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中册 / 第二单元 / 8 荷花淀/孙犁 / 高中语文荷花淀同步练习2 人教版

还剩 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中语文荷花淀同步练习2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1.《荷花淀》选自_________,是_________作家_________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它通过描述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生动地表现了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日的_________热忱和_________精神。【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涉及到作品的出处、作者,还有小说的主题。【答案】《白洋淀纪事》现当代孙犁爱国革命乐观主义2.运用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B.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C.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D.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解析】此题考查语句的修辞手法。A、C、D是比喻,B项是拟人。【答案】B3.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①苇眉子湿润润的。()②垛起垛来。()③她有时望望淀里。()④水面上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解析】此题考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使用叠字,既加强语气,又使音节和谐,舒展自如。【答案】①叠字,既加强语气,又使音节和谐,舒展自如;②前一个“垛”字是动词,后一个“垛”字是名词;③同①;④同①。4.把上文的意思概括归纳出来,写在下面:【解析】此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能归纳出上文的大意。【答案】写水生嫂月夜编席,等候丈夫归来。5.属于单句的一项是()A.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B.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似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C.“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D.“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解析】此题考查分析长句的能力。A、C、D都是复句,只有B是单句,句子的主干是她们登在冰船上来回警戒。【答案】B 6.第一段画横线部分的作用是:①。②。③第三段画横线部分在写作上,作者用了_________手法,两个“洁白”衬托出水生嫂的。【解析】此题考查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还有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答案】①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②从侧面写水生嫂的勤劳质朴③衬托心地善良、美好二、阅读下面两段话,选择符合句意的一项。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个细节说明()A.水生嫂编席不小心划破了手指,“吮”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过错。B.水生明天要去参军的消息引起水生嫂的震动,“吮”是为了控制内心复杂而激烈的感情。C.苇眉子又薄又锋利,易伤人,“吮”是为了掩饰自己矛盾的心理。D.水生嫂只顾听丈夫说话,心不在焉划破了手指,“吮”是为了避免过多的流血。【解析】此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这段细节描写的作用,须联系小说的上下文来理解。女人听到水生说明天就到大部队上去了,这个消息引起她内心的震动,“吮”是为了控制内心复杂而激烈的感情。A项、D项说水生嫂真的划伤了手指,C项说“吮”是为了掩饰自己矛盾的心理,这在文中是没有根据的。【答案】B2.“‘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水生)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丢东西这个细节主要说明()A.水生借丢纸盒来表达特定环境中对亲人的体贴和无限的温情。B.水生很生气,气得把纸盒顺手一扔,刚巧落在女人船上。C.纸盒内装的不是武器,不需交公,顺手丢给了家属们。D.水生很生气,但又关怀亲人们。