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巴黎圣母院》鉴赏 背景介绍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在维克多?雨果卷帙浩繁的著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831年前后,整个欧洲处于政治大动荡中,封建势力同资产阶级正在进行复辟与反复辟的复杂斗争。在法国,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建立了金融家王朝的政权“七月王朝”。但波旁王朝在国外封建势力的支持下,于1815年复辟。1830年7月,法国爆发了革命,结束了波旁复辟王朝的封建统治。 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雨果的思想发生了重要的转变。1816年,他曾以歌颂波旁王朝的诗篇得到路易十八的赏识,而15年后,社会的现实打破了雨果头脑中君王思想的束缚。残暴的封建统治、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深刻地教育了他,于是他转变了:对波旁王朝从拥护到痛恨,对劳动人民从漠视到同情。这种思想的转变,很自然地反映到他的作品上。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借用中世纪题材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罪行的总清算,也是对1815~1830年的波旁王朝反动暴政的深刻批判。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了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鲜明地体现了雨果反封建、反教会的意识。 作品浏览 在愚人节那一天。巴黎民众抬着残废畸形的“愚人之王”
、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在圣母院前面的格莱夫广场上欢呼游行。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带着一只小羊跳舞卖艺,穷诗人甘果瓦被她的美貌和舞姿迷住了。他在夜里听到她动人的歌声,情不自禁地跟随着她。这时忽然跳出两个男人把她劫走了,他认出其中一个就是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惊慌之中他被吓昏了过去。 甘果瓦醒来后跌跌撞撞,在黑暗中误入了“奇迹宫”的大厅,那是乞丐和流浪汉聚集的地方,外人闯进去就要处死,除非有个流浪女愿意嫁给他。在千钧一发的危机关头,爱斯梅拉达忽然出现了,原来是巡逻的弓箭队队长弗比斯把她救了出来。她心地善良,不忍看着这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死于非命,表示愿意嫁给他,和他结成了名义上的夫妻。第二天,卡西莫多被绑在广场上示众,在烈日下口渴难忍,遭受围观者的嘲笑和辱骂,只有爱斯梅拉达不计前嫌,把水送到他的嘴里,使这个看起来愚钝无比的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爱斯梅拉达爱上了外貌英俊的弗比斯,他们在夜里幽会,不料弗比斯被人刺伤,她也因此被当作女巫抓了起来。就在她要被处死的时刻,卡西莫多冲进刑场,把她救到圣母院的钟楼上,因为那里是世俗法律无权管辖的地方。为了她的幸福,卡西莫多去寻找弗比斯,然而弗比斯这个逢场作戏的花花公子,已经丢下她另寻新欢去了。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弗罗洛企图纠缠她,原来他看起来道貌岸然,其实心地邪恶,早就觊觎爱斯梅拉达的美色。正是他指使卡西莫多劫持了她,又躲在窗外用匕首刺伤了弗比斯。卡西莫多是弗罗洛收养的弃儿,一向对他唯命是从,现在却极力保护爱斯梅拉达不受他的凌辱。
法院决定逮捕爱斯梅拉达,流浪汉们赶来营救,遭到国王军队的镇压,死伤惨重。弗罗洛乘混乱之际,用谎言欺骗甘果瓦把她带出圣母院的后门,逼迫她顺从自己,在遭到坚定地拒绝之后,弗罗洛恼羞成怒,把她交给隐修女看管,自己去叫官兵。隐修女认出爱斯梅拉达是自己16年前丢失的女儿,但是眼看着她被官兵抓去而无能为力,悲愤之下以头撞石而死。 弗罗洛站在圣母院的顶楼上,看到爱斯梅拉达被吊上绞架,发出了得意的狂笑。卡西莫多终于认清了弗罗洛的狰狞面目,猛扑过去,把他从钟楼顶上推下来摔死,自己则来到刑场上,抱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遁入了墓地。几年后,人们发现了他们拥抱在一起的遗骸。 作品评价 在19世纪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他是伟大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这部伟大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主义小说,它的文学价值和对社会深刻的意义,使它在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之后,还是在今天被一遍遍地翻印、重版,从而来到我们的手中。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美丑对比”。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地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巴黎圣母院》意在描绘15世纪巴黎的生活和习俗,它是一部富于宏伟而有益的想象的创作。……
