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中册 / 第三单元 / 11 过秦论/贾谊 / 高中语文《过秦论》同步练习2 新人教版必修3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资源简介说明:此资料可以在新授时使用,内容包括学海拾贝(基础知识)、整体感知(内容感悟理解)、思考探究(深层探讨)、随堂检测(当堂达标),另外,还有温馨提示(帮助学生寻找答题突破口)和资料链接(开阔学生视野,进一步理解课文),这种资料既能引导学生掌握本篇课文的基础知识,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是较为理想的新授课资料。10过秦论一.学海拾贝连线串珠,构建知识殿堂 1.文学常识贾谊,西汉洛阳人。著名、,最早的作家之一。他的政论散文《》《》(也称《治安策》)《》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2.字音(1)合从缔交() 赢粮而景从( ) 因利乘便 ()万乘之势()(2)宁越() 宁有种乎() 乐毅 ()安乐( )(3)翟景() 墨翟( ) 召滑()累召不应() 恬静()铦()(4)鉏耰棘矜( )矜持()  度长絜大() 度德量力() 内立法度( )(5)逡巡 ()崤函()黔首()锋镝()隳()流血漂橹()瓮牖绳枢()氓隶()一夫作难()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1)务耕织修守战之具(2)会盟而谋弱诸侯(3)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4)尊贤而重士 (5)以致天下之士(6)秦有余力制其弊(7)开关延敌 (8)天下诸侯已困矣(9振长策而御宇内 (10)延及孝文王(11)享国之日浅(12)陈利兵而谁何(13)斩木为兵 (14)才能不及中人 (15)非抗于九国之师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通 , 释义:。(2)赢粮而景从 通 , 释义:。5.古今异义词辨析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 今义: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今义:  (3)流血漂橹                   古义:     今义: 6.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外连衡而斗诸侯:(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4)序八州而朝同列:(5)席卷、包举、囊括           :(6)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7)追亡逐北              :(8)却匈奴七百余里  :(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0)会盟而谋弱秦             :(11)以愚黔首                :7.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1)制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2)亡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燕虽小国而后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河曲智叟亡以应  吞二周而亡诸侯  (3)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牢固、坚固(的地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坚持、坚决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一定、必吾固知公子之还也本来、原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既、已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固执、顽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然、诚然(4)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条件好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的形势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利益、好处商人重利轻别离利润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胜利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有利于(5)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丢失的东西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此三者,吾遗恨也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6)度宁信度,无自信也尺码、尺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程度、限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风度、常态一年一度秋风劲次、回、量词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写、创制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考虑、思虑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理有未安,妄以臆度推测、猜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渡”,过8.文言句式(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3)陈利兵而谁何。(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9.翻译重点句子(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温馨提示:宾语前置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  (2)宾语用代词复指。 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亡”是“恤”的宾语,借助代词“之”复指宾语,把宾语提前。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例如:唯命是听 “唯命是听”就是“听命”;用了“唯……是……”的格式,宾语在句中的作用就比较突出。(3)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4)介词宾语前置 《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5) 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 二.整体感知感知整体,展示学识魅力 1.内容感知(1)思路结构本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叙述。第1段写,这是秦孝公时的事情。第2段写。这个时期长达90年,包括秦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第3段写。这个时期包括秦始皇在位的36年。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这意味着秦从此转入守势。第4段写。重点是写。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可分两层。前一层分析。第二层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2)思想感情本文着重叙述,揭露秦始皇的,最后指出,“”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2.写作特点(1)本文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对比论述,试结合具体文段简要分析。