【解析】此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B项、D项说水生很生气,不符合原文的意思,C项没有分析出这个细节描写的作用,只有A项的分析是准确的。【答案】A三、阅读下文,完成1~5题。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你看,说走就走了。”“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拴马桩也不顶事了。”“不行了,脱了缰了。”“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那是真的。我们家里住过一些年轻的队伍,一天到晚仰着脖子,出来唱,进去唱,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等他们闲下来没有事了,我就傻想:该低下头了吧。你猜人家干什么?用白粉子在我家影壁上画上许多圆圈圈,一个一个蹲在院子里,托着枪瞄那个,又唱起来了。”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唉呀,日本!你看那衣裳!”“快摇!”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了!大船追得很紧。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1.五个女人探夫未遇的场面对话与前五个女人商量探夫的场面对话,前后呼应,你能看出是谁说的?能根据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吗?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他——有什么看头啊!”(1)“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2)“拴马桩也不顶事了。”()(3)“不行了,脱了缰了。”()(4)“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5)“那是真的……又唱起来了。”()【解析】此题考查小说中语言描写的作用。这篇小说中人物的对话描写显得生动传神。例如(1)和E句的语言都具有风趣幽默的特点,(2)和A句的语言都运用了比喻“不拖尾巴”“拴马桩”,(3)和D句的语言都有心直口快的特点,(4)和B句的语言,都表现了对丈夫的不放心,(5)和C句的语言,是水生的女人说的话,她对敌情了解较多。【答案】EADBC2.“哎呀!那边过来一只船。”“哎呀,日本!你看那衣裳!”“快摇!”“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这几句人物对话的作用是()A.侧面反映人物勇敢的性格特点B.表现人物紧张而不慌乱的心理特点C.交待事情的经过,发展故事情节D.为下文伏击战的胜利作铺垫【解析】此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这段话全是语言描写,是这些青年妇女在探夫路上遇到敌船后的反映,表现了她们紧张而不慌乱的心理特点。【答案】B3.画线处两次写女人们划船时的水声,但同中有异,试分析各表现人们什么样的心理。(1)“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2)“ 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解析】此题考查阅读理解的能力。画线处两次写女人们划船时的水声,用水声的节奏来烘托气氛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答案】(1)节奏缓慢均匀,表现了女人们轻松的心情,自由自在,愉快乐观。(2)水声急促,划船幅度大,节奏快,但快而不乱,大家同时使劲,一方面表现气氛紧张,另一方面又表现妇女们沉着机智,划船摇橹的技巧娴熟。4.请摘出文中描写妇女们非凡摇船本领的两个比喻句:(1)(2)【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作用。这两个比喻句用得生动、形象,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又描写了妇女们非凡的摇船本领。【答案】(1)“小船像……梭鱼。”(2)“驶起……一般快。”5.“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哨兵吧。”有下列不同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句中连用“一望无边、密密层层、铜墙铁壁”等成语,显得华而不实。B.又说“铜墙铁壁”,又说“白洋淀的哨兵”,重复啰嗦。C.“密密层层的大荷叶——铜墙铁壁”是象征男子汉们的斗争,“粉色荷花箭——哨兵”是象征青年妇女的斗争。D.这些景物描写为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既为下文突现的险情埋下伏笔,又暗示了白洋淀妇女的成长前途,“粉色”的荷花箭都成了“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昔日粉妆的女人们,也将成为保卫白洋淀的战士。【解析】此题考查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就像铜墙铁壁一样”,这个比喻为下文伏击战的胜利作了铺垫。