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小学数学 / 教学同步 / 人教版 / 三年级上册 / 1 时、分、秒 / 三年级数学上册1时分秒单元分析素材新人教版

还剩 1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时、分、秒》单元分析(一)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习惯。(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1.教学内容和作用。“时间”是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是不依赖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感知和认识时间只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在我们主观意识中的反映。人类在认识和计量时间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时间单位系统,并发明了大量的计量工具。对“时间”这一生活中常见的量的学习,不仅有助于解决生活中与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还提供了学习和应用其他数学概念的机会。因此,“认识时间”一直是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标准(2011)》规定,在第一学段要使学生“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一课程目标中,不仅包括对时间概念的理解,而且还包括时间观念的建立。一方面,学前阶段,儿童依据其个人经验及社会生活已经对时间的顺序、长短等属性有所认识。学龄儿童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可以理解文化意义上的时间,即在时钟和日历上固定下来的时间。因此,应让小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时间概念:理解时间可度量的属性,掌握时间单位系统及测量工具。另一方面,体验并估计时间的长短,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也是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学会管理时间的基础,因此,在理解时间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建立起时间观念也应该是重要的课程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时间单位离学生生活经验越远,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就越困难。因此,遵循学生认知时间的“由中间向两端”和“由近及远”的发展规律,综合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其他数学能力的发展情况,对于“时间”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四次编排,具体结构如下。 本册教材的这一单元,在认识了时、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具体内容的编排结构如下。本单元先安排认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了解1分=60秒,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时、分、秒这三个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再认识计量工具;接着,体验时间的长短,建立时间观念并掌握一定的估计方法;最后,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包括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和到达时刻或出发时刻。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的长短进行度量;难点是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2.教材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对“时间”这个可以计量的量,理解其可度量的属性,掌握其单位系统并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进行测量,是认识时间概念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同其他“常见的量”的认识的编排一样,教材对“时间”的认识也主要从其单位系统及计量工具两个方面展开。例如,在认识了时间单位“秒”之后,安排对分与秒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时间单位的系统;在认识单位后,安排对其计量工具的认识,包括钟面、电子表和秒表,了解其使用方法,以便选择合适的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时间不像长度、质量等概念那样直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常抽象。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是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渐深入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经历大量的实践活动,而学校教育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大量关于时间的经验,设计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例如,教材设计了“记录做某事所需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等活动,借助学生熟悉的“睡眠”“系红领巾”“刷牙”等生活经验,丰富学生对其可度量属性的理解,并提供对时间长短进行计量的机会。(2)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首先,设计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丰富学生对“时间单位” 的感知。对标准时间单位的认识和感知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前提和基础。时间单位十分抽象,需要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具体的表象和行为,帮助学生感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作的延续性所构成的形象是知觉时间的基础。因此,教材在让学生感知“1秒”“1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长度时,通过听滴答声、眨眼、拍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学生对标准时间单位建立清晰、准确的感知。其次,设计丰富的、有层次的对时间长短的体验活动。教材按照“体验1秒”“体验15秒”“体验1分”的顺序,设计了“1秒有多长”“15秒有多长”“1分钟有多长”“记录运动前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的次数”等多种体验活动,将时间的长短与某些行为的次数建立联系,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同时渗透估计的方法。最后,注重体现估计的方法,渗透计量的本质。所谓计量,其本质是一种测量行为。而测量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把被测物体与给定的测量单位进行比较,以求得其间的数量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首先建立对一个“标准时间单位”的认识,然后通过“运算”或数出要估计的时间段中包含了多少个标准的时间单位,以此来估计时间。教材从“与1分钟进行比较”的粗略估计到“选择方法估计30秒”的准确估计,不断细化估计的方法,逐步使学生认识到估计的基本方法是首先选择一个熟知的标准,再用标准去量,同时也渗透了计量的本质。(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基本思路的展示和模型思想的建立。与整套教材编排的思路一致,在完整学习了时间单位“时、分、秒”及它们的关系之后,教材专门安排让学生解决生活中与计算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关于时间的计算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突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梳理与引导以突破这一难点。一方面,加强对解决问题思路的概括和总结。从三年级开始,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名称由“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答正确吗?”改为“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由问答式改为陈述式,突出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和概括,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过程。另一方面,加强“分析与解答”部分的内容,展示丰富的分析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以利于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关于与时间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教材在例题中安排了求经过时间的问题,在练习中安排了求结束时刻和开始时刻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多样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经过时间一结束时刻一开始时刻”,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同时,注意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例如,针对例2提出的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教材中给出了“数格子”和“计算”两种方法,不要求学生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三)教学建议针对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提出以下教学建议供参考。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由于时间非常抽象,儿童掌握时间比较困难。教材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力求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教学时,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切实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建立对时间单位的准确感知,丰富对时间长短的体验,掌握估计时间的方法。例如,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内容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完成了对时间单位“秒”的认识,了解“1分= 60秒”之后,教学的重点应该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用多种方式体验:1秒有多长?10秒有多长?15秒有多少?30秒有多长?1分能干什么?……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及1分的正确的时间观念。再如,对时间长短的估计容易受人的主观体验(如痛苦、愉悦)的影响,要进行比较准确的估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要让学生在多次的估计时间的活动中,逐步积累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估计方法,形成合理的估计策略。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十进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关时间计算的教学无疑成为了教学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时,应充分利用钟面对时间“局部周期性”的刻画功能,加强对钟面的观察,让学生明确: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有关时间的计算时,可以通过观察钟面指针转动的区域帮助学生理解。由于钟表是圆形的,它只能刻画时间的局部周期性,当计算的时间段超过一个周期时,“数”出其时间长度就比较麻烦。因此,可以引入数轴来直观表示“时间”(如下图),将抽象的、不断流逝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建立起联系,将“时刻”与数轴上的点建立联系;将“经过时间”与两点间的距离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思考。在思考如何画时间轴时,需要应用所学的时间单位间的关系,就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学生对于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以及相应的量的观念的建立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长期积累,而课堂的时间又非常有限,因此,需要拓展学习渠道,注意课内外的结合,适当拓展和补充教材资源。例如,“1分有多长”的体验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像口算、朗读课文、画画等便于操作的活动,而像跳绳、仰卧起坐等活动,由于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宜在课内组织,但可以提供信息,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在课内估计,课外实践验证。又如,可以让学生或去收集诸如:月亮绕地球运行1秒约8000米,人骑自行车1分约行进200米,脉搏1分约跳动7 5次等例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也台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习惯。再如,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每天的睡眠时间,再让学生去了解人在不同年龄所需要的睡眠时间,看一看自己的睡眠时间是否合理、科学,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4.建议用3课时教学。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