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教案
1.白鹭
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等 8 个生字,会写“素、宜”等 11 个生字,正确书写“配合、适
宜、恩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
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认识《白鹭》不拘泥于对形象具体实在的描写而取其神韵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学习
这种写作方法。
4、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并在此基础上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关于白鹭的资料,初步了解。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白鹭是很美的,美得就像一首诗。让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白鹭的图片,并交流和白鹭相
关的知识。出示 PPT。
看了图片,你对白鹭有什么初步感受呢?
我国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来赞美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白鹭》,品味、感悟、欣赏,分析文章中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二、了解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
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14 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
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24 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49 年后,
担任新中国文联主席,继续进行文学创作。他长期担负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
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
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1978 年病逝北京。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等,
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生字正确组词
2、正确流利读词
3、写出下列词语近义词
四、出示目标:
1、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鹭》不拘泥于对形象具体实在的描写而取其神韵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学习这
种写作方法。
3、鼓励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之美,提升审美能力,丰富人生
内涵。
五、自学提示(一)
初读课文,体会白鹭之美
1、画出描写白鹭独特的美的句子。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用简洁语言概括出有关白鹭的几幅画
面。
六、检查自学结果:
1、找出描写白鹭独特的美的句子。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起句用一个比喻句从总体上赞美白鹭。给这篇散文定下了基调,通篇文字充满了
诗性的感悟和表现力。
比喻新奇、贴切。
精巧:精致、小巧、美妙。
诗:富有韵味、极耐品味。
(2)白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色素美: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评价:白鹭“色素的配合”很适宜.
(3)白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身段美: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评价:“身段的大小”很适宜.(4)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附图比较)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
朱鹭、苍鹭:大了些,太不寻常.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白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郭沫若的眼中,白鹭是
一首(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板书
2、指名读课文一、四段。
二、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
2、用简洁语言勾画出几幅有关白鹭的画面。
作者先通过比较写了白鹭的形体美(2、3),然后再写它的寻常之中的美丽。
四幅画面:
(1)白鹭形象图:
雪白的蓑毛,流线型结构,长喙和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
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2)白鹭垂钓图:
是一幅清淡素雅的水墨画,白鹭在清水里钓鱼,而“田”却成了画面的“镜框”,在画
里,白鹭带给清水田以美丽,清水田又使白鹭更美。空间是白鹭装饰了田,还是田包容了白
鹭,就留给咱们丰富的想像空间。
(3)瞭望图:
这是一幅静中有动的画面。写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上的“嗜好”。通过“像
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的细节,通过与“别的鸟”的对比,表现白鹭“嗜好”的独特。
反“望哨”一词用在白鹭上,是把它拟人化了。可是作者却提了一个问题:白鹭真的在“望
哨”吗?并不作回答,留给咱们想像。
(4)晚飞图:
这是一幅动中有静的声景。黄昏低飞的白鹭,居然成了“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是
因为它为乡居生活带来“清澄”和“生命”。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不同?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开头句的比喻旨在点出作者的发现,引出下文;结尾处两句比喻是对全文的总结,在上文描
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出白鹭美的本质。
2、通读课文:《白鹭》一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它实质在歌颂什么?
答: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歌颂,讴歌了那些“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
3、从这个感悟中,你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相互交流一下。
①马路天使――城市美容师,多少次车来车往的马路上看到他们,那些默默低头工作是
他们的身影;多少次人流穿梭的街巷里,看到汗水和着灰尘流淌,那么闪烁晶莹。料峭的寒风
里,马路上早出现的是他们的身影,当人们还在温暖的梦乡里甜蜜酣睡,他们已经用勤劳开
启了城市的黎明。他们干着平凡的事情,可他们的心灵是多么纯洁和高尚啊!
②教师,园丁――崇高的称号,枝头绽放的鲜花,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老师整日
默默无闻地耕耘着,是他们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禾苗茁壮成长。
四、精读课文,真深入研究。
1、文章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精巧”体现在什么地方?
“精巧”体现在:①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②它的存在,给乡
居生活带来了美、悠然和清澄。
2、面对白鹭,文章写到了作者与别人的三点不同的看法。请一一找出并写下来。
①别人认为白鹭常见,忘却了它的美;作者却认为它是一首精巧的诗。②白鹭立在小树绝
顶,人们认为它在望哨;作者不同意这种看法。③白鹭不会唱歌,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作者
认为白鹭本身就是一首歌。
3、“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从文中看,作者认为白鹭在望哨吗?为什
么?
作者不这样认为。因为“望哨”给人紧张的、“不是安稳”的感觉;而作者却感受到的是
白鹭的悠然,这是一种诗意美。
五、课文小结。
郭沫若先生的小品文清纯自然,别有情趣,《白鹭》更是其中的精品。这是一曲自然美
的赞歌。作者长于形象和色彩刻画,比喻新奇贴切,意境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搜集与白鹭相关的诗歌。
七、板书设计:
精巧的诗
白鹭 觅食图 瞭望图
低飞图
韵味无穷的诗
2、落花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亩、吩”等 6 个生字,会写“亩、播、浇”等 8 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
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
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联系实际体会课文重点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用的人。
(3)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渗透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理的写法及其所喻的道理。
2.弄清课文的主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划分: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教师准备关于落花生的资料。
2.准备一块小黑板,上面抄写好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1.齐读课题,你知道“落花生”是什么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做“落花生”。
3.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他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
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如,“空地”的“空”读四声 kòng,“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
读轻声。)
3.拼读生字,着眼学法,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易错的字,并展示自己的学法。)
4.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都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注重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
意思和用法,不要死背词典中的解释。)
(2)读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同桌互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给足时间让学生读书)
2.由同学互相推荐读,老师要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多鼓励他们。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你对课文都有了哪些了解?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默读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准备怎样给本文分段,为什么?(讨论并明确分段。)
四、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
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默读课文,看看你对哪部分内容更有感受,再好好读一读。(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引导)
1.种花生、收花生:(略处理)利用评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抓住“居然”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2.充分读书、突破重难点:
(1)自由读、指名读出花生的好处。
(2)学生根据收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3)出示第 10 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①填表助学,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在同学自由读之后填表)
花生桃、石榴、苹果
位置埋在地里高高地挂在枝头
外表矮矮地长鲜红嫩绿
印象挖起来才知道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②出示花生和桃、石榴、苹果的图片,同桌对比着读。一个读桃、石榴、苹果,一个读花生。
③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④再次读,看看你对花生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非常实用,默默地为
人类奉献。)
(4)对比读句子,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两句话意思不一样,“只”是单单的意思,
爸爸的意思是做人不能只追求外表的体面,更重要希望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像花生一样的
对别人有用的人。)
(5)通过填空,加深理解:在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让我们来赞美花生,赞美像花生一样有用的
人。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但可贵的是()。我们的()不正像花生一样吗?他()。我赞美
花生,我更要赞美()。”
三、召开小辩论会,彰显学生个性。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
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 48 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
生精神的人。让我们来一起读读他说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
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五、当堂训练
背诵课文
六、小结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
七、板书设计
落花生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矮矮地 埋在地里 高高地 挂在枝头
挖起来才知道可贵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3、桂花雨
设计理念:
桂花雨,飘洒在故乡的小院里,飘洒在我的记忆里。思乡的情,就这般如阵阵桂花的香
味一样,浓浓淡淡,飘飘洒洒。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是乡情的浓缩。以此为窗口,让学
生走进窗口,倘徉在文本中,在语言中、想象中感悟乡情,感悟灵性的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认识 2 个生字,会写 10 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
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并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根据学习提示自读自悟,与同学交流读书感受,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
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文本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二、走近作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熟悉桂花吗?(师生介绍桂花)
2、介绍作者——琦君。想起我们一般大小时所经历的——桂花雨。
三、整体感知,初闻桂花。
1 仔细、认真、大声地 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4、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5、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过渡:哪一句话写了杭州的桂花?
杭州最有名的是文中提到的:满陇桂 读《品桂》
可母亲却说: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为什么呢?再读课文。
四、走进村子,浸润花香。
每个句子读两遍,体会一下哪一个句子最让我们感受到:家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
齐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读这一句时,哪个词冒出来,给你留下深刻
印象。
1、品读:“浸”。为什么用“浸”?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地远;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很久……
2、品读:“全年”除了这个词,还可以换成哪些词:““整年”“每一天”“每一个季
节”……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是怎样的一年
师引读:每一天,…… 每个月,…… 每个季节,……
这个“全年”让你体会到什么?(时间久远)
3、品读“整个村子”什么浸在桂花香气里?
生:村长、村里人、作者的母亲、…… 师:除了人呢?
生:鸟儿、动物、花草、每一样物品……
读句子“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五、透过花香,体悟思乡。
1、抽读5自然段。(对我来说,什么才是大事?)
2、你有什么感受。
3、自读,哪一个句子让你有特别的感受。
4、“摇呀摇”我们再来体会这三个字。(生读;师评:不着急,你可以读得更好!)(生读:
师评:一脸的灿烂,真的乐了。)
5、琦君家的桂花栽满院子,她一个人是摇不过来的,让我们一起帮她摇。 “摇呀摇”
你们摇出了什么?
6、(童年的乐趣;桂花的香气;童真;乐趣……)
7、在我们家乡难道香的仅仅是桂花吗?(“桂花”“小花小草”“有桂花飘在身上的人香
了。”) 引读第8自然段。
六、一生都在漂泊的琦君,在这美好的中秋佳节,除了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摇落的
阵阵桂花雨,还会想起什么呢?
七、课堂小结:
孩子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
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
福。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 11 课——《桂花雨》。
2. 引读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是因为桂花虽然——笨笨拙拙的,可它的香气味儿——真
是迷人,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喜欢桂花,
是因为它的香味令人陶醉,芳香——四溢。喜欢桂花,是因为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和阵
阵令人情牵梦绕的桂花雨。所以,作者在课文的结尾写到:—— 出示句子)每到这时,我就
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二、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着作
者一起去摇桂花,享受那落英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 3 小节。想想从哪颗感受到作者的快乐。用——画出体现“摇花
乐”的句子。
三、精读感悟作者(心情)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出示)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1)小作者怎样“缠”?谁能表演一下吗?
(2)在作者眼里“摇桂花”可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3)a 从“老是”、“缠”这个词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盼望早点摇桂花) b 同学
们注意了没有:这句话的结尾用的是什么标点?(!)
c 对呀!作者是不是用错了?感叹号一般用来抒发比较强烈的感情,作者这里用感叹号是为
了?(说明作者自己非常急切盼望早点摇桂花)
d 谁再来读一读,读出这种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2——3 人)(说明作者恨不得马上就摇
桂花。)
(4)读得真好!在作者眼里“摇桂花”可是件是件大事,她迫不及待想摇桂花,所以老是缠
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有点烦,但又很耐心地说:——“还早呢,
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5)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情更加——急切了,心想这桂花怎么还开——不足呀!
3. 所以当母亲吩咐提前摇桂花的时候,作者说这下我——可乐了。(出示)这下我可乐了,
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作者为什么乐了? (A 终于可以摇桂
花了。)
母亲为什么提前摇桂花呢?
(因为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赶紧吩咐提前“摇桂花”。)
B. 提前“摇桂花”,那是因为桂花如果被风雨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就——差多了。如果赶在下雨之前把桂花摇落下来,那桂花就——朵朵新鲜、完整。哎,终于可以摇桂
花了,这是作者期盼已久的大事,她自然高兴,当然“——乐”了。
4. 同学们真会读书,刚才我们从作者摇花前的心情,
(动作)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
A.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我从作者的动作体会到了摇花的欢乐: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B. 谁能表演一下作者的动作?
C. 这里作者抓住了摇桂花时的动作来写,虽然只用了几个平常简单的词语,但一个活泼可爱
的小女孩形象却跃然纸上,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面带微笑的——小姑娘,迈着轻盈的——
脚步,在庭院中帮着——铺竹席,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D. 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种快乐和这样的景象读出来,试一试,谁来读,齐读 5.俗话说人
逢喜事精神爽,作者现在终于如愿以偿可以——摇桂花了,她喜形于色,帮着在桂花树下——
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这几个连续动作就是作者摇花时欢快心情的流露。
(语言)还有哪些地方也反映了作者摇花的欢乐呢?(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
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出示课件)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在你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喊”?又为什么说:“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A 师或者生:“喊”:平常我们高兴的时候才会大——喊大叫,现在作者看到金灿灿的桂花
从绿叶中,飘飘——洒洒落下来,而且落得她——满头满身,她自然会高兴得情不自禁地喊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一个喊字写出了作者的——快乐。
桂花纷纷落下,像()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a 桂
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了下来。)(b 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不断地落下来。)
(c 桂花像夏天的雷雨一串串地直落下来,顷刻间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花地毯。)
(1)同学们说得真好,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 (a 桂花
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
(b 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
(c)桂花落满一身,我就像天宫里的花仙子,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使得我不禁想起
月宫里的桂花树。)
(2)指导朗读。
a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感觉?我们也来喊一喊: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还不够兴奋,再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此时此刻,满头满身是桂花的我,心里也是满满的,我的心里装满了芳香四溢的——桂花。
我的心里是一种快乐的满足。这一个“满””字用得多妙啊!于是我就喊——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呀!”(出示课件)
b 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于是我就()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快乐、开心、心花怒放,欣喜若狂、笑逐颜开,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
C 对呀!现在我们大家再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2)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桂花雨,作者怎么能不兴奋快乐呢。而这诗情画意般的桂花雨,这
心满意足的快乐,怎能不在作者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迹,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这童年快
乐的一幕幕,依然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快乐,那样的意味深长。沐浴着这纷纷飘扬的桂花
雨,呼吸着那阵阵飘逸的桂子香,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在关
心着桂花雨,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呢? 妈妈、爸爸
(3)摇桂花是童年里最快乐的事情,孩子们做梦都梦到它,连梦都被桂花熏得又香又甜。可
想摇桂花在作者的心里留下了多么深的印象。
最后,让我们来甜甜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
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桂花丰收给作者一家人带来的——快乐,
还能感受到那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着天伦——之乐的情景。
(4)引读第 6 节。
可不是吗?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读下去)——拣去小枝叶,铺开在——竹席上,晒
上——好几天太阳。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
过年时——做糕饼。
摇花除了给作者和全家人带来了欢乐,还给谁也带来了欢乐? 全村人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1. 指名读。你又读懂了什么? (摇花给全村人带来了欢乐)
2.我们只知道桂花开得最茂盛时,香飘——十里,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
香气里。现在怎么会“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呢?
四、课后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2.画一画你眼中的桂花。
五、板书设计:
3.桂花雨
爱桂花──香
摇桂花──乐
思桂花──情
点点桂花雨 片片思乡情
4*、珍珠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体会,读中学写,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及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难点是理解“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课时:1 课时
教具准备:
准备珍珠鸟的图片资料和一首节奏舒缓配有鸟叫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激趣导入:老师想先问问大家,你们愿意和动物交朋友吗?老师想知道你和什么动物交过朋友?
2. 探求新知: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熟悉一种鸟,它就是珍珠鸟。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珍珠鸟)
3. 作者介绍。
4.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遍读课文,请学生大家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内容。
第二遍读课文,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珍珠鸟长什么
样儿?珍珠鸟的习性。)
(板书:怕人----亲近)
二、 质疑问难,探究学习
1. 对文章的某个句子的理解、文章内容等等,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2. 疏理学生质疑,布置学习活动:
请你探究:
① 动笔读书:找出文中写珍珠鸟的活动变化的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说说为什么珍珠鸟的活动会有这些
变化?
