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上册 / 古诗词诵读 /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江城子 密州出猎

  • 2022-02-24
  • 8页
  • 25.91 KB
还剩 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词的主要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文汪洋恣(zì)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代表作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可谓一代才子,然而他的一生几乎都在贬谪中度过,但他那豪迈旷达的襟怀却始终未改。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人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yú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fú、蔡襄并称“宋四家”一、检查预习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是在哪里出猎?谁在出猎? 苏轼和他的同僚在密州出猎。2、出猎的装束是怎样的?出猎的场面是怎样的?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3、那么,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作者希望能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4、对,那么,这首词的风格怎样呢?豪放派:语言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婉约派:语言清新、含蓄、委婉,情思曲折而真切;内容以情感为题材。同学们预习得不错。我们今天一起来研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二、显示学习方法请同学们读一读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屏幕显示学习方法)学法指导:“三分诗七分吟”,反复朗诵是解读经典著作的有效途径。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如此看来,我们这节课的学习重点突出在一个字上,是什么字?(学生读)我们突出在“读”字三、读题。突出一个“读”,读什么?首先读题。1、“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才是题目。2、“密州出猎”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出猎和出猎的地点:密州。3、出城打猎,不同于一般的消遣式的打猎四、读作者,学法指导:“知人论世”是解读经典的有效途径,走进作者、了解特定的写作背景才能走近作品所塑造的人物,走进经典世界。1、作者是谁?苏轼。 2、你了解苏轼吗?你了解多少?学生自由回答、补充补充资料: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共享文名,合称“三苏”。政治上,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饱尝艰辛。但他生性豁达乐观,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五、读课文。下面最重要的是读什么?(一)初读感知1、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发(fā)、骑(jì)、为(wèi)2、以怎样的语气腔调读这种风格的作品?——豪迈奔放,高亢激昂昂扬的语调,奔放的气势3、个别试读——齐读(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二)读懂词意1、下面请同学们先自己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课文,把自己不懂的字、词、句作记号,然后在班上提出,我们共同探讨解决。好,现在开始。(讨论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合作解决)2、请两位学生分别说上下阙的意思。3、理解了词意,请你说一说,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壮观打猎的雄壮豪放4、场面很壮观,语言有气势,下面,我们再次一起读这首词,读出气势来。(学生齐读) (三)领悟情感听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风格豪放的作品在语言上的气势。我们学古诗词,不仅要感受它的语言,更要感受诗词的内涵。学法指导:古诗词往往都有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概括内容的关键性字眼。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阅读时,抓住文眼斟酌字句,可以深刻品味古诗词的内涵。请判断哪个字是这首词的文眼,(最能表达词人当时的豪放之情)?1、“少年狂”的“狂”字表现了什么?表现了苏轼生性豪放,不受拘束的姿态。2、那么“狂”又表现在哪里?他怎么狂呢?——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狂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狂在,“千骑卷平冈”的阵容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狂在“亲射虎,看孙郎”的气概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作者已经“鬓微霜”了,还想驰骋疆场,报效祖国。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牵黄擎苍:姿态信心:亲射虎锦帽貂裘:着装狂忠心:遣冯唐倾城千骑:行为决心:射天狼3、分析典故A、“遣冯唐”和“射天狼”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表达了为国效力的决心和爱国的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希望被重用的愿望。B、为什么这两句话就能让你体会到这种思想感情呢? 提示:,“遣冯唐”和“射天狼”是指什么?为什么要射天狼?射天狼就是赶走外来侵犯的敌人,这里的“天狼”就是指来自西北的敌人。G、这是一个典故,天狼是指来自西北的敌人,敌人来了就把他们射走,这就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H、爱国感情就这样表现出来了。那么“遣冯唐”呢?“遣冯唐”就是作者希望冯唐一样的人来赦免他的罪,使他能够象魏项一样为国立功。