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中册 / 第三单元 / 11 过秦论/贾谊 / 《过秦论》ppt课件

《过秦论》ppt课件

  • 2022-02-24
  • 53页
  • 655 KB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简介作者和背景1.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二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贾谊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死时仅33岁。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与屈原合称“屈贾”。 吊屈原赋〖一〗汉赋·吊屈原赋·贾谊【原文】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深潜以自珍;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蟥?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贾谊》毛泽东咏贾谊毛泽东(1954)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汩罗步尘埃。 作品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为代表。 写作背景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汉文帝时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解题过秦论 过秦论“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中的文言实词“蒙”、“亡”、“爱”、“遗”、“弱”、“愚”、“制”、“固”、“致”。掌握本文中的文言虚词“以”、“因”。2.理解贾谊在本文中提出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3.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听读正音单音:腴(yú)轸(zhěn)镞(z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中人(zhōng)墨翟(dí)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絜大(duó)(xié)比权量力(liáng)万乘之势(shè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 《过秦论》内容结构一、兴亡过程(1-4)二、分析原因(5)兴亡崛起(1)发展(2)极盛(3)(4) 崛起地理据……固;拥……地;君臣固守席卷;包举;囊括;并吞政策内……;外……成功拱手而取雄心 讲读第1自然段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是:这,指示代词。   衡:通“横”(通假字) 发展秦:南取、西举、东割、北收——宰割、分裂诸侯:才多、地广、师众、惨败——请服,请朝反衬 讲读第2自然段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   因遗策:因,沿袭。   因利乘便:因,趁着。   开关延敌:延,引。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 极盛前期:奋余烈,履至尊,取百越,却匈奴后期:焚百家,杀豪杰,弱人民,严控制设想:据高城;临深渊;守要害;传万世 讲读第3自然段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秦始皇灭六国时间表秦始皇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攻邯郸,6年后灭赵;公元前225年,决河水灌大梁城,灭魏;公元前223年,派王翦率军60万灭楚;公元前222年,灭燕;公元前221年,灭齐。 灭亡始皇:余威震于殊俗陈涉:出身氓隶之人才能不及中人兵力数百疲敝武器斩木为兵结果: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讲读第4自然段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析因秦陈涉秦朝功业相反国力,天下非小弱地利,崤函自若也地位非尊,武器非銛兵力非抗,战术非及秦国致万乘势,百又余年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成败异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讲读第5自然段1.崤函之固: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2.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度”“絜”,对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对文,都是比较的意思。两句话译为: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3.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序;“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4.百有余年矣:“有”通“又”。5.致万乘之势:“致”达到。 艺术特点本文结构特点采用逐层推进法、首尾呼应法。在用占全文大半的四段篇幅叙述秦国由弱而盛,又由盛而亡的史实后,在篇末点明论点。论点的出现不仅水到渠成,势成必然,而且在以上史实的对比中更加清晰、突出。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 艺术特点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二、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艺术特点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本篇精采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1、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2、秦与六国的对比;3、秦与陈涉的对比;4、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艺术特点对偶句和排比句:   如(1)“席卷天下,包举守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3)“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知识点梳理读音通假字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常见虚词词谦敬辞成语文言文的翻译句句式判断 通假字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赢粮而景从(通“影”)百有余年(通“又”)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孝公既没(通“殁”)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通“敝”)威振四海(通“震”) 一词多义追亡逐北北北收要害之郡将军战河北名词败逃的人名词作状语向北名词北方因力乘便因因遗策因河为池介词趁着动词沿袭介词凭借以致天下之士致致万乘之势而致千里动词招纳动词达到动词到达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人固有一死名词险固的地势形容词牢固副词本来 延及孝文王延秦人开关延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动词延续动词引进动词邀请因遗策振长策而御宇内策名词策略名词鞭子会盟而谋弱秦弱弱国入朝不若孀妻弱子形容词的使动削弱形容词弱小形容词年少包举宇内西举巴蜀举国欢庆杀人如不能举举动词夺取动词攻取形容词全形容词尽 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爱吴广素爱人爱莫能助动词吝惜动词爱护动词隐而不露、心理愿意收天下之兵兵行军用兵之道沛公兵十万名词兵器名词战争名词军队名词先前连词假使动词将近非及向时之地向向吾不为斯役秋天漠漠向昏黑因利乘便乘致万乘之势李白乘舟将欲行介词趁着、凭借chéng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shèng动词乘坐 有席卷天下……之意当是时也,商君佐之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之东割膏腴之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有宁越……之属为之谋有田忌……之伦制其兵结构助词,的代词,代秦孝公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代词,代天下之兵指示代词,这类的指示代词,这类的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而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转折连词,却修饰连词,地转折连词,却结果连词,因而修饰连词,地 古今异义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因河为池)古:黄河今:泛指河流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输赢的“赢”山东豪俊并起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流血漂橹古:盾牌今:划船的工具九国之师古:军队今: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 名词活用例句活用类型释义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作动词招致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登上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动词用破瓮作用草绳系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称帝当王将数百之众名词作动词率领 名词用作状语(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并〕收要害之郡。(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6)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7)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作用1、有表示比喻的。如例(1)、例(7);2、有表示处所、方向的。如例(2)——例(6)。3、表示对人态度的。如《鸿门宴》一文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您为我把他请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4、有表示用作工具的。如《愚公移山》一文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即“用畚箕(把土石)运到渤海边”。 动词活用例句活用类型释义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吞二周而亡诸侯矣)使动用法使……灭亡流血漂橹使动用法使……漂起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跑的人/溃败的军队争割地而赂秦动词作状语争着 形容词活用例句活用类型释义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的使动使……弱,削弱以愚黔首形容词的使动使……愚蠢废先王之道形容词的使动使……作废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尊贤而重士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容词做名词坚固的地势因利乘便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形势 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二)被动句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②为天下笑者,何也?(三)宾语前置句①陈利兵而谁何。②崤函之固,自若也。(四)状语后置句①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②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五)省略句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向郡②铸以(之)为金人十二③倔起(于)阡陌之中④威振(于)四海⑤身死(于)人手⑥委命(于)下吏 译文: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向南占领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一带,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城池和地区。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想方法削弱秦国,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时期,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君子,都既聪明智慧又忠诚守信,既宽厚道又友爱待人,既能尊敬能人,又能器重谋士,共同约为合纵,离散了秦国的连横,聚集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力量。于是六国的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班人替他们谋划; 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一类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一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凭着十倍大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直逼函谷关去进攻秦国。秦国人敞开关口迎敌,九国的军队,徘徊着不敢前进。秦国没有耕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各诸侯国已经十分困窘了。于是合纵解散盟约破坏,各国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赔秦国。秦国有充足的力量利用他们的弱点,追逐败逃的军队,使无数尸体横卧,流淌的血可以使盾牌漂浮起来;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因而强国请求归服,弱国前来朝拜。 传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很短,国家没有大事。到了秦始皇,发扬六代祖先遗留下来的功业,像挥动长鞭赶马那样来驾御天下,吞并了西周、东周,灭掉了诸侯国,登上了尊贵的皇位而统治全中国,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势震慑四海。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桂林郡和象郡;越族各部落的头领,俯首投降,听众秦国小官吏的摆布。秦始皇就派大将军蒙恬在北方筑起长城守卫边防,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到南方来牧马,已亡六国的遗民不敢拿起武器报仇雪恨。 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著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去掉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滴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脐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可以断言,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不是弱小得(无力抵抗),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滴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过秦论(中)原文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过秦论(中)原文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卹。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过秦论(下)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脩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   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王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