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入新课1997年7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这也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在这样一件百年盛事之际。数位新华社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新闻。
相关知识新闻狭义——消息通讯广义消息报告文学1、新闻分类
2、构成新闻的六大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
3、新闻的结构①、标题(正标题、副标题)②、导语: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新闻内容的主要部分。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⑤、结尾:新闻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要响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问题研讨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闻标题更是如此。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1)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2)“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课文分析本篇报道分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1、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2、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3、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四个典型性场景: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场景三: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场景四: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
课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文中三次写到降旗,各有什么意义?第一次降旗——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今后的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第二次降旗——港岛上的每天一度的降旗。往常的降旗是很平常的,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这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降旗——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它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
查尔斯在“不列颠尼亚”号上回望
别了,“不列颠尼亚”
相关图片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
香港一角
今日香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