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7 孔雀东南飞(并序)名师导航内容感知《孔雀东南飞》的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被沈德潜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主要写刘兰芝嫁到焦家为焦母不容而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新婚之夜,兰芝投水自尽。从汉末到南朝,此诗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不断被加工,终成为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缢(yì) 箜篌(kōnghóu)伶俜(pīng)绣褥(rú)葳蕤(wēiruí)遗施(wèi)玳瑁(dàimào)明月珰(dāng)隐隐何甸甸(tián)窈窕(yǎotiǎo)白鹄舫(húfǎng)踯躅(zhízhú)青骢马(cōng)赍钱(jī)鲑珍(xié)蹑丝履(niè)2.多音字二、字形三、词义建安:汉献帝年号。缢:吊死。不堪:不能胜任。驱使:使唤。施:用。结发:古时候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20岁,女15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黄泉:黄土下的泉水,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
共事:一起过日子。厚:看重。何乃太区区:区,小。这里指见识短浅。自专由:自专、自由,即自作主张。可怜:可爱。体:姿态。遣:休,女子被夫家赶回娘家。伏惟:下级对上级或小辈对长辈说话时表示恭敬的口气。举言:发言。哽咽:悲伤过度而气塞,不能发声。下心意:有耐心受委屈的意思。作息:原指工作和休息,这里只是工作的意思。伶俜:孤单的样子。葳蕤:繁盛的样子。扶将:这里是服侍的意思。感君区区怀:区区,这里是忠诚相爱的意思。逆:逆料,想到将来。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便言:很会说话。寻:过了些时候娇逸:娇美文雅。结大义:结为婚姻。否泰:否,坏运气。泰,好运气。渠:他。交语:互相告语。赍:赠送。恨恨:愤恨到了极点。驻足:停步。多谢:多多劝告。偏义复词:公姥(偏指“姥”,婆婆)作息(偏指“作”,劳作)父兄(偏指“兄”,兄长)父母(偏指“母”,母亲)弟兄(偏指“兄”,兄长)四、古今异义共事二三年 古义:共同生活。今义:一起工作。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同情。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没有约束。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失败的经验。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今义:处罚。叶叶相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与运输有关的。便可作婚姻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千万不复全古义:无论如何。今义:再三叮嘱。
奄奄黄昏后古义:暗沉沉的。今义:气息将尽。五、词类活用孔雀东南飞(名词作状语)足以荣汝身(使动用法)逆以煎我怀(使动用法)便利此月内(意动用法)六、一词多义相1.副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例:(1)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2)及时相遣归(代“我”)(3)好自相扶将(代“她”)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例:(1)相见常日稀(2)六合正相应(3)叶叶相交通3.名词,相貌。例:儿已薄禄相令1.便言多令才(美好)2.岂合令郎君(对人的尊称,“尊贵的”)3.莫令事不举(适、让)适1.始适还家门(出嫁)2.处分适兄意(适合)3.适得府君书(刚才)鄙1.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村邑)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鄙俗)3.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轻贱)4.孔子鄙其小器(鄙薄,轻视)5.敢竭鄙诚,恭疏短引(自谦之词)负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承担)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4.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依靠,凭借)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6.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违背,背弃)7.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失败)归1.后五年,吾妻来归(动词,女子出嫁)2.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动词,妇女被遣回娘家)
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动词,返回,使……归)4.臣请完璧归赵(动词,归还,送回)5.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动词,归附,归依)6.吾妻归宁(复合词,出嫁的女子回娘家)见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动词,看见)2.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动词,会见)3.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动词,拜见,谒见)4.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5.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动词,读xiàn,引见,使……见)6.风吹草低见牛羊(动词,通“现”,出现,显现)7.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名词,看见的东西)8.汝真女子之见(名词,见识,见解)9.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被动)10.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副词,偏指动作一方,我)七、文学常识乐府诗是指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上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之后而起的一种新诗体。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与《木兰诗》一起被并誉为“乐府双璧”。它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八、名篇名句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2.君当作盘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盘石无转移。3.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4.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剖析:这是本诗开头两句,看起来似乎游离开情节之外,但是却不可以删去。因为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2.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剖析: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黄泉共为友”为后来二人的决绝行为埋下了伏笔,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以死相抗的决心!3.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剖析: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对人物行动表情作了简单的刻画并穿插了精练的抒情性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行文更有情韵,增添了悲剧气氛。
