漠图片和关键词炎热、 干 燥 、 缺 水 、 阳 光 强 烈……)提问:想要在 沙漠中生存,需要解决 哪些问题? 5. 为了在沙漠这样的 环境中生存下来,植物 应该具备哪些本领?它 们 应 该 长 成 什 么 样 子 呢? 6. 分别出示高山、热带 草原、热带沿海地区的 环境特点。 7. (放大相应环境中 生长的植物:松树、椰 树&棕榈、瓶子树的外形 特点)在这些环境中生 长的植物又是什么样子 的呢?这些外形跟它们 所在的环境有关系吗? 8. 小结:地球上的环境 各种各样,植物也有不 同的形态,植物的形态 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 的关系。 交流自己的想法 交流生存在这个 环节中需要解决 的问题 思考,交流 观察了解不同环 境的特点 根据对例子的解 读的结果,思考交 流 充分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 题,既能暴露前概念,也可 以建立信息,为接下来的挑 战做准备。 以学生熟悉的一个环境为 例,充分解析环境的特点及 生存的必备“技能”,为分 析其它环境做铺垫。 在之前的例子中,学生已经 较充分地解析了环境及生 存其中的植物特点,在此前 提下分析植物与环境的“配 对”,有连贯性,也有较好 的基础。明确植物的形态 与环境特点是紧 密相关的 三、比较常青树叶 与落叶树叶 1. 我们周围的植物有 哪些适应环境的形态? 2. (出示出示冬青和 梧桐一年四季的变化图 片)你注意过梧桐树的 叶子一年四季怎样变化 吗?冬青呢? 3. 像梧桐这样树叶秋 天变黄,冬天落光的树 叫做落叶树;像冬青这 样一年四季常绿的树叫 做常青树。关于这两类 树,你有想问或者想研 究的问题吗? 4. (出示冬青和梧桐 叶子)老师这里有两种 树叶,请大家看一看, 摸一摸,甚至可以撕开 一部分,比较一下,尝 试找出常青树长青的秘 密。 5. 小结比较结果。 根据经验,交流 观察,描述两种树 木的树叶 根据名称,尝试解 读两种树木的特 点 提出自己的问题 观察、记录,交流 结果 将目光聚焦在树木与季节 上,可以较好地定位在常青 树与落叶树的不同上 有了比较明确的研究问题, 可以将观察的要点聚焦。 通过观察方法的提示,帮助 学生明确观察的要点,能够 更好地解决问题。 四、设计实验研究 常青树落叶之谜 1. 冬青真的一年四季 都不落叶吗? 交流自己的经验、 猜想 根据观察结果做出合理推 测,帮助学生建立运用实验2.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 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吗? 3. 你们小组的想法是 怎样的?为什么这样设 计? 小组讨论,交流实 验想法 小组展示实验设 计,说明设计理由 数据分析、推理的意识。 根据想研究的问题,引导学 生设计实验,通过交流展示 环节引导学生聚焦实验目 的与实验设计的关系。 五、植物与环境相 的关系 1. 在今天的学习之前, 我们知道地球上有各种 各样的环境,也有形态 各异的植物。通过今天 的学习,你对植物和环 境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 小结:植物不是独立 存在的,它需要依靠周 围的环境。因此,植物 的外形特点会根据环境 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交流自己本节课 的学习所得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些 知识是已有的,有些是通过 课堂学习新获得的,在一节 课的最后,将两者结合起来, 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重 新结构概念。 【板书设计】 5 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水瓶树 草原 椰子树 热带海滩 芭蕉树 热带海滩 植物适应环境 巨人柱 沙漠 松树 高山6.沙漠中的植物 【教材分析】 《沙漠中的植物》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旨 在让学生知道沙漠中植物叶、茎以及根形态上的特点,认识到这些形态上的特点对维持植 物生存的重要作用,进而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本册教材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学生认识了解了植物的器官和作用,第二单元第一 课《不同环境里的植物》从植物的不同形态出发,认识到植物形态与其生存环境的密切关 系,从而展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为本节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为四年级学习《生物与生命》以及六年级学习《遗传与变异》、《生物和栖息地》 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通过对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植物的六大器官,其 中的根、茎、叶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同时该年龄段的学生具有旧知:不同的植物适合生 长在不同的环境中,例如荷花适合生长在水中,仙人掌适合生长在沙漠中,但他们并不能 意识到不同的植物之所以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生存是为了适应环境。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典型的沙漠植物。 2.知道沙漠中的植物可以在沙漠中生存有特殊的本领,了解这些本领。 3.知道这些本领都是为了适应环境。 科学探究: 1.能运用感官、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仙人掌、芦荟的外部形态特征。 2.能依据实验结果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沙漠植物所表现出的外部形态的特 点是为了适应环境;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沙漠植物所表现出的外部形态特征对维持生存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知道沙漠中的典型植物,并了解它们为了在沙漠中生存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沙漠中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是为了适应环境生存。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蜡纸、湿纸巾。 学生材料:仙人掌、芦荟、放大镜、棉线手套、勺子、剪刀。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回顾沙漠的环境特点 1.师:今天的科学课,老师带大家一起走进沙漠,提起沙漠,大家对它有什么印象? 生:干旱/缺水 2.师:沙漠除了干旱还有没有别的特点? 生:温度高 3. 师:温度高会产生什么后果? 生:水分大量蒸发。 4.师:面对高温和干旱的环境,吐鲁番沙虎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呢? 生:白天温度高,就夜晚出行; 找不到水分,就凌晨去喝凝结在植物上的露水。 5.师:那沙漠中除了有这些机智的小动物,还有一些倔强的植物,它们构成了沙漠这片 死亡之海生命的补给线。二、沙漠中的植物 1.谈话(课件依次展示):有同学们熟悉的仙人球、仙人掌,还有同学们比较陌生的沙 棘、骆驼刺、胡杨和梭梭草。 2.谈话:虽然这些沙漠植物我们很少见,但身边种植的仙人掌、芦荟、宝石花也有很多, 它们大都喜温暖、通风的环境,耐干燥,能在沙漠边缘或半沙漠的温暖环境中生存。今天 我们以仙人掌、芦荟为例来研究沙漠里的植物。 [设计意图:学生对沙漠环境或多或少有所了解,而对沙漠中的植物则知之甚少,有些学 生甚至认为沙漠中没有植物。因此,有必要尽可能多地介绍沙漠中的植物,为后续的研究 活动打下基础。] 三、观察仙人掌 1.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大多数植物都有根、茎、叶,请借助放大镜仔细观 察仙人掌,你能找出它的茎和叶吗?注意不要用手直接去摸仙人掌,或用其他地方的皮肤 去接触它。 2.追问:你能具体描述它的茎和叶吗?如:仙人掌的茎是绿色的,像厚实的植物叶片或 粗壮的茎。仙人掌的叶是一根根的尖刺。 3.请学生指出仙人掌的茎和叶,在黑板上画出茎和叶的形状。茎:掌状或柱状。叶:针 状。 [设计意图:仙人掌是常见的沙漠植物,它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非常明显,比较便于小学 生观察。本课把它作为观察形态适应性的对象,通过学生直观感知,知道仙人掌的表面有 蜡层、叶刺和毛,仙人掌的茎是掌状的、叶是针状的,为后续探究储水秘密做铺垫。] 四、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 1.师从学生画的图片中提出问题:我们发现每一片仙人掌的茎都长得比较肥厚,那么这 肥厚的茎里面有什么呢?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我们? 2.学生思考、猜测与交流。 3.谈话: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较硬,用手难以挤压出水分。而且,它们都有刺,易扎 伤手,所以用勺子挤压比较方便、安全。4.师演示挤压过程:用金属勺压住仙人掌茎的上、中、下位置,反复用力按压、摩擦, 直至茎中的汁液大量流出。 5.师:用同样的方法挤压芦荟,找一找芦荟的叶子里有什么。 6.师:对比观察仙人掌和芦荟,你有什么发现? 7.师: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中都有大量的汁液(水分)。 [设计意图:仙人掌和芦荟适应环境的内在特征非常明显,比较适合小学生用简单的方法 进行研究。所以,本课把它们作为研究植物内在结构的典型对象,从而发现沙漠多浆植物 的功能特征。同时,在仙人掌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能为接下来探究仙人掌储水秘密的活动做 铺垫。] 五、探究仙人掌储水的秘密 1.师:观察挤压后留下的皮,在这片硕大的叶子中储存了大量的水分,为什么水分没有 散失呢? 2.师介绍模拟实验:用纸张模拟叶片。把三张纸巾充分浸湿,一张平铺,一张卷起来, 一张卷起来后用蜡纸包住,都放在窗台前的塑料布上。一个小时后检查三张纸巾的干温程 度。 3.学生思考:平铺的纸张、卷起来的纸张、卷起后用蜡纸包住的纸张分别模拟的是什么 样子的叶片?实验中纸张的大小应该有什么样的要求?时间有什么要求? 4.学生动手做三份纸张的模拟叶片,带回去对比一小时后三张纸巾的干温程度。 5.学生猜测实验结果。 6.师取出一小时前准备好的三张纸巾,小组领取材料,对比三张纸巾的干湿程度,填写 表格。 纸张 一小时后的干湿程度 平铺 卷起来 卷后蜡纸包住7.学生汇报发现:用蜡纸包住的纸巾湿度最大;其次是卷起来的纸巾;湿度最小的是平 铺的纸巾。 8.