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各出机杼异曲同工——苏洵、苏辙、苏轼《六国论》比较阅读
战国后期,山东的齐、楚、燕、赵、齐、魏六国合纵,对抗函谷关西的秦国,当时无论是内在力量还是外表声势,六国都大大超过偏于西隅的秦国,但其结局恰恰是六国纵散约败,一个个被秦国蚕食鲸吞。公元前二二一年,嬴政终于横扫六国登上始皇帝的宝座。中国历史上这一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一直引起历代学者的深思,他们纷纷探究其中的原因,力图对此作出正确的解释以作史鉴。
苏辙《六国论》第一段: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洵论辙论轼论立论角度中心论点写作目的
洵论辙论轼论立论角度外交政策战略形势人才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六国灭亡,战略失策六国久存,在于养士写作目的借古讽今改赂为战救亡图存借古讽今加强边备御敌于外借古讽今民之秀异各安其处
二、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从历史上说,六国被灭的原因主要有哪些?一、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三、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作者立场、观点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同一历史事件在他们的笔下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又都能言之成理,史论虽不全面却又都能持之有故,而且选材典型、论证周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探究结论
洵论辙论轼论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语言运用
洵论辙论轼论论证结构递进式、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递进式论证方法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语言运用设问、对偶、互文;多短句:朴素简劲反问、对偶;多长句:温粹疏宕反问、对偶;多短句:雄健奔放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