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教案学案 / 语文教案 /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2019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还剩 1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下载资料包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资料简介

‎ 1.草原 教学目标:‎ ‎1.认识“丘”、“渲”等7个生字,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会写“草原、线条、柔美”等22个词语。‎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 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最好蒙语演唱)。‎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到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草原。‎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3.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就是对茫茫大草原的赞美!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美丽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民族风情,体会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板书:1.草原)‎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小丘( qiū)渲染(xuàn )迂回( yū)蒙古包( měng )‎ 襟飘带舞( jīn )鄂温克(è)‎ ‎(2)指导易混淆的字。‎ ‎“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服胸前的部分。‎ ‎“涩”是左右结构,右边下面是“止”,不能写成“上”。‎ ‎“裳”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 ‎“微”:中间部分不能少一横。‎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洒脱”的意思是:潇洒自然,不拘束。这个词语反映了草原的广阔无边。‎ ‎②理解“襟飘带舞”一词的意思,可以出示蒙古族鲜艳的服装来分析,意思是: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③“翠色欲流”一词可以从难字入手理解,比如“欲”在这里表示“将要”的意思,“翠色欲流”就是绿得太浓了,将要流下来,写出了草原的绿,是充满生命力的。‎ ‎④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是一片访问记。何谓访问记,就是记录自己访问的过程。访问记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地点转换的顺序)‎ ‎(2)访问的地点究竟是如何变化的?‎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3)按照地点变化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初入草原,感到草原的景色美丽迷人。‎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接近公社,蒙古族人民来到很远的地方欢迎远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蒙古包外,大家互相握手,非常热情。‎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在蒙古包里,蒙古族人热情款待我们,并与我们进行了联欢。‎ 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我们与蒙古族人在大草原上依依不舍地告别。‎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啰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知道那个富有诗意的结尾吧!齐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导入新课。‎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意的结尾不仅点出草原的美——“天涯碧草”,还点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蒙汉情深”,接下来请走进草原,感受草原的美丽。‎ 二、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你想到了什么呢?‎ ‎②出示大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你们的想象真的很有趣,此刻,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相机出示语句: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指作者看到的美丽、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 因为草原太美了,美得让他感到很惊叹,美得让他内心舒畅起来,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一首诗表达出来。‎ ‎③如果作者写“一首奇丽的小诗”,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大胆想象,触景生情,尽情表达。‎ 总结学习方法:1.认真阅读句子,理解意思。2.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3.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是对内容的补白,可以是好词佳句的批注,还可以是感情的深入体会……‎ ‎ 2.梳理关键词,准备背诵第一自然段。‎ 天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小丘羊群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这种境界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 三、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这个场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蒙古族人的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发挥想象。‎ ‎(会情不自禁地说:“哇!这场面好盛大呀!好热情呀!分明是迎接贵客才这样做的!看来蒙古族人就是热情好客,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亲如一家人呀!”)‎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蒙古族人脸上喜笑颜开,个个很兴奋,握手又握手。听到了蒙古族人的话主要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还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作者的欣喜与兴奋。