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我在教学第一课时时就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课文主要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周恩来初到东北从伯父口中得知中华不振,第二件事是周恩来闯进了租界,从租界地发生的事中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三件事就是修身课立志。三件事之间又互有联系,正是因为不明白中华为何不振才会驱使周恩来闯进租界,又是因为真正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才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于是,我决定抓住中华不振这条主线进行教学,七、八两个自然段是我这节课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从这两个自然段中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且激起他们的愤怒,使得他们心中能树立起为强大祖国而读书的愿望。首先我引导学生找出租界景象的句子,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租界内洋人的生活,和租界外中国百姓的困苦生活,形成对比从中体会中华不振,并以一个问题: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中华不振引入下一个重点段落,这个段落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不同人的不同反应,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比如妇女的哭诉,洋人的得意扬扬同样也是通过对比描写,并让学生站在妇女的角度通过演一演体会她的伤心、悲痛,还有帮着外国人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以及围观者的紧握着拳头只能体会出他们虽然很愤怒,但仍敢怒不敢言,通过一个反问句谁又能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的形式,体会这个句式更能强烈地表达出国人的情感。从这一系列人的反应中,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第8页
周恩来立志的段落,我先让学生通过想象思考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在沉思什么,很明显他是在想为什么中华会不振,怎样才能振兴中华等问题,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校长的周恩来的对话,让他们在读中仔细体会周恩来立志的过程,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之后立下的,并且从清晰而坚定铿锵有力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他立志的决心很坚定,不会有丝毫动摇。周恩来立下的志向和其他同学的志向不同,通过这种对比,学生就能明白正是因为周恩来少年时期立下为祖国强大而读书的志向,将来才能有所作为,激发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为自己定下一个学习目标。一堂课之后,我觉得对课文内容的教学,还有重难点的把握还是都比较到位的,特别是重点七、八段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激起了他们的愤怒之情,让他们想为中国强大而读书。只是中年级的训练点我并没有抓住,这个单元的一个训练点就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我反复思考应在开课前让学生就课题提出质疑,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远大志向?中华不振,是什么事情让他真正明白中华不振,直接引入重点段,始终紧扣中华不振教学,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处理也稍欠妥当,应以周恩来立下了怎样的志向,他是用怎样的语气说的?校长是怎样的反应?等一系列问题贯穿,总之这堂课使我受益匪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展开故事,作者以陈述事实的语气,满怀对周恩来的敬爱之情,通过人物的对话,带领我们真第8页
实而具体地走进了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中国少年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一个伟大人物从小就有不同凡响的心声。整篇课文教学,我主要是按这样的思路进行:中华不振中华要振中华必振。在本课时我主要是围绕中华不振这部分组织学习。具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遵循阅读规律,整体解读文本。本篇课文从内容上看,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之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研透中华不振又是学习中华要振的基础,研透了中华不振,学习中华要振就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阅读的规律,以读为本,从整体感知入手。解题后,初读课文时,在学生自学生字词的同时让学生思考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在学生较充分的感知后,通过课文中有一个词能说明,能找出来吗?引导学生抓住了中华不振这个词,最后又让学生再读课文,自读自悟,划出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并说说从这些词句哪些方面看出中华不振。学生们的回答是精彩纷呈的,他们把课文中每一个能看出中华不振的句子都找出来了。特别是有一个学生说:有的是为吃饭读书,有的是为做官而读书看出不仅是巡警懦弱,连书生也没志气,难怪中华会不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走进文本,对中华不振有了较深刻的思考。这样的教学,从整体感知的初读到自读自悟的再读;根据不同要求采用了不同读的方式第8页
,既关注了读的层次,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感知文本的读的时间,给深入悟读教学做了充分的铺垫和情感准备,又便于教师以学导教,顺学而导。2、深入重点研读,进行语文实践。对这么多的内容,我不面面俱到,四面出击,而是引领学生进行聚焦,重点引导学生研读了伯父的话和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两部分内容。特别是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是的重点,它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这样处理,点线面结合,既有线上的序,面上的广,也有点上的深。在这两个重点的研读处理上,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尊重文本,多元解读在导读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就糟了,没处说理去!这一句时,让学生通过读悟,体会伯父的复杂心情,引导学生读出了无奈,读出了担心,读出了愤怒,读出了沉重这些感悟虽然不同,但都源于中华不振,这样的导读,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二)创设情境,深入悟读如上文研读伯父的话,通过导语创设情境引读,让学生读出无奈、担心、愤怒、沉重,另外在研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个重点时,更是运用导语创境的手段: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这位妇女的亲人如果第8页
