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口标:了解诗人生平极其吋代背景;诵读诗歌,并背诵全文2•能力目标:理解诗歌大意,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景交融、比兴、用典)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初步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3.情感口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陆游的爱国热情,人格力量,对国家的责任感。【教学重点】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知识链接】(一)知人: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Z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冇很大不同。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镭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吋,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冇人其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是我国占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口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著有《杜工部集》。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丿力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分四个吋期:1•读书和漫游吋期(35岁以前)2•十年困居长安时期(35至44岁)3•陷贼和为官时期(45至48岁)4•西南飘泊时期(48至58岁)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坚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政局的动荡,官场的FI趋腐败,使他的理想破灭。饱经忧患的他对人民的苦难冇了彻骨的感受:贫富对立,民不聊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忧心如焚: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三吏”“三别”,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的诗歌艺术丰富多彩,或雄浑奔放,或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创作态度非常严谨,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创作成就辉煌,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被誉为“诗圣”!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么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通篇都是围绕着“志”写的。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1154年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淳熙五年(1178年),被召回临安,先后捉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
他生活在金兵入侵,屮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屮,为主和派所忌,一再遭到打击排斥,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论世:《拟行路难庆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鲍照生活在魏晋南北朝吋期,当吋选拔官员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只看你的家庭出身,不看你的才情和品德,即使你才华横溢,只要你出身低贱,你就不可能做到高官。而鲍照出身鄙野,家境贫寒,甚至要拿着锄头下地干农活过口了,即使他29岁就写下了《拟行路难》十八首,最终也只做了侍郎,幕僚这样的小官。所以,造成鲍照愁的直接原因是怀才不遇,根源是门第低贱。《蜀相》: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卜,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英中最著名的一首。《书愤庆南宋吋,金兵入侵,屮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芯愤失望屮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基础过关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跚()躅2.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思⑴泻水置平地:⑶吞声蹒躅不敢言:••⑸两朝开济老臣心:⑺千载谁堪伯仲间:••3.翻译下列句子:⑴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伯仲()⑵举杯断绝歌路难:■⑷三顾频烦天下计:••⑹出师_表真名世:⑵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蹒躅不敢言。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⑷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们仲间!(-)整体感知,通晓大意:(1)概括《拟行路难》的感情基调:(2)概括《蜀相》的感情基调:。
(3)概括《书愤》的感情基调:二、课堂探究,合作讨论:1.《拟行路难》一、二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杲?2.《拟行路难》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3.《蜀相》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禍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4.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憾,这两联写出了诗人怀吊诸葛亮是产生的什么感慨?5.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6.《书愤》一诗屮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请加以分析。
三、当堂检测,默写诗歌:四、课后作业,拓展延仲:拟行路难(其六)鲍照对案①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鎳踱②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③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④且直![注]①案:古时进食用的小几,形如直角的托盘。②Udie踱xid小步行走的样子。③弄:逗弄。④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这二句是说自古以来圣人贤者都贫困不得意,何况像我们这样孤高而耿直的人呢!1•前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结尾两句对表达诗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欲渡黄河冰塞川,行路难!行路难!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冇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诗中反复吟叹“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人生信念?【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基础过关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Zhizhilzhong2.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思⑴倾、倒⑵停止⑶徘徊不前⑷犹“频繁”,多次(5)开创;扶助⑹原指兄弟长幼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参差之意。⑺名传后世3.翻译下列句了:⑴向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东西南北不同的方向流散。⑵我的心并非草木,怎么会不伤感?满腹感慨却乂不敢说出口。⑶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⑷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來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整体感知,通晓大意:(1)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2)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3)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二、课堂探究,合作讨论:1.运用比兴表现手法。以“水”喻人,那流向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由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由门第决定的。生动形象的揭露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曲折的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2.借酒消愁,以歌断忧的怀才不遇的诗人形象。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3.“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空”有“徒然,白白的”之意。这一联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鹏”呈现了一幅赏心悦目的春景图,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冇独特的感受:碧草萋萋,无人欣赏;黄郦婉啼,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以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渲染了丞相祠堂寂寥、荒凉的氛围,只冇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作者借贤相祠堂的无人问津,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知音少的感慨。4.一方面仰慕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和功业,冇自叹不如的感慨,也冇希累当朝能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的愿望。另一方面由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英雄功业难就,联想到门己壮志未酬、一生潦倒的人生际遇。
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大散关”都是很具体的地点,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形象标表面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2.首联上句写实,冋忆年轻吋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屮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來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卜•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屮,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三、当堂检测,默写诗歌:四、课后作业,拓展延伸:拟行路难(其六)鲍照1.从前四句诗“不能食”、“拔剑击柱”、“氏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的行为动作,充分展示了诗人你内心的愤懑不平,集屮写自己仕宦生涯屮备受摧抑的悲愤心情。2.结尾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斤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大圣大贤在所不免,这足以证明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行路难(其一)李白1.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1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白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2.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