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专题16生物与土壤2022高考一轮总复习考点帮
近几年考情分析重要程度:★★★★年份试卷命题情景命题规律2021全国甲卷高考真题13(3)考查影响土壤含水量因素1.植被生长发育及分布的影响因素2.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人类对植被的各种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4.以区域图和材料为背景,考查影响动物分布和生长繁殖的因素,综合题较多2020北京卷第20(2)(3)植物生长条件和冻土2019Ⅲ卷考查区域植被变化的影响因素;考查自然带植被类型2018Ⅱ卷T9-11;T44考查汾河流域植被对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考查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考查东北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Ⅲ卷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海南卷·T21分析“小老头树”现象2017Ⅰ卷考查西北某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Ⅱ卷考查古埃及人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的原因;分析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更好的原因Ⅲ卷分析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Ⅲ卷考查额尔齐斯河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
植被与自然环境动物与自然环境土壤123重要程度:★★★★【考向预测】
一、植被与地理环境
一、植被与地表环境1.植被类型及特征森林类型气候特征分布地区植被特征植物群落特征热带森林热带雨林终年高温,降雨丰沛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生长旺盛,森林呈深绿色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开花,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亚热带森林常绿阔叶林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茎花和板根现象常绿硬叶林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具有光泽,无毛,稍硬为常绿乔木或灌木群落
一、植被与地表环境1.植被类型及特征森林类型气候特征分布地区植被特征植物群落特征温带森林落叶阔叶林(夏绿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亚寒带森林针叶林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叶子呈针状群落结构十分简单,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热带草原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干季降水稀少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湿季降水丰沛,草原葱绿;干季降水稀少,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热带草原温带草原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主要分布在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群落结构简单,会有一些矮小的灌木温带草原
一、植被与地表环境1.植被类型及特征分类分布地区植被特征热带荒漠热带干旱地区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有的植物叶面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刺状或呈无叶类型,以减少蒸腾;有的具肉质茎或叶,以贮存水分;有的茎叶覆盖茸毛,以抵抗灼热;大多数植物根系发达,以利于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温带荒漠温带干旱地区
2.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一、植被与地表环境(1)热量——纬度。(2)降水——气候或海陆位置。(3)地形:①类型(山地、丘陵);②海拔(垂直差异);③坡向(阳坡、阴坡);④坡度(生长范围,坡度越大,面积越小,植被越少)。(4)水源——河流。(5)土壤。(6)植被适应环境的能力(某种具体的植被)。(7)人类活动。
3.影响生物种类多样的因素(1)气候(热量和降水):纬度低,热量条件好;降水丰沛地区,动植物种类多。(2)地形:类型复杂多样;海拔高,相对高差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3)生存空间:面积大,且自然条件差异大。(4)封闭程度:地形封闭,独特物种多。(5)天敌情况、灾害污染情况。(6)人类活动影响:开发早晚;距人类活动远近。(7)优势物种。一、植被与地表环境
4.植被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地区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的植被:说明生长在该地区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茎分布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植被是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的。①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②叶子: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一、植被与地表环境
一、植被与地表环境③茎:粗壮,储水量大;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④分布特点: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⑤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⑥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气温暖季短或雨季短。4.植被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植被与地表环境地区作用全球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地势起伏大的湿润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城市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沿海地区(红树林)防止海风、海浪的侵袭在湖泊(河流中)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净化水质5.植被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气: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土:提高土壤肥力地:改变地貌形态美:美化环境,污:降解污染,改善水质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净化空气,尘:吸烟除尘,沙:防风固沙.
一、植被与地表环境6.森林生态系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降水光照蒸腾、蒸发地上层次地下层次地表根系固土吸水、肥截留降水阻挡光照蒸腾水分降低风速影响汇水速度、下渗
【对点演练】对接高考1.(2018·海南)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如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提示】 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对点演练】对接高考(2018·课标全国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2-3题。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m汾川河洪峰情况1253.0无明显洪峰2480.3无明显洪峰35100.1无明显洪峰4273.2无明显洪峰5290.7洪峰流量346m3/s6254.4洪峰流量1750m3/s2.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B
【对点演练】对接高考(2018·课标全国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2-3题。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m汾川河洪峰情况1253.0无明显洪峰2480.3无明显洪峰35100.1无明显洪峰4273.2无明显洪峰5290.7洪峰流量346m3/s6254.4洪峰流量1750m3/s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A.河床B.沟谷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D
二、动物与自然环境
二、动物与自然环境(1)生存空间:①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宜生存空间大;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空间小;③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2)食物:①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②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3)生存条件(气候):①气温适宜,生存条件好;②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4)环境:①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少;②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5)天敌:①缺少×××,天敌少;②受到×××天敌威胁。(6)人类活动:①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②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破坏。1.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动物与自然环境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思考:1.生存环境:海域辽阔;岛屿众多,有栖息环境2.水温:温带海区水温变化明显,海水上泛将营养物质带到表层;热带海区生长快3.饵料:(1)寒暖流交汇:海水扰动将下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得鱼群集中(2)上升流:离岸风吹开表层海水,深层海水上涌,将营养物质带到表层(3)海洋锋:海水扰动强烈,营养物质丰富(4)河流入海口:有丰富营养物质入海(5)沿海大陆架:阳光充足,利于浮游生物光合作用
二、动物与自然环境2.动物的迁徙(1)原因:动物的迁徙行为是一种适应环境现象,是由于繁殖、觅食、气候变化等原因而进行一定距离的迁移。可以满足它们在特定的生活时期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使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得到可靠的保证。(2)案例:鸟类的迁徙(候鸟),鱼类迁徙(洄游),驯鹿的千里踏雪大迁徙,美洲的彩蝶王等。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降水的时空变化→水、草的时空差异→动物迁徙。