(2)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3)贾谊是汉初最富辞彩的散文大家,而作为其代表作的《过秦论》,一定能体现贾谊作品的语言特色,从文章浩浩如江河,沛然而下的气势里,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4)如果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说,就是渲染和夸张。贾谊在《过秦论》中,以坚实的史实为经,以艺术的渲染、夸张为纬,巧妙编织,井然有致。你对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还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 (5)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温馨提示:本文确如题目所示,旨在讲论秦王朝的过失,揭示秦至二世而亡的原因。作者充分发挥赋体“铺采摛文”的特长,不径言秦之过而先以奔放之言历举秦之功,不直言秦之衰而先以豪迈之语详述秦之兴,不先写秦之亡而先以昂扬之笔书秦之盛,犹如长河入海直奔尾闾之窟。作者在纵笔泼墨绘足龙腾云卷之态后予以点睛:“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辞赋的艺术手段,使得文势充畅,波澜层迭,议论风发,题旨轩昂,使人不仅理性上可以得到启迪,感情上也能够得到震动。三.思考探究幽思探究,彰显智慧火花1.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3.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4.“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5。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6.结合本文思考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温馨提示:贾谊写作《过秦论》,是为了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他说:“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他是借此来宣传他的所谓“治乱之道”的。《过秦论》作为辞赋家的政论,在当时独标新帜,这种文风并沾溉后世,像唐代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宋代范仲淹的代表作《岳阳楼记》等,都能明显地看到其影响。今天我们学习它,也能从它别具一格的散文艺术上,获得有益的启示。四.资料链接 思路花语,历览中华文明(一)作者背景1.走近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2.了解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二)知识拓展1.与贾谊有关的诗文(1)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2)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毛泽东:《咏贾谊》)(3)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大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贾谊论》)2.补充注释(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为将而击之。商鞅遗书公子,愿与为好会而罢兵。会盟既已,商鞅虏公子而袭夺其军。其后十年间,魏屡败于秦,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献于秦以和。(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首次合从(纵)在前334年至前332年之间,苏秦说六国合从,任从约长,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前318年,苏秦再次约六国攻秦,楚怀王任从约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皆引兵而归。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秦。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政论叙史只是一种概述方式,跟史书记载不同。(3)伏尸百万这说的不是一次战役的死亡人数。秦击六国杀伤人数皆有记载,如前293年击韩伊阙,斩首24万;前273年击魏华阳军,斩首13万(《年表》作15万);前260年,破赵长平军,杀卒45万;其余,斩首不足十万者略而不书。(4)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句话是对陈涉起义的肯定。陈涉于起义后半年即被叛徒杀死,但作者认为他是成功的,功业极大。司马迁也表示过同样的意见,《史记·陈涉世家》云:“陈胜虽已死,其所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温馨提示:走近贾谊,你会感到其满腹的才华;读他的文章,你会觉得气势磅礴,挥洒自如,雄辩有力。五.随堂检测(一)语基检测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A.膏腴(yú)  藩篱(fān)  崤山(yáo)  蒙恬(tián)2. B.逡巡(qūn) 锋镝(dí)  蹑足(niè)  墨翟(zhái)3. C.谪戍(zhé) 鞭笞(chī)  黔首(qián)  囊括(nánɡ)4. D.隳名城(huī) 户牖(yǒu)  棘矜(jí)  赢粮(yín)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百有余年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因遗策(由于)  膏腴之地(肥沃)B.亡矢遗镞(损失)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C.瓮牖绳枢(窗户)  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D.履至尊(登上)  以致天下之士(招纳)4.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  B.北收要害之郡。C.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D.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5.以下句中加横线的字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外连衡而斗诸侯。  B.胡人不放南下而牧马。C.却匈奴七百余里。  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6.名句名篇默写(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2)然后践华为城,,据亿丈之城,,以为固。(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二)阅读检测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7-10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履至尊而制六合最尊贵的位置,此处指帝位。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言论,这里指著作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水池,池塘8.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振长策而御宇内锲而不舍,金石可镂B.以为桂林、象郡作《师说》以贻之C.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邻国之民不加少 D.天下已定学不可以已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转入攻势。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D.