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的特点。能力目标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2、感悟现实场景与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的特点教学难点感悟现实场景与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的特点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香港问题的由来,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文意,理清以时间为顺序所组织的材料,能按新闻的结构特点划分段落。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的数位记者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时刻,写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此文曾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7
二、香港问题的由来 提问:香港问题有何由来?明确: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今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根据该约,清政府把位于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土地,以及附近262岛屿,租给英国,租期99年。这块租给英国的土地后来被称为香港新界。(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 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三、复习回顾1、什么是新闻?明确;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2、新闻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新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3、新闻有怎样的结构特点?明确:有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4、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明确:五个“W”和一个“H”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何事who何人why何因how何果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提问:一篇新闻由几部分组成?具体落实到本文呢?7
明确: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背景:(第4、第7和第11自然段):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结语(第11自然段):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板书归纳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自然段)主体(第2-10自然段)背景(第4、7、11自然段)结语(第11自然段)五、快速阅读课文主体部分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新闻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地点主要事件6月30日下午4时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6月30日下午4时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6月30日晚6时15分添马舰东面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6月30日晚7时45分“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6月30日最后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五星红旗在添马舰军营升起7
7月1日0时40分中国南海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夜幕中 明确: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显得比较新颖。六、布置作业《优化设计》第84页阅读理解(一)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2、感悟现实场景与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的特点研习课文,分组学习交流。(一) 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明确: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二)学习导语(1)将导语部分缩句并分析其作用?明确: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点题,揭示文章主旨。(2)正确理解“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明确:英国米字旗在属于中国领土的香港上空飘扬一百五十多年,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交代香港沦为殖民地的屈辱历史。 (3)正确理解“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句话?7
明确:交代英国对香港施行殖民统治的末任港督;他的离港意味着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香港从此回归祖国。 (4)“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着重强调英国殖民统治将彻底结束,香港将回归这一历史事实。(三)学习主体1、本文主体部分选取了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明确: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 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2、第2段交代了什么? 明确:交代了告别仪式的时间、地点及末任港督离任这一事件。 3、为什么要将事件具体到“分”? 明确:这样写符合“新闻”的写作要求, ①真实 ②再现实施过程。4、第三段“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和第五段“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被称为“日不落帝国”,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5、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7
明确: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怀抱。6、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明确:A、“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更能体现香港回归的主题。B、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明确: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同时通过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统治的终结。 C、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再这片土地上。 7、第7 段“一个叫爱德华 •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个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对比。平实语言强烈对比,饱含对长达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8、“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这个精确的数字意味着什么? 明确:准确记载了英对港岛殖民统治的时间,说明那段历史刻骨铭心。7
(四)学习结语 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1、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2、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对比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 (五)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六)布置作业课本第43页第四题(1)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