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吴汉何尝杀妻》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87—90页。文章通过作者对一个戏剧剧情的讲述提出了戏剧和历史的区别,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考察,论证了该戏剧的剧情完全不符合历史。由此,作者提出了要正确地对待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观点和自己对编写历史剧的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利用论据说明自己的观点,学习怎样更有效地组织论证过程。
2.仔细学习作者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程,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文章结构,找出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
2.找出作者的观点和要表达的思想、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不迷信盲从的独立精神。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1.学习作者论证的严密性。
2.学会利用史料有逻辑地组织自己的论据。
难点1.学会怎样使自己的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2.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突破
1.将论据分类,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2.将观点中主要的分歧找出来一一论证,边破边立。
教学准备
1.查阅关于吴汗的第一手资料。
2.让学生课前仔细阅读文中的文言文部分,理解其大意。
3.课前认真读懂文中的文言文,加深理解。
4.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简要介绍作者和文章风格. 1.认真听讲,记忆。
2.让学生找出文章的论点和结论。 2.从文中找到论点并读出来。
3.让学生找出论据并进行分析。 3.分析论据。
5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介绍作者:邓拓,笔名马南屯,当代历 史学家,杂文家,邓拓的杂文重史识、 史论,旁征博引,针砭时弊,短小精 练。
2.文章从一出戏说起,引起读者兴趣。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论点和结论,并提示学生:找结论时一定要联系文章的 题目。从本文的题目看,主要在“何尝”两字上下功夫。(要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活动
1.通过听讲,对作者及其写作风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特别要记住作者的笔名。
通过了解作者的文风,为学习本文打下 基础。
2.在教师的指导下回答:表明作者论点的句子在第三段第一句话。文章就是围
绕吴汉有没有杀妻而展开议论的。通 过分析“何尝”二字,可以看出吴汉没有杀妻。
3.提问:文章题目其实是一个设问句,这样用问句作题目有什么好处?
回答:造成悬念,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且它本身就是答案,读者一目了然。
二、分析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及作者的论据
教师活动
1.提问:作者先说许多人看过一出戏,以此来开头有什么好处?
2.让学生读文章的第二段,看这个戏的主要剧情,了解作者认为它在哪个主要情节上不符合历史事实,然后才能知道作者是怎样用论据推翻它的。和历史事实不符合的情节还有很多,试让学生概括出来。
3.提问:和历史事实不符合的剧情很多,为什么作者选中杀妻这一情节展开论证?组织学生讨论,并提示学生联系第三段思考:这是不是无关紧要的,涉及到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
1.回答:使看过的人马上想到剧情,没看过的人对此产生兴趣,起设趣的作用。 2.读完后对剧情有了基本的了解,概括出与历史事实不符合的剧情:他娶了王莽的女儿,捉住刘秀报功;他与王莽有杀父之仇;他使王莽的女儿自刎,其母命 令他杀妻,等等。吴汉确实是起兵反莽,后来的确成为中兴名将。
3.联系第三段最后一句,回答:作者认为这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关系到历史人物的形象及其在人们心中的一地位。说到底是历史观的问题。
三、分析论据.看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教师活动
1.提问:作者的论据分布在哪几段?
5
2.提问:作者从哪些书籍的原始资料中寻找依据?第四段从《后汉书》中关于吴汉的生平中找到的有力证据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不就此作出结论,为什么还要再查究他的家庭和夫妻关系呢?从第五段找出原因,这说明什么呢?
3.提问:作者在从《后汉书》找到了吴汉的生平和家庭夫妻关系之后,为什么
4.作者在第七段介绍刘珍是为了说明什么?
5.第八段作者又以吴汉的人品作证,只有一句话,作者为什么还要引用?文
章的最后一段说出了自己对编写戏剧的态度,作者用“虽然……但是……”,这表明作者重点强调的是前者还是后者? 证据,显得缺乏说服力,这样可以使它
们相互印证。
学生活动
1.回答:分布在第四、六、七、八段。
2.回答:作者从《后汉书》和《东观记》寻找证据;他为亭长,并非总兵;而且对他和王莽的关系根本没提,因为作者想找出更有力的证明材料,想使读者更加信服。这说明作者论证的严密性。
3.回答:作者其实是在旁征博引,使读者更加信服,因为如果单独从一本书上找,又举出《东观记》中的文字作证明? 这为什么不是多余的?
4.回答:是说明刘珍的《东观记》的可靠性,以使读者更加信服。
5.作者从他的人品来说,是因为在封建社会忠孝是最大的美德,杀妻一事表明
忠孝,一定会上书的。这是很有力的推断。最后一段作者用这组关连词,表明作者强调的是后者。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 1.回答教师的提问。
2.讲解本文的论证过程。 2.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有效 3.学习并掌握组织论据的方法。
组织论据的方法。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熟悉本文内容
教师活动
1.让学生复习上节课讲到的本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并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5
2.分析文章中的难理解的文言字句,一一解释,使学生理解其大意。
3.让学生回答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文章最后一段和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
1.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以用课本上的原话回答。
2.就不懂的地方向教师询问,也可以自己查词典等等。
3.自己概括,只要言简意赅,言之成理就可以;文章开头和最后是前后呼应或对应关系。
二、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
教师活动
1.提问:作者是怎样组织论据的?试让学生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再作出回答,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引经据典,步步为营。
2.作者在论证时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而不是空洞的说教,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作者在哪一段中把摆事实和讲道理结合起来?让学生逐段分析。
3.把以上作者的论证过程向学生交代清楚后,提问: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治学态度怎样?
学生活动
1.回答:作者先是用最一般的原始材料论证史书上根本没有提到杀妻的情节,然后又研究和这个情节有关的章节,再举出可以和其观点相印证的其它史书的
资料来论证。
2.回答:好处是论证充分严密,使读者信服;第四段用摆事实的方法,第六段、第七段和第八段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只是有的段落侧重二者中的一种。
3.回答:作者十分注重论据的充足性、论证的充分性、逻辑的严密性,很显然,作者治学严谨。
三、找出作者的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活动
1.作者通过论证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他
对编写戏剧的看法或态度,让学生找出来在哪一段。
2.提问:作者通过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了对历史人物的认识问题,在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对历史人物应持的态度?
3.提问: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可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
1.回答:表明作者态度的段落是文章的最后一段。学生找出并读出来。
2.回答: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来,“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应采取客观的事实求是的态度”。
3.积极讨论,回答:敢于怀疑,独立思考治学严谨等。
5
四、本节总结
本课通过对一出戏剧的剧情的介绍,指出该剧剧情与历史事实不符合之处。作者论据充足,论证充分,逻辑严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文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议论文的范例,学习本文主要学习它的论证过程,看作者怎么组织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师要让学生把握议论文整体结构。我们从中要学习他的论证方法和分析论证过程,进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板书设计
吴汉何尝杀妻
论点: 论据: 结论:
教后反思
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