‎ ‎(3)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理解“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说明我们与蒙古族人民都很开心,大家亲如一家人,都懂得民族团结互助的道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激动与开心。‎ ‎3. 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四、回顾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齐声朗读。‎ ‎2.说说你的理解。‎ ‎(1)从字词入手,理解“何忍别”、“话斜阳”的意思。‎ 怎么忍心分别呢;对着快要落山的夕阳诉说。‎ ‎(2)由“天涯碧草”展开想象,看到了怎样的大草原呢?‎ 一碧千里、一望无边的绿色、翠绿欲滴的大草原 ‎(3)紧扣“蒙汉情深”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 ‎“蒙汉情深”表现在,表现在,还表现在……‎ ‎(蒙古族人的远迎、蒙古族人与我们的热烈交谈、蒙古族人与我们的依依惜别)‎ ‎3.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站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面对着渐渐西落的太阳,作者会说:‎ ‎。‎ ‎(多么美丽的大草原啊!多么盛情的蒙古族人啊,他们的热情款待象征着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这些空的答案,要有关键词提示或答案示例,以方便参考。‎ 五、作业。‎ ‎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板书设计 ‎ 1.草原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反思:‎ ‎ 1.出示草原的图片,播放草原的民歌,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语言文字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感受草原的美。‎ ‎ 2.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在画面中感受蒙古族人的热情与好客,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形成“民族大团结”的新理念。‎ ‎2. 丁香结 教学目标:‎ ‎1.认识“芭”、“妩”等5个生字,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伏案”等16个词语。‎ ‎2.抓住描写丁香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内容,从色彩、形状、香味等方面加以感悟与体会。‎ ‎3. 感悟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并结合实际,谈谈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丁香的美,并体会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2难点:抓住结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深入理解,明白道理:人要以豁达胸怀对待生活中的“结”。‎ 教学准备:‎ ‎1.准备丁香的图片。‎ ‎2.准备赞美丁香花的古诗。‎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出示丁香的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知道这花中的含义。‎ ‎ 2.师板书课题 2.丁香结 ‎3.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①参差( cēncī)芭蕉(bā)衣襟( jīn)妩媚(wǔ)‎ ‎②“薄”是一个多音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一个读bo,当“迫近、靠近”讲,组词是日薄西山;还有的当“轻微、少”、“不强壮”、“不厚道”、“看不起”等意思,组词是“广种薄收”、“单薄”、“轻薄”、“厚古薄今”等;一个读bo,组词是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还有一个读音是bao,表示感情冷淡、不浓、不肥沃等意思。课文中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幽”是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山”,里面是两个“幺”。‎ ‎“案”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安”,下面是“木”。‎ ‎“薄”要与“簿”相互比较,可以通过组词的形式来辨析,“薄”组词是“薄饼”,“簿”组词是练习簿。‎ ‎“糊”:左右结构,与“米”有关,形容非常黏稠、混沌不清的状态。‎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查词典或工具书理解“参差”的意思:是指不齐;早晚相差。‎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妩媚”的意思是:姿态美好可爱。‎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愁怨”的意思是:忧愁怨恨。‎ ‎③运用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点缀”的近义词有:装点、装饰、装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形状、颜色等描写了丁香花。(主体是写丁香花的外形)‎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以及由丁香结谈感受。(主体是写丁香花的感悟)‎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丁香的形态、香味以及颜色都给作者带来美好的回忆,接着从诗句入手,由微雨引发丁香“结”,从而感悟生命总有“结”,需要有豁达的胸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吗?学生总结,老师概括:‎ 一、赏花二、悟花 ‎ 3.导入新课。课文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丁香花”来写的,丁香花一直是作者心中的“花”,接下来请走进“赏花”感受一下花的美,体会一下丁香花的独特魅力。‎ 二、学习“赏花”,发挥想象,体会花的美丽。‎ ‎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花美的语句,并发挥想象,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丁香花像什么呢?给你什么感觉呢?你喜欢哪个字,或者词语呢?‎ ‎②出示丁香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交流学生的想象和感受。‎ 生:“星星般”写出丁香花的小、可爱,就如同星星一般顽皮,真惹人喜爱!‎ 生:“窥”这个字太生动传神了,写出了丁香花的的活泼可爱,也说明了丁香花的小,不大引人注意,总而言之,是充满活力的!‎ 生:“缀满”说明了丁香花的数量多,充满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让人看了以后感到一种振奋!‎ 老师相机出示语句。‎ ‎(3)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 ①“月光下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发挥想象。‎ ‎②“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又是一种怎样的香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谈谈你的理解。