4.君当作盘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盘石无转移。剖析:这是《孔雀东南飞》中的名句,此句出自刘兰芝之口,下面有焦仲卿的“盘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相互呼应。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5.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剖析:最后这几句,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得到了质的飞跃。二、重点语段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至“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剖析:此段看起来很繁琐,但是用赋的铺陈手法,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装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2.“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至“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剖析: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在汉魏时期,限制再婚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但再婚行为依然普遍存在,尤其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去了。东汉末蔡琰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官吏董祀。刘备娶了刘琮的遗孀。诸如此类,不可胜数。诗歌中既有刘兰芝善良美丽、贤慧能干的正面描写,又有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情节,尤其是兰芝再嫁热闹隆重的场面描写,这个场面的设置,除了表现太守对此事的重视外,更是传唱者特意用这个隆重场面与刘兰芝被焦母驱遣回家的“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她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替刘兰芝鸣不平。从侧面衬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结构图解主旨探讨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1.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即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2.长期以来,《孔雀东南飞》被看作是一出爱情悲剧(或婚姻悲剧),对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进行了揭露、鞭挞,对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给予了歌颂。3.有人认为诗歌末句“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这句话揭示了诗歌的主旨,点明了写作意图。诗句意思是:只是要告诫后来的人,要以此为戒,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悲剧)。为何不要忘记,因为《孔雀东南飞》中的休妻的悲剧不仅是焦、刘二人的悲剧,实际上焦仲卿徇情,留下年迈的母亲苦度残年,更使家庭彻底破裂,还给刘家带来悲剧气氛,岂不是更悲!焦母并不是单纯的作害者,她的自身也承受着压力。由文章可见,刘兰芝嫁给焦仲卿多年未孕,在封建社会“无后为大”,并且刘兰芝与婆婆与家人的交流也相当少,于是各种因素相加导致了最后徇情悲剧的出现。综上所述,与其说这首诗歌写的是一出爱情悲剧,不如说是家庭悲剧,也是社会悲剧,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诗歌作者要后人记住:不要重蹈焦、刘两家的覆辙。这就是本诗末尾揭示的主旨。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孔雀东南飞》 赏析《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是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诗中写到兰芝与仲卿死前,兰芝假意同意再嫁,仲卿见兰芝后回家与母亲诀别,他俩这时的话语,非常切合各自的身份与处境。如:“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于此可见焦母的蛮横;“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由此可见刘兄的势利。即使次要人物如媒人、府君的简短对话,也各个符合其人的身份、特点。诗中,简洁的人物行动刻画,有助于形象的鲜明;精练的抒情性穿插,增强了行文的情韵。“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写出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矛盾心情。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严妆辞婆是她对焦母的抗议与示威。打扮时的事事四五通,表示了她对焦仲卿的爱,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姑嫂关系不易相处,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同焦母的不容恰成对照。另外,辞焦母不落泪,而辞小姑落泪,也可见兰芝的倔强。在整篇诗中,还有一些作者的插入语,笔墨虽不多,却极为精辟。如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情不自禁的感叹,增添了悲剧气氛。“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这画龙点睛的穿插,更激起了人们对焦、刘遭遇的同情。即使那教训式的全诗结尾,也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充满了作者的同情与期望。这些水到渠成、不着痕迹的抒情性穿插,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锦上添花的妙用,增加了全诗的感情色彩。问题探究问题:
为了再现古代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序)》的原貌,使读者更能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请大家发挥聪明才智,将《孔雀东南飞(并序)》改编为小话剧《刘兰芝与焦仲卿》。导思:本设计拟突破传统程式,将靠抽象思维来理解的诗歌改编为直观性很强的舞台艺术,着眼于诗歌与话剧的特点,在不同艺术形式的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同时提高大家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根据这首诗歌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关系,可以将其改编为戏剧冲突激烈的剧本。探究:第一步,搜集有关剧本的资料,了解有关诗歌改编的程序。第二步,准确理解诗歌内容。除了把握词句意义外,对诗歌涉及的偏义复词、文化礼俗、赋比兴手法等也需透彻了解。第三步,每位同学都要进行改编,然后分组讨论,各组选出组内的优秀剧本,并集思广益加以修改,作为演出的底本。第四步,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是戏剧文学的两个重要内容,改编时要准确把握原诗的矛盾关系来构成戏剧冲突,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诗中人物的身份。对场景等的交代可用舞台说明。第五步,剧本的改编要忠于原作,而且在剧本的布局谋篇、人物语言的润色上,都对写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而改编是写作能力的检阅。第六步,拓展探究:充分利用网络或阅览室的有效资源,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孔雀东南飞(并序)》改编为剧本,并在班内演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