“粉色”的莲花箭都成了“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暗示了下文情节的发展。【答案】D二阅读下文,完成1~4题。永远的蝴蝶(台湾)陈启佑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泠泠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泠泠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叫我终生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1.小说以“雨”开篇,并以此贯穿全文,这样写的作用是:。【解析】此题考查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开头对雨的描写,渲染了湿冷的悲剧氛围,接下来雨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小说最后又把雨作为泪水的象征,衬托了我痛苦的心情。【答案】①交待雨是造成悲剧的原因。②营造湿泠的悲剧氛围。③以雨为泪水的象征,情景交融。(任何一条,意思对即可)2.文章表现了自己的痛苦、自责、悔恨和对樱子的无限眷恋,文中表露“自责和悔恨”情绪最鲜明的一句是【解析】此题考查阅读理解的能力。“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表露了我深深的自责和悔恨。抓住这句话,对理解小说的主旨很有帮助。【答案】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3.文末在泪与雨的痛苦中,交代信的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解析】此题考查阅读理解的能力。文末在泪与雨的痛苦中交待信的内容,一方面从小说的结构考虑它的作用,一方面从小说的主旨考虑它的作用。【答案】①照应开头。②结果出人意料,更加突出悲剧性。③表达了我对樱子的爱。4.下列是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A.幻觉中,樱子化成了蝴蝶。她成了我心中永远美丽的爱。B.文章两次写到蝴蝶,写到雨点溅到镜片上,主要是为了保持结构完整。C.故事开端是樱子撑伞帮我寄信,发展是樱子车祸身亡,真正的高潮在信中内容的公布。D.“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写出了我失去樱子后,心中的无限悲凉。E.文章三次写到“站在骑楼下”,最主要写我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解析】此题考查分析和鉴赏的能力。B项主要是为了突出樱子的鲜明形象,表达我的哀痛,E项三次写到“站在骑楼下”,既是为了保持文章结构的完整一致,也是为了反映我感情变化的过程与层次。【答案】ACD二、阅读下文,完成1~6题。两条路(德国)里克特新年的夜晚,一位老人伫立在窗前。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老人又低头看看地面,几个比他自己更加无望的生命正走向它们的归宿——坟墓。老人在通往那块地方的路上,也已经消磨掉六十个寒暑了。在那旅途中,他除了有过失和懊悔之外,再也没有得到任何别的东西。他老态龙钟,头脑空虚,心绪忧郁,一把年纪折磨着老人。年轻时代的情景浮现在老人眼前,他回想起那庄严的时刻,父亲将他置于两条道路的入口——一条路通往阳光灿烂的升平世界,田野里丰收在望,柔和悦耳的歌声四方回荡;另一条路却将行人引入漆黑的无底深渊,从那里涌流出来的是毒液而不是泉水,蛇蟒满处蠕动,吐着舌箭。老人仰望昊天,苦恼地失声喊道:“青春啊,回来!父亲哟,把我重新放回人生的入口吧,我会选择一条正路的!”可是,父亲以及他自己的黄金时代都一去不复返了。他看见阴暗的沼泽地上空闪烁着幽光,那光亮游移明灭,瞬息即逝了,那是他轻抛浪掷的年华。他看见天空中一颗流星陨落下来,消失在黑暗之中,那就是他自身的象征。徒然的懊丧像一支利箭射穿了老人的心脏。他记起了早年和自己一同踏入生活的伙伴们,他们走的是高尚、勤奋的道路,在这新年的夜晚,载誉而归,无比快乐。高耸的教堂钟楼鸣钟了,钟声使他回忆起儿时双亲对他这浪子的疼爱。他想起了发蒙时父母的教诲,想起了父母为他的幸福所作的祈祷。强烈的羞愧和悲伤使他不敢再多看一眼父亲居留的天堂。老人的眼睛黯然失神,泪珠儿泫然坠下,他绝望地大声呼唤:“回来,我的青春!回来呀!”老人的青春真的回来了。 原来,刚才那些只不过是他在新年夜晚打盹儿时做的一个梦。尽管他确实犯过一些错误,眼下却还年轻。他虔诚地感谢上天,时光仍然是属于他自己的,他还没有堕入漆黑的深渊,尽可以自由地踏上那条正路,进入福地洞天,丰硕的庄稼在那里的阳光下起伏翻浪。依然在人生的大门口徘徊逡巡,踌躇着不知该走哪条路的人们,记住吧,等到岁月流逝,你们在魃黑的山路上步履踉跄时,再来痛苦地叫喊,“青春啊,回来!还我韶华!”那只能是徒劳的。(选自《世界名家散文经典》)1.第1段中,老人“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为什么?【解析】此题考查阅读理解的能力。答案就从第1段中找。【答案】在消磨掉的六十个年头中,除了过失和懊悔,老人一无所获。2.在两条生活道路的入口处,老人早年的伙伴们选择的是一条怎样的路?答:老人早年的伙伴们选择的是一条。【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答案从第3段中找。