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杜甫诗三首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诗风沉郁顿挫,有《杜工部集》。
19岁----33岁,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34岁始困守长安求仕。44岁才获得参军的官职。一个月后,安史乱起,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冒险逃出,恢复官职,又因直谏被贬。47岁弃官漂泊到四川,定居成都。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53岁,严武死去,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56岁,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58岁,因长沙兵乱,举家南往投靠郴州的舅舅,行至耒阳时病死。
少陵草堂杜甫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已见两度菊开,都流了思乡之泪。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译文: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
任选一联分析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惊涛骇浪,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样的景物又形象地暗示了国家局势的危急,并从中流露出了一股忧国忧民的愁绪。这句诗既是悲自然萧瑟之秋,更是悲人生老大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诗人把自己深刻的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中,情景和谐统一。
颈联: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以两幅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