‎ ‎(4)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生:丁香花有白有紫,总是朦朦胧胧的,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在这仙境中,怎能不让人展开神奇般的想象呢?想到了嫦娥与玉兔,想到了蓬莱岛……‎ 生:说丁香花的香啊,真的很神奇!不是桂花香的那般浓烈,又不是迎春花的那般单薄,它香得比较特别,只要用鼻子一嗅,那香味就飘出来了。更别具一格的是,香味中还伴有甜甜的感觉,真美!‎ ‎(5)出示句子: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①感情朗读,在读中想象画面,感受丁香花的独特韵味。‎ ‎②“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你是如何理解的?‎ ‎(6)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谈一谈。‎ 生:表面写出来丁香花的多,实际上在讴歌丁香花的生命力很旺盛,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花,让人越看越精神振奋!‎ 生:作者发自内心的喜欢丁香花,因为花儿给了她灵感,给了她创作的激情和希望,所有作者在丁香花中构思自己的文学梦。‎ ‎ 2.总结课文第一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丁香花呢?‎ 梳理关键词:形态颜色香味感受 三、理解“悟花”,发挥想象,感悟主题内涵。‎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丁香花成为“丁香结”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1)发挥想象,找出原因。‎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2)谈谈这样写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地写出丁香花的花苞之样子,自然过渡到写“丁香结”,与上下文浑然一体。‎ ‎2. 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由古诗句展开想象,想一想古诗中“丁香结”常常表达什么?‎ ‎(1)学生阅读古诗句,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2)由古诗句展开想象,谈谈理解。‎ 生:作者先写芭蕉不明白丁香花的心思,接下来通过一幅画面告诉人们答案:“丁香空结雨中愁”!这画面中有雨,有多愁善感的雨,这不就写出丁香花的怨愁与理不断的思绪吗?‎ ‎(3)明白作者将丁香花与细雨迷蒙连在一起写的妙处。‎ 通过写丁香花,通过写细雨迷蒙的画面,说明丁香花有许许多多的愁怨,许许多多理不清的忧愁。作者仅仅在写丁香花吗?‎ 不,是借花抒情,借丁香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怨,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忧愁。‎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作者不仅仅借花抒情,而且借花喻理,在丁香花里,作者又有什么生活感悟呢?请找出来读一读。‎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1)自由朗读,轻声说一说你的理解。‎ ‎(2)交流:阅读这一段话,你获得了哪些生活感悟呢?‎ 生:人生就在愁怨中,不要因为愁,忘却了生活的味道,可以这样说:没有了愁怨,生活本身就不完美!‎ 生:人生中离不开怨愁,但不能一味地怨愁,只要我们找到生活的快乐,就会打开心结,让自己快乐起来。怎样才能打开人生中的心结呢?就是要有豁达胸怀!‎ 生:我觉得人生中的愁怨固然有,但这只是生活里的一个小插曲!只要我们有梦想,一切小小的结终将会打开的,因此不要忧愁!‎ ‎4.出示古诗句,读一读,谈一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 四、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完成课文后的题目。‎ 板书设计 ‎ 2.丁香结 丁香花形状颜色香味 胸怀豁达 生活乐观 丁香结无限愁怨 教学反思:‎ ‎ 1.出示丁香结的图片,阅读描写丁香花的语句,展开丰富的想象,从想象中感悟出丁香花儿的美,感悟出丁香花儿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要引导学生抓住字词、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感悟。‎ ‎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中的古诗句,想象画面与意境,初步理解丁香结的含义,接着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深入理解,畅谈自己的体会,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样会让学生懂得“借物喻理”的写法,而且明白其道理。‎ ‎3.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 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2难点: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古诗的相关图片。‎ ‎2.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幅鲜明的画。古诗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 ‎ 2.师板书课题 3. 古诗词三首 ‎3.根据题目,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1)《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2)从题目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 二、学习《宿建德江》。‎ ‎1. 揭题,解题。‎ ‎(1)介绍作者。‎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2)介绍建德江。‎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2.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2)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3.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1)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板书)‎ ‎(3)同学们,读着读着,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4)“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生:思乡之愁,从“日暮客愁新”可以看出来。‎ 生: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出来。你看原野空旷,只有树相伴,你说孤独不孤独呢?‎ 生:从“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来。“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似乎更接近人了!这月亮,怎能不勾起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呢?‎ ‎(5)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怎能不忧愁呢?其实,是人的内心是多么的不平静啊,怎一个“愁”字了得!‎ ‎(6)齐声朗读古诗,读出“愁”字。‎ ‎4.借月抒情,拓展古诗。