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人教版 / 必修2 / 第三单元 / 10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 2022-03-02
  • 44页
  • 780 KB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褒禅山有名无仙。唐贞观年间,全国四大高僧之一慧褒结庐修炼于华山,圆寂后其弟子将此更名为褒禅山,并建褒禅寺。而今过去千载,慧空禅院早已灰飞烟灭。现于其址修筑庙宇,只是今人复活过去的历史,续写昨天的故事。无论如何,褒禅山也是一座相当平淡的山。登泰山而翻阅历史长卷,游桂林而观看水墨山水,攀黄山坐叹造化神工,览九华心熏佛国烟香。褒禅山无此佳境。幸而由于历史的偶然,宋王安石到此一游,留有一记,山遂以文名。 写作背景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褒禅山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前洞在慧空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但多已风化难识。 出前洞翻过一座山“有穴窈然”,这是后洞。前后洞并不相通。进后洞,黑黝黝的,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究竟后洞有多深?通向何处?不但王安石时“好游者不能穷”,至今也未有人走到底。褒禅山 作者简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安徽怀宁县作通判时写的,那时他已在各地做了十二年的地方官,对世事民情已有一定的了解。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断断续续做了六年宰相,实行过历史上有名的变法运动,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他曾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名言,列宁称他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的文学成就也很高,尤其是散文,结构严谨,笔力雄健,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简洁,许多散文都被当作议论文的典范来传诵。 课文提示《游褒禅山记》是作者通过一次十分扫兴的游历来阐发道理的说理性散文。作者借游褒禅山,阐发了人要有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和治学处事必须“深思慎取”的道理。文章记游,目的却是为了说理。记游时,语言朴素简洁,为说理留下伏笔;说理时,因事而发,生动自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吸取教益的启示。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褒禅山也叫做华山,最初的时候,是唐代僧人慧褒在山脚下筑屋居住的,最后他又葬在这里。因此,后人就给它起名叫“褒禅山”。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庐舍和墓地。疏通文意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离禅院东边五里,有一个洞叫做“华山洞”,那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被这样叫的。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现在把“华”字念作“华实”的“华”,大概是把字音读错了。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距离山洞约一百步,有块石碑倒在路上,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留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古文无“花”字,“华”小篆中作,像花之形,本义就是“花”,后来又引申为华丽、美丽、精华等意思。当“華”字引申为其他意思之后,人们又为它的本义造了一个新的形声字“花”。到了后世,凡是开花的“華”,就不再写“華”,而写成“花”了。“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就分开了。 第一自然段的行文顺序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 一写游山的经历(1~2)(1)简介褒禅山山名由来院名由来洞名由来仆碑考究(2)游洞所见所感前洞(平游者众)后洞(寒深至者少)景致(愈深愈难愈奇)余悔(随之出)叙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华山洞的下面平坦宽旷,有山泉从旁边流出来,在洞壁上记游的人很多。——这就是所说的前洞了。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从华山往上走五六里,有一个洞看上去幽暗深远,进去感觉非常寒冷,我们探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好游山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这就是所说的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我和四个人举着火把进去,越往里走,道路就越难走,但是看到的景象也越发奇妙。这时,我们当中有人懈怠下来想要退出去,就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完了。”于是大家就都跟他出来了。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大概我所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好游山的人所到的地方,还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但是看看洞的左右壁,到这里记游的人已经很少了。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那洞更加深的地方,到的人就更加少了。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在那时,我的力气还是可以再深入地走的,火把也还足够照明。出洞后,有人就责怪那个想退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着出来了,没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这样我深有感叹。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因为这样我深有感叹。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那些平坦而且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艰险而且远的地方,到的人就少。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世上奇丽雄伟、珍异奇特、不寻常的景象,常常在艰险偏远的地方,而人们又很少到达,所以,不是有志气的人是不能够到达的。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向,不跟随别人中途停止,然而力量不够的人,也是不能到达的。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有志气与体力,而又不随着别人而懈怠,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惑的地方,却没有东西(如火把之类)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然而力量足以到达目的,结果却没有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后悔的;如果尽到了自己的努力却还不能达到,那么就可以无所后悔了,难道谁能讥笑他呢?这是我游山的心得。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对于那块倒下来的石碑,我又因此悲叹古书没有保存下来,后世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说明白的情况,像这样的情况哪里说得完呢!这就是做学问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而后慎重取舍的缘故了。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二写游山的心得(3~4)议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且往往有得;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到达;做事情不半途而废,能尽心尽力,就无讥无悔;5做学问不可人云亦云,要深思慎取。三补记同游的人及写作时间。