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课内比教学《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李继红一、目标分析1、学情分析:在设立教学目标之前,首先要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二学生有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对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2、教学目标的分析及依据: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①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七部分之间的关系。②能力目标: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能力;概括整合能力;迁移应用能力。③情感目标: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④方法目标:动态阅读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总结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方法;二、教材分析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五本书中,仅设有2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个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秋绿记》)《记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相对于老教材,所选散文篇章比例有所下降。那么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课本所选经典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难点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三、教法、学法分析1、说教法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⑴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课时“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以确保学生一课一得。⑵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⑶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⑷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2、说学法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一、教学过程分析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1、导语设计:用鲁迅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和“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两句经典名句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2、理清思路: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意识,为下面教学环节的展开作铺垫。3、交流质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1)教师导引:白板展示:刘和珍巨幅照片,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照片左侧有一朵美丽的鲜花,照片上端题字:女人如花花如梦。以此消除学生与刘和珍的陌生感,拉近学生与刘和珍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爱憎情感,进而诱导学生积极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去。(2)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探讨导学案(自编)上的题目,教师巡视,以便掌握学生探讨的情况。这一环节大约进行25分钟,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3)质疑问难:学生将在探讨中存在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面向全班提出,教师在课堂上快速地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整合,为下一教学环节“教师点拨”做好准备。质疑问难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品质,这一教学环节就是要培养学生探究质疑的习惯,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个性化的解读。4、教师点拨:这一环节是对学生的答疑,更是对教师的一个考验。它要求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整合,然后以问题的形式再抛给学生。这时的问题一般只有一两个,它来自学生,但比学生的问题提得深广,涵盖于学生的问题。这样,不但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而且教师的精要点拨还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了深入,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点拨问题示例:⑴纪念性的文章大抵表达的是一种悲情,本文也是这样的么?本文只是为了纪念刘和珍吗?(2)课文的三、四、五节写的是刘和珍君生平事迹,在写法上有何借鉴?(3)现在新编的一些教材把鲁迅的有些篇目拿掉了,好像因为读了鲁迅的作品,人们的文学水平就降低了,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5、课堂总结:指名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勤于总结。第二课时:“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1、教给方法: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揣摩感悟语言,理解鉴赏关键语句,拓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探究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要先给学生方法。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应该强化学生树立阅读是一种生命行为、一种生存状态的理念。其方法包括快乐阅读、有意阅读、专注阅读、持续阅读、广泛阅读、精深阅读、动态阅读等。精深阅读有利于拓展思维的深度,培养钻研的意识,积淀人生智慧;“动态阅读法”,就是要读而有记,读而有思,读而有疑,读而有悟,读而致用。文中重要句子有: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②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③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④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⑤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⑥在文中作者提到了几类人,“真的猛士”“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等几类人,分别指什么人?对每一类的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⑦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找出来认真体会,看看前后是否矛盾。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发展的。2、拓展延伸:“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将本文与鲁迅的几篇小说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思想性和社会性,写读后感,养成思考的习惯。3、迁移应用: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习鲁迅关注生命,关心社会,关切民族命运的精神,让学生关注当前焦点、热点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时代的精神,表达你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写一篇文章。4、教学效果预测:总之,在新课标教育理念下,从以下几点可见这堂课的效果①没有将文质兼美的散文肢解成几大块,维护了散文的整体美。②突出了新课标以“学”为主,而不是传统的以“教”为主,从质疑到评价,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③使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终身教育的需要。④提升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能力。⑤使学生树立了“以人为本”、“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