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十一诲人不倦名师导航内容感知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有一番事业,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他创建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他的教育思想即便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也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基础梳理一、重要字词1.字音字形不悱不发(fěi)贫而无谄(chǎn)如切如磋(cuō)2.重要词语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改变)抑为之不厌(不过)不愤不启(郁结,这里指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不悱不发(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吾与女,弗如也(赞同)富而无骄(骄横)起予者商也(启发)求也退,故进之(退却,引申为畏缩)由也兼人,故退之(指敢做敢为,一个人相当于两个人。兼,倍)3.一词多义5用心爱心专心
4.词类活用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离开,保持距离,这里指不偏爱)求也退,故进之(动词使动用法,使……进)由也兼人,故退之(动词使动用法,使……退)然后乐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厘正)5.成语积累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诲,教导。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类,类别。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反,类推。切磋琢磨:古代把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分别称为切、磋、琢、磨。后以“切磋琢磨”或“切磋”比喻道德学问上的互相研讨、砥砺。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二、特殊句式1.判断句性相近也起予者商也2.宾语前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其斯之谓与何谓也天何言哉3.介宾短语后置陈亢问于伯鱼曰4.省略句绘事后(于)素礼后(于仁德)乎窃比于我(以)老彭三、文学常识古代敬辞: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使用的敬辞很多。(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2)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用心爱心专心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对方的女儿)、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令亲(尊称对方的亲戚)。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5)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6)对尊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执事(称对方手下以代对方)等。(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8)常用作敬辞的还有:拜(如拜读、拜访)、奉(如奉还、奉陪、奉劝、奉送)、惠(如惠存、惠顾、惠赠)、恭(如恭贺、恭候、恭迎、恭喜)、垂(如垂爱、垂怜、垂青、垂询)、贵(如贵干、贵庚、贵姓、贵恙、贵国、贵校)等。(9)其他敬辞:鼎力(用于请托或感谢),大力;包涵,请人原谅;斧正,请人改文章;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止步;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请接纳收下;府上,称对方房屋;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赐教,给予指教;久仰(多用于初次见面),仰慕已久;璧还,归还物品,等等。四、《论语》名句识记1.不学《诗》,无以言。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3.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句段剖析1.有教无类。剖析: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是“有类”的,就是说,授受教育的权利,把持在少数贵族的手里。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进步口号。“有教无类”的提出,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框框,提高了私人讲学的地位,受教育的范围放宽了。这一风气的转变,是孔子对我国文化教育的一大贡献。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剖析: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他又认为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志正则众邪不生,心静则众事不躁。——王基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剖析:“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5用心爱心专心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剖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5.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剖析:“述而不作”,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如果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我们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结构图解审美鉴赏谈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首先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虽然“因材施教”这四个字,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注》中提出的,但孔子确实有着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孔子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以及“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与个性,他的教育和教学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同样问“仁”、问“孝”、问“政”,孔子的回答往往是难易、深浅、详略、繁简各不相同。如樊迟和颜回都问“仁”,孔子回答樊迟是“爱人”,回答颜回却是“克己复礼为仁”。其次孔子还主张“乐学”。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之。”(《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的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所以,孔子学习起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5用心爱心专心
孔子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学起来轻松愉悦,“欲罢不能”(《子罕》)。那么孔子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的呢?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民主教学。这是学生乐学的前提。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师生感情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感情冷漠,不可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师生感情融洽,师爱生,生敬师,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自然被触发,并进而如同“爱屋及乌”般喜欢上教师的讲授,学习的兴趣浓了,劲头足了,正所谓“亲其师而近其道”。孔子对学生十分热爱,与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从不摆老师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学生学习。教学态度谦和、民主、诚恳、友爱,教学气氛轻松愉悦。二是正面表扬激励。这是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有让人肯定的心理。孔子就善于从正面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据统计,《论语》中关于孔子对学生的表扬共有17处,批评只有6处,说明孔子是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即使批评学生,也总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此,他的学生总是爱学习,学习起来有积极性,乐此不疲。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今天,我们的教育者是不是也应该像孔子那样,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是也应该注意发扬民主,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多肯定,多表扬,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从而使教育活动生动活泼,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合作探究【问题】孔子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并且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将贵族享受的教育专利扩大到平民;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论述,丰富了教育理论;他弟子三千,七十二贤……请以“走近孔子——感知伟人的教育思想”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导思: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中国的教育史有着杰出的贡献,他虽然没有在《论语》中提出系统完备的教育理论,但《论语》中所展示的教育学说和教育方法,在人类教育理论中,仍是最光彩的一页。探究:第一步,摘录《论语》中孔子教育弟子的片段描写以及孔子有关教育的阐述,搜集关于孔子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研究资料;购买或者借阅现代教育学的著作。第二步,研读《论语》中的相关描写以及阐述,将其按照教育内容、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以及学习方法等进行内容分类,做好阅读笔记卡片。第三步,研读现代教育学著作,了解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态度、方法以及教育要遵循的原则。第四步,将卡片中归纳的内容与现代教育理论进行比较,初步感知孔子教育理论的进步意义;然后研读有关的研究资料,进一步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第五步,写一篇1500字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5用心爱心专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