解释:蒸发面积小,蒸发量少;不透水覆盖层阻挡了水分蒸发。仙人掌的叶呈针状, 而且茎表面有蜡质覆盖,水的蒸发量极少。 9.师:还有更多的沙漠植物有这样的生存秘籍,让我们一起阅读资料,找找骆驼刺和梭 梭草在沙漠中存活的秘密。 [设计意图:在这个模拟实验中,先明确模拟项目和控制无关条件,再让学生动手做一做, 体验三种叶片的不同之处。将仙人掌的形态特征与结构特征相联系,揭示仙人掌针状叶的 形态特点和表面蜡层的结构特点,目的都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流失,在茎里储存更多的水。] 六、了解沙漠植物的根 1.学生阅读资料,了解骆驼刺和梭梭草的根。 2.老师向学生讲述梭梭树的强大之处(有视频素材更好)。 3.谈话:这两种植物都是地面部分长得矮小,而有庞大的根系,并深深扎入地下。如此 庞大的根系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水源,吸收水分;而矮小的地面部分又有效地减少了水 分蒸腾,使之能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下来。 4.学生对比观察之前所认识的沙漠植物共同点。 5.谈话:多数的多年生沙生植物有强大的根系,以增加对沙土中水分的吸取。为减少水 分消耗,减少蒸腾面积,许多植物的叶子缩得很小,或者变成棒状或刺状,有的甚至无叶, 用绿色的茎代替叶子的作用,茎表面覆盖蜡质…… 6.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关于沙漠中的植物,你还有哪些困惑?让我们课后继续查 找更多关于沙漠植物的资料。 [设计意图:沙漠植物适应干旱环境主要表现为具有储水结构与具有强大根系这两大特征。 前面三个活动的成果主要表现沙漠植物的储水特征,此阅读活动则是介绍沙漠植物具有强 大根系的特征,通过阅读资料,总结研究成果,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6.沙漠中的植物 叶:退化+覆盖蜡质 沙漠 茎:粗壮 适应环 境 根:发达 【课后反思】 1.调动学生学习关于陌生的沙漠环境的探究欲望,而不仅仅局限于实验表面,让学生 真正在探究实验中思考,让思维在科学课堂上发生。这是贯穿这样一节观察研究课的核心 问题,亟需解决。 2.围绕课标和教学目标设计的提问需要更有指向性,将难度降低或拔高的前提是要适 应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表现将教师的问题作出调整。 3.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部分,需要更好地设计改进教学环节,完善探究实验。 7.水里的植物 【教材分析】 《水里的植物》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的第 3 课,本 单元的的四课是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安排的。本课位于本单元的第二级主题:水里的 植物。本课首先通过看图,了解池塘植物的形态特点和生长位置,然后交流对水生植物的 疑问,增长兴趣,再学生动手研究三种水里的植物,直观了解它们的特点。然后通过拓展 阅读,让学生了解海水中植物红树的特点。最后,通过拓展活动,栽种碗莲,让学生更深 入了解水里的植物的特点,发现植物为了适应水里的环境而生出的本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半时间的科学学习与训练,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 技能,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能够进行仔细的观察,实验之前也能够提出假设,然后进行 干旱 高温--水分蒸发实验验证,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但是,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其认识水平比较低,计划 性稍差,动手能力比较薄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池塘中生活的水生植物。 2.知道水葫芦、金鱼藻、莲适应水环境的结构特点。 3.知道红树适应海水环境的结构特点。 科学探究: 7.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水里的植物的形象特征。 8.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结合探究的过程以及观察、实验的结果,发现水葫芦、金鱼藻、 莲适应水环境的结构特点。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水里的植物的秘密。。 2.能够与同学合作探究讨论总结水葫芦等水里的植物的结构特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 2.引导学生注意保护环境,爱护植物。 【教学重点】 在分析现象中发现水葫芦、金鱼藻、莲适应水环境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在分析现象中发现水葫芦、金鱼藻、莲适应水环境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水草,水葫芦、花盆、碗莲种子等。 学生材料:水葫芦、塑料水桶、金鱼藻、莲的地下茎(莲藕)等。【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科学课堂,今天要带大家进入植物的世界,你们知 道植物一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吗? 生:土壤里、水里、沙漠里......(图片: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沙漠、水里、土壤、高山上) 9.谈话:是的,植物可以在不同环境里生存下来,(图片:荷花、水芙蓉、金鱼藻)那这 些植物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生:水里。 3.那这节课就要来一起学习《7.水里的植物》(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植物世界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从植物生长的环境到水里的植物层层渗透 揭开本课的课题。]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个小游戏:一个小姑娘,家住在水乡,身穿粉红袄,坐 在绿船上。猜一种植物。 生:莲花。(荷花)(PPT 展示图片) 2.师:真聪明!为什么是莲花呢? 生:家住在水乡,所以是莲花。 是的,它们都生活在水里。 二、观察池塘植物的生长位置和形态特点 1.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中的这些植物,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生:它们有的生活在水底,有的漂浮在水面上。 师:还有没有? 生:还有的生活在水边,香蒲和芦苇就是生活在水边。师:是的,它们生长的位置不同,有的生长在水底,有的漂浮在水面上,还有的挺立在水 边。 2.师:嗯!同学们都观察的非常仔细,很不错,那他们的形态是不是一样呢? (不一样。学生会七嘴八舌的说) 师:同学们都是有心人,很不错,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吧。以跑火车的形式,一位同学 说一种植物的一个特点,好不好,不想说的可以说下一个,然后坐下,好吗? (好,水葫芦有个圆鼓鼓的大肚子、金鱼藻长得像个带刺的绳子……) 师:同学们透过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抓住了这些植物的特点,为你们点赞。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池塘植物的形态特点和生长位置,并以游戏的 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问题交流 1.师:如此美景,煞是好看,谁能帮我想个办法把这美景搬回家啊?(生态水族箱) 2.师:很好,大家都是留心生活的好孩子。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水族箱里的植物, 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 预设一:水族箱里的植物为什么能活下去? 预设二:漂浮植物是怎么漂在水面上的啊? 预设三:水里的植物也需要呼吸吗? 预设四:水里的植物怎么获取空气呢? 3.师:提出问题是成功的第一步,大家提出了很多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非常不错。 老师也很想知道水里的植物到底有哪些本领,让它们能够在水里生存呢?同学们,你们想 不想研究一下自己提出的问题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通过进一步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水生植物的特 性。] 四、合作探究 1.探究水葫芦漂浮的秘密(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水葫芦。我们已经知道水葫芦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可是,水葫芦为什么能够漂浮在水面呢? 生:水葫芦有个大肚子? 师:那如果我把水葫芦摁到水底,它是不是就沉在水底了啊? 生:是的。(不是) 师:我们来试一下。哪位同学愿意来操作一下呢? 学生操作。发现:水葫芦再次浮在水面。 师:水葫芦的这个大肚子里面会是怎样的呢?到底是不是这个大肚子使水葫芦浮在水面 呢? 生:…… 师:大家有不同的想法。这样,老师给你们 3 分钟时间和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意见,等会 每个小组请组长代表大家发言。如果交流中有不同意见,可以用手轻轻捏一捏再交流。可 以做到吗? 生:可以。 师:四人小组交流,现在开始。 师:你们小组认为里面可能是怎样的? 生:棉花、有水…… 师:捏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生:软软的,会冒气泡。 师:里面到底是怎样的呢?老师也很想知道,怎么办呀? 生:剥开看一看。 师:这个主意不错。不过可得仔细的观察,看看跟你们之前猜的有什么不一样,现在开始。 (学生剥开看一看) 交流:(把水葫芦气囊切开) 师:里面是怎样的? 生:里面是海绵、棉花;白白的;有经;有小孔。 师:真不错!你们有没发现里面有小孔?孔里有东西吗? 生:没有(有水)。 师:全是水吗? 生:不是 师:孔是空的,里面有很多空气。正因为里面有这样的孔洞,所以水葫芦的外面看上去圆 鼓鼓的。这和我们夏天游泳时用到的一个装备很像。 生:救生圈 师: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都充满空气,能浮在水面上。 