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历史 / 一轮复习 /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考点精选练习16《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详解)

还剩 2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考点精选练习16《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据东汉崔寔记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若为该材料配图,合适的一幅是(  )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精耕细作B.刀耕火种C.男耕女织D.自给自足唐朝武周以后,大庄园制经济日益发展。安史之乱后,庄园制的发展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自耕农成为地主的佃户。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  )A.新的经济形态萌芽B.封建经济持续繁荣C.政府税收大幅下降D.君主专制受到影响下图为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曲辕犁是对以前直辕犁的改进,安装了犁评,省力、简便、轻巧,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一直为后世沿用。曲辕犁的出现(  )A.促进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革B.体现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发展C.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D.利于播种和土壤肥力的保持下图为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著作《便民图纂》的插图,插图中竹枝词为:“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C.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D.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下图为甘肃出土的犁地画像砖,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A.春秋北方农业的进B.西汉中原农耕经济的繁荣C.东汉江南地区的开发D.魏晋河西走廊农耕的发展下表为玉米来华时间的研究分析:对表的内容,最合理的解释是(  )A.解读玉米来华首先要甄别史料真伪B.历史结论需多个史料进行实证C.史料来源广得出的结论更接近真相D.玉米来华的历史解释不够严谨 《旧唐书·食货上》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材料表明唐代均田制(  )A.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B.实质上是地主土地所有制C.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D.有利于北方各族的封建化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B.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C.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D.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春秋时期,促使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向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B.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C.铁器和牛耕的出现D.奖励耕织政策的实行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B.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C.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新唐书·地理志》详细记载散见于全国各地农田水利工程,尤以江南道和江南东道为最多。近人统计南唐时期长江下游各地水利措施的次数见下表。这反映了(  )A.隋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唐朝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C.经济重心南移进程明显加速D.长江下游地区成为农业中心 一、材料阅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估计——摘编自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等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并选择其中一个人口增长时期,分析其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年)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破3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摘编自《清实录》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考点精选练习16《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详解)答案解析一、选择题答案为:C解析:配图为二牛抬杠,只有一犁,不符合材料“三犁共一牛”,故A项错误;配图为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有三个犁,并且配有耧车,边耕边播,这是西汉赵过发明的耧车,与材料描述一致,故C项正确;配图没有耧车,故D项错误。答案为:C解析:夏商周时期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种类繁多、层次分明,说明此时期耕作方式注重精细化操作,故C项正确。答案为:A解析:根据材料“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刀耕火种是粗放型农业,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男耕女织强调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不符合材料,故C项错误;自给自足强调自足性,是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为:C;解析:据材料“庄园制的发展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自耕农成为地主的佃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政府的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小农经济,庄园制的发展导致小农数量减少,不利于政府税收的稳固,故C项正确;新的经济形态萌芽指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且自耕农成为地主的佃户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故A项错误;唐宋明清时期封建经济仍然在发展繁荣,故B项错误;小农数量减少与君主专制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故选C项。答案为:B;解析: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故选B项;曲辕犁的出现没有改变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排除A项;封建社会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没有完成,排除C项;曲辕犁的出现,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与保持土壤肥力无关,排除D项。答案为: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小农经济,不涉及雇佣劳动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依旧属于耕织结构的范畴,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这一重农抑商实施主体,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只是没有男耕女织那么明确的分工界限,故D项正确。 答案为:D;解析:根据题干图为甘肃出土犁地画像砖,且图中信息为一人一牛耕作技术,魏晋的河西走廊可能性最大,故选D项;这种技术在汉代以后才大规模使用,故A项错误;因为材料所提供的出土文物来自甘肃,故B、C两项错误。答案为:B;解析:题目三则材料就玉米来华描述虽有一定的出入,但是都能从不同方面证明玉米在明中叶以后传入中国,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推论有误;D项判断欠妥。答案为:C;解析:据材料可知口分田在农民死后由政府收回,再分给其他农民使用,可见均田制有利于土地和劳动者结合,C项正确;均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有利于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属于北魏均田制的作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排除。答案为:D;解析:根据材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并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项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项错误;B项表述绝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C项错误。答案为: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是精耕细作,这一模式非采用机械化生产或扩大再生产模式,所以这种生产模式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生产率,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当然传统科学技术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动力,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为:C解析: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发展了生产力,使小规模农业生产成为可能,推动了生产方式由集体耕作向家庭经营转变。答案为:C解析:经济中心的转移导致政府对南北方水利工程项目的投入力度变化,故A项错误;北宋以后南方相对安定,人口呈现出南迁趋势,故B项错误;经济中心的转移导致政府对南北方水利工程项目的投入力度变化,南方地区成为粮食生产的中心区域,故C项正确;湖南、云南工商业发展相对落后,故D项错误。答案为:C; 解析:本题做题的关键有两个信息,一是文字信息二是表格信息,两个信息共同指向的主旨是“全国各地农田水利工程,尤以江南道和江南东道为最多”。通过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就是南方经济发展较快即经济重心的南移,故答案选择C选项。A选项中的重农抑商政策在隋朝仍被执行,且材料中无明显体现,故排除;由于我们无法看到北方或者其他地区水利工程的信息或其他农业发展的信息,故不能够以偏概全,所以B和D选项错误。一、材料阅读答案为:特点:人口数量周期性大起大落:总体呈上升趋势。示例一:两宋时期原因:国家局部统一,政治相对稳定;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农作物品种增加;宗法观念影响。(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二:清乾隆年间原因: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农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极大地增加了粮食产量;人头税的废除刺激了人口的增加;人口基数大;政府鼓励;“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的影响;医学的发展。(言之成理即可)解析:第一小问,根据表格:从西周、春秋中后期的2000万到清乾隆年间的20000万,不难得出特点一:总体呈上升趋势;根据表格:比如从唐朝安史之乱前的8000万到五代十国时期的3000万再到两宋时期的10000万再到元代的6000万,不难得出特点二:人口数量周期性大起大落。第二小问,根据图表,人口增长最明显的时期是两宋时期、清朝乾隆年间。第三小问,可以从政治(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政府政策)、经济(农业、商业的发展情况)、思想(宗法观念)等角度进行作答。答案为:(1)特点: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以维持百姓生计为主要目的。(2)背景:人口压力加重;耕地利用接近极限;新的高产作物引进。影响: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速了人口增长;不利于环境保护。解析:第(1)问,依据“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以及“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垦种”等信息,从鼓励开垦、开垦区域以及从民生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以及“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等信息,从新的农作物引进、人口与土地矛盾角度归纳背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矛盾、人口增加以及破坏环境等角度归纳答案。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