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2)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延伸阅读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1-15题。秦临兴师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悠,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醢壶酱?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选自《战国策》)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使陈臣思将以救周将要B.非效鸟集乌飞像,如同C.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引、拉 D.寡人将寄径于楚道路12.对下列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君患之,以告颜率省略句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C.寡人将寄径于梁倒装句D.(齐王)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被动句1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齐国发兵救助东周,才使东周幸免于丧失九鼎的灾难,然而东周丧失九鼎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B.齐国救助东周,目的是为了获得“九鼎”国宝。颜率为解除周君的忧虑,再度出使齐国说服齐王,终于化险为夷。C.颜率设身处地为齐王着想,强调齐王提出的搬运九鼎路线的不可取及搬运艰辛登客观因素,致使齐王心悦诚服,自动放弃了谋取九鼎的念头。D.周王的谋臣颜率两次初时齐国,凭三寸不烂之舌与齐王周旋,保住了东周的国宝,表现了他非凡的智慧和谋略。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2)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3)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三)语言运用15.下面材料讨论的是语文课改中的问题,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不超过60字的文字。适应与转化,是辩证法运用于语文课程改革要坚持的根本原理。所谓适应,是教要适应学。传统教学的弊端在于过于强调学生的学要适应老师的教,其本质是强调內因(学生的学)要适应外因(老师的教)。新课程的教学,在于要创造更能适应学生的学习的教,体现的是创造性利用外因和改造外因以适应内因。所谓转化,是教师的知识与能力要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适应是转化的基础。如果教师的教不能促进学生的学,当然就不能实现这种转化。16.下面是2007年9月28日国际孔子文化节祭孔子文的开头部分,请你围绕孔子“开创私学、教授了三千弟子、周游列国推销仁道、编修春秋经书”等内容,再续写四句,注意一定要押韵。天高气清,惠风和畅。齐鲁金秋,朗天煦阳。大哉孔子,华夏师长。 仁义礼智,千秋普光。              ,       。                  ,       。  17.5月22日,奥运火炬传递将通过苏通长江大桥。这一神圣的时刻,这一欢腾的场面,一定会令人心潮澎湃,振奋不已。请你给这一镜头拟写一段画外音。(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语言富有文采,不少于60字)参考答案:一.学海拾贝1.文学常识政论家文学家汉赋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2.字音(1)zòngcóng chéng shèng(2)Nìng nìngyuè lè(3)Zhái dí shào zhào tián xiān(4) qín jīn duó duó dù(5)qūnxiáoqiāndíhuīlǔyóuméngnàn3.(1)致力,从事(2)诸侯间聚会而结盟(3)吝惜(4)尊重(5)招致,招纳(6)弱点,毛病(7)迎接(8)困窘,困厄(9)驾驭、统治(10)延续(11)时间短暂(12)陈列(13)兵器(14)平常的人(15)匹敌,相当4.(1)“从”通“纵”(2)“景”通“影”像影子一样5.(1) 古义:  黄河     今义:  水道的通称 (2) 古义: 崤山以东   今义:  山东省份 (3) 古义:  盾牌      今义:   使船前进的工具 6.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1)云、响、景名词用作状语像云彩那样像响声一样像影子一样(2)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斗(3)瓮、绳名词作状语用破瓮做用草绳系(4)朝名词使动用法使……朝拜(5)席、包、囊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6)内、南      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向南 (7)亡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8)却          使动用法           使……退却 (9)亡       使动用法           使……灭亡 (10)弱      形容词使动          使……弱 (11)愚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7.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1)制   制作、缝制   制造、制作   压制、控制 制服  统率、指挥  规定、制定  规模 (2)亡 逃跑、逃脱  丢失、失去  灭亡、消亡  死亡 逃兵、逃亡的人  通“无”,没有  使动用法,使……灭亡(3)固牢固、坚固(的地势)巩固坚持、坚决一定、必本来、原来既、已固执、顽固 固然、诚然(4)利锐利、锋利快有利、条件好有利的形势利益、好处利润胜利有利于(5)遗丢失丢失的东西遗漏、忽略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给予(6)度尺码、尺度程度、限度规章、制度风度、常态次、回、量词谱写、创制考虑、思虑量、计算推测、猜测通“渡”,过8.文言句式(1)判断句(2)被动句(3)宾语前置句(4)介词结构后置9.翻译重点句子(1) 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1)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2)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3)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二.整体感知1.内容感知(1)思路结构第一部分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第1段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第2段秦王朝势力进一步扩展第3段秦始皇统一全国第4段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陈涉起义第二部分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各方面力量的对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思想感情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暴虐无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借古讽今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2.写作特点(1)提示: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5段,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2)提示: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3)提示:本文大量使用对偶句型,排比句法,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抒情节奏。