②真情播音员: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请你找出你觉得好的地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再有感情的朗读
一下。
③小小思想家:谈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
④作家的知心人:作者是怎样把珍珠鸟写得这么可爱的?说说看。
3.学生自己独立学习课文。
三、合作交流,强化表达
1. 全班交流学习活动:请你交流自己对上述问题的学习体会,你可以只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来作交流。
(学生发言)
2.作者说的仅仅是人和鸟之间的信赖吗? (板书:信赖)
3.是啊,一只本是怕人的珍珠鸟,因为信赖,变得与人亲密、友好。老师听了大家的发言,对这句话也有了自己的 理解,老师也想用自己笔像作者一样写下自己对信赖一词内涵的赞美和认识。你们想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动笔
吧!
信赖是一座桥,让我们彼此心灵相通,真情相融;信赖是一盏明灯,照亮你勇敢前行;信赖是一缕缕阳光,让
生活五彩缤纷,让自然生机勃勃,和谐共存。
4.交流书面感受。
四、小结
是呀,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坦诚,互相信赖、理解、宽容,和睦相处。这就是《珍珠鸟》给我们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回忆自己的生活中,亲身经历或读到过哪些人与动物,人与人彼此信赖的事,写下一篇日记。
六、 板书设计
大鸟 信赖 探脑袋
珍珠鸟────────────人屋里飞
小鸟 爱喝茶水
啄笔尖
肩头睡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 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表情达意的。
2. 引导学生进行片段朗读,积累语言,灵活运用字、词、句、段。
3. 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
学习通过直接抒情、叙事抒情、对比抒情等方法来融情入文。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启发思路
生活中,是否会有某一件事或某一样东西在不经意间打开我们的心扉,进驻我们的心田,给我们滋养,
让我们透悟呢?郭沫若有过,许地山有过,琦君有过,冯骥才也有过。让我们走进语文园地一,一起来回
顾一下吧!
二、交流平台1. 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结合课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1)每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你对本单元的哪篇课文感受最深?为什么?
2. 小组交流。
选取自己最喜欢的片段或细节进行交流,谈谈自己从文章中得到的启发和收获。
3. 集体交流。
三、词句段运用
1. 出示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谈感受。
(2)小组交流,说说三个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三个句子都是通过对比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笔下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师:对比描写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表明作者的偏好、观点、立场等,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这样运用。
2. 出示句子。
(1)指名朗读句子,借助工具书查查“开辟”和“姿态”的解释。
开辟:①打开,打通,开创(场地、道路、局面等)。②开发。
姿态:①姿势;样儿。②态度;气度。
(2)学生交流讨论。(结合语言环境和句子意思进行比较)
(3)教师评议并总结。
(第一组句子中第一句写的是荒地,故而选择释义②,有开发、开垦、垦种的意思;第二句写的是人工智
能出现的局面,所以选择释义①,有开创、建设的意思。第二组句子中第一句写的是梅树,所以指的是姿
势、样子;第二句写的是人们的状态,所以选释义②,指精神面貌。)
(4)师:关于一词多义的辨析,首先要明确其含义,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语言环境和句子的本意进行
比较,才能用得对,用得准确。
(5)补充练习:根据下列词语不同的意思,用每个词语写两句话。
骄傲 新鲜 自然 大方
四、日积月累
1. 介绍作者。
2. 出示《蝉》,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停顿。
4.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理解诗意。
饮:饮用,喝。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籍:jiè,凭借。
诗意: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
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
师:这首诗有什么含义?(诗人以“蝉”喻指清高尊贵的人,比喻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借助外力,自
能声名远播。)
5.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 指导背诵,并默写。
第二单元教案
5、搭石
学习目标
1、认识“汛、谴、惰”等 7 个生字。会写“汛、访、鞋”等 10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山洪
暴发、猛涨、裤子、平稳、平衡、联结、清波荡漾、理所当然、有序、伏下”等 11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
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教学重、难点
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
教学安排:2 课时
课前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课文插图,乡亲们协调有序走过搭石的图片。(有条件的可制成多媒体
课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质疑定标
1、激趣导入
(出示几幅有关桥的图片,或课件展示桥的图景。)
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桥?你们知道桥的作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搭
石》,作者没去赞美雄伟壮丽的大桥,没去描绘古老的桥梁,而想念起家乡小河里那些不起
眼的石头,(出示课文插图),这些石头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呢?你们想了解吗?
2、质疑定标。
“搭石”这个词对绝大多数同学一定都感到陌生,看了这个题目,你一定想弄明白一些问
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适时引导,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如:
a、什么是“搭石”?
b.搭石是怎样铺成的?
c、人们是怎样过搭石的?
d.为什么搭石留给作者这么深的印象?
……
二、个性自读,自主感知
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2、第二遍:试着从课文中寻找同学们提出问题的答案,并提出自己通过努力但没能解决的问
题。
3、第三遍,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并写上旁注,说明为什么喜欢。
三、合作交流,释疑解难
1、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欣赏、评价。
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相互帮助解决。
3、全班交流,反馈。
解决几个问题,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a、什么是“搭石”?
b.作者围绕着搭石描绘了哪几个生活场景?
c、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搭石?
四、当堂练习
1、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a、自学生字,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俗(su)、绰(chuo)、序(xu)的读音。
b.交流识记方法,写字经验。(“涨、衡”左中右结构的布局;“惰”右上角是“左”;
“序”里面勿写成“矛”。)
c、练习书写生字。
2、抄写本课的词语,给生字表中的生字并扩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反馈,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部分词语。二、寻美悟情,晶读熏陶
1、寻美,知情。
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把你认为美的句段读给你的同桌同学听,并向他(她)谈谈你的体会。
2、赏美,悟情。
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到的美。(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受,赏美悟情。)
例一:“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从中体会老人的公益
之心。
例二:“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a.看图,品读这段话,想象那优美动人的画面,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情景。
b.请几个同学上台表演,体会动作的协调有序。
c.朗读,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例三:“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a.“风景”是什么意思?
b.作者用文字向我们描绘由搭石引发的一道道风景,如果你是画家或摄影师,你会画下或拍
下哪几道风景呢?你能给你的画或照片取个题目吗?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
c、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
(如:背老人过搭石;相让;流动的画;紧走搭石……)
例四:“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
a、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b.赞颂了搭石什么精神?联结着乡亲们什么美好的情感?
c、文章的结尾表面是赞美搭石的,如果改为以赞美“家乡人”作结的,你准备怎样写?请试
写几句。
3、诵美,传情。
a、读一读,把你认为“美”的语段,高声诵读,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b.评一评:指名朗读,让学生在评议中增强语感。
4、创美,抒情。
a、有个作家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
现了美,其实,你我的生活也处处有美的存在,你发现了吗?
b.学生交流平凡事物中的“美”。
三、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师小结:这一排排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块吗?(不是)是家乡的一道美丽风景,透过搭石我
们看到了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感受到乡亲们的美德,难怪作者在最后一段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
第 5 自然段)。
师:同学们,作者从身边不起眼的事物搭石中,无论是人还是景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独
特的美。
2、课文学到这儿,相信你一定深有感触,谈谈你的收获吧?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
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彩写照。让我们带着这
种情感再次齐读课题。
四、课后延伸,拓展
布置小练笔,留住“美”
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例如今天,老师
站在我们班的讲台时候,看到同学们把书和文具摆放好了,正安静地等老师来上课,我感到
了美好,因为我感觉到了你们非常尊重我。同学们,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
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像作家刘章爷爷一样,拿起
你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生汇报)
板书设计:
5 搭石
景美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人美
6、将相和
教学目标
1.认识“相、璧、臣”等 16 个生字,会写“召、臣、议”等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
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 3 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
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读讲故事,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 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简介《史记》:我国西汉司马迁写的杰出的历史文学著作,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改编自
这部名著。
2.板书课题:将相和 齐读课题。3.释题:课题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
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将与相和好如初了,这说明其中还有个从不和到和的过程。文章通过几个小故事给我们讲
述这个过程的呢?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试着给这几个小故
事加个小标题。
2.学生初读后交流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谁来简单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由读文后练说)
三、精读探究,感受人物形象。
1.导语过渡: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又立了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战功赫赫
的廉颇很不服气,他说了什么?指名读 16 节。
2.探讨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吗?
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1——10 节)画出蔺相如说的话
第一处(第 6 节):指名读,思考: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读 1——7 节,理
解赵王的“为难”。)
指名再读第 6 节,从他的话里你感受到什么?抓住“想了一会儿、愿意、一定”体会。再次
带着感受和理解齐读第六节。
第二处:(第 8 节中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
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学法同前。
第三处:(第 8 节中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
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理解“理直气壮”。从“我的脑袋和璧一块儿撞碎”体会到什么?
第四处:(第 9 节中)理解“大大方方”。和氏璧已不在手上,为什么还能大大方方?说明了
什么?
3.小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我们分明从他说的话里感受到他并
不是“就靠一张嘴”。
四、作业布置:有感情练读“完璧归赵”的故事,讲述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探讨了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蔺相如并不是“就靠一张嘴”被封为上大夫,而
是凭着他的勇敢机智立下大功。现在我们来看看“渑池之会”上他的表现。
二、继续深究 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11——14 节)画出蔺相如说的话。指名读,思考:蔺相如
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引读 13 节,从蔺相如的话里你读懂了什么?引导理解“鼓瑟”与
“击缶”的区别。从秦王击缶可以看出什么?
2.小结过渡:“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又立下大功,
因而被封为上卿。他凭借的绝不是“就靠一张嘴”。但这位敢与秦王针锋相对的勇士、英雄,却
在听了别人传来的廉颇的一番话后就像老鼠见了猫一般地躲避廉颇。这是为什么呢?廉颇到底说
了一番什么话?
话语比照,感悟品质。
1. 引导学生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出示语句比较。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
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
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王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2. 你仔仔细细地读他们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点:一是人称不同。廉颇称呼蔺相如“他蔺相如”,显然有不敬之意。不仅直呼其名,而
且还在名字前边加了一个“他”字,更突出了廉颇的不服气。而蔺相如始终尊称廉颇为“廉
将军”,实为真心诚意敬仰这位老将军。这样的称呼,已经把廉颇的居功自傲与蔺相如的真心
诚意表现得十分明白。
二是排名次序不同。廉颇始终将自己排在第一位,从“我廉颇……他蔺相如……”这样的顺
序中展现;而蔺相如却始终把廉颇排在第一位,从“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中可见。这就
将廉颇的自傲与蔺相如的谦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是关注的中心不同。廉颇居功自傲,关键在于以个人私利为中心,蔺相如顾全大局,关键
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廉颇口口声声“我”、 “我”、 “我”,连说三个,丝毫没有提到赵国;
而蔺相如句句说的是“我们赵国”,也是连说三遍,全然没有涉及个人私利。
3.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人物语言,感受形象,感悟品质。
4.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做了些什么?
5.引读最后一节文字。
《史记》原文中写道“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渑池之会上因为他镇守边境,
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这身战袍曾陪伴着廉将军大败齐国,
攻取阳晋;陪伴着廉将军固守长平,逼退秦兵……这一身战袍,对于战功赫赫的廉大将军而
言,意味着什么?(荣誉、地位、名利……)而今,廉将军脱下战袍,又意味着什么?(放
下了自己的荣誉、名利、地位……)如果说,蔺相如再三避让廉颇是为了赵国利益;那么廉
颇脱下战袍,负荆请罪,又是为了什么?(精忠为国)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为了共同的国家利益,将相终于和好了,他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这真是“宰相肚里能
撑船,将军背上可负荆”,真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五、课后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六、板书设计
6、将相和
不和
(廉颇图)———(蔺相如图)
完璧归赵 百战百胜 渑池之会 勇敢机智
负荆请罪
知错能改 顾全大局
和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教学目标:
1.认识 5 个生字,会写 11 个生字。正确读写“游隼、俯冲、呼啸而过、难以置信、轻易”等
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带着课文题目中提出的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比猎豹速度更快的事物,他们究竟有多快?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比猎豹速度更快的事物,他们究竟有多快?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认识猎豹吗?对它有什么印象?
2. 出示猎豹的相关知识。
3.板书课题: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理清脉络
1.检查预习:字词
2.猎豹的速度已经非常快了,那么还有什么事物的速度比猎豹更快呢?他们究竟有多快?请
同学们带着课文题目中提出的问题,快速默读课文,试着找出答案。
3.学生初读后交流:人、鸵鸟、猎豹、游隼、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
4.这些事物跟猎豹的速度有什么联系?谁来简单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由读文后练说)
三、精读探究
导语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在两条腿的动物里面谁才是奔跑的世界冠军吗?是我们人类吗
啊?你如果想知道答案,那就去文中找找吧!
1、指名读第 1-2 自然段。
探讨: a.从这两个自然段当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b.怎么理解“差远”和“冠军”等词。
C.作者开篇写鸵鸟的快有何作用?2、再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第一句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3、读第四自然段:
边读想象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驶时速度的两到三倍有多快。
交流:你搜集的有关游隼的资料,出示 ppt
4、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 a.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样的飞机?分别有什么特点?
b.从圈起来的词当中可以体会到飞机的什么特点?
5、读 6-7 自然段:
思考:a.“呼啸而过”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内容?
b.怎么理解“跟它的速度一比,火箭就好像是静止的一样。”这句话。
6.读 8-9 自然段:
思考:a.为什么宇宙中最快的东西可以轻易地拿在手上?
四、总结全文
1.学完全文你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了吗?
2.小结:按速度由小及大排列
人 鸵鸟 猎豹 游隼 喷气式飞机 火箭 流星体 光
五、课后作业
1.你还能想出哪些东西的速度比猎豹还快吗?
2.课外搜集其它事物的速度,制作一张表格。
8. 冀中的地道战
教学目标:
1.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这一
“奇迹”记叙下来的;是怎样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
尽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按一定的顺序的写作方法。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尽的智慧。
教学准备:地道战相关资料;教学课件教学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第一课时
(二)、交流并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影《地道战》吗?读过与《地道战》相关的书籍吗?谁愿意把你知
道的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课《冀中的地道战》,板书课题,齐读
课题。
板书后引导学生理解“冀”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联系
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者借助字典理解。
(1)、自己独立完成。
(2)个人解决不了的与同桌交流。
(3)小组交流讨论。
(4)全班交流。
2、重点词:堡垒、扫荡、封锁、孑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后游击战
3、重点局: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1)此句通过让学生回忆电影《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理解“堡垒”。
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交流理解“敌后游击战争”。从而使学生明白,这句话将地道
形象地比喻为“堡垒”,突出强调了地道在对敌斗争中所显示的威力。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讲了有关地道战那些内容?
学生默读后,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上加以批注,以便全班同学交流讨论,在师生共同探讨的
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地道战产生的背景、作用;地道的样式和她点;地道战的地位————
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里?(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
学习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
地道奇在哪里?(自学、谈论后板书:地道、地洞、气孔)
然后在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机构看,地方隐蔽:接到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
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2)地道的出口时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是怎样理解地道之“奇”的?(小组谈论后
交流,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
设置陷阱;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从哪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小组谈
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
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
拉铃声。这些都说明的地道的“奇”。)
3、小结:
(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些
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度过的恶课外书,看过的电影、电视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2)作者把结构身份复杂的地道,介绍的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
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4、放电影《地道战》片段。(介绍地道的结构以及人们怎么通讯联络一段)
(四)、总结,扩展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总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战的式样和特点;然后讲怎
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的叙述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什么了?这节课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学习第一部分
1. 指名读,思考写了什么?
时间、地点、事件。 抓重点:斗争方式地道战。
2. 自由读,体会内容。
学习第二部分(逐自然段学习)
1. 自由读全段,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全段意思: 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2. 指名读第 3 自然段,思考:地道在打击敌人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地道是人民武装坚
强的堡垒。
3. 自学 4~7 自然段。
自学题,在书中找一找哪些地方体现了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①自由读文。 ②勾划。 ③讨论。 ④汇报。 教师摘录要点作总结。
地道:式样 100 多种,洞内设施较完备。出口隐蔽,虚实结合。洞内关口多,防毒,防水,设有线电等等。
4. 朗读,把地道的奇迹及对人民无穷智慧的感受读出来。
学习第三部分
1. 齐读,说说写了什么?
