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上册 / 第二单元 / 4 《论语》十二章 /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5仁者爱人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儒学的基本思想是“仁”。仁的意思,就是爱人。此外,还延伸出很多意思,如:“仁义”、“仁爱”、“仁慈”、“仁者”、“志士仁人”等等。   作为儒学的创始人的孔子,不但创始了儒学,更是一位儒学思想的实践者。   孔子有一颗仁爱的心,在他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表现出仁爱的精神。 仁者爱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评析】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评析】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评析】孔门“恕”道,标准定义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对这一句话研究后,颇有心得,将这句话进一步具体化。为人处事,接人待物,守住一个“恕”字,颇不容易。孔子说:“赐啊,非你的修炼所能达到的高度。”人是社会的人,不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生活在社会这张大网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节点,不能挣脱,不能逃离。但是我们可以借势而生,乘势而起。每一个人都在作着交易,在利用与被利用中转换角色,然而我们在交易中是双赢,还是双亏呢?不影响和不被影响都是不可能,这是做人的一种学问。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评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评析】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评析】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评析】后文是“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性情中人,理解他人之悲哀;不饱,不歌,丧者之慰也。此所谓侧隐之心。此非礼制,乃人心之仁道。本章见圣人之心,即见圣人之仁。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评析】《论语》不抽象讲道,而是托物寓事由行而明道,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道和具体人具体事具体物具体行为连在一起的。本章以清晰的语言,介绍了对盲人乐师的帮助方法。一个盲人,看不见周围的东西,行动起来,很不方便,需要人的帮助。孔子能够体谅盲人的心情,在和他们交往时,时刻告诉他们周围的情况,时时提醒他们。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是,从这件小事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仁爱之心。 “师冕见”一章的生动,得益于具体细微的记述。从“及阶”到“及席”到“皆坐”,每一个环节都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表现,这种记述上的不厌其详,真切地反映了孔子子对盲人关心的无微不至。如果去掉这些细节,采用原则性的陈述,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练习三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评析】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孔子对他们表示尊敬,是孔子仁爱精神的表现。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评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和用网捕鱼,和只用箭射飞行中的鸟与射巢中之鸟从实质上并无区别。孔子的这种做法,只不过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罢了。在古代,打猎、捕鱼,是一项普遍的活动。贵族子弟们为显示自己的身份,都要定期举行这些娱乐项目。孔子在进行这项活动时,捕鱼不用网,而用钓竿。为的是,避免过多地杀害生灵。狩猎不射归巢的鸟,是因为,鸟儿已经忙碌了一天,归巢休息了,不忍心杀害。   这都表现了孔子的仁爱心理。中国有句俗话:“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 【评析】孔子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孔子主张志土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练习一 补充材料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藏钱币的府库),官事不摄(兼任),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评析】在《论语》中,孔子对管子曾有数处评价。这里,孔子指出管仲一不节俭,二不知礼,对他的所作所为进行批评。 从字源看,“仁”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论语》中,“仁”字涉及五十八章,计出现109处,基本上是孔子在与学生的问答中提出来的。其中,对一个叫樊迟的学生的回答最具概括性: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可以看做是“仁”的基本含义。探究:仁从“爱人”的角度看,孔子的“仁学”展示有如下特征:其一、“仁”的情感性。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丘认为,人必须有真性情,有真情实感。这就是“仁”的主要基础。他说:“刚毅木讷近仁。”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一个基础含义。“孝”、“悌”通过血缘从纵横两个方面把氏族关系和等级制度构造起来。这是从远古到殷周的宗法统治体制(亦即“周礼”)的核心。 恩格斯说:“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孔子在当时氏族体制、亲属关系崩毁的时代条件下,把这种血缘关系和历史传统提取、转化为意识形态上的自觉主张,对这种超出生物种属性质、起着社会结构作用的血缘亲属关系和等级制度作明朗的政治学的解释,使之摆脱特定氏族社会的历史限制,强调它具有普遍和长久的社会性的含义和作用,这具有重要意义。 其二、“仁”的普遍性。在孔子看来,人不仅都有亲亲之情,都爱自己的父母兄弟;而且人又都有可能将这种亲亲之情向外推开。孔子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则信,泛爱众,而亲仁。”“仁”的精神是“爱人”。离开了“爱人”,人就不成其为人,社会也就不成其为社会。因此,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爱人”是人人都应该承担的道德义务。“仁”的体现是“忠恕”。“成全他人”与“宽容他人”,在个体的生存发展中,有一种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推己及人”,就是孔丘所说的“忠恕之道”。“忠恕之道”说起来很容易,但实行起来很难。这个“己”不但是复礼的阻碍,而且也是“推己及人”的阻碍。不“克己”,就不能“推己及人”。这还不是“仁”,这只是“为仁之方”。 其三、“仁”实践性。除仁者“爱人”的提法之外,孔子还有关于“仁”的许多提法。这并不表示孔子的思想是零散的。这恰恰说明,孔子所推重的是“仁”的践行,关注的是在人的日常具体行事中,事事处处指点为“仁”。