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看诗题看注释看诗眼看背景(论世)看诗人(知人)看典故看手法
书愤陆游
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作者简介陆
知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创作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检查预习:1、陆游,字,号,山阴(浙江绍兴)人。(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诗集有《》。2、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句,四联名称依次为,,,。3、解释加点的词: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楼船夜雪瓜洲渡渡: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务观放翁南宋剑南诗稿七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豪情渡口兄弟,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朗读诵读提示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解题书:写愤:愤懑,悲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这一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诗人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这里暗含着诗人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首联哪里能体现作者的悲愤之情呢?“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艰难坎坷,因主战而受排挤迫害。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联将诗人的收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塞上长城”,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称自己是”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在这里,陆游说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但是,期望没有实现,鬓发已经白了。
这里“塞上长城”是用典的手法,可以看出他“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然而如今呢?诗人却壮志未酬,这种情感从哪两个字体现出来?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沉重的失落感。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已”字又刻画出诗人功业未成人已将老的悲愤。
“空自许”和上文的那一句照应?和首联的“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百年来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深入探究
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亮?陆游称道《出师表》的诗句:“《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书台》“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秋》
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受到压制。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问题: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书愤》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做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是贯穿全诗的意脉。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推向高潮。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功绩方面:杜诗:“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陆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个人情感:杜诗: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陆诗: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表现手法:杜诗: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情景交融,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陆诗: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用典明志。
再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