也是你的亲人。其次,还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如在读悟时,把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这几个字加粗后,让学生再去读读,有什么不同。把读与语言形式、内容、情感的感悟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贴近文本、走进文本,达到情感共鸣。三)读写结合,内化感悟体会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首先,我通过多种方法反复朗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帝国主义和中国巡警的愤怒,再以同学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并及时补充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典型历史资料,让学生进行写话训练,进一步让学生加深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对中华不振的含义的理解。让学生从读到悟,由悟到说,由说到写,进行语言实践,内化语言,深化情感。3、采用多种形式,关注落后学生。本次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是学困生学习的有效指导(注重朗读指导和课堂练习的反馈矫正)。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一是特别注重学生的个别指导,尤其是在学生自读自己悟时,深入学生,及时帮助。二是尽可能多的为学困生提供锻炼、展示的机会,如在生字检查时,特意让学困生来读,读对了就让他当小老师,给予及时的鼓励。三是提供学困生进步的空间,如在朗读指导中,让学困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帮助下,逐渐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会读到有感情地读,不断进步,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第8页
一节课下来,我满怀激情,学生情绪高涨,故而在课堂节奏的把握还不够,另外,感觉在朗读的指导上还不够到位,怎样才能读得入情入理还待研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借着课前几分钟,我匆匆浏览了一下课文,感觉有很重的思想教育的意味,加之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陌生,文章篇幅又长,这样的文章该怎么教呢?我在心里犯难:如果让我上,我会怎么上?正在我理不出头绪时,洪老师自信登台了。如痴如醉地听着洪老师演绎的精彩课堂,不得不叹服:不愧是名师,果然技高一筹!点抓得准,课堂语文味浓。尤其让人称道的是老师的点拨、渲染,如行云流水,巧夺天工,将学生的情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情景,那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精彩景象,那琅琅的读书声,静默时的深深思考,抒发感想时的文字激扬,无不叫人赏心悦目。这才叫语文课堂!细细品味,洪老师有几个环节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值得玩味。一、导入,聚焦中华不振课一开始,洪老师让学生两次读课题:第一次,清晰而坚定地读;第二次,铿锵有力地读。在学生两次高质量的读后,洪老师很自然地抓住中华不振这个词,说: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把中华不振第8页
这四个字读得特别有力。课文中有个词语跟中华不振意思相反,你能找到吗?听过很多课,第二课时导入时,大多是将课题齐读一次,意思一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很少见洪老师这样在课题上如此下功夫的,提纲挈领地一下子抓住了教学的切入点,准确,干脆,高效。)二、品文,感受中华不振如果说,一开始抓住中华不振,叫人叹洪老师敏锐的课文把握能力,那么,下文洪老师让学生感受中华不振的现实,就更见她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了。洪老师让学生先自读自悟,划出写中华不振的语句,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再让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哪些人的行为让你特别想说的?(抓事实,悟情感。)学生分别从洋人、那位妇女、旁观者以及伯父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则不断地在其间穿针引线,将中华不振的现实剥得淋漓尽致。每一次学生感受到中华不振时,教师就在中华不振四字后面加上一个沉沉的感叹号。随着学生认识的不断深入,黑板上的感叹号不断地增加。这沉重的感叹号不断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中华不振的现实也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里。在这一过程中,洪老师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谈感受,而是相机引导学生品读句子,展开想象,将那些个令人辛酸的中华不振的画面浓抹重彩地一笔又一笔涂抹,直涂进学生幼小的心灵。如洪老师在教那位妇女哭诉的片断时,她问: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她会哭诉些什么?这位亲人可能会是她的什么人?你们的心情怎样?在学生的情感被唤醒之后,洪老师又进一步渲染,带着第8页
学生引读──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师:这位亲人也许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生读──师:这位亲人也许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生读──师:也许这位亲人是她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她的心都碎了,生读──在学生的情感被彻底激活,义愤填膺时,洪老师语重心长地小结:在中国的国土上,洋人无法无天,而中国巡警非但不主持公道,还为虎作伥,这真叫中华不振啊!三、补充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洪老师在这堂课上补充了两个材料:一是当年租界外中国人贫穷流浪、民不聊生的画面。直观的画面刺激着学生的眼球──这就叫中华不振啊!二是周恩来生平事迹的介绍。在感人的事迹面前,学生深切体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一生的诺言,一生奋斗的目标。他说到了做到了!没有半句说教,但学生对周恩来的敬仰之情已油然而生。思想教育水到渠成,浑然天成,完美结课。第8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