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专题06民族危机下的西学东渐1【母题来源】2021年高考山东卷【母题题文】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A.“西学东渐”的深入B.民族危机的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思想解放的推动【答案】B【试题解析】据题意可知,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这种深入主要是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深入,故选B;“西学东渐”的深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思想解放的推动都是导致这些变化出现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是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ACD。【命题意图】本题侧重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变化。【命题方向】本题侧重考查近代西学东渐不断深入,并对此进行历史解释。【得分要点】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经历了由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文化的不断深入的过程。出现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其出现的背景为面对鸦片战争中列强打开中国国门,为抵御列强侵略,维护清政府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在不改变中国传统伦理纲常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其出现的背景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部分地主阶级认识到中西方在技术方面的差距,进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其出现的背景为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使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只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学习西方的制度不能挽救民族危机。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并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发展成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其背景有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其背景有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虽进行新政,但其目的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其背景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中国不能真正实行民主共和。综上所述,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不断深入各个时期背景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2【母题来源】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母题题文】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A.儒学地位颠覆B.列强侵略加剧C.政局变化迅速D.西学深入民心【答案】C【试题解析】1898年是戊戌变法之时,此时维新派宣扬维新思想,主张废除传统的科举考试,所以书上慨叹废除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但戊戌变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败,维新思想受到打击,所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又面临亏损。因此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当时政局的迅速变化,故选C;清末儒学的地位尚未被颠覆,排除A;根据该书商的经历并不足以说明列强的侵略加剧,排除B;清末西学尚未深入人心,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命题意图】本题侧重考查百日维新,通过书商的亏损体现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时间,体现了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命题方向】以史料为基础,考查对史料的理解、分析,进行历史解释。【得分要点】1、戊戌变法的内容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废除旗人特权经济:鼓励发展工商业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文教:改革科举制,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遣留学生;准许民间办报军事:裁汰绿营,建立新军为减少变法阻力,维新派主张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变法内容中没有体现2、戊戌变法仅持续百日的原因客观: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主观: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方式和手段存在缺陷: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甚至对列强抱有幻想;缺乏群众基础;有些改革措施操之过急,缺乏善后措施。3【母题来源】2021年高考湖南卷【母题题文】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答案】D【试题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初,武汉三镇尤其汉口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工商业较发达,结合史实武汉工业基础较好,资本主义发展较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了条件,故D正确;根据材料“汉口……其盛不亚于上海”只能看出汉口商业发达,并不能得出航运业发展水平超过上海,故A错误;材料不涉及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故B错误;20世纪初,长江沿岸没有重新布局工业,故C错误。【命题意图】本题侧重考查武昌起义的背景,体现了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命题方向】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考查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得分要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观念的、政治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上层建筑的性质不直接决定于生产力而决定于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便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它的经济基础的性质。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或慢或快也要发生变革。同一社会形态内经济基础的量变和部分质变,决定了上层建筑要发生相应的量变和部分质变。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为另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所代替的根本质变,决定着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上层建筑各个组成部分变化的过程不尽相同。直接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一般较快,而观念上层建筑的变革则一般较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4、上层建筑积极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成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力量,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时向阻碍、威胁自己经济基础发展的其他经济关系、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进行斗争。