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小学语文 / 教学同步 / 部编版 / 五年级下册 / 第一单元 / 2 祖父的园子 / 李培莲祖父的园子

李培莲祖父的园子

  • 2022-03-16
  • 11页
  • 39.5 KB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读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感悟作者寄情于物的写作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于物的写作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   1、齐读课题读题   2、作者萧红,选自《呼兰河传》   3、示原著中一句话“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园子,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二、预学题出示: 1、这是个怎样的园子?2、除了动、植物还有谁也是快乐、自由的?为什么?找出有关段落读一读3、感受祖父的慈祥:这位祖父好在哪儿?三:展示交流:1、指名回答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出示有关段落。   这园子里的花、草、蝴蝶都是自由快乐的,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2、结合文本,解决题二 ( 课件出示“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 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3、感受祖父的慈祥:这位祖父好在哪儿?   我种白菜,把飞浇到天上去,他管不管?   我一会儿挖黄瓜,一会儿捉蜻蜓,他管不管?   我铲地把狗尾巴草当谷穗留着,他管不管?   怎么管?(三个笑)   这笑包含的是什么?只有怎样的祖父才会发出这样的笑?慈祥   看板书,连起来说:   慈祥的祖父,给了我自由……的园子。五、深入文本,提炼写法   1>这个小姑娘写自己的快乐和自由,为什么还要写小动物,植物的快乐与自由呢?   2>文章重点想表现谁的快乐与自由?(小姑娘)   它用园子里的动植物的快乐与自由来突出小姑娘的快乐与自由,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寄情于物   3>在我们理解了这种写作方法后,再读课文会有更深的理解?   4、第18小节: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这句话仅仅是在写天空吗?蓝悠悠、又高又远吗?五:扩展    《呼兰河传》这本书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   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   也许还是年年仍旧,   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   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他们充满我儿时的记忆   忘却不了   难以忘却……   曾经的一切,作者没有忘却,她把这段记忆记在哪里了?记在了心里,记在了《呼兰河传》里。《呼兰河传》寄托着作者的心血,我们一定要好好读读这本书!     板书:       祖父的园子       慈爱的  (给了我) 自由、快乐、无忧无虑……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城关二小李培莲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童年是幸福的、甜蜜的、装载着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希望。而作者童年的乐园则是祖父园子里那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课文时,我从萧红写的的《呼兰河传》最后一句话入手,激情导入,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在导入文本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的阅读提示,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我” 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思考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在交流反馈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这部分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可选择自己最觉得有趣的说。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不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另外,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也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满心的快乐。遗憾的是由于文章太长,课堂上花了很多时间去读,后面没有时间去积累词语,训练学生说类似的词并用词说话,只能匆匆收场。我想,如果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堂将使学生受益非浅!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刀客这个环节做的还是有点欠妥。应从萧红的人生经历入手,让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的经历,带着对萧红的不了解去学习这篇课文,体会文中的萧红为什么写下了这篇课文。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城关二小李培莲 《祖父的园子》评课稿   为了提高我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研室组织了校级联盟研修活动。在这次的活动中,两位执教老师的教学风格如同萧红的笔风一样,简洁而凝练,朴实而风趣,智慧碰撞智慧,激情擦出火花。一、教者求同——享受自由虽然,本次教研的形式讲究“异构”,但是两位教者却抓住了文章的灵魂“自由”一词构筑执教理念。高静老师紧紧围绕“寻找想揍揍顽皮的萧红的原由”这个话题,让学生读中体会园子中的趣闻趣事,让学生感受祖父的包容与疼爱,从而找到令萧红自由的真正的原因;李云老师破题的着眼点放在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先从园子中的动植物说起,通过朗读了解到园子带给诸如“黄瓜”“蜂子”“蝴蝶”“倭瓜”“玉米”等生物的自由,转折到,人在这个自由的环境中也同样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景与情交叉在一起,物与人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这个专属于祖父和我的世界中,神马都是开心的、美丽的、充满童话情节的。两位老师努力给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环境,不拘泥于按部就班地逐层推进,而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你们将体现“自由玩闹”的段落读到哪,我们的课堂就推进到哪,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而是学生驾御着老师的课堂在行进。可以先读最后一段,也可以先读中间一段,还可以前后轮流转换着读,一切的一切,看似混乱,却乱中有序,章法遒劲。这就是民主里集中,集中里民主。二、教者存异——读悟品文 最大的区别在于,侯建芳老师拎住“最感兴趣的事是什么”这根主线,顺藤摸瓜,将自由与爱联结在一起,让学生在快乐的语言文字中品味萧红对住在呼兰河城中的祖父的怀念,而李云老师紧抓园子不放,通过反复朗读有关园子的语句,品味园子的生机勃勃。二着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个园子,一个叙事,一个写景,参照物迥然不同,而效果却惊人的一致,这就是殊途同归。在品读“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那一段,刘丹老师下足了工夫,充分地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篇课文的主题是“自由”“快乐”,如何让学生体会呢?刘丹老师把她的整节课堂设计成了一个“自由快乐”的课堂,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这一点。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呢?刘丹老师引入了“景物”,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中,在一次次的个性化朗读体验中,学生逐步体会到了“所有的东西都是自由的。”同样是品读“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那一段,侯建芳老师并没有像刘丹那样,分析得那么透彻,那么有深度,但是来回的朗读,却无形得达到了同等水平的自悟的效果。求同、存异、这就是今天的课堂教学给予我的启示,虽然,课还没到精致的程度,但是已足够我学习消化的了,在今后的家常课中,我们不妨尝试她们俩的教法,不求能达到他们的教学水平,哪怕是提高那么一点课堂教学效率也就心满意足了。谢谢大家。  《祖父的园子》评课稿城关二小李培莲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