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
巨大的焚尸炉
毒气室毒气室墙上的抓痕即将进入毒气室的老人与孩子
死难者的鞋子死难者的头发死难者的尸体死难者的尸骨
背景:奥斯维辛集中营介绍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1940年4月27日,德国人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内设哨所看台、绞形架、毒气杀人室和焚尸炉等等。至二战结束时,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思考:1.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为什么要写不是新闻的新闻?请从原文中找到答案。2.那么作者写了什么呢?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参观者的路线和反应毒气室——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焚尸炉——表情茫然玻璃窗前(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女牢房——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试验室——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纪念长廊——引人注目、发人沉思。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祷告、恳求目光、够了。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篇幅写参观者的表现呢?作者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不直接写集中营如何恐怖,而让读者从参观者的表情来体会他们的所见,通过人们的表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突出表现这里带给人们的恐惧。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结构梳理1—3段导语简要叙述奥斯维辛的现状4—5段背景介绍过去这里曾是杀人工厂6—15段主体参观者的感受16段结尾奥斯维辛现状
结语与第一自然段是不是重复了,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1)从结构上看,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照应首段,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2)在内容上,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对纳粹党的控诉,批判。这就强化了沉重、悲哀的感情。(3)从主题上看,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谧、秀丽的风景,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和平。
第一段为什么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使用的是反语,反衬,对比历史。在内容上,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在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首尾写平静的景物,也可以反衬着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从主题上看,提醒世人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和平
找出文中其他处使用对比的地方并分析明确:(1)“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分析: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纳粹党灭绝人性的罪行的控诉
(2)“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明确:美好的生命与法西斯的残暴对比,对生命的赞美,对遇难者的同情,对法西斯的批判。
探究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2)事情已经过去14年,失去时效性,确实不属于“新”闻。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3)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是“我”还是要写,要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倍加珍惜今天的和平。(4)标题设下悬念且新颖,足够吸引读者目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一般报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效性最新发生的事件时效性不强报道内容客观事件个人感受情感倾向客观个人情感浓厚比较的方面比较的项目
本文获得普利策奖的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