2. 追问:你怎样理解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3. 说一说。
4.读全文,再次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课后作业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写一篇读后感。
2.根据课文内容自由想象,小组合作完成一幅地道的示意图。
六、板书设计
构造“奇”:地道、地洞、气孔
冀中的地道战 作用“奇”: 出口外、出口里
“奇迹” 防御“奇”:防火、防毒、防水
联络“奇”:“无线电”“有线电”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快速阅读的方法,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
2. 学会概括语句的主要意思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成语。
3. 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今名人关于珍惜时间的名句,并谈谈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及体会。
【教学重难点】
1. 如何结合实际运用最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2. 学习抓重点词语、结合句段等方法概括语段意思。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关于读书,古今中外有许多的名人都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朱熹说:“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眼到,口到。”同学们平时是如何读书的,是否做到了“心、口、眼”的一致?请大
家跟随老师走进语文园地二,交流一下你们的阅读心得。二、交流平台
1. 认真阅读交流平台中所介绍的几种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说说每一种方法中要点是什
么,需要避免什么。
2. 分小组讨论、交流阅读方法:如何快速高效地读好、读懂文段?
3. 推选代表进行汇报。
4. 教师评议,指导方法。
(1)连词成句地读,避免数读、回读。例“紧走搭石慢过桥”,就不能将句子读散了;
“蔺相如坐车出去”就不能回读成“蔺相如坐车,坐车出去”。
(2)带着问题读、跳读,避免读读停停。读《将相和》一文,我们就可以带着问题阅读:
将相为什么不和?最后又怎样和平相处的呢?这样很快就能梳理出文章的头绪,对理解文章
的主题大有裨益。
(3)边读边想,圈出关键词句。这是目前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方法。把有疑问的、模棱两
可的、生僻的词句标记出来,弄清、弄懂,扫除阅读障碍,也可以大大地提高阅读效果。
(4)抓住中心句读。许多文章每段开头都有一个中心句,然后再围绕中心句展开行文,
比如《搭石》第 2、3 自然段就分别用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和“家乡有一句
‘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开启下文。
5. 教师选择本单元课文中的相关句段,学生进行现场演练。
三、词句段运用
出示句子一: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
爬到我头上去了。
1. 全班带着感情齐读句子。
2. 你是从哪里看出廉颇不服气的?怎样体会那种不服气的感觉?
3. 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补充。
4. 归纳总结:
(1)抓关键词理解。从“有什么能耐”“反而”“爬到”等词句中,可以看出廉颇对蔺相
如的蔑视和不服。
(2)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这是廉颇说的两句话,先说自己功高,紧接着说蔺相如无用,
概括起来就是“廉颇对蔺相如不服气”。
5. 结合第 1 句的分析,朗读第 2、3 句,学生交流评议。
师:除了抓关键词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句子的意思,我们还可以根据句子的作用、
修辞等来理解句子的意思,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概括,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四、游戏:你来演,我来猜
1. 游戏规则:请四位同学上台,每人分发一张卡片,卡片上分别写着“手舞足蹈”“闻
鸡起舞”“掩耳盗铃”“回眸一笑”4 个成语,依次根据成语意思进行表演,不能说出成语中出现的字。下面的同学根据表演猜成语,并说说自己是如何猜出来的。
2. 游戏结束后,再请参加表演的四位同学讲讲自己看到卡片后如何理解并表演出来的。
3. 评议总结:通过大家的演和猜,我们知道了成语可以通过一定的情景再现出来,根据
情景可以猜出成语,所以关键点是要弄清成语的意思。
五、日积月累
1. 出示名言警句,学生自由诵读。
2. 指名朗读,交流发现,谈感受。
3. 班级评议,理解句意,教师重点选两句正音、正义。
(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这是陶渊明《杂诗》中的一句,意思是说时间很宝贵,人的一生中没有多少像早晨那样
珍贵的时间,时间不等人也不随人而改变,所以要自励自勉,珍惜时间。
(2)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选自毛泽东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告诫人们世间的事都是匆匆而过,天地不断旋
转,光阴逼迫,一万年太久了,我们只能珍惜现在的时间。
4.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积累。
5. 全班自由交流,谈谈自己是如何珍惜时间的。
第三单元教案
9.猎人海力布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酬谢”、“再三”等的词义并积累。
2.能读懂海力布为救百姓不惜牺牲自己变成石头的故事,分清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练习归
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简要复述故事。
3.领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及感染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海力布为救百姓不惜牺牲自己变成石头的故事。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归纳课文的主
要内容。
2.领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及感染力。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过《宝莲灯》《精卫填海》《八仙过海》这些故事吗?
2.这些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间的故事,它们都有一个特点,语言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
胜;人物具有超人的力量。我们把这些故事叫做民间故事。
3.据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山村,有一块奇特的石头,传说是一个叫海力布的人变的,大家就称这块
石头为“海力布”。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出示课题:9.猎人海力布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昨天已经预习过课文,先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1)读音:狂风怒号(háo) ;淹没(mò)
(2)字形、笔画:酬
(3)读词:猎物 忽然 急忙 酬谢 宝库 僵硬 焦急 催促 发誓 避难 迟延 崩塌 飞禽走兽 千真万
确 原原本本
指名读书,其它同学边听边标出自然段。大家思考问题。
这个民间故事主要写谁?主要写了他一件什么事?故事情节是怎样一步步发展的,全文可以分成几
段?(学生回答后,老师帮助整理。)
教师: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先简单介绍了海力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写救白蛇得
宝石,接着写了海力布救乡亲变石头的经过,最后写了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
学生:全文可以分为四段。
2.交流归纳:
板书:起因:海力布救龙女得宝石
经过:海力布救乡亲变石头
结果:乡亲得救纪念海力布
3.根据板书,说说课文的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深入学习,研读课文。
(一)学习“得宝石”部分 ,从海力布选择宝石,感受海力布热心助人的品质。
1.海力布救了小白蛇,小白蛇跟海力布说了些什么呢?海力布听后是怎么想的?自读 3-6 节。
2.交流、随机理解、指导朗读。
(1)指名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酬谢”。
(小白蛇说要把家里的珍宝、还有能听懂鸟语的宝石送给了海力布,表示自己的感恩之情,这种用礼物答
谢别人的方式就叫——酬谢。)
(2)指导朗读,读出感激之情。
(3)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①师述:海力布并不在乎珍宝,当他听到小白蛇要送他一颗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宝石时,他想那太好了。
“好”在?
②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 2、7 节内容说具体。
3.海力布还听小白蛇说了什么?
(1)读两个句子,了解使用宝石的条件。
(2)初步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宝石具有神奇的功能,民间故事中往往都有这样神奇的宝物,但是
使用的时候是有条件限制的。
(3)引读,理解“再三叮嘱”, 感受条件的重要与苛刻及海力布可能面临的险情。
四、课后作业,能力提升。
1.抄写文中的好词好句。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温故旧知。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先简单介绍了海力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写救白蛇得宝石,
接着写了海力布救乡亲变石头的经过,最后写了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
二、分段读书,回答问题。
(一)学习“变石头”部分 ,研读海力布面对灾难时的语言,体会他舍己为人的品质。
1.海力布得到了宝石,有了宝石以后,他分给大家的猎物就更多了,但是有一天他听到一个惊人的
消息。
2.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他是如何跟乡亲们说的。
3.交流、理解、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说说海力布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交流,板书:着急 焦急 镇定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句子,体会海力布产生不同的心情原因。①引读:消息令人震惊,大山要-----,
大地要------,不知道要-- !听了消息后海力布也大吃一惊,难怪他要急忙对大家说:“------------!”
②当时情况十分紧急,乡亲们不相信,从“急得掉下了眼泪、发誓、恳求”中感受他“焦急”的心情。
③学习与老人的对话,揣摩海力布的想法,体会海力布的舍己为人。
师述:海力布焦急万分,可乡亲们就是不相信,有个老人对海力布说:“海力布,你是我们的好邻居,
我们知道你从来不说谎话。可是今天你让我们搬家,你总得说清楚哇。咱们在这山下住了好几代啦,老老
小小这么多人,搬家可不容易呀!”
分角色朗读 9—10 小节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1.当时,海力布是怎么原原本本的告诉乡亲们呢?请你根据板书上的提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个
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
(1)指导复述,一是说出宝石的来历;二是说出宝石的作用和使用条件;三是说出搬走的原因。
(2)自由准备,指名复述。
2.海力布明明知道,要是把鸟儿的话说出来,自己就会变成石头,为什么还是把鸟儿的话告诉给乡亲
们呢?(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语来回答。)
3.引读第 11 节,感受人们对海力布的怀念、尊敬。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赞美了海力布一切为别人着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
五、布置作业。
1.注音:
酬谢( ) 僵硬( ) 催促( ) 崩塌( )
2.积累词语:
(1)例:世世代代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描写天气的词语,例:乌云密布 狂风怒号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3.续写《猎人海力布》后记,想像小白蛇如何想方设法救活海力布,海力布如何生活等情景。
六、板书设计
分猎物 帮大家
海力布 救白蛇 得宝石 人们纪念他
告消息 救乡亲
10、牛郎织女(一)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生词意思。会用有关词语造句。
3、从语言文字中理解牛郎与老牛的亲密关系。
4、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听过哪些民间故事?交流一下。(《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
等) 2、我国的民间故事非常丰富,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有关《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二、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朗读生词,正音。
2、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生词意思。
3、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4、讨论课文主要内容。
5、质疑。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交流读懂了什么。
2、从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牛郎的孤苦伶仃。
3、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划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2、讨论:从哪些语言文字中可以体会到牛郎照看老牛很周到?说说自己的感受。
3、圈划词句,体会老牛对牛郎的亲密感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味牛郎对老牛照看周到及老牛的善解人意。
六、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生词。
2、朗读 2、3 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课文 2、3 自然段。
2、牛郎对老牛照看周到,老牛善解人意,知恩图报,让牛郎到湖边的树林去找美丽的
姑娘织女,也就有了下面发生的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读后所得。
2、有感情地朗读老牛的话,感受在“微弱的星光下”老牛说话的情景。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各自轻声朗读 5—7 自然段,交流各自读后所得。
a、牛郎在湖边的树林里认识了谁?
b、织女为什么愿意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c、听说织女要留在人间,其他仙女有什么想法?
2、默读第五自然段,划出描写织女的句子。
“过了一会儿,-------------原来她是-----------”
a、用“原来”练习造句。
b、朗读第五自然段,想象黄昏时湖边的树林景象。
3、指名读第 6 自然段,讨论:织女为什么愿意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a、这一段的三句话分别讲了哪三层意思?
b、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
c、从文中你能体会到织女的什么品格?
4、姐妹们为什么都佩服织女的勇气?
a、朗读第五自然段有关内容,体会众仙女在人间的快乐。
b、齐读第七自然段。
5、质疑。
(1)为什么众仙女不劝阻织女?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老牛看到织女跟牛郎在一起,心情怎样?
2、朗读体会。
五、总结课文: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动人的故事?
2、给课文划分段落。
a、第一段(1)写牛郎是个孤苦伶仃的穷孩子。
b、第二段(2-3)写牛郎与老牛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c、第三段(4)写老牛叫牛郎去找一位美丽的姑娘。
d、第四段(5-7)写织女留在人间作了牛郎的妻子。
e、第五段(8)写老牛看到牛郎与织女在一起很高兴。
3、根据课文主要内容和各段大意复述课文。
六、课后作业 阅读其它的民间故事。
附板书:
牛郎织女
老牛(善解人意)
牛郎(心眼好、能吃苦) (心地善良、留在人间)织女
11、牛郎织女(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关词语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观察夜晚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复述《牛郎织女(一)》的主要内容。
牛郎织女后来的生活怎样了呢?(揭题)
二、初读指导: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说说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
4.检查自读情况:朗读生字,正音。
5.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学习第一部分:指名朗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牛郎织女“日
子过得挺美满”。(男耕女织、辛勤劳动、生儿育女------)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思考本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学习第二部分:
(1)一天,牛郎去喂牛,发生了什么事?老牛又讲了什么话?
(2)老牛讲话时的神情怎样?
(3)老牛死了,牛郎和织女心情怎样?
4.学习第三部分:
(1)牛郎织女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但织女有时也会发愁,为什么?王母娘娘知道织女
下嫁人间有何表现?(2)默读第 3—5 自然段,划出描写王母娘娘神态的句子。
(3)通过王母娘娘的举动,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
(4)划出描写牛郎与织女的句子。
(5)第三段讲了几层意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小标题。
a、知道下落,发誓抓回。b、闯入家里,抓走织女。c、心急如焚,携子追赶
5.学习第四部分:
(1)指名读 6、7 自然段,思考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想象:牛郎织女隔着天河相望,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时又会
说些什么呢?
四、课堂小结:
牛郎织女流传千古,表达着人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无论社会怎样变迁,这是永
恒不变的。
五、布置作业:
1、造句:
心急如焚——
霎时间——
2、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出天河、牵牛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结果写下来。
附板书:
牛郎织女(二)
(生活美满)
↓
☆(王母娘娘:残暴、专制)
牛郎 隔河相望 织女
(老牛:病死、剥皮)☆
语文园地三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让学生乐于参与到交际活动中。
2、在模拟竞选的说、编、听、评、写的过程中,进行多角度的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
良好的合作态度、交流技巧和说话习惯。
3、让学生在充分亲近神话人物与角色体验中,真切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与情趣,进一步激发学习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和积累语言,培养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真切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与情趣,进一步激发学习民间故事的兴趣。
课前准备: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民间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语: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充满神秘,让我们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这一段时间
以来,我们一直畅游在“童话故事”的海洋中,亲身经历着一个个惊险有趣的故事、结识了
一个个天真可爱的故事人物。今天,让我们召开一个讨论会,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
好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妙的故事世界,让我们以“我喜爱民间故事”为话题,开展
一次故事会吧。
二、学习借鉴,准备发言
1.请学生阅读“活动建议”,将关键的要求用笔画下来。
2.交流明确:①讲故事,还要说明喜欢的理由。②故事要讲清楚明白、重点突出。③倾听别
人发言要边听边思考。
3、让学生说一说,演讲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4、提出活动建议:
a.可以丰富故事里的情节,适当增添人物对话,如,织女和牛郎第一次见面时会说什么;
细致描绘人物形象,如,织女穿的纱衣是什么样的。
b.还可以模仿人物的动作和表情,让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模仿织女被王母娘娘
带走时的情形。
c.注意事项:讲清楚故事的细节,讲故事的时候,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二、活动开始
1.针对《牛郎织女》这一课,把故事锦上添花,每位同学先轮流在小组里把故事讲个每
个组员听,然后推举出讲得最好的上台说给全班听。
2.除了我们学过的民间故事,你还知道哪些民间故事呢?和我们分享吧!
【评价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简要讲述故事,重点让学生讲述喜欢的理由,可以从想象丰
富、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形象感人、故事蕴含的意义给人启迪等方面思考。
三、活动总结,拓展延伸。
结束语:通过今天的故事会,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我国民间故事的魅力,它就像大千世
界的一扇扇天窗,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美好的遐想,我们也体会到了我过古代劳动人民对真善
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亲近民间传说吧,它能滋养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想象。第四单元教案
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⒉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题
课前活动:现在还没有上课,我们先来做做小游戏,放松放松!(猜古诗、背古诗、猜诗
人)
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龚自珍写的诗《己亥杂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
写。己字可千万不要出头。杂字的最后两笔是点,而不是撇和捺。(板书:己亥杂诗)
2、齐读课题。
二、释诗题
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
师小结: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 315 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
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 315 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
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
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三、读诗韵
1、下面我们走进古诗,请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下面谁愿意来展示你的
朗读? 师指导范读
2、方法要学以致用,请你们自己练习。
3、男女合作读。
4、师生合作读。
5、全班读。四、释诗意
请你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意,开始吧!
