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中册 / 第二单元 / 7 包身工/夏衍 /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1课包身工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成才之路·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必修① 第十一课包身工第四单元 高考导航2学习目标3课前预习4课时作业6课堂互动5经典晨读1名著博览7 经典晨读 春 雪韩 愈新年①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注】①新年:阴历正月初一。【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幼年家贫,刻苦好学。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元和十四年(819)因上书谏阻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和柳宗元等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说理透辟、文辞精炼,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追求新奇,有时流于险僻,对后世诗歌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首句“新年都未有芳华”写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使在漫漫寒冬中盼春的人们非常焦急。“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次句“二月初惊见草芽”写直到二月人们才看见小草发芽。“初惊”写人们见到草芽的情态,极传神。“惊”字刻画出见到春天来临的惊讶、欣喜的神态。“初”字又含着对春来迟的不满、惋惜。三、四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写白雪却等不及来迟的春色,她“嫌春色晚”,于是纷纷扬扬飘洒起来,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但诗人却可以想象出一片春色来。这两句富有浪漫色彩,可称神来之笔。 “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得有灵性。雪花飞舞,说明天气尚寒,所以未有芳华,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来得迟,才作飞花,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增加了诗意,构思奇妙。此诗咏春雪,构思新奇,是别开生面的作品。 高考导航 (2016年高考天津卷)(原文在第十课上)17.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分)【解析】题干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比如修辞角度、感官角度、遣词造句角度、选出角度等等。一般先从修辞角度思考,修辞效果即可。【答案】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命题立意】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8分)【解析】题干问的是“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既为“多重”,可见答案不止一点,思考的时候应多角度进行。考生可以到文中找到写母语的内容,然后结合语境理解其意蕴。 【答案】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③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④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⑤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命题立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学习文章在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2.熟读课文,把握好文章的结构,弄清文章的线索,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3.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增强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爱。 课前预习 2.解释词语(1)施与:以财物周济人,给予(恩惠)。(2)生杀予夺:指反动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大权。(3)横七竖八:有横有竖,杂乱无章。(4)三差两错:指意外可能发生的错误。(5)不假思索:形容说话做事反应敏捷。 1927年被驱逐回国,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左联的工作。抗战期间,任《救亡日报》总编辑。1941年奉命赴香港创办《华商报》。后到重庆任《新华日报》总编辑。1946年在南京梅园新村参加中共代表团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顾委委员等。夏衍一生著译丰富,电影、戏剧、杂感、电影评论、报告文学的写作均有较高造诣。他创作和改编的主要作品有《狂流》《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等。 5.了解背景“包身工”是旧中国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青少年,由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包工头所有,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本文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里包身工的情况,是作者在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考察之后写出来的,于1936年发表于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它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坚信中国工人必将起来反抗,粉碎自己身上的枷锁。文章以“包身工”为题,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怒控诉和对那些青少年奴隶的深切同情。 6.开阔视野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 课堂互动 本课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讲读课文第一、二部分)(一)整体把握第一部分第一层(1~7自然段),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景,介绍恶劣的住宿条件。