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角是有大有小的;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验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和用直尺画角。教具准备:教师:教学课件,三角板,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度不等的角。学生:每一小组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一条绳子,两张不规则纸片、两个硬塑料条,一个钉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师: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里早早就热闹起来,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课件出示“校园的早晨”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全班交流。2、师: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会形成这样的图形。(电脑出示红色的角)足球场的一角也有这样的图形,老爷爷拿的剪刀、老师的三角板上也有这样的图形(电脑出示红色的角)。你们认识它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二、引导探究,形成表象。1、找角联系实际,初步感知。(1)让学生再观察主题图,从图中找出角。(2)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周围、身体等物体即联系生活实际找出角,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汇报。
(3)电脑出示房屋、折扇、钟面、饮料中的吸管、水龙头等物体并配上红色闪动的角的图片。2、识角 抽象图形,形成表象。(1)教师提出: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同时电脑演示将剪刀、吸管、水龙头物体隐藏,出现不同方向的三个角,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摸摸数学书上的一个角,感觉一下角是什么样的。(2)学生活动,之后学生汇报。(3)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向学生说明: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同时电脑依次闪动角的顶点和边,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4)学生思考: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学生回答,并出示答案。3、判角数角,巩固表象。(1)电脑出示练习八的第1题,让学生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说理由。(2)电脑出示练习八的第2题,让学生观察并数角,指出是哪几个角。4、做角 实践操作,丰富认识。(1)要求学生利用信封里的材料或身边的物体,同桌合作或独立做出一个角。给学生三分钟进行活动、交流。(2)组织学生汇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在展出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对于用两根塑料条一枚钉子做的角,要求其他学生跟着做,之后告诉学生这是活动角,并要求学生玩角,把角变大变小。学生活动,交流汇报。(3)师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5、比角 动手操作,加深认识。(1)出示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度不同的角。让学生猜猜哪个角大?用什么办法来比一比。(2)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之后学生汇报。(3)教师结合课件的演示,总结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4)引导学生思考:两个角大小一样,但它们的边长长短却不同,这告诉了我们什么?你们有什么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
6、画角 深化感知,加深表象。(1)学生自己尝试画一个角。(2)教师利用课件一边演示画角的过程,一边讲解画角的方法。(3)学生用正确的方法画一个自己满意的角。三、整理回顾,谈话总结。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角的初步认识》教后反思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学习前面的几何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已接触过角,这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感性认识基础。教材只是把建立角的概念放在“初步”水准上。这就要求教学时既要巧妙地避开角的概念,又要揭示角的本质属性,为中高年级继续学习角和几何图形奠定基础。基于教学内容以及面向课改的理念,本课力图把课堂上教师传统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过程设计见教案。按照我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后,感悟如下:1、这样的教学过程,突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这一理念,不时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如课始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再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当学生直观感知后,再让学生从情景图找出角,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在建立角的表象这一环节,不仅是让学生观察图形,还让学生摸摸身边的角――数学书上的一个角,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2、本节课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基本理念。 在教学中处处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从生活中寻找角到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再到判角、数角、做角、比角、画角,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自主探索、相互交流、亲身感知、亲身操作,让学生参与了知识形成及应用的过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3、精心安排练习,学练结合,学以致用。 这节课的练习是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教材中的“做一做”及练习八和习题全部穿插在课堂当中。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持久性的限制和练习本身的枯燥,因而把练习融入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中练习,学练结合,避开了集中练习对学生造成的疲劳感。
不足之处:1、面对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没有抓住,没有及时做出回应。如在“做角”环节,课堂上大多数学生都用信封里材料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角,这都是在我的预设之中,但在课堂上我也看到个别学生用左右手的两个手指做出了一个角,还有个别学生用两根铅笔做出了角,对于这突如其来的“生成”信息,而我却没有做出任何的回应。面对课堂中出现的“节外生枝”,我们不能因尴尬而刻意回避,应有一个“麦田守望者”的耐心和宽容大度。我们应立足发展,放眼全体,或“放大”或“缩小”,或“搁置”或“延迟”,以智慧来启迪智慧,以“生成”来应对“生成”。2、在学生做角、比角这几个环节,是学生活动的环节。虽然学生进行了活动,而且活动进行得还不错,但是感觉整个课堂有些乱,我没有控制好学生,收的时候太牵强。其实要处理好学生学习活动中“放”与“收”的关系,首先教师要严格训练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要有前餐瞻意识,在训练学生行为习惯方面要树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观念,对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对学生在较长的时间内持之以恒地进行,因此,行为习惯的训练不仅表现在教学活动之前,更表现在活动中和活动后,一句话,除了有“预”的观念,还要有及时的观念。严格训练学生行为习惯,功夫在课内,也在课外。3、缺乏评价语言,尤其是缺乏鼓励、表扬的语言。在这一方面我得多动脑筋,多下功夫研究各种有效的评价方式,使课堂教学更顺利更精彩地开展下去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