政治上层建筑运用强制手段,把人们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秩序的范围内。观念上层建筑则利用舆论工具,论证自己经济、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规范和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动。统治阶级凭借整个上层建筑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1.(2018年全国卷Ⅲ)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答案】D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2.(2017年11月浙江选考)20世纪初期,某杂志刊发文章:自从严复“介绍了一册《天演论》以后,我们时常在报章杂志上,看见一大堆什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底(的)话。这个十九世纪后半叶新起的学说……(现在)已经有了左右思想底(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没有一种不受他(它)的影响”。这反映了A.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B.进化论促进了民生思想的普及C.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D.报刊舆论推动维新思想走向成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严复”“物竞天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将进化论思想引进中国,对中国哲学、伦理、教育等各方面产生影响,体现了当时国人追求变革的要求,促进了思想解放,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维新思想(君主立宪),并非共和思想,A项错误;民生思想的普及在材料中未体现,B项错误;D项材料中未体现。3.(2020年山东卷)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答案】C【解析】19世纪后期,赖尔关于自然力量逐渐推动地质进化的理论,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欢迎是因为这一理论可以用来支持和宣传维新思想,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C项正确;科学阐释了“自然演进规律”,不是强烈要求变革中国社会,实现救亡图存理想的进步思想家关注赖尔理论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19世纪后期,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进步思想家欢迎赖尔理论不是为了传播自然科学知识,B项错误;19世纪后期地质进化理论传入中国,没能动摇恪守古训的陈旧观念,D项错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2019年海南卷)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答案】B【解析】本题引用官员的上奏中,省略号后的“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即为上奏的核心,就是也要像日本那样,派幼童出国学习制造船炮等法,“师夷长技”,故本题选B。A项和C项材料中未提及,排除A、C两项;材料认为应该“师夷长技”,故D项说法正好与该官员思想相反,排除D项。5.(2014年全国卷Ⅰ)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A项“断送”说法绝对化,排除。梁启超等维新派不属于保守的知识分子,C项错误。D项属于无关项,排除。根据材料信息“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可以看出当时梁启超等请求废除八股取士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B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B。6.(2021年辽宁高三模拟)冯桂芬在1861年的《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中华不如夷之处远不止是"器",因此""法苟不善,虽古先吾斥之;法苟善,虽蛮犯吾师之"。郑观应认为∶"以西学言之,如格致制造等学其本也;语言文字其末也。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他们的看法A.推动了中国近代新思潮的萌发B.表达了对以夷变夏的忧虑警惕C.致力于寻找摆脱危机的新方法D.实质上是民主变革的施政纲领【答案】C【解析】材料中冯桂芬和郑观应的言论是典型的学习西方、“中体西用”观点,反映了先进中国人致力于寻找摆脱危机的新方法,C项正确;林则徐和魏源推动了中国近代新思潮的萌发,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项的表达与两人的观点相反,排除;材料强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是民主制度,排除D。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7.(2021年辽宁朝阳市高三二模)甲午战后“中体西用”成了流行词,“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梁启超认为“舍中学而言西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维新变法,而疆吏若李鸿章、张之洞亦稍稍和之”。这说明当时知识分子A.对洋务派仍存幻想B.需要加强思想解放C.多数认可学习西方D.新旧思想纷争激烈【答案】C【解析】据材料“举国以为至言”“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维新变法,而疆吏若李鸿章、张之洞亦稍稍和之”联系所学知识,甲午战争的失败,国人进行了反思,主张向西方学习。而梁启超认为“舍中学而言西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说明他也主张向西方学,但也不应舍弃“中学”。这说明当时的知识分子多数认可学习西方,C选项正确;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维新变法”也说明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不对洋务派抱有幻想,A选项错误;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国人进行了反思,主张向西方学习,这正是思想解放的表现,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中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没有涉及旧思想的信息,更没有涉及新旧思想的纷争,D选项错误。8.(2021年浙江高三模拟)康有为在《马关条约》签订后认为:“辱国之事小,外国皆启觊觎,则瓜分之祸大;割地之事小,边民皆不自保,则瓦解之患大。”梁启超呼吁中国人民必须“抵挡列强之民族帝国主义,以挽浩劫而拯生灵”。这表明当时A.民族危机下救亡图存意识凸显B.民族民主革命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C.知识分子提出参政议政的要求D.传统礼教阻碍资本主义性质的变革【答案】A【解析】康有为在《马关条约》签订后预言若不尽早变法图强,局势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恶化。梁启超也呼吁抵挡列强侵略、寻求民族独立。这表明在当时民族危机下,救亡图存意识凸显,故A项符合题意;B、D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9.(2021年浙江义乌高三二模)在民族危机日趋加深,时代风云剧烈变换的历史条件下,梁启超以“具有魔力之健笔,撰声情激越之文字”,连续发表政论文章,指出:“吾中国数千年来,惟有狭义的革命,今之持极端革命论者,惟醉心狭义的革命。”康有为则向全国同胞大声疾呼“今日人人有亡天下之责,人人有救天下之权。”上述言论旨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以彻底的民主革命来挽救民族危机B.考订不同的革命方式,找到最佳的革命道路C.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D.提倡以政治改良的方式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答案】D【解析】梁启超反对“狭义的革命”,康有为主张“今日人人有亡天下之责,人人有救天下之权”,是唤起民众开展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联系所学可知,维新派是提倡以政治改良的方式开展斗争,故答案为D项;康梁没有主张民主革命,排除A项;康梁不主张暴力革命,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康梁启发人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排除C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