师:现在,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了吗? 生:使水葫芦浮在水面上 师:所以水葫芦漂浮在水面的秘密是:因为水葫芦的叶柄膨大有气囊,这种海绵状气囊结 构很轻,所以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 2.探究金鱼藻的特点。 师:大家实在太棒了,透过你们善于观察的眼睛,积极思考的大脑,探究了水葫芦漂浮的 秘密。老师这里,还有一种植物,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金鱼藻。 师:是的,金鱼藻也是漂浮在水面吗? 生:不是。 师:老师的这个水槽里有金鱼藻,大家猜想一下,如果我搅动水槽里的水,金鱼藻会怎样 呢? 生:随水扭动。 师:那如果,我继续往水槽里加水,这些金鱼藻会怎样呢? 生:不动。(会慢慢上浮)师:既然大家有不同意见,那我们来试试就好了。大家注意仔细观察哦。我要倒水了。 实验现象:金鱼藻整体漂浮。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动手感触,让学生直观感知,水葫芦漂浮的原因以及金鱼藻 的特点。] 3.莲藕的小秘密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一起探究了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秘密了。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东西, 你认识吗生:这是藕,我吃过。 师:是的,藕可以做很多美食。藕是莲的地下茎,如果我想探究一下它的特点,该怎么做 呢?哪位同学能来当我的老师指导我一下呢? 生跃跃欲试,指点我先进行观察,然后进行切割,并进行记录。 师:我们发现莲藕是一节一节的,圆筒状,表面是棕白色的。把莲藕切开,可以看到一些 大大小小的气孔,这是帮助莲藕呼吸的,我们还能发现一些丝状物,这些丝是莲藕的维管 束。 师总结说:同学们很棒,虽然小小年纪,已经可以给我做老师了。为你们点赞。 师:这是莲叶,我们可以发现莲的叶子像把大伞,它的叶柄细长,内中空。 4.小结 师:通过研究水葫芦、金鱼藻、以及莲这三种水里的植物,你发现它们有哪些适应环境的 本领啊? 生:水葫芦有气囊,很轻,能漂浮。金鱼藻很柔软,能随水流扭动。藕内有气孔。 师:是的,水里的植物,有的内部中空,能通气;有的茎柔软,能适应水流;还有的内有 空洞,含有大量空气。 5.记录整理活动手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刚的探究整理一下活动手册,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小组讨 论。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指导老师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通过让学生总结探究结果,提高学生用科学语言表述科学问题的能力。] 四、延伸阅读 师:前面,我们研究的这些植物,都是生活在淡水中。那海水中有没有植物呢?他们具有 哪些生存的本领呢?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咸水植物的生存本领。 师:迅速浏览课本所给资料,勾画关键词语,小组讨论:为什么红树要长出支持根和呼吸 根? 生:为了防止海浪冲击,红树的主干不会无限增长,而是从主干上长出许多支持根,扎入 泥潭以维持植株的稳定。红树的指状的呼吸根从泥土中伸到地面上,在涨潮时可以帮助植 株吸收空气的氧气。 师:非常善于阅读和思考的孩子,你们很厉害。这里,老师却有疑问了,我们常见的大树, 桃树、李树、松树都有根啊,根系也很发达,但是就是没有听说过呼吸根,红树为什么要 有呼吸根呢? 生:它们生长的环境不同,常见的大树,生活在陆地上。红树生长在海水里。 师:同学们,你们实在是太棒了,能够主动探究、主动思考,老师为你们点赞。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与常见树木比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自学能 力。] 五、拓展活动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探究了水里的植物的小秘密,大家想不想自己养一株水里的植物 呢?老师这里有一些碗莲种子和花盆,感兴趣的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到我这里认领种子哦。 (栽种方法可参照课本所给步骤。)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课后自主种植睡莲,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学 生对水里的植物的认识。] 【板书设计】 7.水里的植物 提问→结构特点? 猜想→身体轻、内部空…… 验证→荷叶柄、莲藕、水葫芦、金鱼藻 结论→结构特殊的茎! 8 石头上的植物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中的第四课《石头上的植物》。 本课从聚焦石头周边的环境条件,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以指认和研究为核心依次展 开四个部分的教学内容: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观察一些植物的生长环境,从而聚焦了解一些 长在石头周边的植物,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然后观察石头上的青苔,知道它是否 具有根、茎、叶,知道青苔的表面能直接吸收水分和养分;其次通过阅读资料,知道卷柏 的耐旱力极强;再者引导学生做实验,了解干燥程度不同的卷柏复苏需要的时间不等;最 后进一步拓展研究,观察其他石头上的植物,了解它们特殊的生存本领。 经过本课的学习落实课程标准中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举例说出生活在石头上的植 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植物有一定的认识,在学习了第一单元之后对植物充满了探究的兴趣, 同时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他们对沙漠和水里的植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石头上的植 物了解不多,他们长在石头的哪里,它们有什么在石头上生活的特殊本领并不了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认识一些在石头上生活的植物,并了解它们的特征。2.通过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知道卷柏适应石头环境的生存本领:超强耐旱力。 科学探究: 1.能在观察图片的时候提取部位信息,发现一些植物生长在石头周边的什么环境里。 2.能将观察结果与卡片资料相结合,在分析现象和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青苔适应石面环境 的结构特点。 3.通过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知道卷柏具有适应石缝环境的超常耐旱能力以及对它生 存的意义。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石头上的植物,阅读青苔和卷柏等植物特点的资料,观察 青苔的结构特点。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探究石头上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3.形成热爱自然的感情,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借助工具和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2.能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制作)等科学方法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 了解石头上的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教学难点】 知道石头上植物的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及其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手持显微镜、青苔、干燥程度不同的卷柏、牙签、烧杯和清水,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 1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课件示图,提问:这些植物长在哪里?(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石头表面、边缘、石 缝)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认识石头上的植物。(板书课题:8 石头上的植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植物的生长环境,通过课件展现几种植物及其生长环境景象, 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时候提取部位信息,发现一些植物生长在石头周边的什么环境里, 从而聚焦了解一些长在石头周边的植物,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观察研究青苔 1.谈话:在这些石头上的植物中,大家平时见过吗?相对比较熟悉的是哪种植物?(课 件呈现教材中三种植物,从左往右分别是南庭芥、青苔、虹如玉) 2.提问:大家对青苔相对比较熟悉,青苔长什么样呢?谁能来说一说? 3.谈话:青苔有没有根茎叶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怎么观察?太小看不清楚怎么办?(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操作时要注意什么? 4.课件示图,介绍实验方法、提出实验要求: ⑴用两根牙签轻轻地从事先培植、选择好的苔藓丛中分离出几株个体; ⑵操作时动作一定要准确、轻巧。 ⑶用手持显微镜观察一株青苔的样子,组内进行交流,会画的可以画下来。 5.分组观察、交流、记录:青苔是否有根、茎、叶 6.课件展示显微镜下青苔的图片,汇报交流:青苔是否有根、茎、叶 7.课件示图,谈话:这是其它植物的根茎叶,青苔的根、茎、叶与它们相比较是否一样? (青苔的“根”比较短小)它能满足植物吸水的需要吗? 8.课件展示青苔的资料卡片,学生阅读,提取关键信息 9.汇报交流:有什么发现?青苔通过什么来吸收水分的?(青苔有茎、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它的根是假根,起到固定植物的作用,不能吸 收水分和养分。