第一部分第二层(8~11自然段),补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第一部分(1~11自然段),记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一层(12~14自然段),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二部分第二层(15~22自然段),插叙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这一层介绍了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第二部分(12~22自然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二)自主思悟1.“上午四点过一刻”“生物”“蠕动”这些词语有什么含义?答:“四点一刻”强调时间很早。“生物”“蠕动”表明他们没有人的生活,更没有人的尊严,只能像蜂房里的蜜蜂一样,突出了她们的生活之苦。2.第2自然段的语言描写使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答:“芦柴棒”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与“猪猡”一词一样,表现了对包身工的轻视与侮辱,表明了资本家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人看的事实。 3.对包身工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答:此段写了工房的大小尺寸和躺满的人数,包身工被吆喝起身时慌乱骚动的情景,“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等,这一系列的细节,表现了包身工囚牢般的住宿和因遭受非人折磨而麻木的精神面貌。 4.作者将描写包身工紧张忙乱、穷苦的几个短语放在句首,有什么表达效果?答:这个句子把描写包身工紧张、忙乱、穷苦的几个短语放在句首,比把它们放在主语后边要好得多。因为对“从楼上冲下来”的人,我们第一眼看到的只能是她们的“蓬头、赤脚”;而且这几个短语节奏急促,正和“冲”的情景相符,这种谓语提前的句式应用得好,可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 (三)深入探究1.“带工”老板为什么能够游说成功?①“带工”老板有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②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造成中国农民迅速破产,他们充分利用了长期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的农民幻想摆脱困境的心理,也利用了农民的纯朴和愚昧。 2.第一层写包身工的生活条件,用了很多比喻,试找出来并分析其含义和作用。“鸽子笼一般”的比喻写出了包身工住宿生活条件之差。用“猪猡”“懒虫”来指包身工,这些词本来是老板和老板娘对包身工的称呼,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人看,作者借用过来,表现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老板的愤怒。 3.“慈祥”“佳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慈祥”加引号是反语,揭露出带工老板假仁慈真狠毒的嘴脸。“佳肴”指好菜,这里指烂菜叶用盐一浸,就是包身工“难得的佳肴”,强调包身工饮食的恶劣,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4.“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一句如何理解?“据说”表示批判和否定。“极合经济原理”就是资本家的本质“唯利是图”,即廉价。“经营原则”指剥削,这里指包身工是没有结合力的一群,便于他们剥削压榨。这句话凝练地概括了包身工制度发展的根源。5.本段为什么提到“顾正红事件”和“一二八战争”?这段回顾历史,属于插叙,点出了包身工制度发展壮大的根源,将包身工由个体提升到了时代的意义,深化主旨。 6.作者如何描写了“芦柴棒”被殴打的情况?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①此段描写的是对“芦柴棒”的殴打,作者抓住了双方的特点:一方孱弱,一方凶狠,形成鲜明的对比。“芦柴棒”是“挣扎不起来”“慢慢地移”“缩做一团”,打杂的却是“很快地走过来”“抓”“狠命地”“摔”“踢”;“芦柴棒”已是无力地做着手势,打杂的还要迎头泼一盆冷水。②作者采用了对比的方法,通过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老板娘的毒,彻底揭露了包身工制度惨无人道的奴役性质。 7.如何理解“罐装了的劳动力”?“罐装了的劳动力”是比喻的说法,罐装了的食品与空气隔绝,这里的意思是包身工永远没有和外人接触的机会。这些劳动力与社会完全隔绝,无从接受革命思想,可以供资本家“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不会起来反抗资本家,所以说“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此处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答案】A(B项弄:lònɡ,C项说:shuì,D项搽:chá) A.拖泥带水  洋洋洒洒  连篇累牍B.连篇累牍  拖泥带水  洋洋洒洒C.洋洋洒洒  连篇累牍  拖泥带水D.连篇累牍  洋洋洒洒  拖泥带水【答案】B(连篇累牍:形容叙述的篇幅过多、过长。拖泥带水:形容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 D.从包身契的内容可以看出包身工完全失去了自由和做人的权利,成为听人摆布,昼夜运转的机器的现实情况。【答案】C(应为拟物手法) 【答案】D(不是反问,应为设问,引号表讽刺和否定。) C.“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包身工的生活像奴隶一样凄惨。D.“饲养”一词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揭露资本家只把包身工当做谋利的工具,根本不当人看的罪恶。【答案】C(“奴隶”不是比喻。) D.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清早起床场景的描写就是“点”的描写,而对“芦柴棒”的“手脚瘦得像芦柴棒梗一样”的外貌描写属于“面”的描写。【答案】D(“点”“面”的例子颠倒了。) 【答案】①沈端先 上海屋檐下 包身工②报告文学 真实性 新闻性 文学性“轻骑兵”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三、四部分。)(一)整体把握第三部分第一层(23~32自然段),写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第三部分第二层(33、34自然段),说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动力而获得巨额利润,正面点明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的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归结出本文的主题。第三部分(23~34自然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第四部分第一层(35~47自然段),以“芦柴棒”和记不起名的包身工为例,说明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和悲惨命运。