人何以成“仁”?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本来就是个人的道德追求,其动力应该来自于自己而不是来自于别人,其对象应该是要求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别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即确认道德修养主要依靠个人的努力。孔子的仁爱思想,既以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份。“博施”、“济众”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仁”不同于“圣”。“圣”是具有效果的客观业绩;“仁”则仍停留在主观的思想人格规范之内。仁”归宿为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 比较儒墨,更为深入地认识孔子仁爱观的特点。练习二儒家的仁爱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父慈子孝”解释:儒家主张爱人要讲究“忠、孝、义、敬”,要爱人要从爱自己(自爱)、爱家人(亲情)、爱朋友(义气)、尊敬师长做起、忠于国家和事业。儒家反对不讲规矩的“爱”,爱要遵从一定的责任和道德。要爱他人,首先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本领,从自己和身边做起,严格要求自己,逐渐担当更高的社会角色,才能实现真正爱别人。低素质的“爱”,以自我感受为中心,“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以自己的冲动为借口来强行限制他人的自由,这种爱实质是极端劣俗的自私,道德败坏的特征。’ 比较儒墨,更为深入地认识孔子仁爱观的特点。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练习二墨家的兼爱观: 墨子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非攻、爱无等差;解释:墨子的兼爱观,属于一种大同观念,人人都去爱大家,消除攻伐,大家都过节俭的生活,打破森严的规矩,拉近彼此的距离,天下归于大同。兼相爱,交相利;消除彼此的戒心和自私,彼此就会互利。合于现代西方的自由博爱观念。 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谦虚退让以求得别人的原谅),不见容色。尝与李昭德偕行,师德素丰硕,不能遽步,昭德迟之,恚曰:“为田舍子所留(被乡巴佬拖累)!”师德笑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躲开)其怒,正使自干耳。”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及同列,数挤令外使。武后觉,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又问:“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后曰:“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惭,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练习五唾面自干: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让它自干。形容受了污辱,极度容忍,不加反抗。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明一向被认为是谦逊坚忍的,同样是被人欺负,西方的耶稣在圣经里就叫嚣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东方呢?佛家的精神领袖释迦牟尼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而且他可不是说说而已的,大鹰来欺负他,要吃他的肉,他也真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大鹰割下肉来。孔老宗师的“以德报怨”这句话为什么会被别人有意地曲解呢?根源还是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的心思,无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万千民众成为“以德抱怨”的顺民,只有“以德抱怨”的民众,才会老老实实地服从他们的剥削和压迫。我们再来看看影响吧,孔老先生这句被曲解了的“以德抱怨”,在中国文化史上起的压迫作用,可真是大到了天上。皇帝残暴,我们要“以德抱怨”,地主剥削,我们要“以德抱怨”,八国联军都打到北京了,还是要“以德抱怨”,要卑躬屈膝,要割地称臣,要想尽一切办法彰现自己的“德”,要“量中华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就是没想过反抗。以德报怨 试想,如果中国的文化里,没有这种把正确的思想东篡西改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恶习,如果孔子这句原话没有被刻意地曲解成这样子,我们中国人会养成这样一种懦弱的思维惯性吗?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以德报怨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孔夫子的这种态度,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物质的繁荣,生活节奏的加快,更要求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时,要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属于自己的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补充材料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约六斗四升)。”请益。曰:“与之庾(约二斗四升)。”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译文】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暖和轻便的皮袍。我听说,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评析】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认为,周济的只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种思想符合于人道主义。补充材料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评析】本章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对樊迟的解释似乎与别处不同,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儒学即仁学,仁是人的发现。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但在历史上,许多贤才不但没有被选拔反而受到压抑,一些奸佞之人却平步青云,这说明真正做到智并不容易。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从事)斯语矣。”【评析】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评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在本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贤者,结交仁者,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