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望海潮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柳永,原名三变,字耆(qí)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北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婉约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2、深入《望海潮》描绘的情景,体察作者的惊叹、赞美、艳羡之情。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天堑()珠玑()罗绮()重()湖叠巘()羌管()钓叟()千骑()qiànjìqĭsŏuchóngyănjīqiāng整体感知
烟柳烟柳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天堑清嘉羌管弄晴乘醉听箫鼓吟赏归去凤池夸市列市列市列户盈罗绮户盈罗绮乘醉听箫鼓(杭州)像烟一样的柳树天然的壕沟,指钱塘江弄于晴代指音乐吟诗作赋,欣赏回到朝廷(向同僚们)夸耀清秀美好难解词句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弄晴泛夜是互文。优美的羌笛声,采菱人的歌声、欢笑声,不分昼夜的传来。不管是晴和的白天,还是瑰丽的夜晚,到处都是垂钓的老翁和嬉闹的采莲姑娘。
合作交流1、上阕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杭州的1、上阕是从哪些方面突出杭州的繁华和美丽的?(指出对应的句子)2、下阕是从哪些方面突出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指出对应的句子)3、根据上面的解读和写作背景以及“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分析词作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描绘的角度相应的诗句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历史传统街市面貌百姓生活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1、上阕突出杭州的繁华和美丽。2、下阕是突出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重湖叠巚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市列珠玑,户盈罗琦,竞豪奢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明确: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风光,赞美了杭州人民安定欢乐的生活,客观上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所显现的繁荣太平景象,主观上含蓄巧妙地颂扬了拜谒对象——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3、根据上面的解读和写作背景以及“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分析词作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拓展延伸古代诗人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很多.你能举出几例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再见
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提示:不好,“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