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十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40分钟85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新中国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A.“和平共处”B.“一边倒”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另起炉灶”
【解析】选D。“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与材料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一致,D正确。
2.邓小平在1988年谈到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时说,它虽然是亚洲的产物,也适用于全世界,能够为不同制度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左邻右舍服务。“它”是指()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不结盟政策C.“一国两制”的方针D.“一边倒”的方针
【解析】选A。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所以是“亚洲的产物”,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A正确。不结盟政策是指从80年代开始,中国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也不与任何大国集团结盟,不是“亚洲的产物”,与题意不符,故B错误;“一国两制”是改革开放后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提出的,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D“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题意不符,故错误。
3.20世纪50年代,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在一次国际会议后说:“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且同意了从我们的土地上撤退法国武装部队。”该会议()A.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B.以“求同存异”推动友好交流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打破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50年代”“越南”“撤退法国武装部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会议为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故选A。
4.“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A.与尼克松会面时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C.出席万隆会议时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解析】选C。题干中“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说明此事件涉及的国家有过沦为殖民地的经历。万隆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故选C。A涉及美国,B涉及日本,D中包括的国家笼统,有曾经受殖民的国家,也有殖民国家。
【拔高训练】(2015·安徽高考)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解析】选D。解题时要理解布什这句话的含义,同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具体解析如下:
5.1971年10月27日,蒋介石说:“本届联合国大会,竟自毁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置公理、正义不顾,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此次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决不承认其任何效力。”材料中所谓的“非法决议”()A.纵容了美国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B.否定了台湾的主权国家地位C.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肯定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71年10月27日”和蒋介石话语的内容可知.蒋介石说这段话的背景是联合国驱逐国民党驻联合国代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选C。
6.1966年之后,与中国建交和半建交的40多个国家,30个与中国产生外交纠纷,4个宣布与中国断交。毛泽东承认“我们现在孤立了,没有人理我们了”。面对这样的外交局面,中国决定()A.“一边倒”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B.研制原子弹加强国防力量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必须改善与美国的外交关系
【解析】选D。本题考查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A,“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确立于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不是1966年之后,故A错误。B,1964年我国研制原子弹成功,故B错误。C,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C错误。D,当时由于中国外交的孤立形势严峻,必须改善与美国的外交关系,故D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7.1970年1月8日,中国驻波兰大使馆工作人员会见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表示奉命原则上同意恢复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同日,美国国务院在宣布该消息时,首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称。这些现象表明()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B.美国霸权地位衰落C.第三世界迅速崛起D.中美关系有缓和的迹象
【解析】选D。材料说明中美双方都释放了缓和的信号,这表明中美关系有缓和的迹象,故D正确。
8.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宣布:“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地区)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D.承认封锁中国政策的错误
【解析】选A。美国发表声明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当时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动摇.在美苏争霸中又处于守势,需要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力量对抗苏联。故选A。
9.据交通部统计,1971年前后来我国的外轮每年约有4000艘,其中,日轮约占1/3……1970年先后到达天津的外轮为827艘,日轮为355艘,外国海员27300人次,日本海员为9530人次。在这些日本海员中,绝大多数人对中日友好表示认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是战后中日两国不断交流往来的结果B.中美关系正常化对此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C.日本海员来华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开放政策D.日本海员成为沟通中日经济友好往来的桥梁
【解析】选D。本题考查中日关系正常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至70年代,日本政府追随美国对华实行敌视政策,故A错误。B,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1979年,时间不符,故B错误。C,1978年后中国才开始改革开放,时间不符,故C错误。D,根据材料“日轮约占1/3……在这些日本海员中,绝大多数人对中日友好表示认同”可知,日本海员在中日关系正常化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为中日经济友好往来奠定了基础。故D正确。
10.某学生在整理归纳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时,粗略地绘制了一个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图。该学生试图揭示的是()A.中德关系趋势B.中美关系趋势C.中苏关系趋势D.中日关系趋势
【解析】选B。鸦片战争后,美国参加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因此中美关系不断恶化,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达到顶峰;抗日战争期间,美国援助中国抗战.两国关系友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两国关系开始缓和。
11.1988年12月6日,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自1990年至2017年7月,中国先后参加24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3.5万余人的维和军事人员。目前,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军事人员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缴纳维和摊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表明中国()A.一贯坚持反霸维和的外交目标B.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格局
【解析】选C。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材料中强调的是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组织的维和行动,体现了中国坚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C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中国“一贯坚持反霸维和的外交目标”,故A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B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我国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构建,故D错误。故选C。
12.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援助显得更为“低调”,在此期间,援助补贴下降,对外经济联络部被降级,部分臃肿的援助项目遭到审查。对外援助相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相当克制,相对突出受援的特征。这种变化反映出()A.“左”倾思想严重干扰中国外交的发展B.中国物质匮乏无法提供更多的对外援助C.对外援助由政治导向为主转向多元需求D.不结盟外交政策导致中国援助对象减少
【解析】选C。根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史实可知,中国对外援助发生了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服务于政治到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求的变化,故选C;“部分臃肿的援助项目遭到审查”说明减少“左”的干扰,排除A;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排除B;不结盟的主要含义在于强调独立自主、和平相处而不是援助对象的变化,排除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近代以来的屈辱外交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和中国建交的高潮。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依据两段材料,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为观点论述题。答题时要注意从以下三步入手:第一步,化大为小,发现问题,找准适合自己的论证角度;第二步,由表及里,联系所学,思考问题背后的历史依据;第三步,亮明观点,分析信息,条理严谨作答。答案:示例一论题: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4分)
阐述:鸦片战争前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清政府却闭关锁国、制度落后、国力衰退,在列强的炮舰政策下,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虽据理力争却因国力弱小而导致外交失败。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走向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为提升,中国的外交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16分)结论:国家贫弱、制度落后,近代中国的外交受尽屈辱。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新中国,外交摆脱屈辱,走向独立自主,发展壮大,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5分)
示例二论题: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4分)阐述:鸦片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在此背景下,《马关条约》的签订,巴黎和会的召开,中国外交备受屈辱。新中国的成立,赢得民族独立,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使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20世纪70年代更是迎来了建交的热潮。新时期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展多边外交等,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6分)
结论:丧失民族独立,近代中国的外交受尽屈辱,赢得民族解放,新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逐步发展,主动外交使当今中国大国地位日益凸显。(5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摘编自《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为小论文题,首先要有论题、史论结合,思路展开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即国际局势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或者世界格局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结合表格中史实进行说明。答案:示例一论题:国际局势的演变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2分)阐述:20世纪70年代,美国受经济危机打击,并陷入越南战争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尼克松政府实行战略收缩,谋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威胁中国安全,中国从国家利益出发,也需要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基于两国的共同需求,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10分)
您好,谢谢观看!
示例二论题:世界格局的变化推动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2分)阐述: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趋于瓦解,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在此背景下,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同时,我国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10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