【答案】高尚、勤奋的正路3.“青春啊,回来!”“回来,我的青春,回来呀!”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解析】此题考查阅读理解的能力。这个题的答案一方面从文章的结构来分析,另一方面从文章的主旨来分析。【答案】①突出重点,反映老人的懊悔心情。②前后照应,保持感情的一致性。③使作品形成完整的结构。4.第5段中,“老人的青春真的回来了”指什么?【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答案从第5段中分析、概括。【答案】①对过去的反思与悔悟。②确实犯过一些错误,但现在还年轻。③憧憬未来,信心十足。5.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解析】此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在文章第6段作了说明。【答案】告诫那些在人生道路口徘徊的人,千万不可误入歧途,否则懊悔也徒劳。(以上1~5小题,只要意思对即可)6.下面是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仅仅是做了一个梦,老人走的是一条正道,他没有堕入漆黑的深渊。B.与早年和自己同时踏入社会的伙伴比,老人可谓历经磨难。C.虽然走上歧途与父亲将他放到“两条道路的入口”有关,但老人并没责怪父亲。D.文章在第1段描写两条人生道路时,用的是比喻手法。E.新年的夜晚,老人的情绪是极度忧郁的。他为自己的过去而懊丧。F.浪子回头金不换。哪怕过去犯过错误,只要诚心悔悟,就可以重踏正路。【解析】此题考查分析和鉴赏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老人虽没有堕入漆黑的深渊,但他走的并非正路。B项,老人早年走入歧途,不能说“历经磨难”。C项,走上歧途,与“父亲”无关。E项,新年夜晚,老人情绪先忧郁、懊丧,后来是振奋的。【答案】DF三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4题。爷爷从河边的那片树林里回到坡下的窝棚里时,虻子已经烟薰火燎地将饭做好了,煮老南瓜的香味隔老远就能闻得着。虻子见爷爷回来,便麻利地给爷爷摆上了筷子。“天阴得很。” 爷爷自言自语地嘟囔,擂腰捶腿,还狠咳嗽了两声。之后便朝地铺上软软地躺下去,先不抓筷子,先摸烟袋,眼睛望着灶火说:“对岸有人叫筏子,叫得急惶……”虻子朝窝棚外瞅了瞅,傍晚的天空黄浑浑、黑蒙蒙的,天空中飘浮着一股湿漉漉的土腥气和河腥气:“要起大风了呢!”“嗯。”爷爷木木地应了一声,又忍不住咳了几声,咳得弯了腰,腾出手来,又自己捶背。“您又犯病了吧?”虻子更担心了。“是有些不活泛了,老了的人了……我得再撑一趟去,对岸叫得急惶,八成是有急事哩。”“那就我去!”虻子霍地立起来。他身子骨瘦些,但展拓;个子也不小,差点就能够着窝棚顶。他十六岁了,已经跟爷爷撑了两年筏子,只是从没单独一个人划过,爷爷不让。“你?”爷爷似乎压根儿也没往他身上想,因而表情很古怪,显然不大信任,“行吗?敢吗?”虻子的自尊心被刺痛了,他挑战地瞅着爷爷,黑眸不闪。爷爷却只顾勾了头抽烟……“我就去呀!”虻子发狠地说着,一只脚已迈出窝棚。“等等!”爷爷叫住了他,说道,“看准水头……压浪走……莫慌……去吧。”羊皮筏子就立在河滩上,那是扎在一个框架上的几只充足了气的整羊皮,并不重,虻子能扛动,不等几个大雨点砸在他的脸上,风也刮过来了。筏子刚刚放下水,天空的乌云便像黑马似地奔过来了。河水浑得发黑,浪声喧嚣得骇人。虻子紧紧抓住长篙,浑身在兴奋地颤抖,也在紧张地战栗。锯齿形的浪将筏子一下子就推走了。他只觉浑浊的浪沫迷住了眼,却顾不得抹一把。心里只记着爷爷的叮咛:看准水头,压浪走……前面,一个巨大的黑影越来越近,似凫在浪上的一只巨兽,那是“将军石”。河水在那儿冲起巨鼎似的旋涡,腾起一丈来高的灰雾,筏子朝那礁石冲击,仿佛整个世界的毁灭就在这一瞬间!他将整个生命都聚集在手中的长篙上,猛力一撑——羊皮筏子几乎擦着礁石飞飘而过,如一只抛出的梭……虻子把筏子拖上岸,他才觉得双手已举不起篙了。但是,岸上却不见一个人影……“喂——”他喊,声音在颤抖,“谁要过河呀——”没有回声。再喊,却见从河边的苇丛里湿淋淋地钻出一个人来,怀里抱着一只酒葫芦,并且“哈哈”地朗声大笑——是爷爷。1.爷爷为什么要让虻子独自撑筏过河?他让虻子独自过河的理由是什么?2.小说在开端写爷爷回窝棚时,“先摸烟袋”,后又写他对虻子“激将”时“表情很古怪”。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3.这篇小说以出人意料的结尾取胜,体现了作者奇巧的构思。仔细阅读结尾部分,简答以下问题:(1)爷爷为什么要偷偷过河?(2)爷爷过河这一情节为什么不详写?4.小说中有两处集中描写了当时的天气(环境),对这两段描写的作用分析恰当的几项是A.为小说渲染气氛,营造一个典型的环境。B.烘托出虻子的机智勇敢的性格。C.反衬出虻子不顾天气的恶劣、急人所急的可贵品质。D.暗示爷爷要锻炼考验虻子的良苦用心。E.环境恶劣,突出爷爷水性好,撑筏水平高。F.自立应该从小做起,虻子为了主动锻炼自己,只身撑筏,值得提倡。 [参考答案]http://www.DearEDU.com1.锻炼虻子的勇气和能力。虻子已16岁了,有跟爷爷撑筏两年的实践经验。2.显示爷爷考验虻子的内心思想活动,起暗示铺垫作用。3.(1)暗中保护,防止意外。(2)设置悬念,突出虻子的勇敢。4.ABD(C项中“急人所急”不当,E项中“突出爷爷”不当,F项中的“主动”不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