第四部分第二层(48~49自然段),以墨鸭为喻,揭露、控诉野蛮残酷的包身工制度。第四部分第三层(第50自然段),结尾指出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第四部分(35~50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定将到来。 (二)自主思悟1.外头工人的思想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写包身工的衣着?答:写外头工人和包身工形成鲜明对比,真实地刻画了包身工奴隶一般的境地。用大量笔墨描写包身工的衣着和“外头工人”对她们的看不起,深刻地说明了包身工可怜的地位,更加丰富了人物形象。同时和下文“织成衣服的一缕缕纱,编成袜子的一根根线,穿在身上都是光滑舒适而愉快的”“为人作嫁”形成强烈对比,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2.“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巴在等待着它的滋养物了”这句话该如何理解?答:“红砖头的怪物”指的是帝国主义资本家的纺织厂,“张着嘴巴”既形象地写出了它大门洞开,等待着廉价劳动力的情形,又暗示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吃人的本性。对于这些封闭严密,又有重重关卡、打手密布的纺织厂来说,弱小的乡下姑娘们真正是“滋养物”,让纺织厂变得庞大。它们的暴利,就是包身工们的血汗凝成的。 3.“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谄媚”有什么讽刺意味?答:深刻地讽刺了带工老板们为榨取包身工的血汗而不择手段、丧尽天良的豺狼本性以及他们卑劣无耻的嘴脸。 4.你从“小福子的挨打”里看出了什么?答:①前文有过交代,工人“只要断了线不接,锭壳轧坏,皮辊摆错方向,乃至车板上有什么堆积,就会有遭到‘拿莫温’(工头)和‘小荡管’(巡回管理的上级女工)毒骂和殴打的危险”,而小福子仅是“整好了的烂纱没有装起”,是不在上述范围之内的一件小事,但也同样不能幸免,说明了包身工挨打受罚的随意性,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②小福子挨打和前述“芦柴棒”挨打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主子奴才沆瀣一气。“芦柴棒”挨打了,“老板娘笑了”;小福子挨打了,“东洋婆会心地笑了”。主子授意,奴才心领神会,为虎作伥,包身工的处境也就更惨。 (三)深入探究1.第3、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一系列确凿的数据,用来说明什么?本段用一系列的数字,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可恶和没有人性,他们赚取了工人们的血汗钱,把她们当做了罐装的劳动力,揭示了他们靠敲骨吸髓的榨取来积累财富的罪恶本质。作者对此深恶痛绝。 2.作者连用六个名词性短语并造成排比,表达的内容和效果是什么?“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六个短语形象地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悲惨的遭遇。运用排比,加强了语气节奏,读起来紧凑有力,有鼓点般的节奏感,增强了感情色彩,使人感到作者按捺不住的激愤心情。“机器”借指包身工,把包身工比做“血肉造成的‘机器’”,并和“钢铁造成的”进行对比,突出包身工工作量的难以承受,“猪猡”的比喻说明包身工物质生活待遇的恶劣,“泥土”的比喻说明包身工地位的低下和毫无人身保障。 3.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包身工在极度虚弱的状态下被逼做工的形象?试作分析。采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的手法。“芦柴棒”“弓”“死人”三个比喻兼排比,再现了包身工衰弱的静态形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咳着”“喘着”“淌着冷汗”再现了包身工在极度虚弱时被逼着做工的动态形象。“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用反复咏叹的方法,表达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同情。4.“饲养”一词,如何理解?“饲养”本义是喂养动物,用在这里是比拟手法,说明资本家将包身工当做会讲话的牲口,役使她们以牟取暴利。 5.根据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推出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方法叫类比推理。请你思考一下,本文是怎样运用墨鸭捕鱼的事和饲养包身工营利的制度进行类比推理的?墨鸭:整天捕鱼;包身工:成天拼命干活。船户:靠卖鱼得钱;日本资本家:靠包身工滋养;带工老板:两年内从每个包身工身上净拿二百三十元钱。船户态度:并没有怎样虐待;日本资本家、带工老板的态度: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由此可见,包身工的命运比起墨鸭来,还要凄惨。这一类比尖锐地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6.作者在最后三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倒数第三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样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状,人不如禽的命运。最后一段,作者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家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四)概括主旨本文通过对包身工一天生活遭遇的描写,真实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控诉了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压榨、虐待中国工人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不幸生活的深切同情与关注,并坚信中国人民必将奋起抗争,迎来美好光明的未来。 (五)鉴赏艺术1.结构上纵横交织,层次清晰。从纵的方面看,把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过程作为主线,将那些最能反映包身工们悲惨的生活待遇和恶劣的劳动条件的“起床”“吃粥”“劳动”等三个场面的描写,巧妙地挂在这条主线上。从横的方面穿插了一些非情节因素,用科学的分析、准确的数字来深化主题。具体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说明议论交织在一起,相互补充,层层推进。既从纵的方面展示出包身工们的悲惨生活境况,又从横的方面说明了包身工制度的发生、发展及后果。 2.列举数字,使人信服。数据,是论说文中常使用的一种论证材料。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为了更有力地揭露包身工这种剥削制度的罪恶,也多次地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很有说服力的数据。