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高二上《石钟山记》导读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编排了四篇宋代散文。教学重点有两个:1阅读重点——鉴赏宋代散文,感悟宋代散文的风格;2文言语法训练的重点——结合语境揣摩词类活用。《石钟山记》是本单元自读课。就文章本身来说,有两大特点:一是《石钟山记》是一篇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缘事寓理,把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是宋代杂记的典范之作.。一是文章对石钟山命名依据的探索体现出“目见耳闻”才能了解事物真相,做出正确结论的科学态度,闪现出不可轻信传说或妄加臆断的求实精神。就作为自读课来说,《石钟山记》的教学,应该承担起整合本单元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责任。2教学要求:阅读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培养思维能力,潜在目标是陶冶情操,终极目标在于创造。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教材编排的意图和文章本身的特点出发,我把《石钟山记》阅读课的目标确定为两个方面。知识目标:⑴借助注释、工具书,盘活知识储备读懂文章⑵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了解其因事说理,前后照应的写法。⑶领会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能力方面:学会积累点化旧知,沟通新知。初步掌握通过类比触类旁通,整合所学知识的学习方法。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养成大胆质疑,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培养注重调查、反对臆断的治学精神。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语言障碍不多,内容也不难理解,对词类活用这一知识点,学生在阅读理解课后知识短文的基础上,借助文言知识储备,通过课文自读、就能解决,因而,我把这一目标安排在预习时以练习的形式完成。而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文的特点及其作为自读课编排体例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定位为把课文作为例子,导之以渔。把重点、难点确定为“一个中心,三个着力点”。“一个中心”,就是以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自主阅读的学习方法为中心。这是“教学生会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为今后阅读实践奠定基础,是本节课的难点。“三个着力点”:一是指导学生运用注释、工具书,盘活知识储备读懂文章。二指导同学通过鉴赏、比较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了解其因事说理,前后照应的写法特色。三是指导同学通过探究,感悟,体会文章体现的哲理。这是教学的重点。因为这是实现本节课能力目标的有效方式。二、说教法:首先,我遵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在本节课中采用“不求甚解”—“含英咀华”—“触类旁通”——“探究释疑”的四段式导学法。“不求甚解”,“含英咀华”立足于文本,“不求甚解”在于营造读书的氛围,让学生诵读文章,借助注释,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读通大概意思,引导学生在适度的不求甚解的状况下,注重整体阅读感悟,理清思路。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结合语境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比较的能力,使知识系统化、具体化;在于避免阅读中把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肢解为枯燥无味的语言零件,让学生学会凭语感感悟,为后面的深入鉴赏作好铺垫。
“含英咀华”是对重点段落的深入鉴赏。通过设置问题,指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精彩部分,感悟本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相结合,缘事寓理,前后照应的写法。目的是指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由对文章的模糊的,概括的认识上升到多元的,明晰的、深刻的鉴赏,实现对文章的深层的把握。“触类旁通”与“探究释疑”环节是阅读鉴赏的深化。“触类旁通”指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比较分析,强化对宋散文的共性的认识,感悟不同散文的个性特征。“探究释疑”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作者对石钟山命名依据的探索的片面性这一事实和他主张“目见耳闻”的思想。在引导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发展阅读个性,学会自主探究。以上四段式教学的设计,依照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材”指的是高二学生渴望求知,渴望表现,富有探究精神的心理特征;指的是高二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有较大发展,思维敏捷,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年龄特征;指的是高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的学习特征。同时,也体现自读课体例特征和编排意图。其次,在导学过程中,我把自己定位为主导者、倾听者的角色。这导主要体现在⑴导演:对课堂的环节、学习的目标、阅读的情境、课堂的部分问题进行预设,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随时适度调整。我想这将使本节课松弛有致,收放有度。⑵导师:在阅读过程中采用“点拨法”指导。具体包括,学生在鉴赏思路阻塞时给予思维方法的点拨;再学生理解错误,认知不当时,给予知识性的点拨;在讨论质疑等表达中信心不足、有畏难情绪时,给予心态上的点拨。这节课,更多的时间将是留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探究,甚至是争吵。在这过程中,我将始终怀着满腔的热情倾听,我想这将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性的最好的方法,也应该是当代教育理论中师生课堂关系和谐的极好体现。