青苔通过表面那些细小的叶状结构直接吸收水分和养分。) 10.提问:青苔需要通过茎和叶来吸收水分,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青苔的生长环境有什 么特点?(潮湿) 青苔需要通过茎和叶来吸收水分,这对青苔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快速吸收水分) 11.观看视频:一分钟了解苔藓 12.小结:青苔为什么能生活在石头上这种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手持显微镜观察青苔,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在动手观察过程中 发现生命的神奇。通过观察和阅读资料,引导学生直观感知石头上的植物有不一样的特 点。] 三、体验卷柏的生理特点 1.出示干枯的卷柏图片,谈话:这是什么植物?它有什么特点?看起来怎么样?(干的、 死的)它是活着的吗?如果把它种回土里或放到水中会怎样? 2.讲述:这种植物叫卷柏,也是一种生活在石头上的植物。石头上的植物有各种各样适 应环境的本领,其中,有些植物的耐旱本领十分惊人。请大家阅读有关卷柏的资料卡片, 你能从中读取什么关键信息?卷柏为什么被称为“九死还魂草”? 3.阅读有关卷柏的资料卡片、汇报交流: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人们把卷柏称为“九死还 魂草”? 4.小结:卷柏有什么适应环境生存的特殊本领?(卷柏不同于青苔生理特征,且耐旱力 超强。) 5.观看视频:《卷柏-生命的力量》 6.谈话:想不想了解一下让干燥的卷柏复苏过来? 7.介绍实验方法: (1)把几片新鲜的卷柏夹在书页里,让纸吸收水分,得到干燥程度不同的卷柏。 把干燥的卷柏固定在 A4 纸上,贴上标签(写上相关信息)。(2)把干燥不同的卷柏放到清水里,观察并记录它们复苏需要多长时间; 8.小结:卷柏复苏的时间要根据干枯程度不同的情况,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复苏。 9.讨论交流:卷柏的耐旱本领和仙人掌的耐旱本领有什么不同?卷柏的这种本领适应什 么样的环境?卷柏的耐旱本领对它的生存有什么意义?(适应环境改变,增加生存机会。) 10.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做中学, 与同学合作探究石头上植物——卷柏,通过对比试验直接感受,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 知道卷柏具有适应石缝环境的超常耐旱能力以及对它生存的意义。] 四、了解长在石头上其他植物的生存本领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石头上的青苔和卷柏这两种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那么长在石头 上的其它植物有哪些生存本领呢? 2.讨论交流 3.阅读资料 4.小结:长在石头上的其它植物有哪些生存本领呢?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或观看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石头上的植物的生存本领,拓 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以及适应环境生存的特殊本 领。] 五、总结拓展 1.谈话: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2.拓展:寻找周围长在石头上的植物,观察它们有哪些特殊的生存本领。(强调注意安 全!) [设计意图:通过实地观察和动手制作,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 动手能力。] 【板书设计】 8.石头上的植物石头表面、边缘、石缝 苔藓:表面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假根(固定作用) 卷柏:超强耐旱 9.声音的产生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中的第 1 课 内容。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本课从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出发,围绕 物体怎样发出声音,一步步揭示有关声音产生的科学概念,引领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 开展研究与发现活动,使其学会在“做”中学。 本课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观察不同的发声物体,比较、归纳出发声物 体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帮助学生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本课首先通过让学生感知 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学会辨别和描述不同声音所表达的意义;其次,学 生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 察、比较,初步将“发声”与“动”联系起来,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建立 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运用声音产生的概念解释音叉激水 和水鼓的现象,同时结合不同动物的发声方式进一步深化概念认识,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 索求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声音所传递的各种信息,对 声音形成了最直观的感受,生成了不同的生活经验,也从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取了一些有关 声音的科学知识,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前概念基础。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 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他们大多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 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带领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真正奥秘,并且将发声物体振动可视化, 实现学生前概念的正确转变,这恰是我们本课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 失。 3.通过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4.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科学探究: 1.通过自主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探究实验,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画图的 方式表达实验结论。 3.能够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研究结论,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 4.能够通过反证法,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能够参与到探究实验中,与同学合作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观察发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物体发声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实验记录表、教学 ppt。 学生材料:塑料袋、钢尺、音箱、气球、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学时间】 1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感受声音。(3 分钟左右) 1.上课之前我们先听听录音:(国歌声、鸟鸣声、铃声、汽车喇叭声、婴儿哭声……)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在这些声音中,你对哪种声音最难忘,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声音为我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奇妙的声音王国,探究声音的奥秘。(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声音的认识,激发对声音世界的探索兴趣。 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师:同学们刚刚听到那么多不同的声音,那你能制造声音吗?如果老师给你们一个保鲜袋, 你能采取不同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吗?请每个小组先思考再动手试试,看看你们的方法是 否可行。 (学生实验研究,教师巡视) 1.提问:请大家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交流: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看法,是一种猜测。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原于 猜测。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刚才大家提到的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 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4.思考:这里有一个塑料袋,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发出声音呢? 5.(示范)学生代表说一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用一个动词概括是什么? 6.全班活动,要求: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 7.教师控制:开始!——停! 8.