‎ 生: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1.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西湖边是杭州美景之一。今天我们随宋代大诗人苏轼一起去西湖看一看美景。‎ ‎ 2.简单介绍作者与望湖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边。‎ ‎3. 初学古诗,感知意思。‎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自学。‎ 黑云翻墨:形容乌云很黑,来势凶猛。‎ 忽吹散:忽然就吹散了,时间很短暂。‎ 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连起来说一说。‎ ‎4.由诗入手,想象画面,感悟景美。‎ 出示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夏天雨到来前与到来时的特点。‎ 云:黑雨:白 ‎“未遮山”说明乌云来势凶猛,大有吞噬一切的快速变化之感。‎ ‎“乱入船”刻画出雨的大而猛。‎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并未遮遍青山。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 出示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夏天风和水的大。‎ ‎“卷地”说明风儿特别大,来势凶猛。‎ ‎“水如天”说明水天相接,水儿特别大。‎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5.借助景物,体会感情,感悟写法。‎ ‎(1)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要仔细观察,抓住形、色、声来细致刻画,就会让景物活灵活现。‎ ‎(2)通过描写望湖楼下“白雨跳珠”、“水如天”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夏日之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四、总结两首古诗的写法。‎ ‎ 1.细致描写眼中景,写出景物特点。‎ ‎ 2.借景抒情。《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五、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情感。‎ ‎2.分析《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景物的特点。‎ 二、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此时诗人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呢?学生结合词的意思来分析。‎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青蛙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谈一谈。‎ ‎(2)同桌试着演演说说。‎ ‎(3)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那一刻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4)读完上阕,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先想一想,然后根据词的画面说一说。‎ 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5)齐读词,读出意境,读出画面的美。‎ ‎2.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接下来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很着急)‎ 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生: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生: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4)总结下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中的喜爱之情,更为农民丰收流露出欣喜之情。‎ ‎(5)朗读整首词,并背诵。‎ 三、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相同点: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 ‎2.不同点: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发诗人旅途寂寞、孤独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喜爱与兴奋之情。‎ 四、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 ‎ 2.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设计 ‎ 3.古诗三首 宿建德江天低树旅途寂寞孤独 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白雨喜爱与 风吹散水如天留恋 明月惊鹊清风鸣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蛙声一片陶醉与 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向往 教学反思:‎ ‎ 1.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教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诗词的心境。同时教者还要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走进诗词的画面美,并在诵读中感悟情感,体会古诗的节奏美、情感美。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 2. 诗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这样便能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其次还要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之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感其情,并与诗词产生共鸣。‎ ‎4 花之歌 教学目标:‎ ‎1.认识“穹”、“孕”等10个生字。会理解“苍穹”、“旖旎”、“琼浆”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诗一般的语言,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花的形象,感受生活中的美。‎ ‎2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丰富想象,体会花儿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作者对花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关于花的诗句。‎ ‎2.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1.同学们,请看下面一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三首诗中都写到花。花是美丽的,带给大自然以多姿多彩,带给大自然以芬芳。