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阿房宫赋-阅读练习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治安策夏、殷、周为天子皆数十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过阙则下,过庙则趋,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及秦而不然。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庙:佛教的寺院B.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狱:审案C.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艾:通“刈”,割D.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得:恰当、得法解析:本题考查常用文言实词语境意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A项的“庙”译为“太庙”,当时佛教还未传到我国。答案:A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B.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C.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
D.“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解析:本题考查常用双音节文言实词语境意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B项的“明日”在古时指第二天,现在指今天的下一天。其他三项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答案:B3.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D项两个“而”字都是连词,都表示顺承关系。其他三项:A项两个“乃”字都是副词,前一个是“刚才”的意思,后一个是“竟、竟然”;B项两个“之”前一个是代词,后一个是动词;C项两个“则”都是连词,前一个表示承接,后一个表示转折。答案:D4.从本文看,下列句子全都不属于秦灭亡的根本原因的一组是()①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②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③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④胡亥之性恶⑤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⑥天下之命,县于太子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C。作者认为秦二世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胡亥,而在于择师不良,教之不得法。符合这个意思的只有①⑤。答案:C5.下面对原文的表述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总结秦灭亡的教训,目的是为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文章通过夏、殷、周与秦对太子教育方法及结局的比较,指出了国家选择太子、教育太子的重要意义。B.作者认为,古代君王非常重视对太子的教育。这种教育从太子出生就开始了。幼儿时期,由三公、三少用孝仁礼义来教导他,选品行端庄的人来陪伴他。C.秦对太子的教育与古代不同,太子胡亥年龄很大时才让赵高作他的老师,并且教给他的除了对人施用酷刑,就是灭人三族,所以胡亥即位后视人命如草芥。D.作者通过对比指出,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及早对太子进行教育,为他选择左右近臣。教育得法,左右近臣正直,太子才会正直,太子正直,天下就安定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C项中的“太子胡亥年龄很大时才让赵高作他的老师”的说法在文中没有根据。答案:C参考译文:夏、商、周三代做天子都有几十代,秦做天子却两代就灭亡了。人的本性相差并不是很远,为什么三代之君就能有道这样长久,而秦却无道这样短促呢?其中的缘故是可以知道的。古代做王的,在太子刚刚降生时,就要举行典礼,官员们都穿戴着整齐的礼服,在南郊拜见他,路过王宫就要下车,经过太庙就要小步快走,从他还在襁褓中的时候起,教育就已经开始了。等到儿童时期,懂些事情了,三公、三少这些老师就开始向他阐明孝道、仁爱、礼义等知识,用来引导教育他,驱逐那些邪恶的人,使他不能见到那些恶劣的行为。在这时选的都是天下的端方正直的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有良好品德的人护卫着他,让这些人和太子呆在一起。所以太子从刚一出生,看到的就是正当的事情,听到的就是正确的言论,所行的就是正直的道理,他的周围都是正直的人。到了秦就不是这样。秦王让赵高做胡亥的
老师教他审案,所学的除了砍人的脑袋、割人的鼻子,就是灭人的三族。胡亥头一天即位,第二天就杀人。那些忠心劝谏的人,被认为是诽谤,那些为国家考虑长远的意见被认为是妖言,他看待杀人就好像割草一样。难道是胡亥的天性恶劣吗?这是因为用来引导他的不是正理的缘故啊。天下的命运,悬在太子的身上,太子的善良,在于早期的训教和选择左右近臣。训教得法,左右正直,那么太子就会正直;太子正直,天下就会安定了。《尚书》中说:“(天子)一个人有了(生儿子的)喜庆事,天下百姓都会仰仗他。”这是现实最紧要的事务啊。
查看更多