提问:谁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用一个“动词”概括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 动作方式,是什么? 9.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动词”。10.交流:通过敲、打、拍、吹、摩擦等动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不同的方式 都可以使物体运动产生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设计意图:“让塑料袋发出声音”这个活动鼓励学生先“思”后“做”,围绕“用了哪 些动作方式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组织学生通过实践去制造声音,使学生能够在参与中去 主动发现,并形成探究问题。本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分析和学习,认识 到声音的产生离不开力。] (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追问:现在你认为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 2.学生交流讨论 介绍实验器材 3.谈话:(出示实验器材)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样实验器材。仔细 看看都有些什么?这些物体不动时,它会发出声音吗?你有什么办法分别让它们发出声音 呢? 4.学生观察实验器材并思考,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的方法。 讲解实验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5.教师随机指导,完善并讲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A、摸喉咙  (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感受)   B、钢尺  (一手在桌边缘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一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 开。) C、音钹 (敲击音钹三下,然后轻轻按在肚子上) D、气球和音箱 (把气球挂在音箱前面,然后打开音箱,观察气球的运动) E、泡沫和矿泉水瓶 (把泡沫屑放在空的矿泉水瓶中,然后对着瓶口吹,泡沫的运 动) 6.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 音时的共同特点。因此,要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和总结:一个物体发声时,它的运动轨 迹有什么变化?7.讲解实验记录单并举例示范。 活动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产生的原因 我的猜测 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发声时发声物体 运动轨迹(画图) 摸喉咙 如: 钢尺 音钹 气球和音箱 我的验证过程 泡沫和矿泉水瓶 我们的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停止, 消失。 8.实验:按要求进行下面 5 个发声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跟着它发声时的运 动轨迹来画图,完成记录单。 活动中:看,发声物体有什么现象产生? 摸,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发声物体,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运动。 画,画出发声物体发声时的运动轨迹。 说,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9.小组汇报,教师适时作出引导,使学生注意观察发声物体运动轨迹的变化。 10.提问:通过这几个活动,对于“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你有什么想法? 11.学生思考并回答。 12.小结:物体受力以后,上、下、前、后、左、右做快速地来回往复运动,我们称之为 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 音时处于振动。 13.回看 5 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指导学生以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来重 新解释和表达结论。反证: 14.谈话: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会消失吗?是不 是这样呢?怎样改变上面的实验去证明?哪位同学来试试? 15.学生示范如何使发声中的音钹、钢尺、气球、喉咙和音箱停止振动。 16.交流:通过刚才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17.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按要求对 5 种发声物体进行活动,使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发声物 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跟着物体发声时的运动轨迹来画图,对记录单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 又通过反证使学生认识到振动停止,声音消息,加深学生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概念 认识。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在“做中学”中进行比较与分析五种物体发出声音时现象的共 同现象特征,有利于学生得出结论。] 三、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原理,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现象 1.描述: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这些振动有时还能带来很奇妙的现象(展示音叉和水鼓) 2.演示 1:依次走到部分同学耳朵边,用锤子敲击音叉的侧面。 演示 2:用鼓槌敲击鼓面 3.提问:你听到了什么?你如何用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这个科学概念来解释? 4.学生回答. 5.思考 1:敲响音叉后,接近水面,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 思考 2:在鼓的表面倒上一点水,用鼓槌敲击水鼓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6.教师演示音叉激水。 7.播放《水鼓表演》视频 8.追问:物体的振动带来了什么神奇现象?你如何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刚才的现 象呢? 9.学生汇报。 10.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四、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1.谈话:物体振动能够产生声音。那么,大自然中的动物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发出声音的 呢? 2.播放视频《动物的叫声》。 3.交流:通过刚才的视频,你了解到了什么? 4.学生汇报,教师 PPT 总结哺乳动物、昆虫、鸟类、蛇类、鱼类发声的方式。 5.小结:无论人、动物、还是生活中的各类物体,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提问,使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有利于生动形象的为学生解释 自然界动物是如何发声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本节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 产生”知识点的前后呼应。] 五、拓展应用 1.拓展练习 1:解释贝多芬的的故事:晚年利用振动感受音乐。 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交流:我们是如何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问题的? 4.思考: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声音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呢?关于声音的其他问 题,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板书设计】 9.声音的产生 动作方式: 拍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敲 力作用 物体 振动 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摩擦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吹 打 ……10.声音的传播 【教材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2 节课。在探究过“声音的产 生”后,进而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承接本单元前半部分所学内容。声音是日常生活中 很常见的现象,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难理解物体 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 个地方。本课通过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声音是如何传播 的。 【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水平和操作能力,有着严谨求实的科 学实验态度,对声音的研究也很有兴趣。