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解决以下内容:
(1)九州生气恃风雷:
1、你读懂了哪里?你是怎么读懂的?板书:九州生气(我看了下面的注释)嗯,借助注释是
我们理解古诗的常用方法。
2、请你连下来说说。(风雷:①师解:唉,普通的暴风雷电能让祖国生机勃勃吗?一场暴
风雷雨之后,大地会怎么样?暴风雷电来临之前,世界是什么样的?(黑沉沉的,死气沉沉的。)
那也就是说,中国想要生机勃勃,就要靠一场如暴风雷雨般的——改革(板书:改革)②你真
厉害,课处的知识真丰富。普通的风雷当然不能让中国生机勃勃,所以这里的风雷是指暴风
雷雨般的变革)。
(2)万马齐喑究可哀:
①为什么需要“暴风雷雨般的变格”呢?也许第二行会告诉你答案。
②这一行你又读懂了哪一个词语?(板书:万马齐喑)
③正是因为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让人觉得可悲,所以要变革!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那么该怎么“改革”呢?三四两行也许会告诉你答案。
②“不拘一格”什么意思?拘什么意思?格呢?把他们组合起来呢?(板书:不拘一格)
五、悟诗情
从诗意中我们知道了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去祖
国的大街上看看吧。
展示在万马齐喑的哀世中的各种图片,引导生读诗。
小结: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合起来
再读这两行诗。
汇报诗的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那么应该怎样“变革呢”?
他劝谁?怎样劝?(多名学生汇报交流:用自己的话和表演来劝说)谁来劝劝?(读古诗)
师:他就是这样一遍遍的劝,因为——,因为只有改革才能让——。所以让我们再大声
地劝劝天公,劝劝皇帝,劝劝达官贵人吧,读——
全班读全诗
六、诵全诗,明情感
1 学生交流汇报。想改变万马齐喑的社会政治,让九州充满生气,就要改革,就要不拘
一格的任用人才。
2、拓展延伸:ppt 出示《己亥杂诗》第 5 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作业:龚自珍还写了很多这样的诗,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来读读。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万马齐喑——————九州生气
不拘一格 变革
示儿
知识与能力:
1、收集、交流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诗句的内容。
2、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祭、乃”等字,理解“元、九州同、王师”等词语意思。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朗读悟情等形式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产生对陆游的敬佩之情。
2、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重点难点
1、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朗读悟情等形式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活动 1【讲授】示儿
(一)播放图片,情境导入
1、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
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也。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交待
遗嘱。这遗嘱就是《示儿》,这位老人就是陆游。
2、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让学生交流课前资料。
3、师: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出生在战乱纷飞的年代,一生都在渴盼祖国的统一,
在临终之时,躺卧在病榻上的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人间绝唱——《示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
《示儿》,感受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请大家齐读诗题——4、“示”是什么意思?“儿”呢?题目的意思是什么?陆游要告诉他的儿子什么呢?我们一
同来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二)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1、同学们,读诗,我们不光要把诗读准、读顺,读得有节奏,还要读懂其中的意思。请同学
们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和同桌讨论讨论,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提示:默读古诗,
用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诗句意思,并在旁作批注。)
2、学生交流、讨论。
3、检查了解。说说你对第一行诗句的意思。引导理解“元”通“原”指原本的意思。万事空、
但、九州、王师、定、家祭、乃翁等词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4、把这些词的意思放到诗句中,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指名学生说)
5、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读懂了诗的意思,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走进诗人的内
心,去揣摩诗中所蕴含的那份情感。请大家再次齐读古诗。你能用一字字来表示自己读完古
诗后的感受?(板书:悲)
(三)品读古诗,感情诗情。
1、诗人为什么而悲?(为祖国不能统一而悲)
师:是啊,国家破碎,人们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请看
师:1126 年,当金兵的铁蹄踏破宋朝的京城卞梁的那一刻起,诗人陆游就和所有的人一样过
着这种苦难深重的日子。面对此情此景,大家想想诗人在为谁而悲?为人民的什么而悲呢?
(人民流离失所)
2、出示诗人 68 岁时写的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沦陷区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他们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么想回到祖国
的怀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师北伐,年年都注定失望。谁难将这种悲伤放到诗句中读一读。
3、师: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靠谁呢?(王师)那些受苦受难、欲哭无泪的百姓需要谁
去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中呢?(王师)可此时的王师在做什么呢?播放录像:
师:北方的壮丽山河沦陷了,而南方西湖边却是一片歌舞欢庆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金兵
的欺压下度日如年,可西湖上的权贵们却在歌舞中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收复中原的军
队望眼欲穿,可南宋的统治者却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遗民忘到九霄云外,此时此刻,
你想说什么?
师:陆游想到这些忘了国仇家恨的统治者,心里除了悲伤、悲痛外,还有什么?把这种悲愤
带到诗句中,谁愿意来试试。
4、引读:因为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 因为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百
姓,陆游悲痛啊——
因为爱国,想到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宁权贵们,陆游悲愤啊——
5、品读三四句,感受“盼之深”
过渡:这样的南宋王师做不了什么,但此时陆游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丝希
望,这都源于他有一颗拳拳爱国心。 谁来读三四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是哪一日?无论是哪一日,陆游会在九泉之下苦苦等着,从这两句诗中你感
受到了什么?
假如你就是陆游,你会怎样交待儿女呢?读诗句 引读:这可是我临终时最后的希望啊——
这可是我仅有的期待啊—— 这可是我唯一的牵挂啊——
6、拓展延伸,体会爱国情怀
(1)陆游从小就受到家中爱国主义思想熏陶,虽然他一生经历坎坷,但他的一生收复中原的
信念始终未变,请看—— 早年他在《夜读兵书》中写道: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他认为
大丈夫应战死疆场,而不应守在妻子儿女身边。 中年他在《枕上》中写道:报国计安出?灭
胡心未休。他消灭胡人的心从未停止过。
(2)到了晚年 80 岁他又在《老马行》中写道: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师:诗人八十多岁仍然盼望着跨上战马,上阵杀敌,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
爱国)
(四)教师小结,升华情感
师:人去楼空,灰飞烟灭,陆游就这样走了。作为一个父亲,在临终前他没有给儿子们
留下金银财宝这样的遗产,但他留下了近万首古诗,留下了他那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这份
光辉的精神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和遗产。这份遗产不仅是属于陆游的后人,更是属于每一位炎
黄子孙。
或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陆游心中的痛让我们铭记
历史,让我们化“悲”为力量,立志勤学,报效祖国,会让我们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
人生。
题临安邸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2、幻灯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谁来背给大家听?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写了一首诗(板书:题临安邸),能帮我们找到答
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4、来,读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学生字,熟读诗文。
现在,我们来做个热身运动。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自学“邸、熏、杭、汴、”四个生字,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自己反复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去自学,学完后再跟同桌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
(二)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情况。
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邸、熏、杭、汴四个生字)
响亮地喊出它们名字!
①学生齐读。
②个别汇报。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学生讲解字结构、意思、组词、书写时注意、形
近字。)
③全班齐读。
2、检查朗读诗句情况。
你们真厉害,轻而易举就扫除了这四个拦路虎。接下来,我要
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
三、借助资料,理解诗意。
我们已经能够将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了,可是,要想把它读出感情来还得下番苦功。
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a、借助资料,自主学习理解“休、醉、直、作”等词语的意思。
b、结合注释,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检查。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学习。
(二)小组交流自学情况,相互检查、补充。
学完后,小组内交流。
(三)检查学习交流情况。
现在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1、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其它组补充。2、每位同学自己试着串说整首诗的意思。
3、指名完整地说诗意。
四、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理解了诗意。可是要想读出感情,这
还不够,我们还得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及它的写作背景。我们先来看看它的作者。谁来介绍一
下这首诗的作者?
(一)了解作者林升。
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林升。教师相机补充。(你介绍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
信息。)
(二)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1、学生介绍。(预习真充分,给我们介绍了南宋、北宋的相关资料;看得真深远。)
2、(课件出示遗民战乱图和权贵寻欢作乐图)学生观察,
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课件出示北宋和南宋版图)教师激情小结。北宋到南宋国土面积减少了一半,但南
宋的统治者还在寻欢作乐。
(四)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看到此情此景,你们的心情怎样?(愤怒、责问)让我们带着这种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
1、学生齐读古诗。
当时的南宋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他们
干什么去了?
(课件出示合作探究:讨论: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
的?)
2、自主学习思考。
3、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4、小组汇报自学交流情况。
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读着这个
“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生: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
珍海味。生:我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学生想象说话,教师相
机点拨:这是烂醉如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那一杯杯琼
浆玉液,灌入一个个酒囊饭袋之中,倾倒在一具具行尸走肉的体内。引导有感情地诵读这一
句。 ②在这帮醉生梦死的人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
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
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
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
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
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
尽。锦绣河山就这样无情地断送在这批酒囊饭袋的手中。是啊,无论是昔日的汴州还是今天
的杭州,那些权贵们还不都是朝朝寻欢、夜夜作乐吗?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
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③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
休?”
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
休?”
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
湖歌舞几休?”
五、拓展,升华诗情。
①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学生齐读《题临安
邸》。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
那一颗怎样的心?正因为他内心无比愤慨,所以他将心中的愤慨融入到这首诗内,题写在旅
店的墙壁上,所以这首诗题目为题临安邸。
②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你想说些什么?生:我想对他们说,该醒醒了,不然金兵
就打过来了。
(生:我想对他们说,快去把失去的领土收回来吧!
生:我想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再醉生梦死了,也去看看老百姓在怎么过吧!
……)
③师: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
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
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
人。(课件播放《满江红》)
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权贵 醉生梦死
林升 忧国忧民
第五单元教案
16、太阳教学目标:
1.会认 7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
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2.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视频。
教学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谜语
出示谜语: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眼睛能看见,手却
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却很小很小。没有它就没有世界,有了它就万物欢笑。出
示课题。(板书:太阳)
2.交流太阳
师:说说你了解关于太阳的什么内容。学生交流。
师:太阳,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太阳对于我们好像是挺熟悉的;其实又是很陌生的。因
为对于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得太少了。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做个小小科学家,通过学习
课文,去揭开太阳的奥秘。
3.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知识的文章,也是一篇说明文,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了解太阳的
有关知识,而且要学习写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多拼读两遍,把课文读通,不通顺的地方再读一遍。
(2)学生按要求自读。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①课件出示:(指名读开小火车读)
摄氏度 差不多 生存 繁殖 估计 杀菌 治疗 蔬菜 比较 凝成
②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4)说一说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教师:概括起来讲,课文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
关系。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习介绍太阳特点的这部分课文。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学习课文(l-3 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 l-3 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介绍了太阳的哪几个特点?
(2)学生汇报交流。
①交流“远”的特点:
A.师:我们知道太阳离我们居住的地球很远很远,那到底有多远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
把它说清楚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
“太阳离我们有 1.5 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
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B.比较:“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
C.师:这样写好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这些数字要精
确、有科学依据。用人们熟悉的例子来说明,学生很容易理解)
(板书:列数字举例子)
D.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②、交流“大”、“热”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a、“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作比较;列数字)
b、“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打比方)
c、“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
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列数字)
小结: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把太阳
“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
象。我们今后在说明事物时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
四、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第一段在描写太阳的时候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开头的。为什么不以从“太阳离我
们有 1.5 亿公里远……”开头呢?
交流:①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兴趣。②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增添了文章的可读
性。
2.“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
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句中“估计”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估计”一词的妙用,体现了
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严谨性。)3. 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
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今后在说明事物时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老师还带来了一段使用说明方法介绍
月亮的资料:
月亮距地球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到月亮上去步行要 800 天,骑自行车要 400 天,
坐飞机要 200 天,49 个月亮等于 1 个地球。
你能从中看出月亮的特点吗?(远、小)
五、归纳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太阳》,前部分介绍了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通过学习,
我们知道: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它与地球的关系十分密切。距离我们那样遥远的太阳,
和我们人类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板书:
16.太阳
远
特点 大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太阳》一课,谁能与大家分享一下上节课的收获。
(生自由说)
2.指名说太阳的特点以及运用的说明方法。(远、大、热)(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
3.师小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收获挺多的,那你们想不想更进一步地去了解太
阳呢?太阳离我们那么远,它与我们的关系是不是也很远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太阳》,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 师:太阳每天和我们见面,可以说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位朋友。太阳,东升西落,(出
示太阳图片)其实太阳还有许多雅称,就是说他有许多好听的名字,你们知道吗?(生自由
说) 预设:
春天的太阳————春晖 夏天的太阳————骄阳
早晨的太阳————朝阳 黄昏的太阳————夕阳
2. 同学们说的真好,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我们和它的关系非常密切。请同学
们自由读课文第二大部分(4——8 自然段),想想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太阳和我们的关系
非常密切?(生自由读后汇报)
3. 大屏幕出示句子: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可爱的世界。指名读,再齐读。师读,
质疑:这句话说的是真的吗?肯定?谁能读的肯定一点呢?指名再读。你的朗读让老师明白
了:没有太阳,肯定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单凭这句话,我觉得理由不够充分,我们还要去文中寻找更多的答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相关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
4. 生交流汇报。 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出示句子)指名
读,注意顿号停顿。师:谁能根据这段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地球的什么与太阳有着密切
的关系?(动物、植物、人类的生活)
出示图片:讲解动植物与太阳的关系。
师:太阳为动植物和人提供能量和物质。在太阳的光合作用下,植物会发芽,长叶、开
花、结果,太阳可以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氧气可以提供给动物以及人类。若太阳
消失,生命活动将不再延续。
让生想象:动植物会对太阳说什么呢?(声讨论,汇报) 大树说——小鸟说——花儿说
——小鱼说——......那你们想对太阳说什么?
(生说)相机教学第七自然段:(联系生活说说晒被子,晒太阳的好处:获取维生素 D,
促进身体新陈代谢,促进肠道钙的吸收,不同时间的太阳对人体的作用不同。)
师:你们对太阳说了好多,刚才老师好像听见煤炭在说,它是埋在地下的,和太阳没有
任何关系,这是真的吗?(不是)为什么呢?
生读书上的句子。师讲解:煤是古代植物遗体的堆积层,埋在地下后,经过长时期的地
质作用而形成的,因为煤来源于植物,植物的生长靠的是太阳,所以煤也是太阳能的产物。
所以说,没有太阳——(生接读)
5.过渡:师小结并板书:地球上的万物生长、人类生活与太阳息息相关。
6.出示雨、雪、风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是什么现象?(自然现象),
那他们与太阳有没有关系呢?
出示:示第五、六自然段。指名读。
师小结:雨、雪、风的形成真奇妙,感觉像变魔术一样,谁能把那种奇妙的感觉读出来。
演示动画,体会奇妙。
师小结:地球上有了雨、雪、风等自然现象,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可爱,更奇妙了! 所以
说:没有太阳——(生接读) .
过渡: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不但大,而且温度很高,并且离我们
很远,就是因为离我们远,才把合适的光明和温暖送给我们,形成了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第 8 自然段是从哪两方面来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的?
