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语文园地四【教学目标】1.能把握“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2.能通过人物动作体会人物内心,并仿照着写一种情景。3.能通过前后对比体会到人物变化,并照样子说句子。4.能了解书写格式,正确书写文段。5.背诵、积累古诗《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点难点】重点:能把握“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难点:能通过人物动作体会人物内心,并仿照着写一种情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交流平台”1.请学生自主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感受,说说自己用到了什么
阅读方法。2.课件展示课文中的例子,学生回想学过的课文,再找出几句,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进行分析交流。二、学习“词句段运用”(一)读下面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再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写一写。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2.学生读语段,交流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怎么体会出来的。(动作、变化)3.根据课文中的三个情景,选择一个写一写,互相交流,推出优秀的,进行集体评议。(二)下面的句子写出了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照样子说句子。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例句,学生边朗读,边思考,说说自己的发现。2.教师点拨:这样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对比突出)3.让学生仿照示例,照样子说句子,随机抽查。三、学习“书写提示”1.教师出示“书写范例”,引导学生说说要注意的地方,教师归纳总结。2.课件展示一段话,学生抄写,小组互相评议,纠正错误,点评
优秀。四、学习“日积月累”1.教师出示“日积月累”中的两首古诗。出示诗人简介和写作背景。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含义,自由交流感受。3.教师点拨大意:诗的意义、诗的韵律、诗的情感。(1)《凉州词》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万仞高山中,一座孤城耸立其间,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奏那哀怨的杨柳曲埋怨春光不至呢,玉门关那一带春风本就吹不到啊!体会诗歌的情感: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朋友在黄鹤楼那向我挥手告别,在阳光明媚的三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消失在碧空中,只能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体会诗歌的情感: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
伤感。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4.学生根据理解,熟读背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