学生通过前 1 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声音是由振动 产生的,在第二节课中,对于声音的传播方式,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声音能够向四面八方传 播,因此学生对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出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知道声音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 3.认识耳朵的构造,了解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科学探究: 1.对比观察,解释实验现象,并能总结概括结论。 2. 分组观察纸屏振动实验,在描述现象中建立“因果关系”,类比认识鼓膜的振动。 3.联系生活,制作“土电话”。 科学态度:1.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间的交流,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3.认识到耳朵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 了解土电话为什么会传声,从而了解电话的原理。 2. 体会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学重点】 探究声音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 【教学难点】 解释纸屏振动实验的现象,理解鼓膜的振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真空抽气装置、手机、防水袋、水槽、水、小鼓、鼓锤、纸屏、 塑料泡沫小球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师:上课铃响了,校园里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并走向教室,这说明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得出:铃声能穿过空气从四面八方传进我们的耳朵。 3.师: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声音的传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的传播》。 4.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据常见现象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探究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一)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1.师:如果没有了空气,铃声还能不能传播呢? 2.学生思考并猜想。 3.师:我们来通过这些实验材料验证一下。 4.简要介绍实验材料,并说明:把响铃的着闹钟放进抽气盘,然后用钟罩罩住音乐盒用 真空机抽出钟罩内空气,使得闹钟处于真空状态。 5.师:你们认为在抽真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 6.生:声音可能会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7.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8. 生根据现象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二)声音在水中的传播 1.过渡:那声音在水中能不能传播呢?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2. 简要介绍实验材料,并说明:把播放着音乐的手机放入水中。 4. 师:大家预测一下,放进水中后还能听见音乐吗? 5. 生预测:能/不能。 6.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7.生据现象得出: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三)声音在固体的传播 1.过渡:那声音在固体中又能不能传播呢?我们借助教室里最常见的固体——桌子来探 究一下。 2.简要说明实验方法:让几个同学分别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不同位置(表面、侧面和桌脚) 上,听一听桌面的敲击声。 3.请三位学生上来共同完成实验探究,并谈谈自己的发现。 4.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四)归纳概括 1.师:在刚才的三个实验探究中,声音无论在气体、液体还是固体中,它都只朝着一个 特定的方向传播吗? 2.生:不是,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 3.归纳概括: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不同方向传播。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学生在交流时,会意识到操作规范的重要性以及 认识到物体都能传播声音。] 三、分组实验,类比认识 1.师:声音通过各种物体传到了我们的耳朵里,耳朵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2.师:这个奥秘肯定就在耳朵里,所以咱们先来认识一下耳朵的结构。 3.出示耳朵结构图,依次介绍各个结构的名称及基本特点。(视频) 4.师:你们认为声音可能是怎样在耳朵里传递的? 5.生猜测声音在耳朵里的传递路径。 6.师:想要知道耳朵内究竟是怎传播声音,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实验,看看你们能不能从 中得到启发。 7.教师简要说明实验方法并强调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开始实验并观察现象。 8.生交流汇报,师相继引导学生详细描述 “敲鼓——屏振动——小球振动” 的现象,在 现象中建立起“因果关系”。 9.师:其实这里的纸屏就相当于耳朵里的什么? 10.生:鼓膜。 11.师:那现在你们能不能说出声音在耳朵里是怎样传播的了? 12.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试着回答:声源以声波方式传出,由耳廓收集进入到外耳道,引起 鼓膜的振动,再把振动传给听小骨,听小骨振动引起耳蜗里液体的振动,再传到听神经, 听神经再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13.师总结:所以声音在耳朵里的传递路径是: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14.视频播放: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的,更形象直观建立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材料和文字材料,让学生了解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并借助“纸 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鼓膜的作用。] 四、拓展运用,做“土电话” 1.过渡:其实为了更好的研究声音的传播,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小发明,而“土电话”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老师想让大家都做一个会动手的小科学家,所以接下来我们每个人 都来学一学:如何做一个“土电话”。 2.课件展示“土电话”的制作方法,并相应演示。 3.师:今天回家后请大家制作一个“土电话”,并思考对比: (1)比较长的“电话线”和短的“电话线”“通话质量”的差别 (2)比较松的“电话线”和紧的“电话线”“通话质量”的差别。 下节课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设计意图: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利用掌握到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继续 进行“声音”的探索。] 【板书设计】 10.声音的传播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不同方向 声音在 耳朵里的传播: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11.不同的声音【教材分析】 学生每天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虽然这些声音都出自物体的振动,然后这些声音又以 声波的形式,从各个方向传到耳朵,被人体感受到。但是这些声音有哪些具体的区别,为 什么会产生差异,却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提到的问题,特别是在音乐课上,这些问题更加 凸显。本课继前两课研究与学习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研究并解答这些问题,使学生获得一 个较完整的对声音的认识。 通过制造不同音量和音调的声音,分析音量大小和音调高低与 什么因素有关,解释不同声音背后的秘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两年多的科学学习经历,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也有了清晰的 认识,音乐课上对于音量和音调已有认识,也清楚每个人的嗓音不同,这些为分析影响音 量和音调的相关因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同学之间的声音的不同,发现不同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点。 2.制造强弱不同的声音,结合有关现象,分析音量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制造不同高低的声音,结合有关现象,分析音调的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 4.识别什么是噪音,列举噪音的危害以及保护耳朵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声音存在音调和音量的区别 【教学难点】 知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小皮鼓、三角铁、瓶子、不同长短的管子、铝片琴 【教学时间】 1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想不想玩游戏?(想) 2.