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诗人纪伯伦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所以他笔下的花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构成了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这花给人以启迪,富有生命的内涵,接下来请跟随诗人,走进花的世界吧!‎ ‎2.书写课题:4.花之歌 ‎3.介绍作者。‎ 纪伯伦是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代表作品有《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论友谊》。 ‎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苍穹( qióng )孕育(yùn )摇曳( yè)馥郁(fù)赠予(yǔ)‎ 硕大(shuò)琼浆(qióng )鸣啭( zhuǎn )婆娑( suō)冠冕(miǎn )‎ ‎(2)检查词语的理解。‎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苍穹”的意思是:天空。‎ ‎②难字突破法。‎ ‎“心驰神往”中“驰”的意思是飞奔,词语的意思是:心神奔到所向往的地方。形容一心向往。‎ ‎③查字典理解。‎ 祭献:祭祀供奉。‎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的帽子。这里指婚礼的礼帽。‎ 旖旎:柔和美好。‎ ‎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顾影自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 孤芳自赏:把自己比作仅有的花香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 2.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者感悟。‎ ‎ 3.交流分段,并概括段意。‎ ‎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通过对花的描述,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的精神。‎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 这首散文诗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的精神。‎ 四、品读句子,展开想象,感受花的美好。‎ ‎ 出示句子一: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 作者把花比喻成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 大自然的话语。让人感受到花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神秘,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 ‎ 出示句子二: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这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呢?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 花儿悄悄开放的时候,有早晨的风相伴,风儿在祝贺我,为我的开放而鼓掌……傍晚,太阳就要远去,我和一群群鸟儿送别太阳,很真诚地对太阳说:“太阳,明日见!”‎ 师:对呀,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和谐,这就是生命的芬芳,非常的自然!‎ 出示句子三: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 读着这些句子,你受到了哪些启迪与感悟呢?‎ 生:我知道了要像花儿那样乐观地对待生活,享受生活,不张扬,也不自卑。‎ 生:我懂得了人要追求光明,追求属于自己的世界,便乐观地、开心的生活。‎ 五、总结课文,拓展主题。‎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出示拓展美文。‎ ‎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貌;对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升时,可看出你的刚毅、坚忍;降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你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 ‎ 找一找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并谈谈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 4.花之歌 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诸元素之女 花是 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 对光明心驰神往 婚礼的冠冕 不顾影自怜、孤芳自赏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 ……‎ 教学反思:‎ ‎1.理解散文诗中的意象,并展开大胆的想象,感悟生活美好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并生活的珍爱。‎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含义,感悟道理。比如“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这句话就表明作者的态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 习作:变形记 教学目标:‎ ‎1.分析题目“变形记”的意思,明白这是一篇想象的作文,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来想象。‎ ‎2.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3. 在想象中表明自己的观点,流露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注意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2难点: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将变形的经历,美妙想法、美好心愿有条有理地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准备《我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话题。‎ ‎ 1.请读一读下面的一首诗。‎ ‎ 我想……‎ 我想把小手 ‎  安在桃树枝上。‎ ‎  带着一串花苞,‎ ‎  牵着万缕阳光,‎ ‎  悠啊,悠——‎ ‎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  我想把脚丫 ‎  接在柳树根上。‎ ‎  伸进湿软的土地,‎ ‎  汲取甜美的营养,‎ ‎  长啊,长——‎ ‎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  我想把眼睛 ‎  装在风筝上。‎ ‎  看白云多柔软,‎ ‎  瞧太阳多明亮,‎ ‎  望啊,望——‎ ‎  蓝天是我的课堂。‎ ‎  我想把我自己 ‎  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  变小草,绿得生辉,‎ ‎  变小花,开得漂亮。‎ ‎  成为柳絮和蒲公英,‎ ‎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  我会飞啊,飞——‎ ‎  飞到遥远的地方。