全文对偶、排比处占2/3以上,却毫不给人以堆砌呆板之感。若干对偶组成一组排比,辗转成文,一气呵成,恰似长江大河,激起层层波澜;排比句之间,恰当运用虚词关联,犹如珠滚水溅,既闪耀着光彩,又气势贯注,雄浑有力。(4)提示:文章写惠文、武、昭襄的武功,不仅用“南取”“西举”“东割”“北收”予以渲染,而且用“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予以夸张。不这样,就不能显示秦跬一足而天下震慑的威势。写诸侯会盟而弱秦,先列战国四公子,倍加称颂;再历数六国政治、外交、军事诸方面的人才,竟一气写出24个人名,后又列数9个诸侯国名,大有百万雄师压城城欲摧之势。总之,贾谊用辞赋的表现手法来写这篇政论散文,是极尽渲染夸张之能事的。 (5)提示: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三.思考探究1.提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2.提示:“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3.提示:统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忘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首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提示:五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5.提示:①“施仁政,行仁政”。②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③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6.提示: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五.随堂检测(一)语基检测1. 答案:C(A项中的“崤”应读“xiáo”。B项中的“翟”作姓多数念“zhái” ,此处应念“dí”。D项中的“赢”应为yínɡ。)2.A(B项中的“景”通“影”,C项中的“从”通“纵”,D项中的“有”通“又”。)3.A(“因”因该解释为沿袭。)4.A(A项是代词,其余三项是结构助词)5.B(B项中“南”是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都是使动用法)6.名句名篇默写(1)士不敢弯弓而报怨(2)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4)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二)阅读检测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7-10题。7.D(“池”应该指护城河。)8.C(C项都是结构助词,的。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假设;B项,介词,把/连词,来;D项,副词,已经/动词,停止。)9.B(“攻势”不对。)10.(1)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2)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延伸阅读11.A(A项,“将”是动词,作“担任统帅”或“统率部队”讲。)12.D(A项,“以”是介词,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是省略句;B项,“见……于”是被动句的标志;C项,“于梁”是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D项为一般的陈述句,而不是被动句)13.C(C项有两处错误,一是颜率的说辞并非“设身处地为齐王着想”,而是一心为周君排忧解难;二是齐王并非“心悦诚服,自动放弃”,而是无可奈何,知难而退。)14.(1)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美名传扬,赢得天下人的认同和赞誉;如果能得到九鼎这样的国之珍宝,也确实是国家的大幸。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2)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1)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参考译文】 秦国兴师、兵临城下威胁东周,而且向东周君索要九鼎(国宝),周君为此忧心忡忡,就与朝中重臣颜率来商讨对策。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 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强暴之师、兵临城下威胁周君,还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最终君臣一致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美名传扬,赢得天下人的认同和赞誉;如果能得到九鼎这样的国之珍宝,也确实是国家的大幸。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5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君又一次忧心忡忡。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回我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无事,因此心甘情愿把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借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 颜率说:“不可以借道梁国,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少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行不通,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地方名)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那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所谓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9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士兵、工匠需要的难以计数,此外还要准备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从哪条路把九鼎运来齐国。所以臣一直在私下为大王担忧。”齐王说:“贤卿屡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了!”颜率赶紧解释说:“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齐王终于打消了获得九鼎的念头。 (三)语言运用15.适应与转化是语文课改要坚持的根本原理。语文课改要做到教适应于学。教师的知识与能力要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16.参考答案:示例(1)诲人不倦,私学首创。弟子三千,贤才干邦。示例(2)周游矢志,百厄不伤。如椽大笔,春秋煌煌。17.示例一:巍巍大桥迎圣火,滔滔长江扬金波。看,火炬手,高举奥运火炬健步登上苏通长江大桥。顿时,锣鼓欢呼喝彩标语鲜花红绸交织成沸腾的海洋……780万江海儿女祝福圣火传递一路顺畅,把世界人民的美好心愿一路带到奥运赛场!示例二:带着亿万人的祝福,传递和平的佳音。祥云火炬来了,来到了举世瞩目的苏通长江大桥。人们啊,为什么你们的脚步如此的轻盈?因为你们迈步在世界第一斜拉索大桥上;为什么你们的笑容如此灿烂?因为民族自豪感在你们心头升腾。看,鸥鸟翔集,长江波涌,欢呼天堑变通途,歌颂奥运谱新篇。示例三:英姿飒爽的火炬手高擎着熊熊的圣火健步走在苏通大桥上,桥面两侧跳跃着“冠军之乡”的父老乡亲,苏通大桥攻克道道难关,铸就世界桥梁奥运会的金牌,连接南北两岸;北京奥运打破重重阻挠,成就华夏儿女几代人的梦想,沟通东西世界——这怎能不令人感慨万千!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