魏尚因为打仗时多报了杀敌的数字而获罪,后来冯唐持节云中赦免他的罪,重新重用他。作者当时做太守,希望能更好地报效祖国。4、下面,我们带着这种热情、豪放的感情来朗诵。朗读指导:上阕:描写场面,朗读节奏要稍快,声音要洪亮下阕:抒发豪情,朗读声调要高亢,气势豪迈(全体同学朗诵)5、指导背诵下面欣赏标准的朗诵,感受词的美。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有没有信心?(学生背诵)六、总结课堂是苏轼豪放词的开山之作,“狂”字贯穿全篇,在词中既有外在表现也有内在心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虽然遭到贬谪却依然保持一种达观态度,有着一腔报国热情的英雄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七、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2、请以“我心中的苏轼”为主题写一篇日记,字数在300字左右。3、完成《课时掌控》的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牵黄擎苍:姿态信心:亲射虎锦帽貂裘:着装狂忠心:遣冯唐倾城千骑:行为决心:射天狼古诗词有效教学——朗读唐诗宋词,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情感深沉。然而,初中的学生却由于缺乏生活体验,更不会知人论世,不能很好地体会诗词中的深沉情感。如何有效地开展古诗词教学一成为语文教师面对的一个问题,张基石老师认为应该“以读来促品,以品来达悟。”我觉得朗读肯定是一个比较有效的诗词教学方式。《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在密州任上的作品,也是豪放词的第一篇。政治上,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饱尝艰辛。但他生性豁达乐观,才华横溢,平生就有报国立功的信念,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他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词人在上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出猎图,下阙刻画了一位老当益壮、忠心报国的英雄太守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三分诗七分吟”,反复朗诵是解读经典著作的有效途径。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有效地欣赏词的韵味,感受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立功报国的愿望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我试图引导学生读题、读人、读文,争取读通,读懂,读透。读题,即读懂标题,标题是诗词内涵的第一表现,诗歌的标题往往富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因此,认真研读诗词的题目,往往能得到有关诗词内涵和情感的暗示。比如读这首词的标题《江城子·密州出猎》,首先要把词牌名和题目区分开来,其次要读出事件和地点,第三,要读出“出猎”与“打猎”之别,这样才能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词的内涵做好准备。读人,“知人论世”是解读经典的有效途径,走进作者、了解特定的写作背景才能走近作品所塑造的人物,走进经典世界。了解作者的经历、心态以及创作风格,有助于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诗人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及所处的时代,往往决定了词作的情感和内涵。如这首词,学生了解当时作者的处境,以及他气势磅礴词风,和壮志未酬又不乏乐观旷达的胸襟;才会明白“何日遣冯 唐”的内涵,才能理解作者“射天狼”的豪情。就更便于他们准确地分析、把握词作的感情。读文,理解文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因此,我把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读通,读懂,读透。读通,扫清词中出现的文字障碍,辨析多音字,这样才能准确流畅地进行朗读。并为下面的理解打下基础。这个环节中,我安排学生自己轻声地读,注意找出自己觉得比较难或者不确定的字音,学生普遍会找到两个多音字:发(fā)、骑(jì)。然后,通过词性分析,明确读音,再联系之前所学,使学生加深印象,在此基础上准确流畅地齐读,初步感知文本。读懂,疏通理解词意,为探究词作内涵做准备。我安排学生先自己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课文,把自己不懂的字、词、句作记号,然后在班上提出,共同探讨解决。学生们出声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同桌间交流对自己对内容的理解,不理解的词句做好标记,提出问题进行解决。比如,学生提出“聊”的意思,应理解为“勉强、姑且”,同时就了解了作者的豪气,“为报”是“为了报答”还是“替我通报”,到底是作者还是将士们“锦帽貂裘”,学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最终,我们根据词要表达的豪情,明确了正确的理解。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场面的壮观,语言的气势,因此再次朗读时,效果要好得多。读透,古诗词往往都有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概括内容的关键性字眼。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阅读时,抓住文眼斟酌字句,可以深刻品味古诗词的内涵。这首词中最能体现豪情的是一个“狂”字,如何让学生能深刻理解此人的狂放状态和意气风发的豪情,我组织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从词中找出体现豪情的语句,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领悟,逐步体会到了作者的豪迈之意及其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再读一读,就更能读出豪情,读出气势。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细读古诗词,找准切入点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感,这是提高古诗文有效教学的关键。同时,读出韵味,诵读出精神,读出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这些更为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