‎ ‎  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 ‎  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2.读完这首诗后,你想变成什么呢?快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吧!‎ ‎3.出示作文题目。‎ 选择下面的题目来写你的故事,也可以自拟一个有趣的题目。‎ 地球自述 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 飘在天上的日子 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 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吧。写完后,和同学交换习作,看看他们对你的“世界”‎ 是不是感兴趣,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分析题意,明确写作要点。‎ ‎ 1.你准备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 2.学生自由交流。‎ ‎ 3.教师相机点拨。‎ ‎(1)怎样变形,才会吸引人呢?‎ 不能只是简单的变形,比如“我”经过化妆,变成了一个丑陋的老太婆,这只是简单的化妆,根本不是变形。变形一定要与想象中的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这样变形后的故事才会吸引人,才会生动有趣。‎ ‎(2)变形后,人物的特点能够变化吗?‎ 变形后,你再也不是你,所以人物的特点要变化。你可以赋予人物各种各样的本领,只要新奇,只要有趣,就可以。不过,人物形象固有的特点不能变,比如孙悟空机智勇敢,这个特点千万不能改变,一改就完全不想这个人物了。‎ ‎4.如何在作文中发挥想象,把作文写具体呢?‎ ‎5.学生讨论交流。‎ ‎6.老师相机点拨。‎ ‎(1)习作时,我们应该如何发挥想象呢?‎ 发挥想象,是此次作文的重点,也是作文的亮点。这里给孩子们推荐三点妙招:一是人物包装上发挥想象,可以赋予人物一个非凡的本领。二是故事情节上发挥想象,故事千万不要平铺直叙,而是要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是人物言行描写上发挥想象。比如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会让作文幽默风趣,更富感染力。‎ ‎(2)经过是事情的重点部分,怎样写详细呢?‎ 一是细致描写人物的言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能够反映出人物的特点与性格特征,所以要具体地,细致地描写,越传神越好。这里总结的方法是“细致描写写详细”。二是情节不要平平淡淡,而是要一波三折。怎样才能写得一波三折呢?还是从宫廷剧说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便是宫廷剧的特色。因此,在“详写经过”时,要设置一个又一个“波折”,或者一个又一个“悬念”。只有这样,情节才会有趣、详细。这种方法总结为“一波三折写详细”。‎ 三、学生编写故事。‎ ‎ 1.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写故事。‎ ‎ 2.老师适时点拨。‎ ‎3.修改作文。‎ 四、老师点评作文。‎ 五、学生再次修改作文。‎ 板书设计 变形记 地球自述 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 内容 飘在天上的日子 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 要求 想象大胆 情节精彩 教学反思:‎ ‎1. 指导学生审题,围绕题目来构思,注意设计的情及要有趣,这是作文有内容写的关键。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快乐表达。‎ ‎2.发挥想象,才能把重点部分写详细。为了让学生把重点写具体,教师指导要细,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指导,这样才能写出富有个性化的作文。‎ 精彩范文:‎ 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 夜静悄悄的,大路旁显得异常安静。我变成了一瓶纯净水,在地上跳来跳去。突然,我听到了“哎哟,哎哟”的呻吟声。是什么在哭呢?‎ 我好奇地蹦了过去,仔细一打量,原来是一棵大树。我很同情地问:“大树啊,你哪里难受?”‎ 大树皱了皱眉头,叹了口气说:“哎!我浑身难受,感觉到身上一点儿力气也没有……特别是我的肚子很不舒服……”‎ ‎“肚子不舒服,莫非你吃了什么?”我很着急地追问。‎ 大树摸了摸自己的肚子说:“也许是!瞧,我旁边的小河黑不溜秋的,臭味更是不堪入鼻呀……”‎ 开始我有些不相信,当我蹦跳到河边时,才一睹小河的真正面貌:河面上堆满了垃圾物,不时还飘来阵阵难闻的死动物的气味……‎ ‎“哎哟,我的头很晕!”大树又禁不住地叫喊起来。我很关切地摸了摸大树,顿觉树皮失去了原来的光滑,有的竟然一大块一大块地剥落。‎ 大树又长长地叹了口气说:“这里的空气也收到了极大的污染,那是因为在小河旁边有一座化工厂,将有毒的气体不断排放到空中。我是离它最近的,所以吸收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是最多的,怎能不头晕呢?”‎ ‎“唉!这可恶的人类怎能这样做呢?”我叹了口气,接着说,“对,你的问题我可以帮助你!”说完,我将纯净水倒进了大树的根部,大树津津有味地吮吸着,夸赞道:“这真是好水,有史以来喝到的最好的水!”‎ 我笑了笑说:“其实,这水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保护叶片,让叶子抵抗有毒气体的侵入!”‎ ‎“哦!还有这作用,如果真的那样,我就可以延长寿命了!”大树笑眯眯地说道。‎ ‎“你一定可以延长寿命的!自从我的出现,很多科学家和环保学者都投身于保护环境的伟大事业中,我相信这一定会成功的!”那一刻,我无比激动!‎ 从这以后,我蹦到哪里,哪里的环境都变好了……‎ ‎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 2.词句段运用: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妙处;说说分号的用法;路牌的读音。‎ ‎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阅读要联系生活经验,从课文的内容往生活方向联想、想象,从而使理解深入。‎ ‎2难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借助画面,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与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排比句的课件。‎ ‎2.准备《过故人庄》的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学习“交流平台”‎ ‎ 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 2.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 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内容。‎ ‎ 3.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 ‎ (1)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重点语句。‎ ‎ (2)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感受。‎ ‎ 4.交流。‎ ‎ (1)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 (2)为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关键要想。‎ ‎ 5.怎样在阅读中想呢?请联系课文谈谈。