第一句“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这是从正面说。
第二句“如果没有太阳……自然也不会有人”。这是从反面说。
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的基础上,又把上面所有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
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2.这篇文章主要说明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既然这是重点,前面为什么用那么一
大段文字介绍太阳的特点呢?四、总结全文
《太阳》这篇课文集中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是从它具有的特点和它与地球的关系两
方面来具体讲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的
方法。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可爱的世界,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多看课外书,了解更多
有关太阳的知识,利用太阳一起把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丽、更可爱!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必须背诵最后一段)
(2)课外阅读有关太阳的知识,可阅读书籍,也可网上测览。
(3)练习写《太阳的自述》。
六、板书:
16.太阳
与人类关系密切: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17、松鼠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驯、仁、栗”等 13 个生字,会写“鼠、仁、秀”等 13 个生字。
(2)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型特征、生活习性,知道松鼠是一种很讨人喜欢的小动物。
(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学会鉴赏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仔细观察生物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生字词的音、形、意。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课文内容和松鼠的习性特点。
(3)通过品读、比较、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活形象的描写,积累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体会作者对松树的喜爱之情,并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方
法上的异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准备:1.有关松鼠的资料(教学挂图)。
2.准备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猜谜揭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叫鼠不是鼠,
尾巴像扫帚,喜欢树上住,松果当食物。”对啦,是松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松鼠》这一课。
(情景教学法: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生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生词)
学习课文要从字词入手,这些词语你都认识吗?(出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谁有信心来读一下?
(悬念教学法)
2、提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自读。
①听动画小故事《小松鼠找花生》,听后互相交流小松鼠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情景教学法)
②过渡语:课文中是怎样描写松鼠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这篇课文,怎么读呢?读完了再
三、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用笔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对不理解的地方可在旁边打个问号。
2、你喜欢文中的松鼠吗?为什么?
3、说说从哪里能够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2、想一想,课文从那几个方面描写了松鼠?
(外形、活动、吃食、搭窝)
3、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松鼠》一文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述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
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
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
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
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五、当堂训练
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松鼠》,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开一开小火车。(出示词语)
一、 讲授新课:
(一)松鼠的外形
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松鼠是一只美丽的小动物。此刻,请你们把这只美丽的小动物
请出来,跟小组的同学介绍它的外形。
1、看图说说这只美丽的小松鼠。
2、2 示第一段,完成练习。
恩,真棒!作者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了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们想不想明白松鼠
有哪些生活习性?
(二)松鼠的生活习性
1、自读课文第 2―4 自然段,找一找松鼠的生活习性。
2、谁来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的生活习性? 汇报:活动、住、吃
3、同学们都很认真看书,一下子就把松鼠的生活习性找出来了。此刻,请你选取你最喜欢的一
方面,自己学习一下,再和同桌交流。
(1)第二自然段,找出中心句、三种活动状况:受干扰 夏夜 白天 (2)第三
自然段
1、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用“先……再……然后……还……”说一句话。
2、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2)第四自然段
1、表演:比动作(松鼠怎样吃东西)
2、三个“它们”各指什么?
(三)欣赏图片
让我们一齐来回顾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出松鼠的可爱、机灵。
是啊,松鼠是一只可爱的小动物,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可爱的小生灵,让我们一齐来欣赏吧!
(播放:动物图片)
(四)布置作业
回家后,请同学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模仿《松鼠》的写法,写一篇作文。
(五)板书设计
17、松鼠
漂亮(外形)
松鼠 驯良(活动)
乖巧(搭窝)介绍一种物品习作指导
教学目标
1 通过介绍一种物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 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介绍写说明性文章
3 体会不同物品在写作中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写说明文
教学难点
写说明文所要掌握的方法
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读了本组课文,你一定体会到了说明性文章的一些特点,学到了一些说明方法。本次习
作,我们就练习写说明性的文章。
二、习作要求
你可以选择一种物品介绍可给大家,如,蔬菜、水果、玩具、文具或电器。在习作之前,
通过观察、参观、访问、阅读说明书等方式,尽可能地多了解这种物品,然后再想一想,可
以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能用上哪些说明的方法。
写完后念给同学们听,看看介绍可清楚了没有,不清楚的地方再改一改。
1、本次习作有四点要求:
(1)选择一种物品介绍可给大家,如,蔬菜、水果、玩具、文具或电器。
(2)在习作之前,通过观察、参观、访问、阅读说明书等方式,尽可能地多了解这种物品
。
(3)然后再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能用上哪些说明的方法。
(4)写完后念给同学们听,看看介绍可清楚了没有,不清楚的地方再改一改。
2 几种文章章法模拟
(1)写水果
①总分写果树:名称→总写树→分写果(形状+颜色+滋味)
运用这种方法来写一种果树,应该这样来组织材料。开头先介绍要写什么果树,接着描
写果树的整体特点,接下来具体描写果的特点,分形状、颜色、滋味三方面来具体描述。这
种方法,写各种果树都可以试一试。
② 按生长过程写:名称→生长过程(春天→夏天→秋天)→结尾(抒情)运用这种方法来描写瓜果蔬菜都可以。就是在文章的一开头,先概括地介绍清楚要写什
么瓜果,也就是说交代清楚名称。接下来就按生长过程的顺序来描述,春天的发芽,夏天生
长,秋天的成熟……结尾,抒发一下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了么?
③分段写:名称→生长过程→营养用途→结尾(抒情赞美)
这种章法与上面的一种很相似,但多了一段文字,就是多写一段“营养用途”其余的都是
一样的。
④分类写:名称→特点1(多)+特点2(好)……+结尾(抒情)
这种方法是指所写的瓜果的特点很多,抓住一两点重要的特点来具体写。这里所说的特
点,可以是大、多、甜、香、脆……譬如我们要描写家乡的西瓜,就可以这样来安排材料:
开头先介绍一下西瓜的名称,接着具体描写家乡的西瓜多的特点,再具体描写家乡的西瓜好
的特点,结尾抒发一下自己的赞美之情。写好了这四段,不就是以篇很好的作文了吗?
2 写玩具
开头→具体特点→感情
写玩具的文章,一般地说,都可以分为三大段来写。开头的第一段写交代一下所写玩具
的名称和来历。接下来,要具体地描述玩具的特点了。这是文章的重点段,要尽力写好玩具
的外形、结构、玩法等等。最后是赞美一下所写的玩具物品,表达自己对所写的玩具物品的
思想感情。
(1)开头:指的是在文章的开头,先介绍一下玩具物品的名称,写什么玩具物品,在什
么情况下见到这一玩具物品的,简要地交待一下写作的起因等等。
( 2)具体特点:这里是文章的重点段落了,要具体地来描写了。描写玩具物品的具体
特点,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写:
外形特点:描写玩具物品的外形特点可从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来具体描述。描述玩
具物品的特点,要注意写作的顺序,或由上到下,或由大到小,或由静到动……描写玩具外
形特点,要注意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力求描写的生动有趣。如能拟人化地描述,那就更
有情趣了。
结构特点:描写玩具用品的结构特点,可按由大到小、或由外到内的顺序来描写。在描
写的时候,应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尽可能地人格化地描写,力求把文章的语言描述的生
动有趣。具体地描写玩具用品的结构特点可结合着作用的特点来描写。应结合具体事例的描
述,在介绍结构特征的同时,来突出玩具用品的作用。写一件关于玩具用品的事例,进一步
说明玩具用品的作用和自己对玩具用品的思想感情,可以使文章富有生活气息。
功能特点:描写玩具物品的功能特点,应该结合着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描述,结合玩具的
玩法来描述。可以写一写怎样玩的,写一些这一件玩具物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等等,
在文章中写一件关于玩具物品的生活的事件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篇幅,而且能够更好地写出
生活的情趣来。
(3).感情:这里是文章的结尾了,可抒发思想感情,赞美一下玩具用品的作用。
在上面的模式里,虽然段落的层次顺序是不变的,但写作的要素的顺序不是一点也不能
变化的,而是可以调整的。譬如在开头的段落,先介绍来历或是先介绍名称,这两个要素的
顺序都是一样的。在写中间的一个段落里,也可以先写结构,再写外形、功能、作用等等。
但是要注意的还有一点,写结尾的,可以是抒发感情的方法,也可以是其它的方法。3 写家用电器
开头→具体特点(外形→结构→作用)→感情
注意:这一个章法要求我们把文章分为三段来写。开头先介绍一下所写的家用电器的名
称或观察某一家用电器的起因,然后就具体描写家用电器的特点,最后是赞美一下所写的家
用电器,表达自己对所写的家用电器的思想感情。
(1)开头:指的是在文章的开头,先介绍一下所写的家用电器的名称,写什么物品,在什
么情况下见到这一物品的,简要地交待一下写作的起因等等。
(2)具体特点:这里是文章的重点段落了,要具体地来描写了。描写家用电器的具体特点,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写:
外形特点:描写家用电器的外形特点,可从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来具体描述。描述
物品的特点,要注意写作的顺序,或由上到下,或由大到小,或由静到动……描写外形特点,
要注意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力求描写的生动有趣。如能拟人化地描述,那就更有情趣了。
比如我们描写电视机的外形特点,就可以用打比方的方法,把电视机的某些外形特征比作眼
睛、耳朵、嘴巴等等。这样写,就可以使家用电器具有人情味儿,写出来的语言家会十分有
趣。
结构特点:描写科技用品的结构特点,可按由大到小、由上到下、或由外到内的顺序来
描写。在描写的时候,应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尽可能地人格化地描写,力求把文章的语
言描述的生动有趣。具体地描写科技用品的结构特点可结合功能作用的特点来描写。应结合
具体事例的描述,来突出科技用品在生活中的作用。写一件关于科技用品的事例,进一步说
明科技用品的作用和自己对用品的思想感情,可以使文章富有生活气息。
功能特点:描写家用电器的功能特点,应该结合着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描述。可以写一写
某一件家用电器(如电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呀,带来的方便呀,带来的变化呀等等,
在文章中写一件关于家用电器的生活的事件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篇幅,而且能够更好地写出
生活的情趣来。
(3).感情:这里是文章的结尾了,可抒发一下自己的思想感情,赞美一下所写的科技用
品的作用。当然,结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灵活加以变化,力求新颖有趣。
三、 例文 1
青瓜的自述
我叫青瓜,是五彩缤纷的蔬菜王国里的一位公民。你说我和黄瓜有点像?当然啦,本来
我俩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一家子嘛。不瞒您说,黄瓜是我的老前辈。我是黄瓜的改良品种。
其实我和黄瓜还是有蛮大区别的,起码形象上我就比它酷得多:黄瓜常年身穿一件土里
土气的外衣,色彩暗淡不说,还没型没款,上面光溜溜的一点装饰品都没有;你再看我青瓜
吧,一身充满前卫风格散发着青春活力的绿风衣,上面“钉”满许多可爱的小刺儿。别担心,
这小刺儿绝没有仙人掌那样凶,不会造成流血事件。我的脾气也比黄瓜牛得多,黄瓜早早地
在春天就迫不及待上市了,而我总要坚守到硕果累累的秋天才心甘情愿地下架。不过,若是
在大棚里,我的性格就“随和”多了,一年四季,你哪个时候需要我,我就哪个时候熟给你看。
当然脾气大是有道理的——我的块头比黄瓜壮得多,精便捡起一条来就有一斤多重!
别看我长得不怎么样,但瓜不可貌相,我注重的是“内在美”。我的营养十分丰富,据说
在蔬菜维生素 C 含量排行榜上,位居前列。 人们喜欢我,各有理由。有的说:青瓜生吃清脆爽口,若是将其切片再放点酸醋、白糖、
辣椒、芜美饰一下,那就更是“雀巢咖啡——味道好极了!”有的说:青瓜熟吃更是美味可口,
不论爆炒,做汤,都是一道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可与山珍海味媲美!还有爱美人士竖起大
拇指极力夸赞我。青瓜是正宗地道纯天然的美容护肤品,有美白之奇效,若常以青瓜片贴脸。
别说可以去掉脸上个创斑点暇疵,就算你是黑旋风也可以把你变成白旋风。
啊!我有这么大本事吗?默默地喜欢我就得了,别这么张扬嘛,免得我青瓜就要变红瓜
了一一脸红了嘛。
找优点谈体会:
看完这篇作文,你喜欢上青瓜了吗?那还用说,用这么新颖的形式,这么有趣的语言来
介绍一种蔬菜,真的很有吸引力啊!原来,一棵平平常常的蔬菜也可以写得这么有意思的;
原来,作文的天地里充满各种奇妙的想象的啊!只要你勤动脑,勤动笔,你一定也可以写出
与众不同的好作文来。
例文 2
我心爱的望远镜
在我家里有许多新奇而有趣的玩具,有电动小汽车、会玩杂技的小飞机……这些我都喜
欢。可是,我最心爱的还是那架放在小书橱里的天文望远镜。因为它是王叔叔从一衣带水的
友好邻国日本带给我的礼物 。
记得“六一”节前,妈妈带我到刚从日本留学回来的王叔叔家玩。一进门,王叔叔就笑盈
盈地说:“幼幼,来!叔叔今天送你一件节日礼物。”“真的?那太好啦!能让我看看吗?”我迫
不及待地问。“可以。”叔叔一边答应着,一边转身从屋里拿出一个穿着“花衣裳”的长方形盒子
,说:“这是一架塑料做成的天文望远镜,日本的孩子可喜欢它哩!送给你,好好观察星星和
月亮,长大也去研究宇宙吧!”我捧过望远镜镜盒,心里乐开了花,再一细看,这盒子比我手
臂还长哩!
王叔叔帮我打开盒子,一边装一边给我介绍。原来,这望远镜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
那个单管望远镜筒。镜筒中间是银白色的,光溜溜亮闪闪,能照出我的小脸。两头是黑色的,
装着镜片。前面大的镜头叫物镜。平时,上面还有一个盖子保护镜片,后面和镜筒成直角的
是目镜。有趣的是镜筒上还有一个像钢笔那么大小的瞄准镜。它呀,不但使望远镜更漂亮了,
还能帮助我更快地找到月亮和星星。第二部分是金筒望远镜的三脚架,那是一个三只脚的黑
亮塑料便杆,两枚金属小螺丝就将望远镜和三角架连在一起,粗一看还像一挺最新式的机关
枪呢。我看着听着,不住地点头。
可惜回家以来,一连三天都是阴天,我急得直跺脚。好不容易第四天放晴了。晚上,妈
妈拿来我盼了好久的《自古英雄出少年》的电影票,问我去不去。可这时,我的心早已被天
文望远镜牢牢地吸引去了。爸爸、妈妈走了,我小心翼翼地将望远镜装好,然后眯着眼,躬
着腰,一声不响地俯在镜头上看。先看到了家里的窗框,再是黑幕似的夜空。啊,眼前终于
出现了月亮,那又圆又亮的月亮!
月亮上满是一个个黑亮的环形山,镜头再一移,那是满天眨眼的星星,像嵌在黑丝绒上
的夜明珠,也像神秘的宇宙老人撒下的一串串诱人的问号。看着,看着,我的眼睛迷糊了。
再看月亮,月亮不再那么荒凉。我仿佛看见舞蹈的姐娥,桂花树下抢斧的吴刚……我仿佛随
着望远镜中射出的光,在星空中追逐飞翔……瞩,有一天我能上天,到月亮上去,再用这望
远镜看看咱们的地球,祖国的长城,可爱的家乡,那该多美啊!我最心爱的是这珍贵的天文望远镜,它给我装上了“千里眼”,使我懂得更多的知识,给
了我欢乐和美好的理想。
找优点谈体会:
作者把望远镜与自动冲锋枪、电动小汽车、会玩杂技的小飞机等玩具进行比较,然后提
出我最心爱的是望远镜。显然,望远镜对作者来说,除了好玩,还另有喜爱的原因。运用比
较的办法,设计悬念,增强了阅读的吸引力。
第六单元教案
18、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课文中的“魄、挣”等 11 个生字。会写“辞、抑、碌”等 12 个词语,理解“龟裂、失
魂落魄、疲惫”等词语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好词好句。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
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
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
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辛苦,从而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私崇高,激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
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揭示课题
1、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最无私的,唐朝著名的诗人孟郊就用一首《游子吟》来歌颂了伟大的
母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媒体演示、配乐欣赏)
2、是啊,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化作一根根的丝线,带给我们无限的温暖。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也有
一篇歌颂母爱的散文《慈母情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深沉。(板
书课题)(板书、媒体演示、齐读、)
3、作者简介(课件出示)。
(梁晓声,当代作家。1979 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
小说六部。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著有短篇小说集
《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
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
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学生自学。
(1)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从课文中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陷、碌、攥”,学生认读。
(2)指名分自段朗读课文,同学相互正音。
(3)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同桌相互说说,再指名汇报)。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受情深。
1、提出要求,学生默读。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表现慈母情深的语句,并多读几遍。
(2)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与体会。(注意抓住描写母亲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来体会。)
2、体会“失魂落魄”:哪些语句说明我想的“失魂落魄”?
