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9 登勃朗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略勃朗峰的优美风光。
2.品析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
(二)情感目标: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游踪,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游记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
(四)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运用散文笔法写景状物,运用小说笔法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勃朗峰”,欧洲阿尔卑斯山的主峰,山势陡峭,为欧洲名胜之一,法语意为“白色的
山峰”。(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勃朗峰的图片,感受勃朗峰的优美景色。)
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都有哪些经历?勃朗峰有哪些优美的景色?那里的人有怎样的
性格?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登勃朗峰》这篇课文,跟着作者一起游览勃朗峰。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翌日(yì) 灼热(zhuó) 巉峻(chán) 踞(jù)
斑斓(lán) 霓裳(chánɡ) 颠簸(bǒ) 沟壑(hè)
打嗝(ɡé) 隧道(suì) 俯瞰(kàn) 穹顶(qión
ɡ)
缭绕(liáo) 妩媚(wǔ) 纷至沓来(tà)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①巉峻:险峻陡峭。②拾级:逐步登阶。拾,轻步而上。
③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
④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⑤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⑥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⑦一如既往:完全跟过去一样。
⑧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⑨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3.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马克·吐温"是
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代表作品有小说
《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 1~6 段):上山,描绘山中奇景。
第二部分(第 7~11 段):下山,叙述奇人奇事。
2.文章首段写了哪两种登山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徒步和坐马车。徒步上山可以避暑纳凉,轻松惬意;马车内的男女要忍受“焦炙于火辣
辣的艳阳之下”的痛苦。在两种登山方式的对比中,流露出作者徒步登山游玩的情致之高、
意趣之浓。
3.文章第 2 段写了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 2 段写了作者在黑首道上看到的景象:峡谷中清流急湍,四周岩壁峻,丘岗葱绿,处
处瀑布鸣溅。流露出作者对勃朗峰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4. 文章后半部分写车夫和乘车人,有什么作用?
文章后半部分叙述下山途中的奇人逸事,详写车夫和乘车人,惊险的旅途,豪放幽默的
车夫,为旅途增添了无穷乐趣,富有传奇色彩。
5.结合相关语句,说说车夫是怎样的一个人。
自封“车夫之王”,体现了车夫自信爽朗、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
速度,疾驰向前,什么乱石废物,沟壑旷野,一概不顾——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
时候腾空而起”,表现了车夫车技娴熟;“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改色”,表现了车夫镇定、乐观的性格特点。
6.作者在上山和下山的过程中有着怎样不同的体验?
上山徒步而行,惬意自然,山中奇景,让人心旷神怡。下山坐车疾驰,惊险刺激,“车
夫之王”豪爽幽默,车技娴熟,为旅程增加不少趣味。
(四)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1.笔法多变,妙趣横生。
本文前半部分主要写徒步登勃朗峰途中见到的山野胜景,侧重写景状物,写得极其细腻
生动,用的是散文笔法;后半部分侧重写乘敞篷马车下山的奇人奇事,侧重写人记事,写得
十分诙谐传神,用的是小说笔法。前半部分用散文笔法,引出无限感慨,后半部分用小说笔
法,富有传奇色彩。
2.虚实结合,张弛有度。
作者在描写叙述中,多处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拓展了文章的内涵,使文章疏密有致、
张弛有度。如写山色云朵,“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
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实写与虚写相结合,形象逼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3.课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字里行间也体现了作者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请结合相关语句加以
分析。
作者是语言大师,文中多处体现了作者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给文章增添了不一样的情
趣之美。如首段中“既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物有所值”一句,调侃坐车人
忍受炙烤的痛苦,而徒步登山则有避暑纳凉、欣赏山景的惬意,在调侃中,流露出作者的诙
谐幽默之感。再如,下山时既写颠 簸之苦、不测之险,又写意外之喜,尤其是通过对车夫
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其豪爽的性格、娴熟的车技,读来让读者忍俊不禁。
三、总结提升
本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过,描绘了山中奇景,叙述了
下山途中的奇人奇事,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