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中册 / 第二单元 / 7 包身工/夏衍 / 高中语文 《包身工》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夏衍包身工 导入新课目录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课文插图解题生字注音词语解释结构分析包身工的悲惨生活问题探究艺术性相关图片 导入新课在以往学习过的新闻类型中大家熟悉的有哪些样式?(消息、通讯、特写)今天我们要接触另一类与新闻相关的文学样式——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相结合的散文体裁。它以叙事纪实为主体,以报告真相为己任,既要求作品中占主体的人与事必须真实,具有新闻性;又经过艺术加工,以形象反映生活,并饱含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具备文学性。比较有名的作品有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 写作背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特别是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很多农民在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困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夏衍为了写《女性的呐喊》电影剧本,接触了一些包身工材料,对帝国主义的工厂里,还公然保存封建奴隶制度非常愤怒,决心深入调查,彻底揭露。由于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作者深入工厂实地观察调查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包身工》作于1935年,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在中国的报告文学史上开创了新的记录。它比较充分、完美地体现出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它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 课文插图 解题作者以“包身工”为题目,有什么寓意?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 生字注音莴苣揩地板搽粉蹒跚皮辊谄媚骷髅噩梦怔住锭子wōjùkāichápánshāngǔnchǎnkūlóuèzhèngdìngrúlīnglòngshuìzhuànmācáoniùbùxiān蠕动拎着弄堂游说赚抹嘈执拗簿子籼米 词语解释拎着:弄堂:褴褛:游说:执拗:揩地板:蹒跚:谄媚:不假思索:提着。[方言]胡同,小巷。衣服破烂。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擦地板。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结构分析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其间穿插以典型的描述和精辟的议论,使文章内容丰富、线索清晰。第二部分(从“两粥一饭”到结尾)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概括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一)住房“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二)生活安排作者描写了包身工起床时的混乱情景,紧张忙乱。她们为何这么紧张,可以慢点吗?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要做多少事?其忙乱程度可想而知)五点上工中餐及午休一小时下午六点收工除了十二小时强劳动,还有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务,而她们的年龄与在座的同学的年龄差不多。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摧残着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们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差不多失去了作为女性最起码的羞耻感。 (三)生活条件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下面是玄色或是条纹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穿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腐渣根本就是猪食。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行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 问题探究1、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做“猪猡”的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在介绍了四点半钟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具体、详细的介绍。2、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艺术性1、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2、主副交互的行文特点3、数字的精确性4、细节的真实性5、语言的丰富性(1)对比手法(2)比喻手法(3)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4)夸张、排比等 相关图片五卅运动 谢谢观看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