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高中语文《师说》优质原创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师说说课稿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中选录的唐代韩愈《师说》一文,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师说》优质原创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一、教学目标本课为第2课时,之前学生已经进行了预习,并消除了字词对理解的障碍,且已进行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把握本文文体特点。2.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重点学习对比的论证方法。3.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现实思想意义。三、教学方法1.以读促感悟品评。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深刻品味作者感情的重要途径。2.采用问题教学法。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四、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课文,那么这些文章从文体的角度上讲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文章都是议论类文章,“说”是其文体的标志。那么“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文体呢?“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也。”“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可以理解为:“(作者)对××的见解”或“说说××的道理”。那么韩愈在《师说》中又要表达怎样的见解呢?【设计意图】可以让学生感知本文的文体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学习氛围。㈡研习文本⒈整体感知全文
学生散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方法提示:可以先找出带有作者的观点的句子,然后分析其关系。【设计意图】可以使学生有目的的读书,并积极思考,从而把握文章结构。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⒉细部内容研习⑴探究写作目的明确:从课文的最后一段中“(余)作《师说》以贻之”可以看出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17岁小伙子的。②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明确: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他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
③那么上述的几个原因哪个是最根本的原因?明确: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过渡到对“古道”的思考。⑵了解时代背景①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古道”指什么?明确:古人的从师之道。②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分析: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还可以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③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明确:当时存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分析: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刻理解韩愈写作本文的用意,并过渡到对当时的风气进行分析。⑶探究论证方法
①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对比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尝试着填写下面表格,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内容仅供参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