师:那我们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猜猜猜的游戏。游戏开始的时候请所有同学把眼睛闭上, 老师拍到肩膀的同学大声说出:猜猜我是谁? 3.师:游戏结束,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同学很棒都猜对了。但是老师很困惑,你们是根 据什么猜的这么准确呢?(生 1:每个人的声音都不一样。生 2:××的声音很细。生 3:× ×的生音很高...) 4.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思考的也很认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嗓音。(板书: 音色)真的非常奇妙,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来揭开《不同的声音》的神秘面纱。(板书: 不同的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猜声音的游戏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游戏结束后引发学生思考 是根据什么猜出的。有的学生会直接说每个人的声音都不相同,有的同学会具体从声音的 音调特征来说明。 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好奇心不是音色就可以解释清楚的,出示课题带 领学生一起揭秘不同声音的面纱。] 二、制造声音探究影响发出不同音量的相关因素 1.师:(放一段相同的音乐,放两次强弱不同)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 生:声音大小不一样。 师:我们科学上把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板书:音量) (一)探究一:制造两种音量不同的声音 1.师:老师这里有一个任务,你们想不想试一试?试着使小皮鼓和三角铁分别发出两种 不同音量的声音,你可以怎样做? (板书:音量) 生:用不同大小的力气敲。(学生活动) 师:探究开始,请同学安静认真观察。 师:探究结束了,你有什么发现? 师:那你们发现为什么小皮鼓和三角铁可以发出不同音量的声音啊呢? 2.师:请同学认真观察小皮鼓和三角铁在发生不同音量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 (探究二结束才有结论) (二)探究二:给进行曲打节奏 1.师:同学们顺利完成探究一,老师这里还有第二个探究(播放一首进行曲)请同学们 随着音乐的起伏,根据音乐的节奏击掌。 2.师:通过以上两个活动你觉得要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关键是什么?(小组讨论) 3.生:用力的大小造成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不同。 4.师:同学们很棒,顺利完成探究二。接下来我们欣赏两段钢琴曲。 [设计意图:通过制造强弱不同的声音对音量有了感性的认识,再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物 体在什么情况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设。通过挑战二带领学生体 会不同强弱的声音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对音量的认识。] 三、制造声音探究影响发出不同音调的相关因素 2.师:你会制造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现在提供给你们器材,水量不等的瓶子、铝片琴、长短不同的管子。想想看,怎么去做? (先思考怎样制造高低不同的声音,然后再动手做。) 分组实验。 3.师:友情提醒:用相同的力去做下面的实验,使它们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敲击水 量不等的瓶子,敲击铝片琴,长短不同的管子,找出最高音和最低音。完成活动手册上 的内容。 研究高低不同的声音。 研究方法 什么情况下发出的音量最高 水量不等的瓶子 水量越少。 铝片琴 铝片琴越短。长短不同的管子 管子越短。 我发现,音调的高低与_物体的形状―有关,---短、细、薄、 紧的物体--------发出的音调 高,-长、粗、厚、 松的物体--发出的音调低。 4.师:通过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音调的高低有什么因素有关? 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5.师:发出音高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发出低音的物体呢? (短、细、薄、 紧的)物体发出的音调高,(长、粗、厚、 松)的物体发出的音调 低。 6.师:同学们,想不想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用长度不同的塑料管,制作小乐器,合奏 一段音乐,比一比,哪个小组先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 学生带着任务制造不同音调的声音,在制造高低不同声音的过程中学生不 难发现物体越短音调越高。最后用长短不同的管子演奏乐曲,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一步 感知不同长短的物体可以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 四、噪音的来源、危害以及保护听力的方法 1.师:音乐非常的美妙,听起来很舒服,你有听过让你不舒服的声音吗?(喇叭声...) 师:其实这些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就是噪声。(出示噪声相关资料)请同学们阅读 2.师:通过阅读你发现了什么?(噪音的危害) 3.师:听力非常的重要,请你结合上面学习的内容,谈一谈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 (小组讨论) 4.生:不随便挖耳朵,不长时间带耳机,不制造噪音,必要的时候可以带耳罩保护... [设计意图: 阅读资料也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出示噪音相关资不 仅可以训练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科学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对噪音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丰 富了科学学习方式,提高科学学习的效率。] 五、课后拓展应用:自制乐器 师:请你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一件简易乐器,试着演奏一段乐曲《小星星》。(每小组发一张乐谱) 首先设计思考:个人思考,小组交流制作乐器的方法。 接着合作制作:根据设计制作简易乐器。 最后交流评价:在交流评价中,突出运用有关概念解释现象,并关注学生的合作能力发 与创作思维的运用。 下节课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评比。 【板书设计】· 11.不同声音 音量←用力的大小造成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不同 音调←振动物体长短不同 噪音 12 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新版本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一课题。基于二年 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材料有了基本的认知,本课将继续从三 个层面来丰富学生对材料及现代科技的感性认识。第一阶段:感性认识阶段。通过调动各 种感官器官去观察、触摸发现身边的材料,并尝试用生活经验来分类。第二阶:理性认识 阶段。能根据材料的不同用途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第三阶段:对比总结。分析天然材 料和人工材料的不同,并能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物品,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认识物品 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但是并不具备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思想,至于各种材料所具有的特 性,就更不能明白了。因此,本节课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生活物品的探究兴趣,并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描述的能力。以期树立学生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 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中材料的简单分类。 2.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比较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之处。 【教学难点】 了解身边物品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多寡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水。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 1.谈话:展示几件物品——塑料直尺、剪刀、桌子、窗帘等。 请问: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 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材料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度。] 二、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分别是什么材料。 1.展示:一座房子的图片。 师:请问这座房子都是用什么材料建造而成的? 2.生:独立观察并进行思考两分钟,回答问题。 3.师:你能用表格将这些材料的名称记录下来么?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的,哪些是人造 的? 4.学生记录。并尝试进行分类。 5.学生活动:汇报记录结果。其他小组聆听汇报,并对他人的结果进行点评或者补充。 教师汇总意见,并进行评价。 6.