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滴在白色的石头上……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轻盈得翩然直上。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巴维尔弗里德曼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蒲公英在招呼着我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蝴蝶不住在这里,不住在集中营。
这首诗的作者,生于布拉格的巴维尔弗里德曼,在21岁时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两年之后,他被毒气室夺去了生命。找不到更多关于他的记录,年轻的巴维尔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那个年代被太多的毁灭和死亡充斥,我们唯一相信的真实,是那座人间地域里散发着的腐臭气息,和年幼年轻年老的写满恐惧的眼睛。但现在,我们阅读到另一种东西——飞来飞去的蝴蝶,金色的太阳的泪水,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它们在巴维尔最黑暗的生命时光里,跳出了一抹最鲜亮的光。人们说,眼睛看到的,是心灵的图画。那是美、是生、是自由和尊严的图画。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美)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1939年9月,德军占领波兰。1940年4月,开始建造奥斯维辛集中营主营,内设哨所看台、绞形架、毒气杀人室和焚尸炉。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戳。
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包括200多名儿童。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40年至1945年期间,共有110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所害
奥斯维辛集中营分营布热津卡集中营正门。当年囚犯被火车直接押进这个大门。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只找到7650名幸存者和没有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
美国士兵注视着死亡列车上的犹太人尸体 集中营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奥斯维辛氰化物
鞋子堆
儿童也不能摆脱死亡的命运
运输尸体——衣服被剥下来给后来的人穿
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等待死亡
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解决”后还活着的犹太妇女射杀这是集中营1945年5月12日解放后被搬运埋葬的尸体。
幸存者只有7600人,他们目光呆滞、面无表情。不会说话,也不知道自己的名字。男性的平均体重35公斤,女性的平均体重25公斤。
运输尸体
人油熬制成的肥皂在全德国范围内使用;焚烧尸体的骨灰被撒入农田;剥下的人皮被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后来发现了一些精美而奇怪质地的灯罩。如果没有文字说明,谁都不会想到,那些柔和的灯光竟然是人皮在闪耀!
1944年,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屠杀集中营的囚犯。一次,一个小女孩在被推进深坑中,即将被活埋的时候,她睁大漂亮的眼睛对拿着铁锹的纳粹士兵说:“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
长廊上的照片
奥斯维辛集中营11号楼和12号楼之间的“死亡墙”。该墙因党卫军当年在这里随意枪杀囚犯而得名。
放60周年纪念活动奥斯维辛集中营解
德国总理向遇难者致哀
1—3段导语简要叙述奥斯维辛的现状4—5段背景介绍过去这里曾是杀人工厂6—15段主体参观者的感受16段结尾奥斯维辛现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默读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看看作者带我们参观了哪些地方,并划出参观者的反应。自主学习,内容探究
奥斯维新毒气室
巨大的焚尸炉
焚尸炉
女牢房
女牢房——狭窄的空间住满了人
牢房
不孕试验室
纪念墙
被绞死绞刑室
读了课文和了解背景资料后,请问大家对奥斯维辛有什么印象?可怕、惨绝人寰、是阴暗、恐怖的人间地狱。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作者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囚犯”的?你是怎样体会到它的可怕呢?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它的可怕是通过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表现出来的。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废墟vs怒放的雏菊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垮的,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课文倒数第三段有一句话:“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做祷告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保佑,但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人性,双手沾满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会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者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课文开头写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首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着作者内心汹涌澎湃。合作学习,探究研讨
作者为什么反复说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是却还是写了这篇新闻?这是不是矛盾?合作学习,探究研讨
奥斯维辛太著名了,人们已经熟知其历史,确实没有多少东西可供报道。但是出于一种使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作者还是写下这篇新闻。以反语来突出文章主题。奥斯维辛的确不存在什么新鲜的东西,每个参观者看到同样的物品,都会产生同样的感受——震惊、窒息与悲痛。作者平静的话语中,暗藏汹涌的情感,字字直指纳粹深重的罪恶、人性和历史的黑暗。历史虽然属于过去,但人们应铭记人性罪恶的瞬间,关注民族与人性尊严,勿让悲剧重演,要留希望在人间,要寄光明于未来。
课文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四百万人的生命被残酷的剥夺去。这个悲剧属于整个人类的,我们应该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在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段历史,还要以史为鉴,树立远大理想,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平,携手全世界人民走向美好的明天。
本文获得普利策奖的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