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下册 / 古诗词诵读 /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 黄雪梅:拟行路难

黄雪梅:拟行路难

  • 2022-02-25
  • 42页
  • 591.56 KB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步:宏观把握·晓大意1.读题目透过标题“拟行路难”,大体可以推知诗人可能是借行路的艰难来暗喻人生的艰难。因为《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作者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中国南朝文学家,久居建康(今南京)。出身贫寒,虽才华出众,却一直不得意。曾做过南朝宋临川刘子顼的前军参军、掌书记。因此又称“鲍参军”。后死于乱军中。其诗文俱佳,七言乐府犹受后世推崇。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杜甫评价:“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3.读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信息提炼】在门阀制度盛行的南朝,鲍照虽有非凡的才华、远大的政治抱负,却不被朝廷重用,因此他的诗有可能表现出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 4.读诗句通过反复诵读诗句,我们整体上知道,诗人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起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第二步:微观揣摩·抓重点1.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作者以“水”喻人,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这一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2.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明确】第三句中“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呐喊,而是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这里表面上是认命了,实际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4.“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第三步:概括总结·知情感综上,本诗通过塑造悲怆难抑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运用借物起兴手法,以晓畅流利、一唱三叠的口语化风格,表达了诗人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遭受压抑的激愤之情,对士族门阀的压迫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1.概念含义(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 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2.考查角度(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 3.古代诗歌中意象的一般作用(1)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2)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3)塑造背景或环境。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4)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5)衬托人物气节、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6)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7)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 (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解题思路/解题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晓路”点明起航的时间是清晨;“雨萧萧”写出起航时的天气状况;“江乡叶正飘”既交代了季节是秋季,又写出了诗人所见的落叶飘飞的景象。“雨萧萧”与“叶正飘”写出了秋景的凄清萧条,表达了羁旅之苦和对家乡的思念。 【抽样分析/阅卷手札】现场答案展示得失分分析描写了清晨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萧索的氛围对景物画面概括不全,没有点明江南水乡,漏掉了风雨萧萧的景物特点。失1分。该答案得2分阅卷人点评:对景物的概括要全面、准确,概括时要紧扣主要景物,表达时尽量准确完美记住:明确题干要求,抓住主要景物及特点是答题得分的关键 请你组织答案:参考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解题思路/解题点拨】从内容上看,“孤舟”既是写“舟”之孤,又是写“人”之孤,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孤单、飘零之苦;从结构上看,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道中”“晓路”“客程遥”“征帆”“荡桨”“系枫桥”,“孤舟”既照应题目,又贯穿全文,是本诗的线索。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即可。 【抽样分析/阅卷手札】现场答案展示得失分分析孤舟是全诗的线索,把雁、鸟、鱼等意象联结起来能答出线索作用并结合诗句分析,得2分。但漏掉了“孤舟”这一意象对情感的作用。失3分。该答案得2分阅卷人点评:对于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结构上,线索的主要作用是贯穿全文内容;内容上,结合作者的情感分析记住:明确题型,结合诗句分析是答题得分的关键 请你组织答案: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一)景物形象的鉴赏方法1.抓意象探感情: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感情写景一般都是诗人抒发某种情感的基础,因而景物形象的特点往往与诗人情感的特点是一致的。如李白《静夜思》的前两句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暗暗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苦。 2.析意境品情调:分析意境韵味,品评诗人情调意境是作者将思想感情与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其幽清明净的意境,融合了诗人王维闲适、恬静、热爱隐居生活的思想情趣。鉴赏意境的步骤是先描绘画面,再概括意境的特点,然后赏析诗人的情感。 3.透表面挖含义: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古代诗词常常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得快,实质是写诗人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二)答题步骤不同的类型,步骤也不尽相同。下面分别给予总结。1.意境类答题步骤描点析步骤一,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步骤二,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步骤三,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特别提醒:(1)描述画面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分析作者感情时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2.技巧类答题步骤步骤一,用你已经熟悉的方法来对号入座,根据你所掌握的这些方法的定义和特点,看看哪种方法最合适,指出1、2种;步骤二,结合诗句详细阐述诗人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步骤三,最后说明此手法的效果(直接效果和表达情感的效果)。 常用的刻画景物的方法有:(1)描写手法:渲染、烘托(正衬、反衬)、动静结合、对比衬托、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抑扬结合、诗画结合、点面结合、工笔细描、白描勾勒等;(2)修辞方法:比喻、拟人、通感、对比、借代、夸张等。 3.作用类答题步骤这类问题可概括为景物形象的作用、妙处、效果。鉴赏的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深刻的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志向等)。 具体操作步骤:步骤一,分析景物形象的基本特征;步骤二,挖掘景物形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物与情的“契合点”;步骤三,联系作者的有关内容(诗歌内容和背景知识);步骤四,从渲染气氛、抒发情感、表达心志和推动情节等四个方面,选择其中一点或者几点来答;这样就可以把景物形象所表达的意义、内涵、作用等阐释清楚。 4.层次类答题步骤步骤一,找准景物描写的诗句,理解透彻。步骤二,准确概括景物描写的角度。常用的景物描写的角度有:景物形象的色彩、音响、形态、情态、动静、时间的先后、空间的上下远近、虚实等。步骤三,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步骤四,同时说明每一层次景色的特点、效果。 5.对比类答题步骤步骤一,紧扣不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对景物形象寄寓的不同内涵;步骤二,紧抓作者不同的描绘侧重点,领会诗人的情感倾向;步骤三,重点比较在抒发情感和表达心志方面的不同,次要考虑在刻画方面的异同;步骤四,在解题时要抓住景物在不同诗人笔下的特点,通过这不同的特点沟通诗人内在的情感,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一)(2012·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答: 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南歌子黄庭坚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答: 【解析】写景的特色要依据这两句的内容作答,其作用主要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答案:利用对句,对偶工整,槐叶浓绿,榴花火红,“窗暗”“眼明”渲染叶之绿、花之红;“绿”与“红”、“暗”与“明”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的对比。对人物形象和环境气氛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也曲折巧妙地衬托了离别的伤感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灞上①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注】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诗的颈联上下两句写景各用了什么表现技巧?描绘出怎样的意境?答案: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营造出孤寂、凄清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独处空园,与野僧为伴的孤苦无依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夜煮茶?“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答案:特点:①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归鸦”是近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言之有据即可)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