包身工居住的条件是十分恶劣的,为了具体地说明这一点,就列举了这样的数据:“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是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宿三十多个人。”为了说明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膨大的情况,列出了这样的数字:“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这些数据,都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与说服力。 3.表达上方式多种,抨击有力。文章成功地综合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这几种表达方式。运用叙述和描写,写出了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和住宿的环境的恶劣;以说明为主,穿插进少量议论,写出了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包身工吃粥时的情景,又是用叙述和描写;包身工制度发展的三大原因,则以说明为主,兼有议论、抒情;包身工上工时受到三大威胁的情景和极差的劳动条件,主要是用叙述、描写;包身工制度发展的情况,则是以说明为主,同时使用精彩的议论和深切的抒情;下工时,包身工受到的虐待,是叙述和描写结合;而最后抨击包身工制度,则是说明、议论、抒情恰当结合。 4.修辞灵活,语言生动。(1)对比。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住、吃、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的对比。前者,住的是“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像鸽子笼一般”的工房,吃的是“浆糊一般”的薄粥,穿的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得到的工钱每天仅三角八分。而后者,穿的是“拷绸”之类;“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滔天罪行。 另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外头工人”的对比。包身工“脏,乡下气,土头土脑”,没有做工与不做工的自由,出了差错要挨打;外头的工人则“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可以选择工作,不会挨打,可以通过贿赂工头换取好的工种。通过这种对比,真实地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境地。(2)比喻。文中用了“猪猡”“懒虫”来借喻包身工,这些词本来是老板和老板娘对包身工的称呼,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做人看,作者借用过来,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另外,还有用“机器”借喻包身工,揭露了带工和纱厂老板把包身工看成赚钱工具的罪恶本质;用“罐头”借喻日本纱厂,说明包身工无处可逃的悲惨境地。 (3)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也就是变换词语感情色彩的手法。比如:“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话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的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里的“饲养”一词,贬词褒用,反映了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当时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再加上地主、商人的层层盘剥,农民生活极为贫困,无力对自己亲生子女给予应有的抚养的悲惨景况。 【答案】C(A项蠕动rú,供给jǐ;B项呵欠hē,弄堂lònɡ;D项褴褛lǚ,谄媚chǎn) 【答案】C(A.脑满肠肥:形容不劳而食的人吃得很饱,养得很胖。B.见微知著: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C.老马识途: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回来时迷失了路途。管仲放老马在前面走,就找到了道路(见于《韩非子·说林上》)。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引导作用。D.瞒天过海:比喻用欺骗的手段,暗中行动。) D.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世界各国纷纷下调黄金价格,许多中国大妈从黄金保值增值为出发点,争相出国购买黄金,一出手就是几公斤,令外国富豪们无比汗颜。【答案】C(A.“开展”缺宾语中心语,句末加上“的研究”;B.“效率”和“改进”不能搭配;D.“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句式杂糅。) C.在包身工所有者——带工老板的立场看,后面的两种当然是很不利的了。D.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答案】B(ACD表解释,B表话题转换。) C.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D.课文运用了对比、比喻、褒词贬用等修辞手法,真实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境地,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答案】B(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 【答案】B(这种对比主要在于刻画突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境地。) 课时作业 名著博览 桃花扇传奇剧本。清孔尚任作。写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经友人杨龙友介绍,和秦淮名妓李香君订立婚约。阉党残余阮大鋮为了拉拢、收买侯方域,暗中资助李香君妆奁,被香君坚决拒绝。阮即依附权奸马士英,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后竟强迫香君嫁于漕抚田仰为妾。香君誓死不从,以头撞地,血溅在侯和她定情时所赠宫扇。杨龙友就血点画成一枝桃花。南明覆灭之后,侯、李二人不期相会于栖霞山,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 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明末黑暗、动荡的社会现实,特别是着重揭露昏王当朝,权奸掌柄,文争于内,武哄于外的腐败政治。剧中主人公李香君,虽为歌妓,却有明确的生活理想和是非界限。她把坚贞的爱情与反对邪恶势力的正义立场统一起来,不为利诱,不畏权奸,十分感人。此剧以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情感,富有诗意的文学语言,严谨别致的戏剧结构,而与洪升的《长生殿》并称为清代戏曲的“双璧”。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