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归园田居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2、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3、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4、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重难点】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2、反复诵读,感受五言诗的魅力,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4、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学时安排】1学时【学案内容】一、知人论世1、认知作者陶渊明,又名--------,字--------,---------(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又自称作“------------”。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2、感受时代迷惘的年代
三国和两晋是一个统一王朝消失的时代。汉末到魏晋,阶级矛盾、社会矛盾不断恶化,统治阶级内部相互倾轧,致使社会动荡不安,政局变幻不定。东汉末年的政治败坏引发了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到了西晋,虽然实现了统一,但不久爆发了“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趁机入侵,西晋的统治也随之结束,中原成了诸族争斗的战场。晋室南渡后,建立了东晋王朝,偏安半壁,但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不断,农民起义的高涨,最后刘裕取代了司马氏政权,建立了刘宋王朝。这些混乱而痛苦的历史事实,让当时的名士们思治而不得,苟全性命于乱世,对文化、思想和社会风气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些循规蹈矩,那些道貌岸然,似乎都成了一个个玩笑,传统的力量在无形里消失,越来越多的名士在无望的明天面前选择了叛逆。有些人,佯狂而避世,在清醒与沉醉里优游,在痛苦和癫狂里迷失。于是就有了所谓的“魏晋风流”。3、文人风貌魏晋风流“魏晋风流”也称作“魏晋风度”,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於流俗、甚至不同於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风度不仅仅是个人文化素质与精神状态在言谈与仪表上的反应,对於一定的社会阶层来说,风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集中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形象。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而且深深影响著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构成了这一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等人,正好反映了魏晋名士的时代精神。[来源:学#科#网]“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切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这是在魏晋玄学的大背景下出现的,魏晋玄学的形成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时尚、价值观念。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外在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代表人物是: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二、析词辨义适------俗------韵------尘网------羁鸟------池鱼-------故渊------守拙-暧暧------依依------墟里------户庭------尘杂------虚室-------余闲------樊笼------三、自主探究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明确:---------------2、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四、吟咏品味反复诵读诗歌,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明确:---------------------------------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2、为何归来?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明确:---------------------------------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明确:---------------------------------追问:“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明确:---------------------------------B、守拙归园田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明确:---------------------------------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3、归向何处?明确:---------------------------------追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明确:---------------------------------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明确:---------------------------------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5、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五、写法借鉴1、探讨并归纳写景的特点明确:----------------------2、分析鉴赏本诗的写作特点明确:----------------------六、拓展延伸过故人庄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渭川田家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问题:试比较这两首唐朝诗歌在写景和思想感情上的异同。七、背诵指导内在逻辑:本性-------遭遇------理想------实现------自得八、总结全诗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