雨果的头脑以大教堂为起点,构想出年代久远已消逝的古巴黎的全貌。那些远古年代的信仰和迷信、习俗和艺术、法律和人类的情绪及热情,以一种壮阔而遒劲的笔触给我们描绘得栩栩如生――虽然并不十分精密,却具有一种令人信服的魔力。 ――[丹麦]勃兰克斯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能够为巴黎圣母院构筑筋骨、铸造灵魂,使其成为道义与良知的象征,成为纯洁与善良的所在,成为信仰与追求的寄托,成为对“恶”的鞭挞和对“美”的讴歌的形象化的见证,就因为雨果是一个非凡的作家。 ――艾斐 相关阅读 雨果的中国情思 仗义执言英法“两个强盗” □陈特安 我多次造访过巴黎,总渴望有一天能前往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的故居,但一直未能如愿。年前重访巴黎,夙愿终圆。 从巴士底广场地铁站出来,沿圣安托万路前行,经过博马舍雕像,继续往前至第二个路口右拐,行至孚日广场,再右拐沿走廊走到尽头,就是孚日广场6号雨果故居。雨果一家1832年住进这座280平方米的公寓,当年仅30岁的他就已经驰名法国文坛。雨果在此居住长达16年之久,正是在此处,他完成了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写就了名著《悲惨世界》的绝大部分。在眺临风景秀丽的孚日广场的厅堂中,他常常会见同时代的文豪们。1902年,在雨果百年诞辰之际,巴黎市政府将此公寓辟为雨果故居纪念馆。
雨果故居纪念馆共有三层,一楼摆满了图片和文字介绍,二楼为工作室、客厅和生活起居物品陈列室,三楼陈列书籍等出版物和影像资料。进门免费领取参观票后,我们沿楼梯拾级而上,看到楼梯墙壁上有多幅《悲惨世界》电影海报图片。来到二楼,我更是大饱眼福。从前厅到最后的卧室,在连绵不断的玻璃橱窗里,陈列着历经岁月沧桑而泛黄的《悲惨世界》等著作的珍贵手稿,以及见证其创作与出版的诸多往来手书邮件等等。有限的空间里浓缩了一代文豪极其丰富而不平凡的一生。 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生于法国贝桑松。他既是诗人,又是小说家、剧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画家。在长达60多年的文艺生涯中,他为后人留下了79卷文学作品和4000多幅绘画作品。他以其如椽巨笔,史诗般地记述了法国历史的凝重,在抨击社会黑暗的同时,表达了对穷苦大众的同情,成为人民喜爱的伟大作家。 步入第三展厅,我不由得愣住了。映入眼帘的尽是中国的各式挂幅:陶瓷、漆画、木雕、佛像……在两幅彩绘的国画中,一幅描绘的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中的场景。这可是一间味道十足的中式客厅!厅中央挂了一个红灯笼,客厅里挂着雨果的画《热情洋溢的中国人》,画中那条甩得高高的辫子,活灵活现,神采奕奕。更令人惊叹的是,雨果还创作了整整一组的“中国题材画”,包括19幅铅笔画、钢笔画和38幅“烙画”,共57幅。雨果酷爱中国艺术,这间客厅里洋溢着中国情调的全部木雕作品,如花草、肖像和生活场景等,都是他亲手创作并彩绘完成的。在很多作品上,雨果都巧妙地镶嵌着他名字的首字母“V?H”。 在远隔千山万水的巴黎雨果故居里,竟能见到一间地地道道的“
中国客厅”,不禁令我感动和骄傲。雨果需要耗费多少时间、精力和金钱,才能设计、制作和搜集这满满一厅的中国艺术品!雨果对中国艺术是何等地景仰和迷恋,才会有如此的创作热情,画出整整一厅的“中国题材画”。这是多么真诚而珍贵的中国情思啊! 我在“中国客厅”流连忘返,任思绪似江河奔腾。雨果在游记《莱茵河》和《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里为中国的仗义执言不禁在我耳边响起:“英国在企图毒害、至少是企图催眠中国之后,此时此刻,正在猛力攻打中国。”这是雨果在1841年呐喊着揭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险恶用心。在英、法联军抢掠圆明园珍贵文物并放火焚毁圆明园后,雨果又第一个站出来义正辞严地讨伐“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一个掠夺,一个纵火”,强烈谴责焚毁洗劫东方文明的野蛮罪行,并对遭受列强蹂躏的中国寄予了深切同情,赞颂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东方艺术的最高典范,把圆明园和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并列为艺术的“两种起源”,希望“铲污垢后解放了的法兰西,把这些赃物归还给被掠夺过的中国的那一天将会到来。”这是雨果中国情结的一次深层次的喷发。 在那阴雨如磐、暗无天日的殖民掠夺年代,雨果第一个在殖民帝国内部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正义呼声,该是何等得正气凛然!在中华民族遭受奇耻大辱的危难关头,能够得到如此真挚的友情,又是何等得珍贵!在一个伟大作家心中,公道永驻,爱憎是何等分明啊!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7月9日,有删改) 美文点读:
雨果以其如椽巨笔记述了法国历史的凝重,表达了对穷苦大众的同情,是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纵观历史,鲜有作家能如此喜爱他国文化和艺术,也很少有作家会为他国的利益而仗义执言。雨果那真诚而厚重的中国情思,感动了作者也震撼着世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