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人教版 / 必修3 / 第三单元 / 11 *师说 韩愈 / 高中语文师说课件人教版必修3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师说(唐代)韩愈 导学目标:一、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人文性)二、背诵全文。(知识)三、文言文阅读一般能力。(能力) 文学常识《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柳宗元 字词注音句读(dòu)或不焉(fǒu)经传(zhuàn)读书(dú)不能(bù)传道(chuán)聃(dān)蟠(pán)苌弘(cháng)近谀(yú)贻(yí)冉(rǎn)潘(pān)长幼(zhǎng)须臾(yú)怡(yí)通假字传道受业解惑或不焉,或师焉“受”通“授”,传授。“不”通“否”。通假异读 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找出文中一词多义的词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阅读思考题读懂全文,简析文章内容 二、研讨:(一)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意。全文分四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加以论证。2、(反面论证)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3、(进一步论证)援引圣人从师的正确态度。4、说明写作缘由。 (二)问题讨论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者必有师。因为全文主要是论述从师的重要性,即学习必须有教师。其它的则是其中的某一方面。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是讲教师的职能。又如“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讲从师不必讲究教师的身份和年龄。 2、作者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有没有局限性?──传道,授业,解惑。局限性:①传的“道”是孔孟之道②没有强调对学生主体的引导作用。 3、人为什么要“从师”?a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人非生而知之者。4、是否要计较老师的年龄?作者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原因是什么?——不要。“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原因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作者是针对当时怎样的现实状况而提倡“从师”的?他对当时的学习现状发出什么感慨?——我国古代虽有尊师重道的传统,但在“官本位”的封建社会,是看不起教师的。到了唐代,士族子弟更把向老师学习当作羞耻之事,并形成了恶劣的风气。韩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表现了很大的革新勇气。“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皆出于此乎?” 6、为抨击“耻学于师”,作者以哪三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①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结论:圣益圣,愚益愚②择身教子-自身耻学。结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③巫医乐师百工-士大夫之族。结论: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作者用何例论证“圣人无常师”?——孔子从师的言行。8、作者引述了孔子的什么话?证明了什么观点?作出了怎样的论断?——“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圣人无常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文章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综观全文,观点很清楚了:“学者必有师”。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师说》怎样体现了“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唐“古文运动”倡导:①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师说》将“学者有师”、“尊师”、“重道”的思想通过第一段的正面阐述、第二段正反对比论证、第三段的例证得以系统而严密的阐发,是文(形式)道(内容)统一的典范。②作家人面对现实,表见解、抒真情。《师说》针对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恶习,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提出了进步的师道见解。因此,《师说》是唐“古文”的代表作。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1)下定义、作结论概念明晰、论证严密。如文章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2)对比论证第二段三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3)引用论证第三段引述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论证方法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语言特色 (五)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句意是: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句读,即断句。) 找出古今异义的词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2、一词多义道:传道受业解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相似也传:传道受业解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贤:其贤不及孔子师不必贤于弟子(道理)(有“风尚”的意思。)(有“风尚”的意思。)(道德学问)(传授)(流传)(才能)(高明) 2、一词多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或师焉,或不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孔子师郯子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之不解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老师,名词)(意动词,以为师)(学习,动词)(从师学习,动词)(从师,动词)(动词,跟从老师)(学习,动词)(意动词,以为师)(形容词,糊涂)(名词,疑难的问题)(动词,识别)(动词,知道)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吾其还也”“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3、词类活用▲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惑”,形容词用如动词,疑难问题。句意是:疑惑,如果不跟老师,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吾从而师之(“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句意是: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容词用如名词,圣人;“愚”,形容词用作名词,愚人。句意是: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3、词类活用▲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动词,“使……学习”。句意是: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问题;大的问题,句意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形容词用如名词,卑贱的人。句意是〈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4.古汉语句式(1)判断句式▲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判断句式标志)▲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者也”往往是判断句式的结构标志)句意是: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老师〉)。 (2)被动句式▲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介词,表示被动,被。句意是:〈他〉不被〈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3)倒装句式▲其闻道也因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表比较关系,介词,比。“先乎吾”,介宾词组作状语后置。)▲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于”,介词,比。“于吾”介宾词组作状语后置。句意是: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结构助词,使宾语前置。句意是: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4)省略句式▲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动词,喜爱,“爱”前省略主语。)▲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则”连词,就。“则”前省略主语“其”〈耻笑人的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及”后省略宾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4)省略句式▲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前”“后”的后面分别省略主语“者”〈……的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下”后面省略介词“于”。句意是: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常用来表多数,“三”后省略量词“个”。句意是: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1、背诵全文。2、课后练习三。背诵线索提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作业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