四、细读课文,感悟母爱。
1、反复读母亲的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2、齐读但丁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3、爱需要表达,课文中的作者用他的方式回报了这份深沉的母爱。那么,也让我们用自己的方
式,去回报这份最真、最纯、最珍贵的母爱。(齐背古诗《游子吟》)
五、当堂训练
1、写一首小诗赞美母亲,抒发热爱母亲之情。
2、写一段描写母亲外貌、语言或动作的片断。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留心观察身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一
份份独特的恩师情深、严父情深、朋友情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齐背古诗《游子吟》。
二、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大声读,读准生字词;细细想,课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2.交流: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贫穷、辛苦、瘦弱,无私、关爱孩子、通情达理……)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课文中有些句子,最能反映母亲的苦,最刺痛作者和我们的心,请你仔仔细细地再读一下全
文,划出来好好读读。
2.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些片段想象成一个个画面,哪个画面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和你
的同桌交流一下。
3.引导汇报
形式:学生在汇报中,教师主要抓住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细细感受
画面一: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
切入点:震耳欲聋
(1)什么叫“震耳欲聋”?听到这样的声音会是怎样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2)可是,妈妈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停止过吗?你怎么知道?(从书中
找证据)
(3)指导朗读:从我进入,到我离开,母亲一直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孩子,你知道母亲昨天
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那么明天呢?去年、今年、后年……
(4)师小结:同学们,这就是母亲,即使这声音震耳欲聋,穿透云霄,为了孩子,她依然工作
着,慈母的情就深在了这震耳欲聋的声音里。
画面二、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
得很近。
慈母的情深在弯曲瘦弱的脊背里。(这瘦弱的脊背挑起的是生活的重担,这瘦弱的脊背是孩子们
的天。)
画面三: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
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为什么母亲的眼睛疲惫不堪?想象一下,那本应该是怎样的眼睛?
(2)提问:“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我看到的是母亲怎样的背?
(3)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即使带着口罩,我看到的是母亲怎样的脸?
(4)师小结,指导朗读:这样的母亲怎不令我惊讶,这样的母亲,怎不令我辛酸,怎不令我痛
心,所以,作者一次次地呼唤“我的母亲”。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画面四: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
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1)齐读。
(2)提问:这里有几个词最能打动人,你找出来了吗?为什么?(龟裂、塞)
(3)如此劳累,如此辛苦才挣到钱的母亲,是怎样把钱塞给我的?请你想象一下?
(4)把词语带入句子读:(出示)
母亲却已将钱迅速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却已将钱毫不犹豫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却已将钱使劲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5)提问:母亲塞在我手里的仅仅是钱吗?(是母亲的心血,是母亲的关怀,是浓浓的母爱)
画面五、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立刻又陷入
了忙碌……
(1)提问:作者一连用了四个“立刻”,你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小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就在这枯燥、单调的劳作中。同学们,母亲的
情就深在这枯燥、单调的劳作中
4. 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要
她累死累活一天也挣不来的一元多钱。不为别的,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一节),只因为(引读课文第
三节)。
5.品读母亲的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读出母亲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个性化感悟母亲的纯粹朴实之情,忘我无私之情,博大深沉
之情,满怀期待之情和无比骄傲之情。)
6.母亲是如此的通情达理,她竟然这样的的关爱我,理解我!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
去……写话训练
7.交流写话内容,对话互动。
四、读写迁移,以写促读。
1.不只是作者的母亲,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深深的不顾一切的爱着自己的子女,她们做的事情可能
平凡,但是对于子女的爱却是真挚而热烈的,课文讲到这里,相信你们也想到了自己的母亲,面对自
己的母亲,回忆她们的爱,写下想对她们说的话。(学生创作、交流)。
2.总结课文写法:回顾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母亲的深情的?(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
写来表现的。)
3.最后,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回味母亲的爱。媒体播放《懂你》,出现字幕: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
晖。
五、课后作业
1.学习作者的写法,完成习作《我的母亲》,通过一两件事来表现母亲对你的爱。
2.课外读一读歌颂母亲的文章。
六、板书设计:
18、慈母情深
环境恶劣
工作辛苦 伟大 无私 深沉的爱
支持买书
19.父爱之舟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茧、栈、”等 12 个生字,会写“蚕、考、疼”等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朦胧、枇杷、疙瘩、膜拜、纸屑。
2.学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三、教学准备:ppt
四、教学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关于父爱是个永恒的话题,他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是一部永远拍不完的电
影,他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欣赏、去品味、去敬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欣赏吴冠中笔下的
《父爱之舟》。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你呢?(学生自由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出示课文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PPT 出示。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想想本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情?
生交流:本文主要以梦境回忆的方式追叙在艰难求学的历程中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4)作者选取了哪些事情来表现父亲对我的爱的?
A、父亲给我买枇杷;
B、父亲心疼我被臭虫咬了,想换房间。
C、父亲给我买热豆腐脑。D、父亲给我制作玩具——万花筒。
E、大雨大雪天,父亲背着我上学。
F、父亲竭尽全力送我上最好的小学。
G、父亲摇船送我赶考,送我入师范学校学习。
(5)以上这些事情,作者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时间顺序。
(三)合作自学
1.同桌轮读课文,解决质疑词语。
2.把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上__,多读两遍,同时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
3.小组交流各自体会,讨论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4.全班交流,提出问题,留待进一步理解
(四)学习生字,抄写词语
1.重点指导书写“兼”“掀”
2.抄写词语
(五)当堂训练
.仿写句子:
父爱如山,沉默无语;
父爱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精读感悟,入情入境
1.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画出有关句子,多读几遍,并想想为什么?(四
人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有关句段。
(1)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①语段中哪些地方表现出父亲的及其节俭?
借姑爹的小渔船,带我在船上吃住——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
省饭钱和旅店钱,体现“他平时节省到极点”。
②节俭的父亲为什么会对“加点钱换个好房间”动了心呢?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父亲看见“我”被臭虫咬醒,遍体都是大红疙瘩,心疼极了,动了心,想换房子。
从语段中感受到父亲对“我”深深地爱。
③指导朗读,读中悟情。(配乐)
(2)出示:第四自然段(父亲给我买热豆腐脑和制作万花筒的片段)①为什么要写童年时父亲为我糊万花筒?
这样东西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极大的幸福。
②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表现了父亲对我深深地爱。
③指导朗读,读中悟情(配乐)
(3)出示:第五自然段
①抓住父亲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扎紧、穿、撩起、扎。
②想一想,在这大学大雨天,父亲背着“我”上学,我心里会怎么想呢?——自由交流。
③指导朗读,读中悟情。(配乐)
(4)出示: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地哭,与在家里撒娇地哭、发脾气地哭、打架地哭都不一
样,时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PPT 出示
①这种“新滋味”指的是什么?————心酸的滋味。
②为什么说这是“我”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因为“我”为父爱而感动,为父亲的艰辛感到难过。
③指导朗读,读中悟情。(配乐)
(5)出示:我从船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但这个船舱里背
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
①这个船舱里的“背影”是什么?————
父亲抽空在船舱弯腰低头为我缝补棉被。
②说说为什么“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
作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父亲对“我”的关爱,更深刻地领悟到父爱的伟大。
③你的记忆中父亲的背影又什么样子呢?
生自由交流。
二、回顾课文,感悟亲情:
此时,你对课题《父爱之舟》一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
(1)说一说,作者为什么把父爱之舟作为文章的题目?
揭示了全文的主旨,以小舟比父爱很贴切,在作者的人生之路上,父爱载他度过生活的
艰难,达到理想的彼岸,比喻形象而富有新意。
(2)本文的线索什么?——姑爹那只小船。
(3)本文几次提到了姑爹的小渔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次提到,是父亲摇着姑爹的小渔船把我带到一个个人生的驿站,这条船承载了父亲
无尽的期望。这样写,一步步紧扣主题,一步步深化主题。(4)本文为什么要以梦境的形式回忆往事?
以梦境的形式更便于抒发情感,组织情节,更好地表达主题。
(5)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能画出这只小船吗?为什么?你是否想到了自己的父亲?
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生自由交流。
三、总结全文,领悟主旨
总而言之,《父爱之舟》一文围绕“父爱”这一中心,写出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抒发
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深深感谢。“父爱之舟”,既是指姑爹的渔船,也是指父亲的
爱,两者已经融为一体。就是这一只小船,送“我”走到人生的一个又一个关口,承载着父
亲对我的深切期望和浓重的爱。平凡的语言,平凡的小事,却因父爱的伟大,使文章充满了
魅力。
四、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2.推荐课外阅读篇目《背影》《父子情》《地震中的父与子》。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 10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
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父母之爱。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指名读“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体会不同语气。
2.你读出了什么了?
3.这两句话通常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再齐读)导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就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时,教师板书加上
“和”),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用-----画出生字生词,并多读几遍。
2.思考:本文只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测学习情况
1.同桌轮读,质疑词语
2.把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上__,多读两遍。
3.小组交流各自体会,讨论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课文主要讲了父母面对“我”的习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从两个不同方面展示了父母对孩
子的爱。)
5.用------画出父母的不同态度,为什么说这两种力量都是爱?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一)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1.你喜欢读哪里?
2.齐读第 16 小节。
3.读着读着,问题就出来了,学生提问:
①为什么当初我是多么“幸运”?
②为什么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两种力量”?
(二)感悟“我”第一次写诗,父母的评价
1.指名读母亲的评价
①你读出了什么?
再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②我的心情又是怎样?
齐读 2--4 小节
2.分角色读(5--14)小节
①读到这是你不明白的又是什么?(学生提问:同一首为什么爸爸妈妈的评价截然不同?)
②加以体会:
母亲为了鼓励孩子,看到七八岁“我”能写出诗,就会为写诗这件事动情,并不多想诗的质量如
何,是赞美“我”写诗的行为。(齐读 12 小节)
父亲:注意的不是“我”写诗的行为,而是诗本身的质量。也可能认为母亲的鼓励有点过分了,以致使孩子“得意洋洋”,在这种情况下,给孩子一些警告。
(读第 13 小节第一句话)
(三)体会“爱”的两种表现形式
1.师:“……母亲还是一如既往的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
①理解“一如既往”。
②想象母亲第二次是怎么说的?(师:那爸爸为什么说不好呢?)
2.终于巴迪在母亲的“精彩极了”,父亲的“糟糕透了”的评价中走向了成功。面对成功,他给
父母写了封信,信中说了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你知道他是怎么说的?
3.再读 16 小节
(突出“常常”“总是”)
板书:鼓励,严格要求
4.父母亲读了这段话感到十分安慰,真是激动万分,想到各自的评价,想到第一次争吵,他们又
感慨万分,他们会说什么?(同桌交流)
齐读 16、17 小节(板书“爱”)
四、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学到这里,你们的体会也一定很深,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感受。
2.是啊,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这两种不同的爱,这些爱有的来自于父母,有的来自于老师,有的
来自于其他长辈。只是小的时候,我们更喜欢听“精彩极了”,不愿意听“糟糕透了”对吗?其实,
我们应该听听这两种不同的声音。
五、回读课文,总结收获
1.从头再读文,想一想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2.谈收获(可从思想感受,词、句的积累和文章的表达方法几方面来总着重于后者)。
3.学生总结写法(当学生总结出文章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进行描写来衬托人物心
理活动时,教师让学生到文章里去找找并画出这样的句子,
再次读读,细细地体会作者细腻的表达手法)。
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六、课堂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2.以“父母关心我成长”为内容,写一写。
七、板书: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鼓励 严格要求爱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 交流感悟课文中通过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2. 阅读片段,想象画面,感受只言片语中所蕴含的感情。
3. 体会文章的结尾在写法上的特点。
4. 熟读并背诵名言名句,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交流感悟课文中通过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 朗读“交流平台”中的提示,回到课文中找出相关段落,大声朗读,仔细品味,思考这些语句好在
哪里。
2. 分组交流,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抒情语句,进一步品味令你印象深刻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谈谈自
己的感受。
二、词句段运用
1. 出示三篇课文的结尾。
(1)指名朗读,感受其不同的特点。
(2)同桌相互交流这样结尾的好处。
(3)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予以指导。
2. 读文中的两段话,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1)读这两段话,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看见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3)庙会上吃的、喝的、玩的都有,父亲和“我”的肚子都饿了,却没有想到去买吃的,这又是怎
样的情景?
(4)同桌交流,再选代表发言,共同感受场景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 出示本组课文中写到人生中别具深意的“第一次”的句子。
(1)自由读例句,明白这种感悟不是凭空想象的浮夸之语,而是目睹了父母的艰难困苦之后,真正
发自内心地对父母的体谅和理解。(2)同桌之间交流自己成长中的“第一次”,看看是否表达出了“第一次”对自己人生的启迪和帮助。
(3)练习写写自己的“第一次”,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日积月累
1. 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1)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相互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初步理解。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译文: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
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用纯
译文:一碗粥一碗饭,应当想想来处不容易;半根丝半根线,要常常想到这些物资的产生很艰难。
2. 背诵名言。
3. 交流学生搜集的相关的名言警句,拓展积累。
第七单元教案
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枫桥夜泊》。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基本上可以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初步读懂古诗的大意,
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已积累了一些不同内容的古诗,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
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重点难点】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心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
【教学流程】一、揭示背景,导入新课。
孩子们,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时至今日,当
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
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板书)解题。(生说)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夜晚,走近张继的内心,去深刻地感受一下吧。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出示要求)请你来给大家读,提醒一下大家。明白了吗?
3.(出示诗歌)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 24 页,自读诗歌,注意要声音响亮,读准字
音。
4.学习生字。
(出示霜、愁、眠、苏、寺)孩子们,这里面有一个字特别有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是什么字啊?(出示愁)谁能用它来组个词呢?(发愁、愁眉不展、忧愁)从我们组的这
些词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愁是什么意思呢?(愁,人的一种正常情绪,是人们遇到不好解决
问题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说道:愁,忧心忡忡。字
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秋”作声旁。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由繁盛而萧瑟、令
人感伤惆怅的季节。愁,篆文 (秋,草木凋零的季节) (心,感伤)。
我们怎么样才能写好愁字呢?我们来看看,愁是什么结构的字?(上下结构)上下结构
的字要写得紧凑一些,扁平一些。请同学们做个小老师,仔细观察愁的写法,指导老师来写
好这个愁字。
好了,孩子们,赶紧拿起笔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两遍吧,看谁能够写得既工整又美观。请
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
老师给出了评价字的三个标准,作业整洁给一星,书写正确给两星,占位准确给三星。
(大家评价生写)
下面请同桌互相检查,给你的同桌评价一下。
5.读古诗。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看了,好多同学都得了三颗星呢,看来大家都努力认真去写了。现在
咱们再把愁字送进这首诗里来读读吧。
师:孩子们,你们的声音可真响亮,但读诗不仅要读得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停顿和韵
味。(出示诗节奏)
下面请同学们看着老师标的节奏来读。(生读)
看到你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可以吗?
