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陈情表》教学课件
陈情表李密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导入:二十四孝故事之一:亲尝汤药
导入新课:讲究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的故事之所以家喻户晓,代代流传,就是因为孝心是打动人心的最有力武器。今天我们走近李密的名作《陈情表》,看看李密是如何说服晋武帝的。
提示:对己恩深;境况凄凉;供养无主;孝乃人之本性讨论:1、李密申述祖母需要自己终养的理由有哪些?
提示:不会。晋武帝建立新晋,希望招揽人才,收买人心,而李密却欲“徇私情”,不“报国恩”。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什么不舍孝而全忠呢?何况既然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是不是“矜守名节”,不与新朝合作呢?2、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李密直接提出尽孝的请求,你会答应他吗?
《古文观止》中有这样一段话:“历叙情事,但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假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测动人。”对李密来说,祖母老迈,自然不当远仕;但得罪圣上又会招来不测。在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里,言辞不可不慎。只表达“孝”情显然是不够的,那么,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最终说服晋武帝的呢?请你反复阅读课文,探究作者高超说辞艺术。问题探讨:
(1)开篇痛陈凄苦身世,把对方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2)对朝廷的征召表达陨首难报的感激之情,讨取欢心。(3)用晋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为“终养”找出一个响亮的“法”据。(4)直陈“少仕伪朝”之事实,剖白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表白无意抗旨,让晋武帝消除疑虑,明白自己的忠心,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5)以祖母病笃惨境打动晋武,让他明了祖母病重是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6)以年龄对比的方式说明尽节日长,报刘日短,从而提出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使“理”更加周全。(7)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起誓动情。作答提示:
板书设计:情诉苦请求体恤明孝情告心愿感恩情讨欢心表忠情消疑虑理引法理(以孝治天下)找依据说情理(先孝后忠)解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陈情表李密
表达交流:小高本来临近高考学习压力就大,可母亲还在强迫他学习,每天都询问他的考试和作业完成情况,使小高思想压力日渐增大甚至对母亲产生了厌烦感。但母亲特别希望儿子理解自己。你怎样劝说小高消除母子间隔阂,同家人和谐相处。
1、思考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自圆其说
参考理由一: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挚情,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参考理由二:对蜀汉有念旧之心,不愿出仕新朝;或因司马氏是以屠杀篡权取得天下,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不愿介入;或因深感做官如履薄冰,对官场厌倦;或想做官,但因对晋武帝不甚了解,不敢盲目做官;……总之,此刻他不想奉诏仕晋,于是就抓住“孝”字大做文章。
2、思考讨论:李密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向皇帝陈情,目的是为了自己年迈的祖母。这种感人的孝心其实是一种感恩。中国人最强调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有人说对感恩强调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程度关键在于儒家文化把“软”的感恩意识逐渐转换为“硬”的规章制度。请你结合儒家的忠孝观,谈一谈感恩思想。想一想: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应该如何继承这种感恩思想。各抒己见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荣美德,十七八岁的你们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容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鸦反哺之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课堂小结
查阅相关资料(如任继愈先生《谈谈孝道》等),积累相关素材(如台南“孝行哥”丁祖伋),将自己对“孝”的认识加以整理,写成文字。作业安排
谢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