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书愤》说课稿高二语文备课组李靖一、说教材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选编在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单元收录的都是唐宋诗词,第三课选了五首唐宋诗,其中《书愤》是最后一首。学生在小学学过陆游的《示儿》,初中学过《十一月四F1风雨大作》、《诉衷情》,对陆游已经了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通过与课后一篇《临安春雨初霁》的比较阅读,讣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要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口J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1、知识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拿握南宋爱国诗人的思想感情。(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2、能力目标: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3、情感目标: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4、重点难点:1•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内容。2•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二、说教法1、诵读法:作为高二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书愤》,应该说难度不犬,而且诗歌篇幅短小,那么教学中怎么來教这一课?我采取了以诵读为主,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五读”的板块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是教法,也是指导学法;既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又加强课堂容量,由诗人的一首诗到他的很多同一主题的诗,市这一个诗人作品到很多诗人的作品,以“爱国情”这样一个主题统率整个课堂和教学材料,由《书愤》说开去,提炼出“千秋英雄爱国情”的宏大主题。教师应对诵读有具体指导。2、探究式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共同探讨,深入了解课文。(2)
学生提出疑惑,教师点拨。三、说学法:(1)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从诵读入手,大声阴读,带着感情阴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然后将古诗改写为现代诗,在改写中了解诗歌的内容。做到当堂背诵默写。(2)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冋答,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学生提出口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解答,多方面理解课文。四、说课堂教学程序(-)导入新课:古诗新唱《示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反馈对导学案的检杳情况。2•部分学生展示导学案,学生再次讨论解决问题。3.教师总结评价。预想疑难问题:A1•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A4•诗题解读: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B5•诗人“书”了哪些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三)导引探究请基于导学案“课両预习案”B5,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课内探究案”B6oB6•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明确: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附加问题:本诗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明确: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
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请结合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课内探究案”C7。C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门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3•把握诗人感情,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课内探究案”C8oC&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來表现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明确:①借占讽今(用典)。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门《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口称为“万里长城”o皇帝要杀他,他说:“口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门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出师一表”出口《三国志》。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但老骥伏枷,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佗冑起兵抗金,“耄年肝胆尚轮困”(《观邸报感怀》),他还跃跃欲试。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②对比手法。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lll^o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边,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Z“渍”焉得不涌上笔端?(四)典题检测1・对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是抒发内心的郁愤Z情。B.“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A.“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物。“空口许”即诗人不认为口己是这样的人物。B.“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木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冋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B.第二联写口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赞扬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门诗风相近。四、课程小结:1・提问:这首诗题为“书愤”,就全篇來看,作者“愤”从何來?明确:①从时事维艰、国运衰微的时代背景中来。②从报国无门、衰鬓先斑的个人境遇中来。2•总结: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边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五)课后巩固1•背诵全诗。2•请以“我心目中的陆游”为题写一篇随笔,不少于500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