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过秦论》学案课文导学一、学习目标1.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作者借古喻今,借论秦之过以讽汉王朝施行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2.理清行文层次,品味语言特点及铺排蓄势、极化对比等写法对深化中心的作用。3.诵读全文,把握语气,正确传达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在诵读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最后三段。4.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二、学习重点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2.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三、学法指津(-)研读步骤读。本文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层次先后的,气势充沛,一气呵成。初读时不要中断,不要旁及其余,以形成整体感。理。在读的基础上划分结构,理出头绪。用列表形式表示出秦的兴亡过程。如:(1)孝公:崛起(2)“五王”:强大 兴——(攻)(3)始皇:统一 (4)二世:灭亡 亡——(守)(5)亡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析。即是对内部层次的理解。第一段,要抓住客观条件、主观因素、施政方针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段,要注意领会作者极写诸侯约从反秦的强大阵容和不可抗衡的声势的意图(用以反衬秦之强大,为下段写秦统一全国已成定局蓄势);第三段,分析秦创建大帝国之后怎样转入守势,从其愚民、弱民、防民等守策看其走向覆亡的必然性;第四段,要明确作者写陈涉亡秦而采用寓褒于贬的写法的用意(秦民心丧尽,自取其祸);第五段,分析内部层次以及与全篇的关系(①从不同的角度将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进行对比,提出问题。②归纳中心论点,解决问题。在第二层次中,均有与上文相照应的句子:前4句照应一、二段,中间5句照应三、四段,最后照应“成败异变”二句,顺势回答了第一层留待解决的问题)。诵。即是深入领悟全文要旨的重要步骤。诵读时一定要注意语气。文中的铺排,要读出气势,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对比,要读出情感,抑扬有别,褒贬分明;深责时,要义正词严;惋惜处,要让人警醒。本文虽为史论,但语言上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诵读时要细加品味。(二)问题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论述秦之“过”?第3页共3页
贾谊生活在西汉时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战争的破坏,土地荒芜,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作者叙述秦王朝兴亡史,论述秦之过错,在于规劝汉文帝吸取秦王朝不施仁政导致覆亡的教训,防止重蹈覆辙。“过秦”,实为“过汉。2.本文是一篇说理文,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叙事?探究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体现了贾谊辞赋家的政论的特色。辞赋惯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物,而极力捕叙,又能达到文势滔滔,波澜层迭的艺术效果;二是便于读者了解秦“百有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而从铺排渲染以及将攻和被攻的双方的极化对比中看到作者的倾向性。因事见意,理寓事中。能力训练1.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膏腴(yú) 逡(jùn)巡 藩(fān)篱B.迁徙(xǐ) 崤(yáo)函 鞭答(tāi)C.瓮牖(yǒu ) 黔(qián)首 氓(méng)隶D.万乘(shèng) 銛(guā)利 钩戟(jǐ)2.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B.一夫作难而七庙隳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D.系向牛头充炭直3.对下列加横线词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② 蒙故业,因遗策③ 乐毅之徒通其意④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4.对下列各句加横线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①天下云集响应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却匈奴七百余里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面朝同列⑦囊括四海⑧陈涉瓮牖绳枢之子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第3页共3页
C.敲朴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6.根据提示,默写下面横线上的句子:①课文中写秦始皇采取愚民政策的句子是:②②课文中写陈涉起义过程的句子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蒙恬之诛也,以筑万里长城,不能无绝地脉,引为己罪。太史公谓其轻百姓之力,遇诛固宜,不当罪地脉,其见深矣。殊不知世为三将,道家所忌。自觉骜为将,伐韩、赵、魏,取十余城。蒙武破楚,灭之,恬、毅兄弟又更将兵,孤人之子,寡人之妻,不知其几矣。岂俟修筑长城始结怨百姓哉!不知咎此,而曰:自吾先人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岂不知积功正所以积怨哉!至若陈丞相平之知其不世,则其识远矣。7.对下列加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知咎此(追究)B.恬、毅兄弟又更将兵(轮流)C.遇诛固宜(应该)D.孤人之子(使成为孤儿)8.“积功信于秦三世”的正确读法是:( )A.积/功信/于秦三世B.积功信/于秦三世C.积功/信于/秦三世D.积功/信于秦/三世 9.文中“蒙武”、“蒙骜”、“蒙恬”三人之间是什么关系?(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10.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第3页共3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