老师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老师读 1、3 句,大家读 2、4 句。
下面男女生合作来读,男生读 1、3 句,女生读 2、4 句。 同桌两个相互合作来读,一个读 1、3 句,一个读 2、4 句,然后再换过来读。
三、看图说话,领悟全诗。
(1)初读诗句,整体感悟
孩子们,有句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相信读了这么多遍以后,大家肯定会有所
感悟。如果老师让你用一个字来表达一下你此刻的感受,你想到的是什么呢?生:愁(板书:
愁)
(2)理解诗意,体会忧愁
师:当我们在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时候,你感觉到忧愁了吗?当我们听闻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时候,你觉得寂静吗?当我们面对“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时,你觉得凄凉吗?是呀,那为什么读这首诗的时候,你会感到凄凉和
忧伤呢?
下面请大家在书中找一找,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把它圈出来。(生说,师板
书:月乌霜满天,枫火------,城外寒山寺,钟声到客船)
1、学习第一句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寒冷的夜晚吧。谁能结合 图片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答)
师质疑:孩子,老师有一个疑问,霜不应该是在地上吗,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
月光,疑是地上霜”。张继怎么说霜满天呢?你是怎们理解的?(生答)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其实关于这个霜满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教师讲解)
这几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是不管从哪种角度来理解,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个深夜的寒
冷,诗人的孤独,对吗?
④指导朗读。
师:孩子,你能读出夜的寒冷,读出诗人的孤寂吗?(挑生读,齐读)
2、学习第二句
师: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渐渐地落下。天地之间,一片幽暗。在这片幽暗之中,
张继又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
生答。
预设:找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那是怎样的渔火。
孩子,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对字的?
(有人认为是张继面对着江枫渔火难以入眠;还有人这样理解,说诗人因为心里忧愁,所以
他眼里的景物也是忧愁的,把江枫和渔火拟人化,它们也很忧愁,所以相对无眠(板书))
指导朗读
孩子,你能带上自己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诗吗?
3、学习第三四句师: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月亮西沉,乌啼声声,江枫凋零,渔
火点点,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此时,他又听到了什么?
生说。
指导朗读。
(3)小结体会,以歌抒情
1、孩子们,当你心中有愁闷的时候你用什么办法表达?(生汇报)
师:漫漫长夜,漂泊他乡,没有亲朋好友的相陪作伴,没有妻儿的嘘寒问暖,张继只能用诗
来诉说自己的失意落寞。此时此刻,我们都是这失意落寞,身在他乡的张继,让我们一起吟诵
出内心的忧愁。(师引读)
2、诗人不仅用“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这几种景物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气氛,
更是直接用“愁”字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借景物来抒发感情就叫做----借景抒情,情和景交
汇融合在一起就叫做----情景交融。(板书)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交融,于
是这首诗就成为了后世的典范。你们知道吗?这首诗还被后人改写成了一首歌,让我们一起
来听听吧。
四、体会诵读,情感升华
孩子们,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
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
古的秘密所在。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首千古绝唱。
五、课堂小结,感悟诗情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诗歌描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
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看到江南水乡秋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愁。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李白在愁苦时写下了“白发三千
丈,缘愁似个长”,孟浩然在愁苦时也写下了“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诗句,请大家课
外收集更多有关愁苦的诗句,课后相互交流。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
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
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
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 ,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介绍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
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
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写什么)
1.解题辅助理解
“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
(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三、再读诗歌,领悟内涵(怎么写)
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
问: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
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问: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明确:
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
韵味)
问:“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
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
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 “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空”
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佛理的浸润,使
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
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
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相关知识补充:
a 关于佛教的知识:认为“四大皆空(空性,空理,空境,空观),五蕴无我”。空,表示
万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固定的实在性,与缘起同义。它的义理否定事物的实在性,
否定构成自我与世界的恒存的永久的实体,也否定持有这种见解的看法。“空”的唯识宗主
张“境由心造”、“万法唯识”、“唯识无境”。
b 关于“空山”的相关知识: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颔联:月、松,特点是明净,清幽。(学生结合《荷塘月色》里对月、树的描写感悟月的皎洁,
月下松林的斑驳朦胧美,体会松林的清幽。泉水叮叮咚咚响像歌声。)
意境:“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
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
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
特色: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
颈联:浣女:纯真,活泼。渔夫:勤劳,朴实。(学生讨论品读)
理解: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
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的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
现浣女、莲舟。
问: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是出错了?
明确:从全诗看,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
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
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会出一种和平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
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的。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
写法,更衬托出山林的“空”和“静”。
(2)通过感受,纠正读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然后学生范读。
(3)品读课文,再现意境(学生闭眼想,老师描绘)
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空静,宛若世外桃源。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数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匆匆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
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
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笑闹声传出翠竹林之外。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
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4)总结这首诗的意境
“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
心境归于宁静。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静的基调。全诗
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
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读这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
景生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作。《增订评
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
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
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四、归纳(为什么写)
1.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
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
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
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
为怪了。
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
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2.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五、拓展
你对王维这种既希望归隐,又想领俸禄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
可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角度进行拓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山居秋暝》2.《江雪》也是一首归隐诗,请大家比较一下《山居秋暝》与《江雪》的异同。
七、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唐·王维
景 感受 愿望
山、雨——空旷、清新
月、松——明净、清幽
泉 水——清澈、欢快
少女——纯真、开朗
渔夫——勤劳、朴实
长相思
教学目标】
1. 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 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
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
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
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自然美
人美 表达了远离尘俗,继续归
隐的愿望 一、导入、板书课题
1.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
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板书:《长相思》(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
二年进士,官一等侍卫,大学士明珠之长子。纳兰性德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写词。其词
主要抒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词风婉约清新,自然
真切,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3.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词人随康熙出巡山海关。途中写下《长相思》。该词主要通过
描述出巡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也反映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壮志。
4.解题: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二、整体感知,理解词意。
1.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榆、畔、帐”等生字的字音。2.指名读,
学生评价。
3.听音频朗读,画出节奏。
4.齐读,巩固词的节奏。
5.默读。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学习上阙。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 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 (那畔)结合理解。(3)山一
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
山涉水,山高水长„„)
(4)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路陡,山高,水深„„)(5)谁能
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6)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7)齐读。读出和纳兰性德一起行军的将士们的征途的艰难。
2.学习下阙,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下阙。
(1)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请
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些问题:
①为什么灯还亮着? ②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③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
风雪画面)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
它写下来。 (故园是什么样的?有„„有„„还有„„) (3)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四、读词诗、悟情、点题。
1. 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还有和纳兰性德一起出征的将士们,
想象你就是一起出征的将士中的一员,现在,你也很思念自己的家乡。)2.带着你自己的感情读
读这首词。
3.教师范读(配乐)。
4.齐读(配乐)。
5.点题。(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
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在这里,
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齐读)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齐读)长相思 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齐读)长相
思
五、扩展思乡表达方式
1、长相思,长相思,思乡的又岂止是这些身居关外的将士们,那数不清的他乡游子,无不用自
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故乡的思念。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齐读——自读体会思乡情——尝试背诵
六、板书设计
长相思
山水--身已远
风雪--梦不成
(思乡浓)
22、四季之美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 6 个生字,会写本课 8 个生字,学习多音字“晕”和“着”。
2、能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季之美。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爱。
4、背诵课文。摘抄优美的词句,积累语言。教学重点:
能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季之美。
教学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爱。
2、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课件、卡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1.师:屏幕出示四组描写四季的四字词语,问同学们“同学们请观察这些四字词语,你发现
了什么?”
春暖花开 鸟语花香 万物复苏
绿树成荫 挥汗如雨 骄阳似火
秋高气爽 秋雨绵绵 稻谷飘香
冰天雪地 冬日暖阳 鹅毛大雪
生:我发现这些词语都跟季节有关,第一组是描写春天的词语、第二组是描写夏天的词语、
第三组是描写秋天的词语、第四组是描写冬天的词语。
师:你们可真棒!那你能用上你喜欢的词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那个美丽季节吗?
师:春天给人以生机,夏天给人以热情,秋天给人以丰盈,冬天给人以沉静。作家们以生花
妙笔为我们展示了色彩缤纷的四季。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徜徉在四季的美景中,你们愿意吗?(板
书课题:四季之美)生:齐读课题。
2. 作者简介
清少纳言,生卒年不详,大致活动于公元 1000 年前后,日本平安时代杰出的女文学家。
她生于社会低微的贵族家庭,父亲清原辅是著名歌人。公元 991 年前后,她入宫做了皇后定
子的女官,数年后,定子卒,她结束了宫中生活。
清少纳言聪颖而富有才智,精通和汉文学,有散文随笔集 《枕草子》和《清少纳言集》
传世,《枕草子》是日本最早的散文随笔集,共三卷约三百段,在这部书中,作者运用细腻的
文笔,描绘了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宫中的礼尚往来,人世的悲喜交加;不愧为日本平安文学
中一枝永放异彩的奇葩。清少纳言的散文诗作文字简洁精当、诗意醇厚,感情真挚,娴静委
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文章的那一部分?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四季的美?
四、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抄写你喜欢的语句。
一、第二课时
二、复习导入。
1. 同学们,你有积累过哪些描写四季的诗歌?谁能背上一两句?那么今天咱们就来继续学习
第 22 课,一起去欣赏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之美!
2. 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3. 用过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你喜欢的句子。
2.哪位同学能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3.谁能说一说,春天最美是什么?
(生:春天最美是黎明。)
4.师范读,学生跟读这一自然段。
5.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那过了春天,就会迎来美丽的——夏天!你们喜欢夏天吗?
为什么呢?
过渡:师:是啊,夏天确实美,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第二自然段夏天的美!
6. 齐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夏天最美是什么?
(夏天最美是夜晚)
7. 课件出示萤火虫动态图,是啊,看,夏天的夜晚确实很美!翩翩飞舞的萤火虫给给夏夜增
添了无限的乐趣!那谁能用欢快的语气再来读一读!
过渡:(课件出示树叶飘落的动态图)看,树叶开始飘零,我似乎感觉到了一丝丝寒意,此
时,让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季节?(手指着秋天卡片)
8.接下来,老师带着你们一起进入秋天的黄昏!哪位同学愿意跟你的好朋友一起读一读?其
他同学认真听,并找出这段中的四字词语。
(点点归鸦、急急匆匆、成群结队、比翼而飞、夕阳西沉、夜幕降临、心旷神怡)
8. 是啊,秋天那么美,叫人感到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让我们再回
到秋天最美的黄昏,全班齐读。
过渡:多么美丽的画面,真的叫人心旷神怡,这么美的秋天,哪怕秋雨绵绵,也叫人觉得温暖了。秋去冬来,我们就可以穿上厚厚的雪地靴去滑雪了,多么有趣!让我们一起进入冬的
世界!(课件出示冬天图片)
9.冬天哪一个时刻最美呢?哪个组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冬天最美是早晨。)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多么美四季呀!让我们再去感受一下四季之美吧!(播放录音)
师:老师是伴着音乐读的,你们也想这样读吗?(播放音乐)
生:伴着音乐读课文。(美美的读)
师:你们读的太美了,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谢谢你们。
(若时间允许,试着背诵)
四、小练笔
师:播放一首跟四季有关的歌曲。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请四人小组写一写!
五、小结:
今天咱们学习了“四季之美”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对于四季景物的观察,体会到四季景
物的变化,四季里景物的不同的美,表现了作者善于观察,善于体验生活的高雅情致,字里
行间渗透了作者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阅读其它关于四季的文章。
板书:
四季之美
春天 黎明 色彩
夏天 夜晚 光亮
秋天 黄昏 心旷神怡 对自然对生命的爱
冬天 早晨 和谐
23.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桨、桩、暇”3 个生字,会写“桨、律、榕”等 11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
暇、不可计数、白茫茫”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具体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并积累词语和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
美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制作大榕树,百鸟飞翔和画眉的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二、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听一听,说一说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呀!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文章《鸟的天堂》,一定会有更多的
体会的。板题、读题。
3.介绍作者;释题:理解“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本文指大榕树)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3.用课件展示下列词语,指名认读,并结合课文说说词义。
继续 不禁 静寂 不可计数 应接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思考: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所见有什么不同?每次各有什么
感受?
(两次。第一次是在傍晚,只看见茂密的一棵树。第二次是在早上,看到了众鸟群飞的
热闹的景象。)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榕树的?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观察顺序? (由远及近。
河面变窄——船逼近榕树——船泊在树下)
3.榕树有什么特点?(大、美)
4.课文中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
a.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生命力强) b.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
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叶多、茂盛)
c.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
动(写出大榕树的蓬勃生机)
四、课堂小结: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没看到一只鸟,却看到了一株硕大无比又极其美丽的榕树。
作者从榕树的位置、大小、形态、颜色等方面来描写了这棵静止不动的大榕树。这样的描写
叫静态描写。(板书:静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大榕树的静态美?
二、指导阅读课文第二部分。
1.思考: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什么时候?最初听到、看到了什么?后来有
什么变化?
2.仔细默读 12、13 自然段,了解作者如何写鸟儿的动态美,用横线划出表示事情发展顺
序的词。
(起初——后来——接着——继续 )
3.用“……”划出鸟儿活动的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按“起初、后来、接着、继续”四
个层次描写“鸟的天堂”由寂静变得热闹的过程的。
起初:寂静 后来:一声叫,一只、飞 接着:二只、三只 继续:热闹,到处……到
处…… 看课件。对照课文思考:作者怎样描写“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
课件:(在优美的轻音乐中,屏幕上出现大榕树的全景。忽然一声清脆的鸟鸣,打破了周围
的宁静。一只大鸟被掌声惊起,从树丛中飞了出来。接着又飞出两只、三只。树下的人继续
拍掌,不计其数的鸟儿纷纷飞起,一片热闹的景象。各种鸟儿的特写镜头:几只大鸟,几只
小鸟,一些花毛的,一些黑毛的。站在树上叫的,腾空飞起的,停着拍翅膀的。一只画眉刚
飞出来,被掌声一惊,又飞进叶丛,在小树枝上鸣叫。)
板书:
到处……到处…… (数量度)
大、小、花、黑 (种类多)
叫、飞、扑 (形态)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看到大榕树上那群鸟欢腾、热闹非凡的景象,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应接不暇)
作者是怎样写自已的眼睛应接不暇的?
2.“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文里几次提到了鸟的天堂,有的加了引号,有的
没有加呢? (“鸟的天堂”是说那棵大榕树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四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
者引用别人的话,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没加引号的“鸟的
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大榕树后,感到鸟儿们的生活真像在天堂一样,在作者心里,大
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
小结:这两个自然段描写了大榕树上群鸟的飞、站、扑、叫等活动情况。这种描写事物
活动及变化的写法叫动态描写。板书:动态
3. 这棵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
(①大榕树枝繁中茂、适合鸟儿生活。②周围有山有水环境幽雅。③当地农民不许人去捉它
们,鸟儿受到保护,能自由自在地生活。④有法律的保护。)
四、小练笔
为了更好地保护鸟类,我们应该怎么做?