二、动物与自然环境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物种加速灭绝的主要原因①森林乱砍滥伐;②草场超载放牧、退化严重;③对动植物资源过量开发利用及偷猎偷采;④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发展的环境污染;⑤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环境变化;⑥外来物种入侵;⑦渔业资源的过渡捕捞;⑧旅游、采矿、围垦湿地等活动。
二、动物与自然环境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①就地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②迁地保护,建动物园,植物园(在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③离体保护,建基因库(建设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④法律保护,国家颁布相关的法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⑤不盲目引种,对已造成危害的物种应科学治理。⑥宣传教育。⑦国际合作,建立保护基金、达成共识。⑧个人行动:不食用野生动物;要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低碳生活、节约资源;加入宣传、监督的行列;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日活动。
二、动物与自然环境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物种加速灭绝的主要原因①森林乱砍滥伐;②草场超载放牧、退化严重;③对动植物资源过量开发利用及偷猎偷采;④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发展的环境污染;⑤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环境变化;⑥外来物种入侵;⑦渔业资源的过渡捕捞;⑧旅游、采矿、围垦湿地等活动。
【对点演练】东非高原上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角马、瞪羚等食草野生动物在坦桑尼亚的塞(盖)伦盖蒂国家公园与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之间迁徙。读东非野生动物迁徙路线图。完成下列各题。1.东非高原的气候类型及成因,正确的是()A.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B.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C.热带草原气候----地形地势D.热带季风气候----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2.导致图示地区野生动物季节迁徙的最主要因素是()A.热量B.水分C.光照D.地形CB
对接高考【对点演练】(2016新课标卷1)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概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三、土壤地方时、区时和日期的变更
三、土壤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1.土壤概念及分类
三、土壤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自上而下可分为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淋溶质、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壤。1.土壤概念及分类
三、土壤2.土壤组成组成特征作用关系矿物质①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②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K、P、Ca、Mg等),供植物吸收主要成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①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性;②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有机质(腐殖质)①多集中在表层;②释放氮,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育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空气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使土壤能通气透水,蓄水保温不可缺少的成分,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水分
三、土壤3.土壤剖面的构造类型剖面层特点森林土壤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坚硬的岩石耕作土壤耕作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犁底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三、土壤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可以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地貌海拔:山区的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而发生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坡度和坡向: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气候影响岩石风化的强度、速度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多少。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人类活动自然土壤经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形成耕作土壤3.土壤的影响因素
三、土壤
三、土壤典型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性高寒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广布湿热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干旱环境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肥沃中纬度中纬度森林面积密集地区,生物对土壤的改造作用明显;枯枝落叶掉到土壤中,分解后使有机质丰富;高温季节短,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慢,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4.土壤与自然环境
【对点演练】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此回答1~4题。1.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C
【对点演练】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此回答1~4题。2.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C
【对点演练】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此回答1~4题。3.下列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A.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B.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C.从干燥的荒漠带到热带雨林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与发育C
【对点演练】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此回答1~4题。4.下列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D.地形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C
【建立知识联系网】
【练习检测】(2016·新课标Ⅲ·T7~9)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对接高考B
【练习检测】(2016·新课标Ⅲ·T7~9)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小尺度(小范围)的植被覆盖率提高,蒸腾作用增强,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大;水汽增多只是降水的必要条件之一,不能确定降水量的增加。做题时易将水汽增加和降水增多等同。易错警示:对接高考C
【练习检测】对接高考(2016·新课标Ⅲ·T7~9)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落脚点(核心价值):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径流量=降水量-蒸腾(发)量D
【练习检测】对接高考森林巨大的水文生态作用,早已为国外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所证实。森林郁闭度是指林地内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主要受郁闭度和林分因子(树高、胸径、林龄、密度等)的影响。积雪融化速度主要与气温、降水和风速有关,不同林型内有较大差异。图1示意小兴安岭林区条件相近的某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积雪-融雪过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4.与林外空地相比较,3月15日前林内积雪薄的原因最可能是A.林外风速较小B.林外降雪较多C.林内气温较高D.林内郁闭度大5.与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相比,落叶松人工林内的融雪速度及原因A.慢,风速较小B.先快后慢,气温先高后低C.快,太阳辐射较强D.先慢后快,降水量增多6.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的水文生态效益更高,主要是由于A.春季融雪量增加B.融雪速度降低C.融雪时长缩短D.河流汛期提前DCB
【练习检测】7.当地的优势植被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B.热带季雨林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针叶林8.野外实地调查丹霞梧桐植株数量的最佳月份是()A.1月B.4月C.7月D.10月9.根据图文信息推断丹霞梧桐特征最有可能是()A.生长迅速B.适应能力强C.喜光耐旱D.枝少根浅丹霞山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南麓,丹霞梧桐是多年生小乔木,属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每年夏初开紫花,秋季叶子变黄。某科考小组调查发现,丹霞梧桐在该地主要分布崖壁上。下图为该小组调查区域内丹霞梧桐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列各小题。CDC
【对点演练】频繁的旱涝变化,强烈地影响着土壤中盐分的水迁移,称为水盐运动。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和土壤表层相对含盐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该区域最有可能位于()A.河北B.新疆C.青海D.广东10.该地土壤表层含盐量变化()A.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B.与蒸发量呈正相关C.与气温呈负相关D.与降水量呈正相关AA
课程结束课程结束THANKYOU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