做事情往往还要外物辅助才能成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同游的四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安石记。 根据左边记叙的句子,在课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议论:1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盖音谬也。2(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此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难,而入之愈深,其进愈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余亦悔……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这篇游记写的是作者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历。作者曾为自己轻易地放弃而懊悔不已。启示是深刻的:其一,见世上之神奇雄伟、美丽奇特景观,常在险远,故行事当“尽志”无悔;其二,感仆碑之“华山”音误,后世谬传“何可胜道”,故治学当“深思慎取”。作者借游褒禅山,说明无论是建功立业、治学或是办其它事情,都要矢志不渝,人尽其力,物尽其用,讲究方法,深思慎取以达致成功。结语 试解释下边各句中的“其”字: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距其院东五里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孰能讥之乎那,指褒死时那,指禅院它,仆碑它的,洞穴的/那些,指好游者这,指褒禅山自己他们,指古人难道课堂巩固 游山洞做学问前洞夷以近游者众——后洞险而远至者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随之出者——游洞之力——物(火把)——仆碑文字导致谬传——“游山洞”与“做学问”趣比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达成者少博大精深大学问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者求学之力求学之客观条件求学应深思而慎取 小结1本文以叙生议,在记游当中处处留下伏笔,为后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使议论因事而发,有事有理,生动活泼,和谐自然。2文章取舍精当。题目虽为“记游”但略于写景,而对游山活动中人的言语、心理却作了精当的点明,突出了议论的重点。 写作特点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记叙和议论有机结合,照应严谨。在游记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而文章的内容中心就在议论,这是《游褒禅山记》在写作上的特点。作者所写的是一次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游览,在游览中虽然也看到了一些奇景,并未见到那更为“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对此,作者深感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大价值可写。可是,这样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作者却从中总结出深刻的教训,悟出发人深省的道理,并使记游与议论有机结合,照应严谨,因而使本文别具一格。 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两个部分之间用了过渡句,使文章承上启下,过渡自然,衔接紧密。如第一部分的最后几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句。二、两个部分在文字上前后呼应。如“平旷”与“夷”,“记游者甚众”与“游者众”……三、记叙与议论这两部分之间,游山与治学这两部分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作者把治学处事比作游山,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围绕着这一共同特点进行记叙和议论。 主题思想作者在此文中所抒发的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同时还应该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课后练习1、有怠而欲出者怠:懈怠2、此余之所得也得:心得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明白,动词6、何可胜道也哉胜:尽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命名5、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奇:奇妙7、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识:辨认8、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穷尽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10、而卒葬之卒:终于 课后练习三个“盖”都表示“大概”的意思。如把它们删去,会出现强词夺理的毛病,因为第1句没有确证,第2句没有亲见,第3句没有丈量。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代华山洞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指示代词4、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前其:自己的儿子,指示代词;后其:他,代词5、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诘语气6、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示揣测语气 1、……,则游者众;……,则至者少。……的人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表提顿语气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表提顿语气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的人5、(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凑成音节,加强状语作用课后练习 “其”字在文言文中主要是用作代词,有时也可用来表示不同语气。1.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指代“古之人”。)3.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4.吾其还也,亦去之(还是。语气助词,表委婉语气。)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1)址,而卒葬之。以故其(2)后名之曰“褒禅”。距其(3)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也,以其(4)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5)文漫灭,独其(6)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其(7)下平旷,有泉侧出,……问其(8)深,则其(9)好游者不能穷也。 入之愈深,其(10)进愈难,而其(11)见愈奇。然视其(12)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13)又深,则其(14)至又加少矣。既其(15)出,则或咎其(16)欲出者,而余亦悔其(17)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其(18)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19)孰能讥之乎?后世之谬其(20)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道”字在文言文中用作名词,有时也可用作动词。1.有碑仆道(道路。名词。)2.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文”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名词,有时也可用作形容词。1.其文漫灭(文辞。名词。)2.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华美。形容词。) “夷”字在文言文中用作名词,有时也可用作动词或形容词。1.逆夷又往三元里及萧岗各乡,复行扰害(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这里指英军。名词。)2.今操芟(shān)夷大难,略已平矣(平定。动词。)3.夫夷已近,则游者众;(平坦。形容词。)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