‎ ‎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阅读的时候,可以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比如作者的其他作品,写同一景物或事物的作品,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等等。‎ ‎6.阅读下面的一段话,谈谈你想到了什么?‎ 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看啊!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倦,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生:由大街小巷我想到了草虫的村落肯定很美!一定有许多花儿,一定是弯弯曲曲的,给人以美的享受。‎ 生:我想到了蜥蜴与黑甲虫的对话,不然黑甲虫怎么会爬到蜥蜴的上面呢!‎ 生:由“驻足痴望”一词我知道了,虫子看的表情一定不一样!我觉得它们很可爱!‎ 举例子的时候,要选择本单元中的内容,本单元五“蟋蟀的住宅”这一课了,可以换成“草原”那一课的例子。(不明白什么意思?)‎ ‎7.总结:‎ 阅读文章时,要由课文内容往外想,这样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够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哟!‎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排比句课件。‎ ‎ A.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B.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 ‎ C.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2.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3.认识排比修辞手法以及特点。‎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4.你喜欢哪个句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是排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学生选择,并思考,然后交流。‎ ‎6.总结排比句的特点,然后试着写一两个排比句。‎ 四、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 1.本节课学习了阅读文章的方法和认识排比句。‎ ‎ 2.从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排比句,并整理下来。‎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 1.交流大家整理的排比句。‎ ‎ 2.朗读排比句,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习“词句段”‎ ‎1.谈谈你认识的标点符号。‎ ‎2.老师书写分号“;”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运用分号呢?‎ ‎3.出示相关语句。‎ A.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B.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4.学生交流讨论,认识分号的用法。‎ 分号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比如A句可以这样表示:‎ 第一组:‎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 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第二组:‎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像这样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就要用分号。如果句子之间不并列,就不必用分号了!‎ ‎5.学生谈谈B组句子为什么要用分号?‎ ‎6.写一个句子,要用上分号。‎ 三、继续学习“词句段”‎ ‎ 1.出示路牌,激发兴趣。‎ ‎ 2.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路牌,同桌相互讨论。‎ ‎ 3.交流。‎ ‎(1)路牌中的路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 (2)地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4.老师相机点拨。‎ 还有人姓名的拼音也全部大写。‎ ‎ 5.总结。‎ ‎ 这一题是关于路名、地名以及人名的拼音写法——全部要大写。‎ ‎ 6.巩固练习。‎ 写一写下面的路名与地名。‎ ‎ 中同路 鲁迅 巴金 鼓楼路 四、学习“日积月累”。‎ ‎1.旧知导入。‎ ‎(1)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句? ‎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板书)‎ ‎2.教师范读,画出节奏。‎ ‎3.学生齐读。‎ ‎4. 教师吟读一句,学生译读一句。‎ 故人具鸡黍——老朋友准备好了鸡和饭。‎ 邀我至田家——邀请我到他家里做客。‎ 绿树村边合——村外绿树环绕。‎ 青山郭外斜——村外远处有青青的山崖。‎ 开轩面场圃——打开窗户面对场圃和莱园。‎ 把酒话桑麻——边喝酒边谈论着庄稼。‎ 待到重阳日——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 还来就菊花——再来赏菊和喝酒吧。‎ ‎5.想象古诗中的画面,并说一说。‎ 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小鸟展开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着。‎ 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暖和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7.背诵古诗。‎ 五、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认识了分号的用法,并正确运用分号。‎ ‎2.认识路名、地名、人名的拼音写法。‎ ‎3.理解、背诵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阅读文章——“想”‎ 排比句——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修辞手法 分号——并列句子间的停顿 路牌——路名、地名、人名中拼音的写法 ‎《过故人庄》——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反思:‎ ‎1.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一个动态过程,因而,教师的讲不是“灌”,而是“导”,通过“导”的有效性来实现“学”的有效性。精讲强调的是“精”字,要求语言精练,表述精准、文辞精美,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激活其潜能。‎ ‎2.认识排比与分号的用法要遵循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去进行,这样学习才会有情趣,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另外,还要注重学法的迁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便发挥出来了。‎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