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简易流程:1.简述昭君出塞背景 王昭君,即王嫱(qiáng),从西汉和亲到匈奴,逐渐控制匈奴,使得匈奴和西汉和好长达半个世纪。匈奴为纪念他的突出贡献,给他修建坟墓,叫做青冢。2.诗人写诗的意图 通过对王昭君“去国之愿”的描写,引出诗的主题“怨恨”,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3.字词释义,分句解释。4.《咏怀古迹》写作目的。见内容提纲(演讲稿)昭君出塞,一直是历代以来诗人所青睐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咏王昭君时,把她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不是像其他作品一样分开来写。诗叫做《咏怀古迹》,叫做“咏怀”就说明一定是一个咏史诗。既然是咏史,就肯定是借历史事件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杜甫借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一个什么样的感情呢?这个问题,我们会在接下来的过程中让大家逐渐明白答案。这个历史故事的主人公,叫做王昭君。大家知道中国古代四大美女都有谁吗?没错,王昭君其中的一位。为了国家长久的和平事业,她主动提出要求向匈奴和亲,而且走得毅然决然,她不但相貌美丽,而且品性也是积极的。在这里,杜甫引用了她和亲后,对离开故土的怨恨之情,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怨恨,所以说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咏史诗。那么杜甫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一首诗呢?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好经过昭君村,也就是王昭君出生的地方。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又因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他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因此写下了这篇著名的诗歌。“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所以说这是虚写。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但是接下来他却由壮丽的群山万壑,忽然跑到昭君村去了。有人说他这么写,是一种失误,是把用来写大人物的景物转而描绘小人物上去了;也有人认为这样写很对,是突出了王昭君在历史上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英雄。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上半联如高鸟俯瞰,境界宏远;下半联则似电影中的“定格”,具体点明古迹所在,很自然地将昭君的故事安置在“高江急峡”的阔大背景中。一个“赴”字,画龙点睛,使山水充满了生机;一个“尚”字,写出江村古落依然如故的状态。大小映衬,动静相间,不仅使画面显得生动,同时使诗的意境更深一层。因为“尚有村”传达了一种“斯人已去”的寂寞感;自然界无穷的生命力,更加重了“物在人亡”的惆怅情绪,巧妙地为全诗确定了悲壮的基调。陡起直转,必然过渡到下面对昭君命运的咏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这里,诗人使用了四个词语——“紫台”、“朔漠”、“青冢”和“黄昏”,前两个让人看了,便在头脑中生出了一幅大漠无边,萧瑟荒凉的画面,作者这么写,意在凸显王昭君在异国他乡生活所遇到的艰辛。后两个词“青冢”和“黄昏”放在一起,立刻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这也是在显示“恨”。但至于这种哀怨从何而来,就有据《归州图经》记载:“边地多白草,昭君冢独青。”这两句。以无穷的感慨,写出了昭君的生前死后,如何不哀?“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全诗也从这句开始由咏古迹转向了咏怀与议论,揭示了造成昭君悲剧的原因。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在这里,杜甫的意思表达的不太明晰,后人考察推算后,明白了杜甫是想借昭君由于昏君佞臣而被铸成悲剧来表现自身。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实际上,他也是在有意影射自己对当权者能重用自己一事的殷切期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相传“昭君在匈奴,恨帝始不见遇,乃做怨思之歌”。(《琴操》)此联写得真切率直,说的是千载之下,人们分明能从昭君演奏的琵琶曲中,听到她那无穷的怨恨。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昭君的“怨恨”包含着两层意思:“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和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杜甫写“群山万壑”,并不是为了写一个“英雄”,而是显示出自己“郑重”的态度。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是值得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的。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说明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他当时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距故乡并不是远隔万里,但是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的形象特别明确,没有任何议论。它借助形象描写在读者心中留下了一个悲剧的王昭君形象,这在我看来,已经胜过了任何形式的议论。杜甫在写了昭君的悲剧以及悲剧的根源之后,毫不隐讳地以怨恨作为一诗归宿,正是“卒章显其志”。仅就昭君命运来看,她要怨生前不见遇,怨死后的无依,怨君王昏庸,怨小人险诈,杜甫何尝不是如此?他在政治上的挫折,使他深感君臣际会之难;漂泊西南、依人为生的岁月使他痛苦不堪。而中原扰乱他又欲归不得。杜甫的咏怀古迹,主要是写出理想中的政治社会只能在古代找到,借古讽今,抒发了自己无尽的怨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