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人教版 / 必修3 / 第三单元 / 8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 2022-03-05
  • 4页
  • 52 KB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_________班姓名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水滴石穿·夯实基础】1、关于孟子,你知道多少?孟子,名轲,字子舆,_______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_________”。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__________”并称,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3、借助字典与注解,疏通文意,正确翻译课文。4、课前检测: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王好()战弃甲曳()兵而走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养生丧()死无憾鸡豚()狗彘()之畜()庠序()孝悌()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5、合作讨论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    (2)树之以桑   (   )(3)七十者衣帛食肉  () (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5)王无罪岁   ()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 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 特殊句式:  申之以孝悌之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树之以桑  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_ 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我也,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二、合作探究【审问·慎思】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2.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3孟子是怎样解达梁惠王的疑惑的?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4.孟子认为“民之加多”,就要施仁政,行王道。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5.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二、拓展提升:孟子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论辩效果?三、试讨论归纳本文的主题和说理特点。 《寡人之于国也》训练案: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5.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课外提升:阅读下文完成6—9题。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yòu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①方七十里,有②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③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④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圃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⑤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⑥宜乎?”6.解释文中加红色的词。①方②诸③犹④之⑤如⑥宜7.(1)这一则故事体现了孟子的什么观点?(2)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8.孟子为什么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说齐宣王是“为阱于国中”?9.翻译这篇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训练案答案:1.B2.DE3.AD4.B5.C6.(1)方,见方(2)诸,相当于“之乎”(3)犹,还(4)之,它,指文王之囿(5)如,如同(6)宜,合适、适宜7.(1)孟子主张推行王道仁政。(2)孟子是通过百姓对“文王之囿”和“寡人之囿”不同态度的对比来说明自己观点。“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以为小”;“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以为大”。问题是前者能“与民共之”,后者不能。8.“阱”是捕兽的陷坑。齐宣王的园囿就在首都的郊外,纵横有四十里,谁要杀害了里面的麋鹿,就等于犯了杀人罪,这样,园囿也就成了陷发于死地的陷阱。孟子对这种做法很不赞成,所以就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9.齐宣王问道:“(听说)周文王有一个七十里见方的捕猎场,真的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问:“真有那么大吗?”  (孟子)说:“可百姓还嫌它太小呢!”  (宣王)说:“我的捕猎场才四十里见方,可百姓还觉得太大,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文王的捕猎场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人可以随便去,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随便去,是与百姓共享的公用猎场。百姓嫌它小,不是很合理吗?我刚到达(齐国的)边境时,问清国家的重大禁令以后,才敢入境。我听说在国都的郊野有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如果有谁)杀死了场地里的麋鹿,就跟杀死了人同等判刑,那么,这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所,简直成了国家设置的陷阱。百姓觉得它太大,不也同样合乎情理吗?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