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燕歌行》高适黄安娜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
代表作家: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内容: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高适,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盛唐边塞诗代表作家。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
“行”,乐府旧题,多与边地征戍有关,写思妇怀念征人之情。由注释得知,此诗为和人之作,但绝非无聊应酬,而是“感征戍之事”而作,饱和着血泪的感慨;“事”,亦非道听途说之辞,而是作者身临其境,亲眼所睹。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hú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qiè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燕歌行曹丕
“感征戍之事”的三方面:1、所“感”唐家声威。2、所“感”思乡盼归之情。3、所“感”军中苦乐不均。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这首诗主要写了——人:将帅士卒士卒思妇事:战争景:塞外秋景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1)对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2)对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主要是赞颂。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缓和渐入紧张。摐chuāng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透过这金鼓震天、旌旗遮天蔽日、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仗势侵犯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写出了边地自然环境的恶劣,而敌人的进攻却如暴风骤雨般猛烈,可看出官兵处境的险恶。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战士在前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营帐,流连声色——苦乐不均,死生迥异。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愤慨)
大漠穷秋塞草腓féi,孤城落日斗兵稀。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衰草连天,孤城落日,力竭兵稀,重围难解,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边塞秋末景色(衰败、萧瑟、凄凉)——唐军兵力(枯竭),衬托出战事的惨烈,唐军伤亡惨重。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对比,将领身受皇恩常轻敌冒进以求赏;士卒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愤慨)这是全诗的中心,也是前后转折的关键。上一层写将领,下一层转入写士卒。
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自然环境恶劣,敌人凶悍。主要原因还在于将领过于轻敌,只想邀功求赏却不爱惜士兵的生命。
揭示失利原因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将帅帐下犹歌舞恩遇轻敌战士军前半死生力尽关山烘托: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相去万里,永无见期;蓟北征人,回首亦是枉然。
陇西行陈 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边城遥远,难以度越;苍茫广漠,一无所有。征战生活艰苦——空间上写出飘零孤独之苦。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战争气氛紧张——时间上写出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
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此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
把士卒与将领对照,以见志向、品格之尊卑;把李广与当今诸将相比,以见才能、功德之高下。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表达士卒怎样的心愿?沙场征战艰苦难熬,盼望李广一样体恤士兵、有勇有谋的好将领带领大家取得胜利。
本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描写了唐军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高度赞扬了他们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也表现了他们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并给以深切同情;同时还揭露了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了将帅的腐败无能。
品读与探讨: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时说:“沉痛语不堪多读。”诗中哪些是“沉痛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入帐下犹歌舞。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些诗句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表现了边塞兵士的凄情惨状。
为什么这首诗歌能成为众多边塞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以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赢得大家的喜爱。诗中充分展示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既表达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提出见解,因此,一方面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一方面又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对边将用非其人的讥讽嘲弄。
塞外的羌笛悠悠、楼兰的胡茄漫漫,大漠的孤烟缕缕、蓟门的风沙茫茫……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