多媒体是本节课的辅助手段,将用于展示石钟山的相关图片和示范诵读和探究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对石钟山有更感性的认识,从而激发其阅读与探索的兴趣。三、说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育的启发性原则。在这节课中我将学法确定为以下四种。诵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和通过语感整体感知文章的阅读规律,我将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大意,体验情感,感知思路,并逐渐形成语感。问题探究法。主要运用于深入鉴赏《石钟山记》环节。我将设置四个由浅到深的问题,带着问题细致阅读文章,大脑随时处于兴奋状态,在问题逐一解决的过程中,阅读的期望逐一实现,在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同时阅读兴趣大增。比较法。主要用于第三环节。比较《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内容,结构,写法上异同。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可更鲜明感知文章特征,使分散、模糊的认识逐渐集中、明晰。是阅读深化极有效的方法。讨论法。我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两处讨论。一是《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内容、结构、写法上异同的讨论,二是如何看待作者对石钟山命名依据的探索的片面性的事实和他主张目见耳闻的思想的矛盾的讨论。讨论对于提高思辩能力,提升对文章的感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将是极有效的。四、说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我将以抑扬顿挫的语调讲述故事“苏东坡‘负荆请罪’”:一天,苏东坡到王安石府上拜访,在书房看到一首题为《咏菊》的诗稿,上面只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两句诗。他认为有悖情理。因为在他看来菊花能傲霜,并不落瓣。于是续了两句诗:“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一走了之。后来,苏东坡在黄州,连日大风后,与好友一道去后花园赏菊花,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遍洒黄灿灿的菊花,枝上全无一朵。苏东坡目瞪口呆,后来,苏东坡为乱改菊花诗的事,专程到京,向王安石“负荆请罪”,认错道歉。故事引题增强课堂趣味性,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故事体现了《石钟山记》作者苏轼的求实精神,扣紧文章的精神实质,使主题更鲜明。2诵读——不求甚解、理清思路。这是阅读的初步阶段。导入新课后,我首先要求学生自由阅读文章,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在课堂巡视中,即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字词。读懂文章内容是鉴赏的基础。经过高一一年的知识储备,学生应该能较顺利地完成。在此之后,由同学诵读,在适度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氛围中,理清思路。通过诵读同学可明显地看出文章采用的议叙议的三段式结构,是一篇带有驳论文特点的考察性游记。这一环节中,自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逐步形成,学生思路将开始活跃起来。3研读——含英咀华、学其写法这是阅读的深入阶段。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我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课文配音朗读,接着展示四个问题。(⑴第二段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游记特点的?⑵这些句子,所体现的石钟山的哪些特点?⑶这部分如何同第三段照应?⑷本文多种表现手法如何结合?)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好奇开始的,这些问题的设计,无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思维兴趣和参与热情。我将关注学生思考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疏通学生思考过程中出现的疑难点,鼓励学生表达独特的见解,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学生细品文章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相结合,缘事寓理,前后照应的写作特色后,对宋代散文的感悟也更清晰了。4比较——触类旁通,感知特色,
这是阅读的横向拓展阶段。适时地创设问题情景,将使学生的思维出现质的飞跃。当学生对文章有了比较全面的感悟后,我以疑惑的语气提出了一个问题:《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同为游记。两篇文章在内容,结构,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这一问题无疑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三个比较点的确立使学生思维有了明确的方向,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也增强了自主探究的信心。5讨论——探究释疑,理解哲理这是阅读的纵向延伸阶段。在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发展时,我抓住时机推波助澜。运用多媒体展示在水位下降与上升不同时期石钟山的图像,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由于种种原因,苏轼的考察结论并不完全正确,后人的考察认为,石钟山是由于山下面有石钟洞洞型如覆钟而得名。而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为形状像钟,声如洪钟两方面的原因而得名。那么,你如何看待苏轼的见解呢?对这问题的探讨正是体现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大纲的要求。6小结这节阅读课,我通过四个阅读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自主读懂了《石钟山记》,巩固了对宋散文特色的感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点化旧知,沟通新知。初步掌握通过类比触类旁通,整合所学知识的学习方法。逐步养成大胆质疑,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培养注重调查、反对臆断的治学精神。根据阅读终极目标和学以致用的原则,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围绕“注重调查,反对臆断”的求实精神写篇读后感。五、说板书
板书以四个导学内容为核心,体现导学的重点:板书1为理清思路;板书2鉴赏写法,突出文章的叙、议、描写相结合和前后照应;板书3感悟宋散文共性与个性。本节课的难点在导学的过程中将逐步得以解决。附:板书1:理思路质疑——释疑——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板书2:明写法描写(描写议论结合,前后照应)议论山石阴森奇险栖鹘惊起冷清士大夫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鹳鹤怪异令人心悸石穴涵淡澎湃,石窍坎镗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板书3:品个性同:以记游说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异:《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内容记游,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考察性记游,记考察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所得,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结构记叙——议论议论——记叙——议论写法叙议结合叙、议、描写相结合声明:
本站是一个免费为教师提供教育资源交流的互动平台,资源来自互联网及全站自创部分,有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站存在您的资源,而您不同意在本站刊出或希望我们加注相关说明,我们都会按您的要求来处理!并代表所有教师感谢您的辛勤劳动,祝天下教师健康幸福,桃李满天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