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中册 / 第三单元 / 11 过秦论/贾谊 / 高中语文10过秦论学习导航人教版必修3

还剩 1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10.《过秦论》学习导航年段:高一学科:语文主备:审核:课时:二课时课型:新授班级:姓名:【思路方法】学习本文应立足于“读懂”。首先是疏通文字,扫除障碍,运用以前积累的实、虚词和文言词语特殊用法等知识积极地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阅读中继续积累课文中所涉及的大量实、虚词,巩固文言语法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其次要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资料,联系上下文语境,揣摩语言,理清思路,概括要点,从整体上把握文意,达到“读懂”的目的。此外还应背诵、熟读课文,进行文学文化常识方面的积累,提高文化修养。学习本文还应把握文体特点。《过秦论》是政论文,应从观点和材料统一的角度,认识作者的观点及用事实加以论证的论证方法。【学习目标】1.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2.学习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叙议关系,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3.品评鉴赏本文作者广用排比、对偶,极力铺陈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4.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5.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6.背诵课文3、4、5段。【自学资料】1、解题过秦:指出秦的过失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过秦论》《六国论》等。2、走近作者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生”,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他的政论散文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3、时代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自学导引】(一)自主构建基础积累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字音崤()膏腴()逡()镞()黔()首氓()隶隳()鞭笞()轸()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朝()同列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之势一夫作难()2.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通)(2)赢粮而景从(景,通)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②天下云集响应③赢粮而景从④内立法度,南取汉中⑤序八州而朝同列⑥履至尊而制六合⑦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2)动词的活用①追亡逐北②却匈奴七百余里③约从离衡④外连横而斗诸侯⑤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3)形容词活用①会盟而谋弱秦②以弱天下之民③以愚黔首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5.特殊句式(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3)陈利兵而谁何。()(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6.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3)赢粮而景从(4)流血漂橹【主旨探究】1.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 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2.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3.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用意何在?4.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5.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6.贾谊是汉初最富辞彩的散文大家,而作为其代表作的《过秦论》,一定能体现贾谊作品的语言特色,从文章浩浩如江河,沛然而下的气势里,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达标检测能力提升】一、基础知识1.填空。(1)战国四公子:齐国__________(姓__________名__________)、赵国__________(姓   名__________)、楚国__________(姓__________名__________)、魏国__________(姓__________名__________)。(2)先秦著作中经常提到的“关东”指__________ 以东,“山东”指    以东,“河南”指__________以南。“百越”指古代__________族居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统称百越,也叫__________。(3)“黔首”是__________朝对百姓的称呼,“氓”“隶”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泛指下层人民。“七庙”是__________的宗庙。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奋六世之余烈             烈:功业。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可靠的。C.焚百家之言言:言论,句中指著作。D.……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徒:门徒。3.下列加点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B.地 C.D.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C.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5~8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奋六世之余烈奋:发展。B.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C.隳名城,杀豪杰隳:毁坏。D.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镝:兵刃。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却匈奴七百余里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C.以弱天下之民D.南取百越之地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B.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C.自以为关中之固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8.请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自学导引】(一)自主构建基础积累1.字音崤(xiáo)膏腴(yú)逡(qūn)镞(zú)黔(qián)首氓(méng)隶隳(huī)鞭笞(chī)轸(zhěn)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孝公既没(mò)召(shào)滑俯首系(xì)颈践华(huà)为城劲(jìng)弩不及中(zhōng)人墨翟(dí)蹑足行(háng)伍将(jiàng)数百之众度(duó)长絜大比权量(liàng)力万乘(shèng)之势朝(cháo)同列一夫作难(nàn)2.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2)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像包裹、像布袋一样)②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③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④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⑤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词用作动词,给……排列顺序;“朝”,名词使动用法,使……朝拜)⑥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登上)⑦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动词,用破瓮作,用草绳系)(2)动词的活用①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溃败的军队)②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③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④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⑤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3)形容词活用①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②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③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动用,变小,变弱)5.特殊句式(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动句)(3)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状语后置)6.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3)赢粮而景从古义:担负。今义:输赢的“赢”。(4)流血漂橹古义:盾牌。今义:船前进的工具。【自主探究】1.提示: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2.提示: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3.提示:五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4.提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答案【达标检测能力提升】1.填空。答案:(1)孟尝君 田 文 平原君 赵 胜 春申君 黄 歇 信陵君 魏 无忌(2)函谷关 崤山 黄河 越 桂 浙闽 粤 百粤(3)秦 民 奴隶 天子2.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之徒”与文中的“之属”“之伦”意思相同,指“这一类人”。答案:D3.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多义实词的理解。A项意思分别为:沿袭,趁着;B项意思分别为:吝惜,爱惜;C项意思分别为:均为“控制”;D项意思分别为:迎击,延续。答案:C4.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古今异义词语的理解。A项中“明智”古义:有见识有智谋;今义: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到等。B项中“以为”古义:句中是两个词,中间省略了“之”,意思是“把它作为”;今义:认为。C项“迁徙”古义:被征发;今义:迁移。答案:D二、阅读理解参考答案:5.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语境中文言实词的理解。D项“锋”是兵刃,“镝”是箭头。答案:D6.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词类活用的理解。A、B、C三项都是使动用法,D项是方位名词作状语。答案:D7.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虚词的理解。A、B、D三项都是两个词,C项是一个词,认为。答案:C8.解析:本题考查我们的文言翻译能力。关键词语:(1)至尊、六合、敲扑,(2)信、利兵、谁何,(3)帝王、也。要注意翻译出关键词,还要注意句子通顺,修辞、活用和句式都要注意到。参考答案:(1)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2)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兵拿着锋利的武器缉查盘问。(3)(这)是子孙做帝王的万代的基业。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