小结:常见的材料中,有的直接来自大自然,如木材、石材、棉花、羊毛等,它们属 于天然材料;有的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 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如纸、玻璃、塑料等,它们属于人造材料。 7.学生活动:根据上面的学习,请调查一下你同桌的书包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作 的?哪些是人造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请记录在表格里。 物品名称 可能使用的材料 是否天然材料[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并能初步对材料进行分 类。] 三、研讨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特点 1.展示:翻开教材 X 页上罗列的木材、沙粒、石油、纸、玻璃、塑料的图片。 问:你们能不能区分这些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制作的?那些是人造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 2.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3.师:评价并进行引导分析。 (1)木材:由木质纤维构成。可以加工成——纸。 (2)沙粒:可以加工成——玻璃。 (3)石油:可以加工出——塑料。 4.小结: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依据——是有没有人工合成材料的出现。 (过渡)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衣食住行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材料。接下来,让我们 从实验中,对比观察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不同。 四、探究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异同之处 1.师:这里有棉花和腈纶棉,怎么比较它们? 2.学生:思考并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再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由组长负责记录,讨论 完毕后由组长代表小组发言,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提出的方案设计最具有操作性。 3.引导:用浸一浸的方法研究棉花与腈纶棉吸水本领。(暗含着条件的控制,教师要加以 指导。)当然,研究方法还可以把同样大小的 棉花与腈纶棉的一端放在水里,过一段时间 观察另一端是否有水流出,水量的多少是否不同。 4.师:烧一烧的方法研究棉花与腈纶棉燃烧时的火焰、烟、时间长短、灰烬、气味等作 观察,并让学生认识到肉眼难以鉴别是何种纤维时,用火烧是比较简单可靠的方法。棉花 是植物纤维,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腈纶棉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如果燃烧后既有黏胶状熔化物又有烧头发的气味,这就是丝 毛与合成纤维的混纺衣料。 5.学生观看演示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理性感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重要特征。] 五.应用 1.师:为什么用天然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少,而用人造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多? 2.学生思考并回答。 3.启发引导:资源的消耗、人们的浪费、人造材料的性能改进等等方面。 六.调查活动 回家调查家中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板书设计】 12.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 天然材料——直接来自大自然,如木材、石材、棉花、羊毛等,它们属于天 然材料。 人造材料——有的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 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如纸、玻璃、塑料等,它们属于人 造材料。 13.纸 【教材分析】 《纸》位于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紧接一级主题的第一课。它首次展开对二级主题的研究,为其他的三个次级主题的研究 做出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的铺垫,是研究纸、金属、塑料的引领课。纸是学生常见常用的材料,学生对纸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并达 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 纸这种材料,学生常见常用,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科学 探究活动,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研究。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3. 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用途,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4. 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纸的一些特性和特点。 【教学难点】 能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各种纸制品(宣纸、卫生纸、餐巾纸、报纸、打印纸、牛皮纸等)滴管、有颜 色的水、蜡笔、水盆等。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讨论纸的用途,导入新课 出示谜语,让学生猜猜是什么 1. 师:看看谜语,猜猜谜底是什么?2. 生:是纸。 继续提问 1.师: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周围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做成的。例如书是由 纸做成的。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纸?它们都有什么用途? 2.师:为什么要用不同的纸来做这些物品呢?(从身边的纸制品选择一件物品进行讨论、 汇报)指导学生在汇报时这样描述:XX 纸有什么样的特性,所以可以用来做成 XX。 3.师:随着科技的进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 [设计意图: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材料,通过讨论纸的用途,让学生了解到纸的用途的多 样性。] 二、介绍纸的发明史 1.师:考考大家,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是?又是谁发明了新型的造纸术呢? 2.师: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播放视频:蔡伦和纸的发明) 3.师:蔡伦纸原材料易得、价廉,便于大量生产、携带、保存,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 和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在发明新的材料。知道中国 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探究纸的特性 1.师:发展到现在,纸的种类已经非常多,大约有 400 多个品种,作用也非常大。今天 我想跟大家做一些比较结实、在水里不会湿的小纸船。在众多种类的纸中,你会选择哪一 种纸呢?说说你的理由。 2.师:刚才大家推荐了很多种纸,我们就来做一个“纸张能力大比拼”的游戏,测一测 不同纸的吸水性究竟怎样。(指导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关注细节:纸上滴多少水?需要用什 么滴?滴管如何使用?滴的顺序如何?滴完之后等多久?) 实验一:比一比,哪种纸的吸水能力强? 4 人小组分工如下:材料员领取、保管实验材料;操作员在每种纸的中间、滴 1 滴蓝色 墨水;稍等一会小组成员一同观察、比较实验结果;记录员将小组意见贴在实验报告单上;汇报员准备与其他小组交流本小组实验结果。 3.师:除了吸水性,我们还需要考虑纸张的结实程度,你们还有办法帮助我吗? 实验二:比一比,哪种纸的结实程度强? 注意:纸条对折后互相钩住,指定一位同学协助操作员,拉一拉,注意比较用力的大小。 4.师:通过大家的努力,帮我找出了防水性能比较好的书写纸、蜡光纸,但蜡光纸的结 实程度不太好。我用书写纸折成纸船放在水里,发现船底还是会湿。要如何克服这个困难 呢? 实验三:纸张能力大改造。 选择两张大小相同的白纸,用蜡笔把一张正反两面涂满颜色,叠成一样的纸船。把两只 纸船同时放入水盆中,一段时间,比较船底的干湿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方法的指导,暗含着实验时条件的控制,引导学生对常见的事物不止做 表面性的研究,去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特点。] 四、研讨节约用纸的好办法 1.师:现代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木材。一张普通的贺卡纸要消耗 10 克优质纸张,每 10 万 张为 1 吨,合 4.8~5.2 立方米木材,相当于 5 棵 20 年生的树。如果生产 1000 万张贺卡, 将要砍掉 500 棵这样的树。如果全国每人每天节约 1 张纸,一年就节约 4745 亿张纸,就 可少砍伐 158 万棵树。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张纸,全国就要浪费 2700 吨纸、27 万吨水。 2.为了保护树木资源,我们要节约用纸。 3.师:你能想到哪些节约用纸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节约用纸就是在保护资源。] 五、拓展 给学生介绍纸的生产过程 【板书设计】 13.纸一、纸的用途 二、纸的发明史 三、纸的特性 1.比较吸水性: 2.比较结实程度: 四、节约用纸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