五、总结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
保护大自然。
六、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1.把描写优美的语段抄写在作业本上,并背诵。
2.“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处浏览胜地,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
七、板书设计:
23.鸟的天堂
大榕树 远
“鸟的天堂” 近:大、美 (静态)
的确是
鸟的天堂 鸟影 :鸟声、种类、大小、颜色、动作 (动态)
留恋、赞美
24*、月迹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强化此写作方法并能使之应用。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
[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
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
月亮相关的文学作品。(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板书课题:月
迹)。
2.介绍作者
贾平凹,1952 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
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
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商州》、《山地笔记》等。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扫清三篇文章的字词障碍 。
2.听课文朗诵录音(教师正音)。
贾平凹(wā) 嫉妒(jí)
3.对课文进行质疑
(三)整体感知:分组讨论课文的行文线索。
1.教师: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文中都有一条线索将文章的材料组织起来——形散
而神不散。请同学们讨论分析本文的行文线索。
学生自行讨论并回答
明确:屋中之月——院中之月——沙滩之月 寻月——赏月
2.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和预习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质疑。
(四)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
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
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
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
也圆多了”,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之月——争执)
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
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集体朗读)(板书:沙滩之月——满足) 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
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板书)
2.“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3.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
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
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
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五)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展开讨论: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
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小结:无论哪种理解,最后都归纳到一点——“月迹”是美好的,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
过程。
(六)课后巩固提高。
1.课外继续阅读有关写景抒情的散文。
2.要求运用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自选题目,完成一篇作文。
(七)附板书:
24*月迹
屋中之月——失望
院中之月——争执
沙滩之月——满足
寻月 追求美
景 情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 结合本单元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是怎样把景物写得生动有趣的。
2. 尝试用所学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3. 学习根据需求设计简单的海报。
4. 积累古诗词。
【教学重难点】
1. 尝试用所学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把画面写具体。
2. 动手设计海报。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 朗读“交流平台”中的阅读提示,想想作者是如何让我们感到榕树蓬勃的生命力,如
何把月亮写得活泼又有趣的。(静态描写,动静结合,写出景物的变化)
2. 回顾课文内容,你还能找到类似的句子或段落吗?这样的描写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小
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3. 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二、词句段运用
1. 设计海报。
(1)明确设计海报的要点:
①明确主题:元旦联欢会。
②重点文字要突出。主题是“元旦联欢会”,所以“庆元旦”“贺新春”“1 月 1 日”
等字样都应突出。
③要有打动人心的宣传标语。如:“激情元旦,绽放梦想”“大地飞歌,展望明天”
等等。
④配上好看的图画,但不能太花哨,要有留空,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⑤语言简洁明了,不能事无巨细都堆在一张海报上。
(2)出示样本,学生自主设计海报。
2. 出示两组例句。
(1)指名朗读句子,比较每组句子之间的差别。
(2)同桌间交流自己的看法,讨论如何将一个画面写具体。
(3)学生代表发言,全班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①夕阳西下,乌鸦归巢。(如何“西下”)(什么样的“乌鸦”)(怎么样地“归巢”)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②院子的中央,有一棵桂树。(这句话中,重点扩写的是桂树的样子,对树干、树枝、
树叶、花骨朵儿,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三、日积月累
1. 借助工具书把词读熟。想一想这首词描绘出的画面和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和小组同学
交流,提出自己的问题。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试着用图画表达词意。
2. 全班交流词的意思,教师适当讲解。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
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
悠然自得地钓鱼。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雨了都不回家。
3.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的画面,感受词的美好。
4. 比一比,看谁读得美,看谁背得快。
5. 搜集一两首王维的诗,进一步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
6. 尝试为所搜集到的诗配画。
第八单元教案
25.古人谈读书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课后译文、字典读懂古文的内容,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
的异同。
2.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古文,做到停顿正确,会背诵三则古文。
4.懂得遇事要感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以及体会学习、生
活的快乐和美好。
教学重难点:
1.读懂古文的内容,并能译成白话文。
2.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搜集资料、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做个游戏——对名言。要求说出下句,并说说名言的意思。多媒
体出示: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佳篇为后人广为传
颂。以上的名言,大家并不陌生,它们都是摘自文言文,也就是古文。下面请几位同学读一
读(配乐),谈谈读后的感受(朗朗上口,语言精练且深刻。)
3.揭示课题:25.古人谈读书
二、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有不懂的生字词圈出来。
2.出示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读通全文、字字明了、连词成句。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2.说说你知道《论语》中的哪些名句?相互交流。
四、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
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
思。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在教育方法上,他提倡因材施教;强
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老实实地学习。《论语》所载,不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
言论,也包括了他们不少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书中既记言,又载行。大多数研究者
认为,《论语》是在孔子死后,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在不同时期撰辑而成的。今天,不论
是研究孔子,还是研究中国历史,都离不开《论语》。
2.请几个女生朗读该文,结合注释,然后请几个同学翻译,教师适当的引导。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
的人请教为耻。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
的智慧。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
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五、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通读全文(配乐),从这三则语句中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自由交流。
2.联系实际,说说你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古文。
2.课外搜集《论语》中一些其它的名言。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全班齐背诵《论语》中读书方法三则。
二、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多媒体出示:
《读书有三到》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朱熹(1130-1200 年)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
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
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3.再读课文,了解古文意思.
(1)教师范读(配乐),学生在心中默默跟读。
(2)对照译文,想一想读书要做到哪“三到”?
交流板书:心到 眼到 口到
(3)同桌合作逐句朗读古文和译文,深入理解句意。
(4)齐读古文。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通读全文,了解古文的表达方式。
(1)师:既然古文的语言精炼且深刻,至今为世人学习,除了它们本身语言的精辟,语调
的古朴之外,其表达方式也可谓堪称一绝。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作者朱熹是中国南宋著名哲
学家,其逻辑推理能力非同一般。请问该文是怎样得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细
读课文,思考。
(2)重点比较译句,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
原文: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
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正确。
(3)小结:作者很好的运用了假设,准确而有力地推断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
2.配乐朗读古文并背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全班齐背诵朱熹的“读书有三到”。
二、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多媒体出示:
选段引自曾国藩的《曾国藩家训》,曾国藩(1811 年-1872 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
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同时,他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
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2.请同学们用学《读书有三到》的方法学曾国藩语录。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请几个女生朗读该文,结合刻下注释,然后请几个同学翻译,教师做适当的引导。
3.对照译文,想一想作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哪三样东西是缺一不可的?
交流板书:有志 有识 有恒
4.同桌合作逐句朗读古文和译文,深入理解句意。
5.配乐朗读古文并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2.除了课文中提到的读书方法,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 叶圣陶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 三国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陆游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 郭沫若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 李苦禅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 郑成功
五、课后作业。
1.朗读三则古文,并根据注释说说古文的意思。
2.背诵三则古文。
3.积累 5 句关于读书的名言,了解意思。
26.忆读书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作品,理清记叙的顺序,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2、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把握文章要点,更好地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
中心。
3、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4、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品位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读书是我生命
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
激 发 学 生 对 语 文 学 科 的 兴 趣 , 培 养 学 生 自 主 、 合 作 、 探 究 的 学 习 方 法 。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不同的书带给作者的影响。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谜语:“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住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
2、名言:(1)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2)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好文章,犹如聆听美妙的音乐,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
着。许多字合在一起,就如同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各种乐器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
觉,是自己在那一瞬间获得的,是自己所独有的。这就是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和精神熏陶。
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第 26 课《忆读书》。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2、题目中“忆”的内容是“读书”,从题目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著名作家冰心的读书经历
以及一些启迪人的经验之谈。
3、作者介绍:冰心(1900 ——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
童文学作家。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 1919 年 9 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
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
强烈的反响。1920 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1921 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
“爱的哲学”,冰心的作品体裁广泛,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方面均有建树;但成就最大、
影响最深的还是散文。作品有:《梦》《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散文集《往事》。
4、本文是一篇叙事性记叙文,写于 1989 年 9 月 8 日。当时作者已是 90 岁的老人。作者
毕生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十分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写作此文,主要是勉励青少年朋友养
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5、学习生字:
津津有味(jīn) 催促(cuī) 笸箩(pǒ) 天罡(gāng)
地煞(shà) 荡寇志(kòu) 消遣(qiǎn) 堆砌(qì)
6、理解生词。
四、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1、快速读课文,看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全文 15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说。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感受和体会的强烈。
第二部分(2——11):先分说后总说,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
读书是人生的最大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第三部分(12、13):侧重谈“读书好”,以作者八十多年的阅读经验说明如何挑选、
比较、选择好书。
第四部分(14、15):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五、教师小结:
概括课文内容:作者通过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告诉我
们读书有好处,要多读书,读好书。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
多读书。
六、布置作业。
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冰心七岁开始读书,初次接触书便是《三国演义》这样的鸿篇巨制,自此一发而不可
收。大量的阅读积累奠定了冰心的文学基础,从而造就了这位文坛上的一代名家。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和学生讨论、指正。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然后交流回答。
(1)“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是什么意思?(前者说刘关张在桃园结拜;后者说三人在剿灭黄巾军起义中首次立功)
(2)“分久必合”的意思是什么?(这是指三国鼎立几十年后,魏国最终统一了三国。)
……
(3)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
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
一个愁字了得。
(4)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眼望,仰天长啸,状怀激烈。 三
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
明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时间顺序。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
十二三岁时”。
三、细读赏析课文。
过渡:“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是作者一生的感悟。语重心长,耐人寻味,启人
心智。
1、齐读课文第 1 段:文章开篇的这句话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短短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足见作者对读书有多么浓
厚的兴趣和多么深切的体会。
2、默读课文第 2——13 段,回答问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读书好”的?(提示:书上有哪些句子是在说“读
书好”呢?)
(2)、全文哪些句段是写“多读书”的?(请学生在文中圈画作者幼时、少时读过的书。)
(3)、作者是怎样写“读好书”的?
(1)① 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读者的各种情感,让读者获得多种美的
享受。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
“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
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② 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例如:读中国古典小说,让人了解到三国时代的“天下大势”,
了解到宋代“官逼民反”的历史状况,了解到爱国将领怎样抗击外来侵略。读《红楼梦》可
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历史。读《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可以“知道
许多国外的人情世故”。
③ 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读《聊斋志异》对文言作文有很大帮助,以至于老师在
“我”的作文本上批下了“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评语,给予很高的评价。 ④ 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正如作者所说:“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
‘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2)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
《红楼梦》等。
(3)在欣喜回忆晚年不能“行万里路”,仍能“读万卷书”情况后,分别从古典文学、
现代文艺作品两方面给读者传授挑选、比较书的经验:书看多了,就会有比较,关键在比较。
要选那些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的作品来读。
四、教师小结:
读书的确是一件快乐的事。书能让你增长知识,能教会你怎样做人,怎样孝敬父母,怎
样尊敬师长,怎样与同学友好相处;它还会告诉你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书真的像一位知识渊
博的老师,使我们领略到无穷的乐趣。正如高尔基所说:热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再
借用冰心奶奶的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忆读书》一文作者向读者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首先文章开篇一句“一谈到读书,我
的话就多了”让人听起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话,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
心。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读者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
直到文章结尾得出结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之泉水,缓
缓流进了读者的心中,让读者终生难忘。
全文按时间顺序回忆了作者自己的读书经历和体会,最后概括为三个方面:“读书好,
多读书,读好书。”其中“读书好”是全文的重点。
二、语言赏析。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爱书?
1、“……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
(表情+动作)表现了对故事恋恋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2、“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
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
必合’的结局。”——“我”是性情中人,突出“我”读书的投入。
3、“……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
国的人情世故。”——表现出作者对于读书的极大热情。
4、“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懂得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
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点明读书的好处。
三、默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九个字是冰心老人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围
绕这几个字,作者回忆了哪些具体事例?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是好书?
2、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
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3、细读下面的文字,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说在这段话中,作者对《水浒传》的人
物描写作出了怎样的评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订本学期的读书计划。
四、拓展延伸。
1、四大名著是哪几本书?
2、你们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
3、《春水·一 O 五》: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
至诚的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赏析:这首小诗典型地反映了冰心的哲学和思想:童心、母爱、自然,三位一体。诗中
的“我”、“母亲”、“小舟”、“大海”所构成的,是宇宙中最美好也是最和谐的一幅图
景。
五、教师小结:
冰心奶奶会因为她舅父没有给她讲完故事而哭泣,让我们赞叹不已。我们就缺乏这种自
觉学习的精神,缺乏这种思考的精神,缺乏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种痴心求学的
精神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认真体味的。
六、课外积累。
冰心妙语:
(1)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
缀得季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2)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
遍了牺牲的血雨。
七、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一些读书的名人名言。
八、板书设计:
26.忆读书
总说——读书感受;
读书经历经验——读书好(美的享受、扩充知识、培养能力、提高修养);多读书(古典文
学、外国文学、现代文学);读好书(挑选比较、真情实感)。
概括——全文内容。
————最大快乐、一生感悟。
27*、我的“长生果”
学习目标:
1.认识“喻、瘾、卓”等 15 个生字.学生互相提醒认清字型,读准字音。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听说过“长生果”吗?(板书:长生果)吃了长生果会怎么样?板书课题,并指名读课
题。
2.读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同学们要运用平时学到的方法自己读懂
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心扉的“扉”读第一声,水浒的“浒”不读许,过瘾的“瘾”是前鼻
音,馈赠的“馈”声母是 k。
3.默读思考:“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到了
哪些道理?找到有关的部分画下来。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书是“我”的“长生果”。)
2.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a.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板书:津津有味、如醉如痴、牵肠挂肚)
(1)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非常喜欢书。)
(2)指导朗读相关的句段。
b.作者从作文中悟到了什么道理?读 ll、14 自然段。理解“别出心裁、呕心沥血”等词语。
四、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读书和作文有什么联系吗?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并谈谈理解。
2.作者为什么说书是“我”的“长生果”?
(书像长生果一样,对我有好处。)
3. 为什么又把书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呢?
(书是流传下来的,我们通过读书可以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书就像“长生果”一样不老。)
五、课后作业。
1.认真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或段落,与同学交流体会。
2.课外积累有关读书的格言警句。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 交流好的阅读方法,培养持续长久的阅读兴趣。
2. 学会整理信息,抓住重点。
3. 养成多读书,勤积累的学习习惯。
4. 写一手好字,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培养持续长久的阅读兴趣。
2. 学会整合信息,抓住重点。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 自读“交流平台”中的内容,明确其中所说的课外阅读的方法。
2. 小组交流对照,除了文中所提到的方法之外,自己还有什么独特有效的办法,也可以
展示出来,供大家共同学习、进步。
3. 总结方法,进行课外延伸阅读。
(1)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
(2)从读一本书到读同一类书。
4. 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阅读课外书籍。
二、词句段运用
1. 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的句子,指名读。
2. 自由朗读,交流自己的发现。
(1)代表发言,找出句子中的本体和喻体。
(2)教师总结、引导延伸,生说关于书籍的比喻句\.
3. 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的句子,分别让不同的学生朗读。
4. 自由讨论,几句话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5. 教师指导提示排列句子的方法\.
(1)按事情发展顺序排列。
(2)按时间发展顺序排列。(3)按空间推移顺序排列。
(4)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
6. 根据提示,完成错乱顺序句子的排列。
首先,要仔细阅读每句话或每组句子,理解它们的主要内容;综合各句的意思,再想想
这些话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然后再想想这个内容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最后根据看是时间
顺序,方位顺序、逻辑顺序还是总分顺序等确定排列依据。
三、书写提示
1. 认真阅读书写提示,通过投影仪放大欧阳修《九成宫醴泉铭》,共同观摩欣赏,感受
中华汉字一点一画、起承转合的无穷奥妙。
2. 布置课后作业,临摹书写。
四、日积月累
3. 学习朱熹《观书有感》二首。
(1)读诗文,解决生字词,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
(2)讲解诗意,体会感悟。
译文:
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
浮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
水呀。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的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以往花费许
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却能自在地移动。
(3)生自由诵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4)全班齐读。
2. 理解升华。
小结:两首诗是谈观书有感,但全诗无一读书的字样,而是借物喻理,从自然界和社会
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3. 指导朗读和背诵。
五、延伸拓展
师:这节课我们围绕读书的内容进行了综合性学习,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相关书目进行阅
读,做好读书笔记,写一篇读书心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